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茶而论,就分“ 讲茶”、“ 喜茶”、“ 春茶”、“ 满月茶”、“ 炖茶”等,而其中尤以“阿婆茶”(阿婆指中老年妇女)最为有名。
阿婆茶 这是本地与别处截然不同的喝茶习俗,也是古镇妇女联络感情、消闲遣兴的传统社交形式。 俗话说:“未吃阿婆茶,不算到周庄。”在周庄,喝过“阿婆茶”的人才能品出水乡古镇的韵味来。周庄人爱喝茶,而且吃茶的方式很讲究。茶具 越古越好,煮水要用陶器瓦罐,燃料要用竹片树枝,沏茶要先点茶头,隔数分钟后,再用开水冲泡,这样可以使茶色香味浓。无论市镇和农村,人们经常看到六七十岁老太聚在一起吃茶,因此称为"阿婆茶"。现在周庄此风更盛。 周庄人喝“阿婆茶”的历史源远流长,如今 深宅大院里珍藏着的 青花瓷盖 茶碗、玲珑精巧的茶盅、古朴典雅的茶壶以及釉色光亮的 茶盘,都足以证明“阿婆茶”的悠久历史。“阿婆茶”虽是民间习俗,但喝茶方式颇为讲究。东道主定于某日请喝“阿婆茶”,数天前就四出邀请,筹备茶点。是日,洗涤茶具,摆设桌椅。宾客从四面八方而来, 宾主相互招呼,依次就座。喝茶时,主人先在桌上放上几碟 腌菜、 酱瓜、酥豆之类的小吃,作为佐茶菜,所以周庄人喝茶不叫“喝茶”而称之为“吃茶”!冲茶时必先点茶酿,后冲满杯子,表示真诚待客。客人喝“阿婆茶”至少要喝“三开”(即冲3次开水)方可离席,以示礼貌。“阿婆茶”的流行,使许多农村中老年妇女加入行列,她们围着 八仙桌,嗑嗑瓜子,喝喝茶,一边做针线,一边聊家常,其乐也融融!好一派大家庭似的温馨!当然,大家会轮流作东,以表示亲密无隙的姐妹情、街坊谊。 这些年,“阿婆茶”重在周庄盛行,张厅、三毛茶楼等都有“阿婆茶”。尤其是在中市街上的三毛茶楼,因台湾女作家三毛曾来过周庄,留下她许多书信笔墨和动人故事,于是三毛茶楼的茶客源源不断,而茶楼主人又是位乡土作家,曾与三毛有过书信往来,因而在三毛茶楼喝一杯清香纯净的“阿婆茶”,真是有滋有味,别有一番情趣在茶中。
在水乡周庄流传着吃阿婆茶的习俗,农村更为盛行,更有特色。
每当田里农忙完工,村里的每家每户便要喊吃茶,今天这家,明天那户,一家家地挨着轮。那都是婆婆、婶婶妇女们的事,叔伯公公男人们是从不参加的。她们聚在一起,叽叽喳喳,谈这谈那,做着针线,拉着家常。嘴喝了,喝口茶。这就叫吃“阿婆茶”。
据说,乾隆年间,皇帝带着几名大内侍卫来到 江南小镇——商榻。那天,太阳把田园大地晒得干枯干枯的。乾隆,他口干舌燥,精疲力竭,侍卫们更是走得快断气了,但就是找不到喝茶的地方。
终于,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看见对面一个屋子里有一帮老妈妈正津津有味地喝着茶,她们手举着杯子,品着香茶,有的还在嗑着瓜子呢?皇帝看见如此请情景,便叫侍卫飞奔过去。侍卫边跑边想,呀,太棒了,有水喝了。
皇帝跑到他们跟前,当然老妈妈们是不知道身旁站着的是至高无尚的皇帝,皇帝因口渴得厉害,匆忙间把话说错了,他把“阿婆,喝口茶好吗?”说成了“阿婆,茶”。
那些阿婆们以为那人是一个不懂礼貌的,所以犹豫不决,可他们看这一身高贵的打扮,想必也是富家子弟出生,就把茶双手递了过去,原因是怕得罪不起。
瞧!皇帝接过茶,咕嘟咕嘟地喝了起来,杯子里的水还不时地往外流,从他的嘴里流到下巴,又从下巴流到了脖子,总之,他用飞快的速度把茶喝完,侍卫们看到了都眼谗,乾隆喝完后,向阿婆又要了几杯给侍卫,喝足后,他对那些老妈妈诚恳地说了声:“谢谢”便掉转马头准备回宫。
后来,人们才知道前来讨茶的是乾隆皇帝,就把一种不引人注目的风俗习惯——吃茶叫做了“阿婆茶”,还把这个风俗时时代代传下去。
吃阿婆茶是比较讲究的,十分重视水质、茶点,水一定要用河里提起来的活水,水壶往往是祖上传下来的 铜吊。炉子是用烂泥稻草和稀后涂成的,叫风炉。据说可以省柴,烧起来又快。用 干菜箕柴炖茶,火烧得烈烈的,很旺,铜吊里嗵嗵地热气直冒。一边吃、一边炖,这样那茶才酽、才香呢,真是别有一番风味。村里的每一位男子都有一手涂风炉的绝活。
茶点往往是村里的“ 传统货”:咸菜苋、酥豆、酱瓜、菊红糕……每年春天,田里的油菜开始抽蕊吐蕾时,每家每户便要去摘菜苋、腌菜苋了,往往一腌就是几大缸。那菜苋名气可不小哩,方圆几十里无人不晓,今天的瓶装菜苋已成了出口创汇产品。
轮着的东道主一早就忙开了; 淘米、牵磨、做菊红糕。用模子压制出来的菊红糕堆在盆子里,颜色鲜艳,形状漂亮,真像一朵朵盛开的菊花,一口咬上去,香、甜、糯、软,十分诱人。
下午,被邀客人便从四处嘻笑着陆陆续续赶来了,每人还带了针线活,有的扎鞋底,有的插花,有的纳衣……她们围着 八仙桌一一入座,吃阿婆茶就开始了,做着针线,扯着家常,嚼着咸菜,喝着香茶;热烈地谈着,朗朗地笑着,真是 其乐融融,邻里之间一派和睦和亲热……
谈论的话题无疑是一些家庭琐事,田里收成,最多的还数是儿女婚事。大多数的姻缘就是在这茶桌上牵线搭桥撮合成的,而且还都美满幸福呢。极个别的青年男女谈不扰,也是双方母亲在这茶桌上吃杯茶,说了声:造个不是就散伙。这也许算得上是“民间 婚姻介绍所”吧?
阿婆茶成了水乡农村的一种良好风尚,并且一直延续至今。
今天,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 生活水平不断提高,阿婆茶也在逐步变化着。泥风炉被各种新型灶具取代了,茶点再也不仅是那些“传统货”了,增加了各种上海糖果、苏式蜜饯,甚至还有进口洋货呢。变化最大的要数是谈论话题了,已不再是那些儿女婚事,家庭琐事,她们也谈论政策形势、 发家致富、科学技术,还有国际局势哩……然而,阿婆茶所特有的那种浓郁、古朴的乡情和温馨、甜蜜的氛围依然存在。
当年,“阿婆茶”用来消遣解闷,说邻里,道街坊;聊行情,通市面,促进睦邻相亲,增进邻舍友谊。如今, “阿婆茶”是交流思想、传递信息、社交公关、文化娱乐的渠道。随着经济的发展,旅游的开发,周庄阿婆茶已推向市场。台湾著名女作家三毛来到周庄,对阿婆茶产生特殊感受,爱吃“阿婆茶”的茶点。周庄人为了纪念她对周庄的恋情,开设了“三毛茶楼”’让众多的中外游客相聚一起,饮用阿婆茶,品尝阿婆茶的茶点,领略水乡古镇的韵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