于1991至1995年在西北师范大学历史系攻读历史学学士学位,于1995-1998年在西北师范大学敦煌学研究所师从李并成、李正宇、刘进宝三位先生攻读历史学硕士学位,于1998-2001年在厦门大学历史系师从韩国磐、韩升两位先生攻读历史学博士学位,于1998年12月至1999年2月赴台湾中正大学中国语言文学系进行短期访问,2001-2003年在浙江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流动站工作,师从张涌泉先生;2009年,赴广岛大学作访问学者。
主要从事隋唐五代史、科举史、童蒙文化、敦煌学研究,曾在《历史研究》《中国史研究》《民族研究》《光明日报》(理论版)《文史》《文献》《中国经济史研究》《学术月刊》《中国边疆史地研究》《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厦门大学学报》《首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杂志》《西北师大学报》《敦煌研究》《中国社会科学报》《人民政协报》等刊物上发表论文80余篇,其中权威刊物论文11篇,核心论文40篇,7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全文转载,1篇被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幼儿教育导读》全文转载,3篇被《新华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全文转载,1篇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转载,3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论点摘编。独立出版专著3部,主编4部,合著2部。
独立承担国家社科基金项目重大项目1项,重大项目滚动资助项目1项,重大项目子项目1项,一般和青年各1项,重点项目子项目2项;教育部人文社科青年项目1项,古委会项目1项;北京市“长城学者”培育计划1项,北京市教育委员会社科计划重点项目1项,北京市优秀人才专项1项。承担其他国家、国际合作横向项目10余项。[1]
1.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四卷)(第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2006年6月。
2. 《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释录》(第五卷)(第二作者),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6年6月。
3.《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人民出版社,2009年。
4.《唐五代科举的世界》,复旦大学出版社,2014年。
5.《中华大典·经济典·均田制分部》(主编),巴蜀书社,2014年。
6.《中国科举制度通史·隋唐五代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5年。
7.《童蒙文化研究》第一卷(主编),人民出版社,2016年。
8.《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主编),人民出版社,2017年。
9.《童蒙文化研究》第三卷(主编),人民出版社,2018年。[1]
1.《敦煌陷蕃年代研究综述》,《丝绸之路》1997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1997年第3期转载。
2.《从敦煌文书看晚唐五代敦煌地区布纺织业》,《敦煌研究》1998年第2期。
3.《吐蕃统治敦煌的社会基层组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8年第4期。
4.《吐蕃统治敦煌时期的部落使考》,《民族研究》1999年第2期。
5.《吐蕃统治敦煌的财政职官体系——兼论吐蕃对敦煌农业的经营》,《敦煌研究》1999年第2期。
6.《吐蕃沙州都督考》,《敦煌研究》1999年第3期。
7.《吐蕃沙州节儿及其统治新探》,《中国边疆史地研究》2000年第3期。
8.《唐五代的童子科》,《光明日报·理论周刊·史学》2001年1月16日。
9.《吐蕃节度使考述》,《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0.《中晚唐铨选制度变化与科举及第入幕的关系》,《人文杂志》2002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2年第6期转载。
11.《吐蕃瓜州节度使初探》,《敦煌研究》2002年第2期。
12.《唐五代童子科与儿童教育》,《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2年第4期。
13.《吐蕃统治敦煌的户籍制度初探》,《中国经济史研究》2003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03年第3期转载。
14.《从黑城文书看元代的养济院制度——兼论元代的亦集乃路》,《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2期。
15.《中晚唐五代科举与清望官的关系》,《中国史研究》2003年第1期。
16.《<俄藏敦煌文献>中的黑水城文书考证及相关问题的讨论》,《敦煌学》(台湾)第24辑,台北乐学书局有限公司,2003年。
17.《唐五代童子科与儿童教育》,收入张国刚《中国中古史论集》,天津古籍出版社,2003年。
18.《唐代太常第考论》,《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2辑,中国文史出版社,2004年。
19.《试论唐五代科举考试的锁院制度》,《西北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年第1期。
20.《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阶层的变迁》,《首都师范大学史学研究》第3辑,北京燕山出版社,2005年。
21.《敦煌社会经济文献缀合拾遗》,《敦煌研究》2006年第2期。
22.《敦煌社会经济文书定年拾遗》,《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年第1期。
23.《中晚唐五代科举省试考官与社会变迁刍议》,收入卢向前主编《唐宋变革论》,黄山书社,2006年。
24.《论中晚唐河朔藩镇割据与联姻的关系》,《学术月刊》2006年第12期;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07年第2期论点摘编。
25.《论唐五代科举制度与文字的关系》,《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年第3期;被《高等学校文科学术文摘》2007年第5期转载。
26.《唐五代科举考试中的冒籍——中国最早的“高考移民”》,《教育史研究》2007年第2期。
27.《唐五代科举考试中的冒籍问题——兼论唐五代科举考试中的取解制度变迁》,《科举学论丛》2007年第1辑,线装书局。
28.《论唐五代宋元的社条与乡约(一)》,收入刘进宝主编《转型期的敦煌学》,上海古籍出版社,2007年。
29.《论唐五代科举对婚姻观念的影响》,《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0.《中晚唐及第举人入幕的若干问题》,《学术月刊》2008第1期。
31.《唐义武军节度使陈君赏墓志铭研究》(第一作者),《文献》2008年第1期。
32.《论唐五代宋元的社条与乡约(二)——以吕氏乡约、龙祠乡社义约为中心》,《敦煌研究》2008年第1期。
33.《也谈中晚唐五代别头试与子弟之争》,《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1期。
34.《略论中晚唐及第举人入幕的程序与方式》,《人文杂志》2008年第3期。
35.《<登科记考>再补正》,《晋阳学刊》2008年第3期。
36.《论中晚唐五代科举考试的复核、复试及监察制度》,《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年第5期。
37.《中晚唐及第举人入幕的影响》,《文化学刊》2008年第6期。
38.《也谈中晚唐五代别头试与子弟之争》,收入《庆祝宁可先生八十华诞论文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
39.《中晚唐五代座主门生与科场风气》,《教育与考试》2008年第6期。
40.《论中晚唐进士朋甲与官僚朋党的关系》,《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年第6期。
41.《敦煌本<大云经疏>新论——以武则天称帝为中心》(第一作者),《文史》2009年第4期。
42.《第五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研讨会综述》,《教育与考试》2009年第5期。
43.《唐代的冒籍取解现象》,《光明日报·理论周刊》2010年8月24日。
44.《略论中晚唐科举考试中的“五科”考试》,《北京联合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年第1期。
45.《<俄藏敦煌文献>中的西夏科举“论”稿考》,日本京都大学人文研究所《敦煌写本研究年报》第4期,2010年。
46.《中晚唐制举试策与士大夫的社会意识》,《学术月刊》2010年第12期。
47.《试论唐代制举试策文体的演变》,《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4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2年第1期转载。
48.《敦煌本<唐大历元年河西节度观察使判牒集>研究》,《南京师大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年第5期。
49.《第七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的书院与科举”研讨会综述》(第一作者),《中国史研究动态》2011年第5期。
50.《敦煌本侯昌业<直谏表>研究》,收入黄正建主编《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研究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论文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年。
51.《中晚唐制举对策与政局变化——以藩镇问题为中心》,《学术月刊》2012年第7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2年第6期转载。
52.《唐五代科举制度对童蒙教育的影响》,《浙江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年第1期。
53.《敦煌本“策府”与唐初社会——国图藏敦煌本“策府”研究》,《文献》2013年第1期。
54.《社会变革与科举的起源》,《科举学论丛》2013年第2辑。
55.《中唐科举改革与存废之争》,《高田时雄教授退职纪念——东方学研究论集》,日本东方学研究论集刊行会,2014年。
56.《唐代行卷过程研究——行卷的创作与制作》(第二作者),《科举学论丛》2014年第2辑。
57.《唐代吏部平判入等科与选举研究》,《学术月刊》2014年第11期。
58.《唐代行卷过程研究(二)——投谒对象的选择》(第二作者),《中国考试》2015年第3期。
59.《论元和三年制举科场案——兼论牛李党争之发端与影响》,《人文杂志》2015年第8期;《新华文摘》2015年第24期论点摘编。
60.《唐五代科举考试中的烧尾宴与相识宴》(第二作者),《科举学论丛》2015年第1辑。
61.《唐五代敦煌寺学与童蒙教育》,《童蒙文化研究》第一卷,2016年。
65.《唐五代明法科与律学教育》,《河北学刊》2016年第3期。
66.《唐代书判拔萃科的设置、沿革及其影响》,《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5期。
67.《唐代明书科与书学教育》,《辽宁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2期。
68.《唐代制举“四科”考论》,《寻根》2016年第3期。
69.《唐五代明算科与算学教育》,《中国考试》2016年第6期。
70.《唐五代儒家经典的启蒙教育》,《学术月刊》2016年第9期。
71.《唐代行卷的仪礼与过程研究》,《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年第6期。
72.《唐代童蒙教育与经典启蒙》,《人民政协报》2017年5月22日第11版。
73.《古代家训与中国人品格之养成》,《光明日报·光明视野》2017年7月9日第5版。
74.《“蒙以养正”:唐代童蒙的孝道教育》,《中国社会科学报》2017年10月20日;《新华文摘》2018年第1期全文转载。
75.《唐代家学与童蒙教育》,《童蒙文化研究》第二卷,2017年。
76.《中国童蒙文化研究的思路、方法与创新》,《首都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018年第1期;《新华文摘》2018年第10期全文转载;人大复印报刊资料《幼儿教育导读(教育科学)》2018年第6期全文转载。
77.《士林华选:唐代博学宏词科研究》,《历史研究》2018年第1期,人大复印报刊资料《魏晋南北朝隋唐史》2018年第4期。
78.《论古代家训与中国人品格的养成》,《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2期,《中国社会科学文摘》2018年第9期全文转载。
79.《唐代儿童的孝道教育——以<孝经>为中心》,《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年第3期。
80.《唐代家训、家风、家法与社会教化》,《光明日报·理论版·史学》2018年7月9日。[1]
1.主持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两项:
(1)2016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中国童蒙文化史研究”(16ZDA121)。
(2)2018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滚动资助:“中国童蒙文化史研究”(16ZDA121)。
2.独立主持国家社科一般基金项目两项:
(1)2006年度国家社会基金青年项目:“中晚唐五代科举与社会变迁”(06CZS011),已结项。
(2)2013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唐代制举考试与社会变迁研究”(13BZS029),已结项。
3.独立主持教育部项目两项:
(1)教育部2005年度国家古籍整理委员会直接资助项目“敦煌寺院行事文书辑校研究”(0511),已结项。
(2)教育部2010年度国家教育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青年项目“唐代制举考试与社会变迁研究”(10YJC770038),已结项。
4.独立主持北京市社科项目两项:
(1)北京市组织部2004年度北京市优秀人才专项经费资助项目“中晚唐五代宋初科举与社会变迁”,已结项。
(2)北京市教育委员会2013年度社科计划资助重点项目“唐五代童蒙教育研究”(SZ201310028014)。
5.参加各类国家和国际项目十余项:
(1)参加张涌泉教授主持教育部国家九五古籍整理委员会重点项目“敦煌文献合集·史部”([1998]199)。
(2)参加龚延明教授主持2003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中国历代登科总录”(03BZS008)。
(3)参加“十一五”国家重点古籍整理项目“中华大典·经济典”(国函[1990]73号)。
(4)参加郝春文主持2004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一般项目“英藏敦煌社会历史文献整理与研究”。
(5)参加刘进宝主持2008年度教育部985基地项目“敦煌史部文献汇辑集校”(08JJD740059)。
(6)参加张希清主持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中国科举制度通史及其专题研究”的“隋唐卷”撰写任务(12AZS004),已结项,并获得国家新闻出版总署2011年度出版基金, 2015年由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
(7)参加刘进宝主持2012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点项目“敦煌史部文献整理研究”(12AZS002),结项为优。
(8)承担刘海峰教授主持2013年度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中国科举史通史”的“隋唐卷”(13JJD880010),结项为优,将于近期由人民出版社出版。
(9)参加荒见泰史主持2007年日本科学研究费补助金“敦煌写本的校录的基础作业”(18520274)。
(10)参加龚延明教授主持2012年度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滚动资助项目“中国历代登科总录”( 2012(31)BZS008)
获2018年北京市属高校高水平教师队伍建设支持计划:北京市“长城学者”培育计划。[1]
1.参加会议
(1)2008年10月参加在天津主办的第四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
(2)2009年8月参加北海道大学主办第五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3)2009年10月参加西南大学主办“中国唐史学会第十届年会第二次会议暨唐史国际学术研讨会”。
(4)2009年10月参加“第一届长安佛教学术研讨会”。
(5)2010年4月参加“百年敦煌文献整理研究国际学术讨论会”。
(6)2010年3月参加第六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7)2010年9月参加“敦煌吐鲁番研究会理事会”。
(8)2011年4月参加“2011年中国社会科学院国学论坛暨‘中国社会科学院敦煌学研究回顾与前瞻学术’研讨会”。
(9)2011年5月参加台湾清华大学主办“2011年第七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东亚的书院与科举’研讨会”。
(10)2011年8月参加兰州西北民族大学主办“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理事会暨民族文献学术研讨会”。
(11)2014年12月在首都师范大学主办“科举与童蒙文化系列研讨会”。
(12)2015年10月参加杭州“丝路文明传承与发展国际学术研讨会”。
(13)2015年12月参加厦门“第十二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4)2016年5月参加北京“第十三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5)2016年12月参加南京“第十四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6)2017年9月参加武汉大学主办“科举制度与中国文化:第十五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国际学术研讨会”。
(17)2017年11月参加福州“金门学暨闽台科举文化学术研讨会”。
(18)2018年12月参加天津“第十六届科举制与科举学学术研讨会”。
2.主办、合办、承办、支持会议:
(1)2015年7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成立大会暨第一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北京)。
(2)2016年8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二届国际学术研讨会”(大理)。
(3)2017年8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专业委员会第三届国际学术研讨会”(聊城)
(4)2018年6月“中华炎黄文化研究会童蒙文化委员会第四届国际学术研讨会暨童蒙教育实践研讨会”(合肥)。
(5)2018年7月“中国童蒙文化与东亚国际学术研讨会”(日本广岛)。
(6)2018年8月“宋辽金元时期社会思想、教育思想的书写与童蒙文化研究学术研讨会”(北京)。[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