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堰镇

姜堰镇

中文名 姜堰镇
面积 78.3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简介

姜堰镇位于江苏省中部,南北分属长江流域和淮河流域。挟江襟淮,东临沧海,众水来汇,奔涌旋流,又称三水、罗塘。北宋年间,盐商姜仁惠、姜谔父子率众聚资,筑堰抗洪,家园久治,功业永存,姜堰由此得名。东邻海安县、东台县,西接泰州市海陵、高港二区及江都区,南北分别与泰兴县、兴化县接壤。境内宁靖盐高速公路纵贯南北,328国道、宁启铁路和在建中的江海高速横穿东西,市镇等级公路全部联网;新老通扬运河、中干河、姜溱河、东西姜黄河等骨干航道纵横交错;从姜堰到南京、上海均不超过2.5小时车程。

区位交通

姜堰镇交通便捷,设施完善,是创业的热土。姜堰镇东邻南通海安及 盐城,西近 扬州,南靠 苏锡常通,北接广袤的苏中腹地,是苏中地区通江达海的枢纽,通扬运河、宁启铁路、宁靖盐高速公路、宁通高速公路、328国道穿境而过,四通八达。

经济发展

便利快捷的水陆交通,推动了姜堰镇的园区建设。民营经济产业中心地处镇南郊,距离市中心3公里。南北两区规划面积5.5平方公里,已入驻企业近百家,年工业总量17亿元。到“十一五”期末,园区计划投入基础设施费1亿元,建好标准厂房80万平方米,进区企业超过200家,培植规模企业66家,其中,亿元企业11家,5千万元企业25家,形成以 五金、家电、船用配件、轻纺为主的规模产业链。

姜堰镇工业基础较好,产业配套能力较强,具有制造加工业比较发达、技术产业工人较多、劳动力成本较低等优势,已初步形成以汇丰羊绒、嘉泰布业为龙头轻纺服装产业;以江苏太平洋精锻为龙头的汽摩产业;以正大铜材、富源电器为龙头的机电产业;以新金沙江为代表的五金产业。近年来,四星级黄河大酒店、投资过亿的家居广场和曹安市场等服务业企业纷纷落户姜堰镇,形成了多元化商贸格局。地区生产总值按28.8%的速度递增,凸显出良好的发展势头,2005年姜堰镇跻身“全国经济千强镇”、“苏中经济百强乡镇”,跃居“泰州经济十强乡镇”第二位。在推进经济建设的同时,姜堰镇各项社会事业协调发展。坐落镇区的省 姜堰中学名闻遐迩,高考省状元两次花落该校。借助姜堰市“五城同创”活动的开展,姜堰镇区内人居环境更加优化,路宽、街净、草绿、灯亮、人民群众生活水平不断提高,全镇社会安定和谐,是外来客商投资企业的宝地,生活居家的福地。

农业发展

姜堰镇自古以来就是 苏中地区重要的 粮油集散地,是国家商品粮、 银杏、生猪生产基地。境内物产丰富,土地肥沃,气候温和,雨量适中,是有名的“鱼米之乡”。随着农业结构的不断调整,在耕地面积逐年减少的情况下,农业总产值、农业增加值仍以10%以上的速度增长,农业生产向生态化、规模化、产业化方向发展。聘请专家教授、有影响的农民经纪人,创建姜堰镇城郊农业研究中心,为农户提供市场信息和技术指导;建立农业科技示范园,推广新品种10多个,推广新技术新成果42个,顺利通过国家农业部“农业科技示范场”的项目验收,推广麦田套稻秸秆全量还田、留高茬机械化反转灭茬还田、畜牧业过腹还田、墒沟埋草还田、麦油田覆草还田等技术,全年秸秆还田面积达26000亩次,秸秆综合利用率达85%以上;建成4500亩“五叶香” 丝瓜种植基地、万亩无公害蔬菜基地、万亩无公害粮油基地、千亩花卉林果基地以及160万羽无公害鹌鹑养殖基地,6个农产品通过国家无公害农产品认证。

工业发展

姜堰镇围绕自主创新、项目兴镇,坚持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力资源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培植四大优势产业,以汇丰羊绒、嘉泰布业、春华纺织为龙头,大力发展轻纺、服装产业;以太平洋精锻、飞龙动力、春光机械、思源生化为龙头,大力发展汽摩部件、电动车产业;以正大铜材、富源电器、恒威辅机为龙头,大力发展机电产业;依托华东五金城,大力发展以新金沙江、大华工具为代表的五金产业,形成毛纺、针织、化工、机械、 汽车摩托车配件、舾装件等一批拳头产品,2005年全镇实现工业现价产值39亿元,同比增长41.8%,工业经济进入了快车道。

第三产业

姜堰是历史上商贾云集的苏中重镇,商业贸易兴旺繁荣。现已形成物资流通、交通运输、生活服务、 房地产开发和 文化、卫生等范围广、门类齐的行业格局, 服务业得到全方位发展。

姜堰镇坚持因势利导,充分挖掘服务业的内在潜力和特色优势,不断廷伸服务业的产业链,着力盘活和壮大建材、花卉、农副产品、五金“四大市场”建设,托起了服务业发展的新天地。该镇家私城和建材城,通过10多年的市场拓展,吸纳数千名本地和外地客商从事建材经销业。整个建材市场的总投资达3.4亿元,从事建材经销达460多家。由 泰州市天源置业有限公司投资1.3亿元开发的姜堰家居广场,主要经营建材、家具装饰用品为主,成为购物、休闲、娱乐、办公、住宅为一体的综合性商贸广场,家具广场的商贸区,已成为苏中一流、配套服务齐全的小商品集散地。借助华东五金城的辐射功能,投资3000万元的城南小商品电器城正在建设中,成为市场建设的又一亮点。全镇涌现五金企业44家,年营业额达16.8%。依托姜堰区大地农业科技园、明秀花卉园发展花卉苗木市场。上海曹安菜篮子股份有限公司投资6000万元建设的姜堰曹安市场,是苏中地区最大的农副产品交易市场,预计辐射半径50公里,规划用地240亩,经营范围涉及各类农副产品的仓储、物流、批发和零售,预计建成后年交易额可达2亿元。黄河大酒店、花园大酒店、苏源国际大酒店等落户镇区,大大提升了服务业发展水平。

姜堰镇“四大市场”的盘活,为服务业发展注入了强劲的活力。2005年,全镇服务业增加值达5.8亿元,同比增长19.8%,规模增幅连年列全市之首,服务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的比重提高到37%。

历史沿革

在江苏中部的通(南通)扬(扬州)公路这条国道线两侧,有一块78.3平方公里的宝地,这就是早为人们瞩目的姜堰镇。这方宝地经历了多少人间沧桑,谁也说不清楚。20世纪70年代以后,镇北部 天目山商周遗址及坝口附近陆续出土的几何纹陶器残片、龙背铜削、灰陶豆、角骨亚化石、彩陶球,终于揭开了这个秘密。

清朝时期

查阅 《中国历史地图集》,姜堰这个宝号最早出现在 北宋 泰州军的境内,境内标出的地名只有十五六个,姜堰就是其中的一个。对于姜堰这个名字众说不一,称“三水”者有之,称“罗塘”者有之。称“三水”或“罗塘”都有依据。20世纪80年代,姜堰镇南街曾发现一块石碑,上面刻有“罗塘古镇”四个大字。立碑年代为道光十六年,“三水”也好,“罗塘”也是罢,最古老的名字还是“姜堰”。姜堰镇人文资源十分丰富。东单塘河遗址位于姜堰镇城北村横埭单塘河北岸,该遗址为长方形,东西长282米,南北宽142.5米,面积约40000平方米,文化层厚约1.5米。1980年以来,在该处地表以下2-3米,连续发现草木灰坑、有柄三角形石刀等文物,遗址现大部分保存完好。位于镇北郊的姜溱河南端的天目山遗址,2008已经国务院批准为第六批国家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天目山遗址是中国西周时期的一座古城,也是目前姜溱地区发现最早的城址。姜堰镇还拥有 净业寺大殿、关帝庙大殿、王公祠、文昌宫、观音阁、王节孝祠、东岳行宫万年台、下坝石桥、东端石狮、曲江楼等一批文物保护单位。镇内原村名“五园、三营、太平庄”是 太平天国运动时期驻军的历史见证。

民主革命时期

姜堰镇既是党组织革命活动的立足点,又是拉锯式战争的场地,斗争错综复杂,在艰苦卓越的斗争中,许多革命前辈、工人、农民、知识分子以及各界进步人士,在不同的战线上作出了许多辉的革命业绩。姜堰曲江楼是 新四军苏中指挥部旧址,也是新四军东进八县军民代表会议旧址。1940年,新四军东进抗日,9月14日, 陈毅部总指挥下榻曲江楼,号召团结抗日,灵活运用统一战线思想,最大限度地争取中间力量,为黄桥战斗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军事史家称“姜堰决策、黄桥决胜”。1947年姜堰镇前堡村涌现了苏中女民兵英雄 高凤英,延安 《解放日报》在纪念“三八” 妇女节的社论中,号召学习苏中高凤英的光荣范例。

新中国时期

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改革开放以来,姜堰镇已逐步发展成江苏名镇,全国经济综合千强镇,是姜堰区委、区政府所在地,是姜堰区政治、经济、文化中心。总面积78.3平方公里,辖21个居委会、20个行政村,总人口17.28万人。境内水陆交通便捷,基础设施完善,宁靖盐高速公路、宁启铁路、328国疲道、姜八公路穿境而过,中干河、通扬河交叉其间。镇内坝口广场、步行街、姜堰中学、姜堰书城、 少年宫、高二适纪念馆、南当铺、义茶亭、胡氏旧居等景点无不各居特色,交相辉映。市民营经济产业中心坐落于镇内,已具规模。镇区环境优美,是理想的投资兴业地区。

行政区划

前堡村 城南村 殷家村
双寿村 院子村 南石村
唐园村 城东村 朱云村
马厂村 三园村 银穆村
东桥村 城西村 曹家村
沿河村 太宇村 城北村
通扬村 城中村 军铺村

名人名迹

前堡村 城南村 殷家村
双寿村 院子村 南石村
唐园村 城东村 朱云村
马厂村 三园村 银穆村
东桥村 城西村 曹家村
沿河村 太宇村 城北村
通扬村 城中村 军铺村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