杏林公铁大桥杏林大桥建成通车,建成的第五条跨海进出岛通道。从1953年开始,福建省动员“万人大军”,抛石入海,终于在1955年和1956年先后建成高集海堤和集杏海堤,令厦门成为半岛,鹰厦铁路和324国道福建段(福州、经过莆田、泉州至厦门段等)得以入厦门,对厦门的国防和经济都有巨大贡献。在1990年以前,海堤是厦门对外联系的唯一通道。厦门继高集海堤,此后厦门大桥、海沧大桥、集美大桥等相继建成。
功能用途:跨海公路、铁路大桥,鹰厦铁路、福厦铁路、龙厦铁路、厦深铁路的进岛通道。
建设地点:厦门岛高殿至集美杏林街道。
建设长度:全长8.53千米,主桥长7.48千米,跨海桥长5.034千米。
建设宽度:桥宽32米,双向六车道。
通行能力:3.38万辆次/日。
建成时间:2008年09月01日。
杏林公铁大桥杏林大桥公路桥和铁路桥平层合建。公路桥桥型采用双驼峰设计。站在高崎端桥头远望桥的另一端,看到桥面呈波浪式起伏。主桥两端竖曲线抬高,整座桥纵向形成M型,从侧面眺望,就像两座“驼峰”,因此又被称为驼峰桥。设计单位称,驼峰桥在海上犹如长龙翻腾,寓意“鹭岛龙腾”。
杏林大桥最大的特色在于驼峰处两侧设立的观景台,市民可停在桥上看风景,这种设计属全国首创。在观景平台登高望远,远处的同安湾、近处的杏林湾尽收眼底;海沧大桥、海堤、厦门大桥、集美大桥次第延伸,一览无余。
杏林大桥是省重点工程,是福厦铁路及公路进出岛北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厦门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大桥起点接杏林侧杏前路至沈海高速,终点接厦门岛高崎侧高殿二号路及成功大道,全长8.53公里,主线桥长7.48公里,海上桥长5.034公里,引道路基1.050公里,采用双向六车道一级公路标准,全桥宽32米,设计行车速度为80公里/小时。
据预测,至2010年,杏林大桥的日交通量将达到33800辆,可有效地分流厦门大桥的车流量,大幅度缓解厦门大桥日趋严重的超负荷交通压力,解决全市十分关注的厦门岛进出岛交通瓶颈问题,
从而把厦门岛交通快速路网与岛外的国道和高速公路便捷地连接起来,形成厦门市又一条完整的交通主动脉。
杏林大桥公路桥与铁路桥同步施工;杏林互通由主线桥、匝道、北环高架桥、福厦铁路及地面5层组成,投资约4.2亿元,是目前我省规模最大、层数最多的互通立交桥。
大桥建设工期短、施工协调难度高、施工面狭小、工程地形复杂、高墩施工、工程量大。建设者通过优化施工组织、创新施工工艺等方式,克服重重困难,完成了建设任务。
正在修建的连接杏林大桥和机场段成功大道的隧道为确保鹰厦铁路安全运营,下穿隧道采用管幕施工法,施工长度达到110米,在国内隧道施工中属少见。
杏林大桥的建成通车,是厦门海湾型城市建设的重要步骤,更好适应了厦门岛北通道交通量持续增长的需要,打通了福厦铁路进出厦门岛的控制性通道,对进一步发展港区经济,改善厦门东西海域水质和海洋生态环境,对厦门经济可持续快速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厦门杏林大桥具有建设工期短、施工协调难度高、施工面狭小、工程地形复杂、工程量大等特点,项目与已建和在建铁路频繁交叉,上跨或下穿鹰厦铁路既有线及牵出线16次。在不影响铁路通行的条件下,通过技术创新、优化施工组织、施工工艺和建设管理,圆满地完成了工程建设。
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
杏林大桥立项伊始就提出,要实现经济建设与生态保护的有机结合。大桥建设过程,正是这一结合的一次成功实践。
大桥建设特别强调海洋环境保护。一方面,建立健全海洋环境保护及水土保持管理机构。为实现生态环保目标,项目部要求施工单位设置生态环保专职管理机构,配置专职环保监测员,制定详细的环境保护管理制度和措施。环保员负责日常工作,各施工作业队配合,使生态环保工作层层落实;另一方面,制定严格的奖惩制度。加强施工过程中的环境管理和检查,实行领导责任制和环境质量保护、预防制度。
同时,针对施工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发事件,要求施工单位制定环境保护预案、中华白海豚应急救助预案等应急预案。厦门市邀请国家环保总局、国家渔政渔港监督管理局等,多次组织大桥建设对白海豚保护区影响和保护对策专家论证会、评审会;在海上主桥招标文件中,明确把海洋环境保护作为重要条件。在施工过程中,采取严格的环保措施,减少对白海豚活动的影响,避免破坏文昌鱼生活环境。
大桥采用公、铁大桥合建方案,合理利用空间,缩小海上施工范围,大幅度减少因不同步建设对环境造成的重复污染。这不仅符合城市规划,有利景观和环保,对通航影响较小,而且对节省投资和海域资源优势明显。
有关人士评论说,杏林大桥的建成,实现了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体现了资源节约、生态环保的理念,不仅实现了厦门岛内外交通的又一次跨越,更将成为厦门发展的新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