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中文名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总部 意大利罗马
成员 177个成员国
成立日期 1977年11月
简称 IFAD
目录导航

组织成立

联合国于1974年11月在罗马召开世界粮食会议,决定建立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简称“农发基金”),属联合国专门机构。1977年11月,《关于建立国际农业发展基金的协议》正式生效。1978年1月,国际农发基金开始业务活动。[1]

组织宗旨

通过筹集资金,以优惠条件提供给发展中的成员国,用于发展粮食生产,改善人民营养水平,逐步消除农村贫困。[1]

组织成员

以国家和地区的英文名排序

 国家
A 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 
B   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比利时、伯利兹、贝宁、不丹、玻利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巴西、布基纳法索、布隆迪
C 佛得角、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中非、乍得、智利、中国、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塞浦路斯、科特迪瓦
D 朝鲜、刚果、丹麦、吉布提、多米尼克、多明尼加
E 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斯威士兰、埃塞俄比亚 
F 斐济、芬兰、法国 
G 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希腊、格林纳达、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 
H 海地、洪都拉斯、匈牙利 
I 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 
J 牙买加、日本、约旦 
K 哈萨克斯坦、肯尼亚、基里巴斯、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 
L     老挝、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卢森堡
M 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里、马耳他、马绍尔群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
N 纳米比亚、瑙鲁、尼泊尔、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尔、尼日利亚、纽埃、北马其顿、挪威
O 阿曼 
P 巴基斯坦 
帕劳 
巴拿马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拉圭 
秘鲁 
菲律宾 
波兰 
葡萄牙 
O 卡塔尔 
R 韩国、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俄罗斯、卢旺达 
T 塔吉克斯坦、泰国、东帝汶、多哥、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图瓦卢、乌干达、阿联酋、英国、坦桑尼亚、
U 美国、乌拉圭、乌兹别克斯坦、瓦努阿图、委内瑞拉 
Y 越南、也门 
Z 赞比亚、津巴布韦 

组织领导

 国家
A 阿尔巴尼亚、阿尔及利亚、安哥拉、安提瓜和巴布达、阿根廷、亚美尼亚、奥地利、阿塞拜疆 
B   巴哈马、孟加拉国、巴巴多斯、比利时、伯利兹、贝宁、不丹、玻利维亚、波斯尼亚和黑塞哥维那、博茨瓦纳、巴西、布基纳法索、布隆迪
C 佛得角、柬埔寨、喀麦隆、加拿大、中非、乍得、智利、中国、哥伦比亚、科摩罗、刚果、库克群岛、哥斯达黎加、克罗地亚、古巴、塞浦路斯、科特迪瓦
D 朝鲜、刚果、丹麦、吉布提、多米尼克、多明尼加
E 厄瓜多尔、埃及、萨尔瓦多、赤道几内亚、厄立特里亚、爱沙尼亚、斯威士兰、埃塞俄比亚 
F 斐济、芬兰、法国 
G 加蓬、冈比亚、格鲁吉亚、德国、加纳、希腊、格林纳达、危地马拉、几内亚、几内亚比绍、圭亚那 
H 海地、洪都拉斯、匈牙利 
I 冰岛、印度、印度尼西亚、伊朗、伊拉克、爱尔兰、以色列、意大利 
J 牙买加、日本、约旦 
K 哈萨克斯坦、肯尼亚、基里巴斯、科威特、吉尔吉斯斯坦 
L     老挝、黎巴嫩、莱索托、利比里亚、利比亚、卢森堡
M 马达加斯加、马拉维、马来西亚、马尔代夫、马里、马耳他、马绍尔群岛、毛里塔尼亚、毛里求斯、墨西哥、密克罗尼西亚、蒙古、黑山、摩洛哥、莫桑比克、缅甸
N 纳米比亚、瑙鲁、尼泊尔、荷兰、新西兰、尼加拉瓜、尼日尔、尼日利亚、纽埃、北马其顿、挪威
O 阿曼 
P 巴基斯坦 
帕劳 
巴拿马 
巴布亚新几内亚 
巴拉圭 
秘鲁 
菲律宾 
波兰 
葡萄牙 
O 卡塔尔 
R 韩国、摩尔多瓦、罗马尼亚、俄罗斯、卢旺达 
T 塔吉克斯坦、泰国、东帝汶、多哥、汤加、特立尼达和多巴哥、突尼斯、土耳其、图瓦卢、乌干达、阿联酋、英国、坦桑尼亚、
U 美国、乌拉圭、乌兹别克斯坦、瓦努阿图、委内瑞拉 
Y 越南、也门 
Z 赞比亚、津巴布韦 

组织机构

总裁吉尔伯特·洪博(Gilbert Houngbo,多哥籍),2017年就任,2021年连任,任期至2025年。[1]

资金来源

理事会:为国际农发基金的最高决策机构。成员国各派一名理事和一名副理事。理事会每年召开一届年会,审议批准国际农发基金的重大事项,包括批准新成员、任命国际农发基金总裁、批准行政预算、通过主要政策等。

执董会:由从国际农发基金成员国中选举产生的18位执行董事和18位副执行董事组成,任期3年。受理事会委托监督日常事务,并在每年的4月、9月和12月召开执董会会议审批新的贷款和赠款项目。

内设行政机构:为日常办事机构。负责人是总裁,任期4年。目前,国际农发基金分别在印度、巴西、越南、尼日利亚、埃塞俄比亚等17国设立代表处。[1]

主要活动

创始捐资

成员国捐资,包括核心捐资、债务可持续性框架捐资、补充捐资、附加捐资等。

来自非成员国和其他方面的特别捐资

贷款资金回流、投资收益主权借款等。其中,补充捐资是国际农发基金的主要资金来源,每3至5年举行一轮,自1980年以来已完成11轮,每轮补充捐资目标由各成员国协商确定。

资金使用

国际农发基金主要为发展中国家的扶贫和农业开发提供优惠资金支持,主要涉及农业开发、乡村发展、农村信贷、灌溉、畜牧及渔业等领域,促进实现2030年可持续发展目标。2021年2月17日至18日,国际农发基金第44届理事会以视频连线方式举行,会议重点讨论如何应对新冠疫情危机,推动农村恢复发展等。[1]

援华原则

与华关系

赠款用于技术援助,不超过年度工作计划的7.5%。贷款分为三类,即∶

高度优惠贷款,每年收取0.75%的服务费(1994年以前收取1%),贷款期40年(1994年以前为50年),含宽限期10年。凡人均国民生产总值不超过805美元的国家均可使用此类贷款。

中度优惠贷款,年利率相当于其它国际金融机构浮动利率的50%(现为3.54%),贷款期20年,含宽限期5年,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在806-1305美元之间的国家适用此类贷款。

普通贷款,年利率相当于其它国际金融机构浮动利率的100%(现为7.07%),贷款期15-18年,含宽限期3年,适用于人均国民生产总值1306美元以上的发展中国家。贷款项目涉及农业开发、乡村发展、信贷、灌溉、畜牧、渔业、移民定居、农产品储存、加工和销售、科研推广培训等九个领域,近来又强调对农村贫困妇女进行扶持。

词条图册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国际农业发展基金1989年10月27日,农发基金确定的对华贷款策略包括以下八点:

1.边陲贫困集中地区应予优先考虑;

2.强调帮助贫困农户进行集体开发活动;

3.特别注意加强农户组织和其它形式组织的参与;

4.鼓励使用新型适用技术;

5.鼓励机构创新以帮助边远贫困农户获得生产投入物、信贷和支持服务;

6.支持市场销售以提高贫困农户的现金收入;

7.向由受益对象自己管理的劳动密集型加工企业提供资助;

8.强调经营多样化,以纠正过去只侧重粮食生产的做法。

根据农发基金在世界各地执行项目的经验和教训,又增加如下八点∶

9.确定受益对象方法的可行性;

10.向少数民族地区倾斜;

11.重视粮食安全和温饱问题;

12.根据项目活动规定贷款限额;

13.借贷机构和村委会应得到加强,以帮助贷款的发放和有效运用;

14.在连片种植试验能更好地利用土地和水资源的基础上,鼓励连片开发;

15.支持推广、技能培训和当地机构的发展;

16.项目区应适当缩小,以便更有效地确定受益对象和利于项目实施。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