野小蒜鳞茎近球状,粗0.7-1.5(-2)厘米,基部常具小鳞茎(因其易脱落故在标本上不常见);鳞茎外皮带黑色,纸质或膜质,不破裂,但在标本上多因脱落而仅存白色的内皮。叶3-5枚,半圆柱状,或因背部纵棱发达而为三棱状半圆柱形,中空,上面具沟槽,比花葶短。花葶圆柱状,高30-70厘米,1/4-1/3被叶鞘;总苞2裂,比花序短;伞形花序半球状至球状,具多而密集的花,或间具珠芽或有时全为珠芽;小花梗近等长,比花被片长3-5倍,基部具小苞片;珠芽暗紫色,基部亦具小苞片;花淡紫色或淡红色;花被片矩圆状卵形至矩圆状披针形,长4-5.5毫米,宽1.2-2毫米,内轮的常较狭;花丝等长,比花被片稍长直到比其长1/3,在基部合、生并与花被片贴生,分离部分的基部呈狭三角形扩大,向上收狭成锥形,内轮的基部约为外轮基部宽的1.5倍;子房近球状,腹缝线基部具有帘的凹陷蜜穴;花柱伸出花被外。花果期5-7月。[4]
野小蒜(3)野小蒜生于海拔1500米以下的山坡、丘陵、山谷或草地上,极少数地区(云南和西藏)在海拔3000米的山坡上也有。[5]
野小蒜同属葱属的其他物种:
棱叶韭 A. caeruleum
藠头 A. chinense
真籽韭 A. eusperma
头花韭 A. glomeratum
灰皮葱 A. grisellum
野小蒜野小蒜产于秦岭北坡低山区及渭河滩较潮湿处,除新疆、青海外,全国各省区均产。苏联、朝鲜和日本也有分布。
西北地区常有用野蒜包包子,包饺子的习俗。
主要食用部分为嫩茎叶,鳞茎,其营养成分,每100g鲜品中含:水分68.0g、糖类26.0g、蛋白质3.4g、脂肪0.4g、纤维0.9g、灰分1.1g、钙100.0mg、磷53.0mg、铁0.6mg、胡萝卜素0.09mg、Vpp1.0mg、VB10.08mg、VB20.14mg、VC36.0mg、尼克酸1.0mg;还含有多种微量元素。1g干品含钾31.3mg、钙31.1mg、镁2.50mg、磷11.13mg、钠0.32mg、铁251μg、锰67μg、锌26μg、铜6μg。鳞茎含蒜氨酸、甲基蒜氨酸、大蒜糖。同时,每100g小根蒜鲜品中含17种氨基酸的总量约为701953mg,游离氨基酸78813mg,必需氨基酸分别占总氨基酸和游离氨基酸的285%和1830%。其中以谷氨酸和精氨酸含量最高。
野小蒜(3)保健上传统中医学认为薤白具有温补作用,可健脾开胃,助消化,解油腻,促进食欲。对体弱者而言,薤白可润中补虚,使人耐寒。另外,薤白的钙、磷等无机盐含量极高,经常食用有利于强健筋骨,特别对于成长期的儿童和缺钙的老人有良好的营养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