金线侧褶蛙

金线侧褶蛙

中文名 金线侧褶蛙
保护级别 无危(LC)IUCN标准
拉丁学名 Pelophylaxplancyi
脊索动物门
无尾目
蛙科
两栖纲
亚种
侧褶蛙属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 成体

金线侧褶蛙金线侧褶蛙(9)雄蛙体长55毫米左右,当42毫米左右时。婚垫及内声囊明显;雌蛙体长67毫米左右。头略扁,头长略大于头宽;吻端钝圆,吻棱略显,颊部向外倾斜,鼻眼间有一深凹陷;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眼间距窄,小于鼻间距或上眼检宽;鼓膜较大而明显,略小于眼径;犁骨齿两小团,间距宽;舌长梨形,后端缺刻深。

前肢较短,前臂及手长不到体长之半;指较细,指端钝尖,指长顺序3、1、4、2;第一、第二指几乎等长,指侧缘膜窄;关节下瘤小而明显,掌突明显或略显。后肢较粗短,前伸贴体时胫跗关节一般达眼后角,左、右跟部仅相遇;趾端钝尖;趾间几乎满蹼,外侧蹠间蹼达蹠基部,第五趾外侧缘膜窄;关节下瘤小而明显;内蹠突甚发达,成刃状,略短于第一趾;外蹠突甚小。

背面皮肤光滑或有疣粒,体侧疣粒明显,背侧褶宽而明显,直达胯部,鼓膜上方的褶较窄,其后逐渐宽厚,部分个体的后段不连续,最宽处与上眼睑几乎等宽;颞褶不显;外酣褶清晰,少数标本有内时褶;腿部有纵行细肤褶或不显,肛部及股后疣粒明显。腹面皮肤光滑,股腹面具扁平疣。

生活时体背面绿色或橄榄绿色,鼓膜及背侧褶棕黄色;四肢背面绿色或有棕色横纹,股后正中有棕黄色纵线纹,其上方为浅棕色,其下方有一条与之平行的酱色宽纵纹。腹面鲜黄色或略带棕色点,股腹面有棕色斑。液浸标本棕褐色,背侧褶棕红色,股、胫部斑纹清晰;腹面黄色。

  • 第二性征

雄蛙体略小;鼓膜较大;第一指有灰色婚垫;有一对咽侧内声囊,声囊孔较小;有雄性线。

卵群呈片状;卵径1.0-1.5毫米,动物极褐色,植物极乳黄色。

  • 蝌蚪

生活时体尾黄绿色,体背及尾部满布深棕色斑纹,从口角至眼下方有金黄色斑;尾肌正中多有一条浅色细纵纹,从尾基部达尾后段逐渐消失,在尾基部的上、下方各有一条宽短浅色纵纹;腹面浅黄色。尾肌弱,尾鳍发达,末段细尖;吻端圆,鼻孔位于吻眼之间,眼位于头两极侧;出水孔位于体左侧,不呈短管状;肛孔位于尾肌右侧,无游离管;后肢长4毫米左右时,全长35毫米,头体长约15毫米,尾长20毫米左右。口较小,上唇中央无乳突,下唇乳突参差排列,口角部有副突;唇齿式为Ⅰ/1+1∶Ⅰ,两排下唇齿几乎等长,内排下唇齿间距较宽;角质颌细弱。

一个前肢即将伸出的变态期蝌蚪,口部尚无变化。一个全长34.5毫米、尾长20.5毫米前肢已伸出的变态者,前肢基部皮肤褶已封闭;唇齿消失,角质颌及唇乳突仅有残余股后的深浅纵纹已明显,四肢特征与成体基本相同。

近种区别

金线侧褶蛙与福建侧褶蛙(Pelophylax fukienensis)相近。其主要区别在于:福建侧褶蛙的背侧褶较窄,几乎近于平行,约为体长的0.5%;头长略大于头宽;内蹠突较短,约为第一趾长的1/2;后肢较长,左、右跟部重叠或相遇,胫跗关节可达眼中部。

金线侧褶蛙(左)与福建侧褶蛙(右)

栖息环境

金线侧褶蛙多栖于海拔50-200米稻田区内的池塘,在藕塘和池塘附近的稻田内也常能见到。虽然能栖于多种水体,但也有一定的选择性,一是水质好,无污染;二是有较丰富的水生动、植物,经常活动水域内的主要水生植物有黑藻、莲、蕴草及睡莲等,pH值6.9-7.2。

生活习性

金线侧褶蛙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入眠,4月中旬陆续出眠,并直接进入水区活动。平时多匍匐静栖于浮水植物的叶面上;有时可伸展四肢浮于水面,只将双眼及鼻孔露出水面,并具有“水上飞"的本领(即受刺激时会像“打水飘”一样急速运动,或可称为“水上奔跑");既能在陆地上眺跃,也能暂时潜入水底躲避天敌。白天可用钓鱼的方法捕捉,当诱饵在该蛙附近摆动时,该蛙极为敏捷地注视着食物,并迅速地追捕,常常咬住“食物”不放,以至于被擒。昼夜出外觅食,主要以水生动物为食(如水蚯蚓、田螺、虾、蟹、水蜘蛛,亦食鱼卵、鱼苗及小鱼,甚至捕食蝌蚪),另外还可捕食多种昆虫。金线侧褶蛙鸣叫声似小鸡,拟音为“ji-ji”或“ji-ji-ji”声,匍匐静栖时较少鸣叫,急速运动时常伴有鸣叫,且叫声短促。

分布范围

金线侧褶蛙分布于中国辽宁(东沟)、河北(秦皇岛、容城杨村)、北京、天津、山东、山西(太原、清徐、襄汾、永济、曲沃、候马、临分、翼城、运城、洪洞、长治和晋东南地区)、安徽(芜湖、氯县、屯溪、休宁、黔县、石台、宁国、宣城、蚌阜、肥西、淮北、褚兰、灵壁、九华山、青阳县陵阳)、江苏(南京、宜兴、苏州、溧阳、邢江、江都、高邮、长江下游及淮河平原)、浙江(杭州、嘉兴、湖州、宁波、奉化、临海、黄岩、温州、金华、舟山、温岭、缙云、象山、余杭、临安、萧山、天台、新昌、遂昌、西天目山、南雁荡山)、江西。

金线侧褶蛙也可能分布于韩国、朝鲜。

金线侧褶蛙分布图金线侧褶蛙分布图

繁殖方式

金线侧褶蛙产卵季节在4-6月。4月出蛰后并不立即繁殖;5月上旬至6月中旬才是繁殖期(盛期为5月中、下旬),也就是说出眠后要经过近一个月的营养补充,其生殖腺及生殖细胞才能发育成熟而进行繁殖活动。5月份进入繁殖期,雌、雄成体相聚,择偶抱对,在适宜的水域可见到大量成蛙。刚出眠时的雄体远多于雌体,但随着时间的推移及水温湿渐上升,雌体逐渐增多,但仍然少于雄体,大致保持1∶3的比例。繁殖期间的雄体多于雌体有益于保证交配率,提高受精率。正常卵群呈片状,并浮于水面,部分卵附于上层水草上。各卵群之卵数不一。冯照军(2000)报道,江苏徐州地区平均约1500粒(325-3445粒);陈壁辉(1991:11)记载,安徽芜湖卵群含卵850(325-1128)粒。5月上旬开始产卵,5月中、下旬就可见到蝌蚪,6月中、下旬时可见到其幼蛙。

保护现状

列入《世界自然保护联盟濒危物种红色名录》(IUCN)2004年 ver 3.1——无危(LC)。

列入中国国家林业局2000年8月1日发布的《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2]

列入《中国生物多样性红色名录——脊椎动物卷》(两栖类)——无危(LC)。

列入《江苏省重点保护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第一批,1997年)。[3]

主要价值

金线侧褶蛙分布广、数量多,能大量捕食害虫,如鞘翅目、鳞翅目、直翅目、膜翅目等,包括蝗虫、螽斯、蚜虫、蝇;也捕食蛛形纲、甲壳纲动物,其有益系数为37%。此外可以作为实验动物。[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