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江区

梅江区

人口 常住人口42.16万人、户籍人口35.52万人
中文名 梅江区
别名 梅城
火车站 梅州站
下辖地区 3个街道、4个镇
机场 梅州梅县机场
政府驻地 金山街道仲元东路51号
著名景点 千佛塔、梅州老城区、中国客家博物馆、客天下旅游产业园等
地区生产总值 837523万元(2018年)
电话区号 0753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梅江区城市风光梅江区城市风光(30)梅州市区由梅江区、梅县区两个市辖区所组成,统称梅城。南朝齐析海阳县置程乡县至宋初设梅州500多年间,州、县皆无城。945年(南汉乾和三年)于程乡设敬州,领程乡一县。971年(北宋开宝四年)改称梅州。宋皇祐四年(1052)始在今梅城江北筑土城,周围长450.3丈(约1499米)。明代撤梅州复设程乡县,洪武十八年(1385)拆西城垣,扩辟县城,周围长985丈(约3250米)。

1733年(清雍正十一年)升为嘉应直隶州。清末,嘉应州城区扩大。辖东街、西街2堡。东街辖一甲至十甲及金山甲、攀桂坊;西街辖一甲至十甲及曾井甲、红杏坊、社甸甲、百果围和乌蓼沙。

民国元年(1912),嘉应州改为梅县后,县城仍辖东街、西街2堡。民国20年,由堡改为区乡,县城辖地有附城镇、城内、忠孝里、百果围、黄坭墩、红杏坊、下圣母、乌蓼沙乡。民国26年(1937),梅县整编区乡,县城称为梅城镇。

1949年5月,梅县解放后设置新政区时,县城仍称梅城,但政区则称城内区。1950年3月,复称梅城镇。

1958年9月至11月,实行公社化期间,梅城镇改称梅城卫星人民公社。1959年1月改名梅城人民公社。

梅江区文化场馆梅江区文化场馆(28)1975年8月,梅城镇改为梅州镇(仍隶属梅县)。1978年12月,梅州镇从梅县分出,由区级升格为县级改称梅州市,隶属梅州地区管辖。1982年梅州市基层政区设东区、中区、西区、南区4个办事处和东郊、西郊、江南、梅江4个公社,下辖32个居民委员会、29个生产大队、395个生产队。

1983年6月,梅县和梅州市合并,初称梅州市,同年9月改称梅县市。县市合并后,江南公社撤销,并入南区,在城区设南区、东区、中区、西区。

1983年11月,基层政权撤销人民公社建制,恢复区乡村建制,取消人民公社名称,以原有公社改为区,设区公所。生产大队或联队改为乡,设乡人民政府;按农民居住聚落点和自然村建立村民委员会,作为基层群众性自治组织。梅县市共设31个农村区、4个市区街道办事处、1个直辖区级镇;区以下设271个乡、10个乡级镇、34个居委会;乡以下设849个村。

梅州历史文化街区梅州历史文化街区(22)1987年4月,区、小乡建制撤销,改设乡(镇)制。全县共设10个乡、22个镇、4个市区街道办事处(8月增设北区,共5个市区)。下辖451个村、61个居民委员会、5395个村民小组。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梅县市建制撤消,原梅县市的行政区分设为梅县和县级梅江区,梅江区由原梅县市城区和城郊5个乡镇组建而成,为梅州市直辖县级区。

2013年10月,国务院同意梅州市撤销梅县,从此结束了县治,设立梅州市梅县区。梅江区与梅县区同属梅州市区(即是梅城)。

1978年12月,梅州镇从梅县分出设立梅州市,隶属梅县地区管辖。1983年6月,梅县和梅州市合并,初称梅州市,同年9月改称梅县市。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地级梅州市;3月,撤销县级梅县市建制,分设为梅县和县级梅江区,梅江区由原梅县市城区和城郊5个乡镇组建而成。

1996年,梅江区面积298.4平方千米,人口约28万人。辖5个街道、2个镇、3个乡:金山街道、五洲街道、东山街道、江南街道、城西街道、三角镇、长沙镇、东郊乡、城北乡、西郊乡。区政府驻梅州老城区。

2000年第五次人口普查,梅江区(辖5个街道、5个镇)常住总人口313821人,其中:东山街道27471人,金山街道18639人,城西街道17109人,江南街道72418人,五洲街道21758人,东郊镇34320人,西郊镇23980人,三角镇50564人,长沙镇10320人,城北镇37242人。

2002年上半年,梅江区辖城西、五洲、金山、东山、江南5个街道和长沙、三角、城北、东郊、西郊5个镇,共有60个村委会、55个居委会。2002年7月,撤销东山街道、东郊镇,并入金山街道;撤销城西街道、西郊镇,设立西郊街道;撤销五洲街道,并入城北镇;村委会和社区由原来的116个撤并为92个。[10]

2019年3月6日,中央宣传部、财政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文物局公布《革命文物保护利用片区分县名单(第一批)》名单,梅江区在其中。

行政区划

1988年1月,广东实行市管县体制,梅县地区改为梅州市;3月,梅县市建置撤销,原梅县市的行政区分设为梅县和县级梅江区,梅江区由原梅县市城区5个办事处(金山、东山、黄塘、五洲、江南)和城郊5个乡镇(城北、东郊、西郊乡和长沙、三角镇)组建而成,为梅州市直辖县级区,治所在梅城江北仲元东路51号。

1989年,黄塘办事处因城区有上黄塘、下黄塘、黄塘居委等名称,容易混淆,经省政府批准,将黄塘办事处改名城西办事处。

1998年,按省政府规定,理顺农村基层管理体制,撤销管理区办事处,设立村民委员会。全区5个农村乡镇60个管理区办事处改设60个村民委员会。

1999年,经省政府批准,撤销城北乡、东郊乡、西郊乡建制,设立城北镇、东郊镇、西郊镇。

2002年7月,经省政府批准,梅江区部分镇、办行政区划进行调整。撤销东山街道办事处、东郊镇将其行政区域并入金山街道办事处,撤销西郊镇、城西街道办事处,设立西郊街道办事处,撤销五洲街道办事处,将其行政区域并入城北镇。调整后,梅江区辖长沙、三角和城北3个镇和金山、西郊、江南3个街道办事处,下辖54个村民委员会和38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2012年9月23日,经省人民政府同意,省民政厅印发《广东省民政厅关于同意梅县西阳镇划归梅州市梅江区管辖的批复》,同意梅县西阳镇划归梅州市梅江区管辖。调整后,梅州市梅江区辖长沙、三角、城北、西阳4个镇和西郊、金山、江南3个街道办事处。

2017年,梅江区辖长沙镇、三角镇、城北镇、西阳镇4个镇和西郊街道、金山街道、江南街道3个街道,81个村民委员会和45个社区居民委员会。

地理环境

位置境域

梅江区位于广东省东北部,梅江河中游,梅州市中部,东临梅县区雁洋镇和大埔县银江镇,南与丰顺县和梅县区梅南镇交界,西连梅县区程江镇和大坪镇,北接梅县区石扇镇和城东镇。区域总面积570.61平方千米,其中耕地面积402.5公顷。[9]

地质

梅江区属中国东南部华夏古陆的一部分,构成古陆的基底为前泥盆系变质岩。从晚古生代到新生代,几经海陆变迁,出现了一系列沉积建造。前泥盆系为一套地槽型的类复理式建造,主要为浅变质的砂、泥质建造,加里东运动使其上升成陆地,构成区境古陆的基底。晚泥盆世至早二叠世,由于海西运动,沉积了一套韵律性较明显的碎屑岩、碳酸盐及含煤碎屑岩建造。早三叠世开始的印支运动,带来一次小海浸,沉积了含泥炭的碳酸盐建造。始于晚三叠世的燕山运动,沉积了一套海陆交相的碎屑岩、中酸性火山岩、山间盆地碎屑岩。自第三纪至今的喜马拉雅运动,沉积了红色碎屑岩、砾石、砂、黏土建造。区境泥盆至第四纪地层均有出露。[5]

地貌

梅江区地势东南高,逐渐向东北、西北倾斜。区境为梅江河流经莲花山中部山谷而形成的河谷盆地。地形可分为3个类型,即河谷盆地、丘陵和山地。区境内较高的山峰有5座。明山嶂海拔1278米,位于西阳镇与大埔县银江镇之间,呈东北至西南走向。其东南的银窿顶,海拔1357米,为梅江区第一高峰,西南蜿蜒为鳄鱼嶂、北山嶂、九龙嶂、均属莲花山系阴那山脉。鬼忽岩顶海拔1021米,位于西阳镇白水与丰顺县交界处。在铜鼓嶂之西,北接明山嶂,南连马鬃岗(海拔744米),呈东北至西南走向。鳄鱼嶂主峰海拔1010米,位于长沙镇与西阳镇之间,属莲花山脉。东面连丰顺县龙岗镇丹竹坑,山势高峻,状似鳄鱼,故名。清凉山海拔786米,在西阳镇南部,为莲花山系。山峰常为云雾缭绕,适宜种茶。黄沙嶂在三角镇南部,离梅城13公里。其东南为西阳镇,属莲花山系。主峰高观音,海拔770米,南北走向。东南部为清凉山,再往南是鳄鱼嶂。西北坡的溪水流入三角镇的泮坑村,形成瀑布。高观音山顶夏天气温比梅城一般低4℃~6℃。[5]

气候

梅江区地理位置靠近北回归线,且东近太平洋,属亚热带季风气候区。受山区特定地形影响,具有夏长冬短、气候温和,光照充足,雨水多且集中等低纬气候特点。雨量充沛,水资源充足,有大小型水库30多座,库容2187.5万立方米。又有冷热悬殊,气流闭塞,易变旱涝灾害地形小气候突出等山区气候特点。[6]

自然资源

矿产资源:

主要有煤炭、石灰石、铅锌矿、钨矿和花岗岩等,主要分布在梅州市梅江区城北镇和梅州市梅江区长沙镇。[7]

人口

2000年,梅江区总人口313821人,各街道(镇)人口: 东山街道 27471、金山街道 18639、 城西街道 17109 、江南街道 72418 、五洲街道 21758 、东郊镇 34320 、西郊镇 23980 、三角镇 50564、 长沙镇 10320、城北镇37242。 (根据第五次人口普查数据;单位:人)

2012年末梅江区常住人口42.1万人,户籍人口35.34万人,城镇人口比重93.47%。

2016年全区常住人口42.16万人,年末总人口(户籍人口)35.52万人,其中,男性17.91万人,女性17.61万人。[9]

2018年梅江区常住人口423520人,比增0.13%。户籍人口356628人,其中,女性179076 人。按计生口径常住人口出生率11.61‰,常住人口自然增长率5.8‰。[11]

民族:有汉族、蒙古族、回族、藏族、维吾尔族、苗族、彝族、壮族、布依族、朝鲜族、满族、侗族、瑶族、白族、土家族、哈尼族、傣族、黎族、畲族、哈萨克族、俄罗斯族、鄂伦春族、高山族、水族、纳西族、土族、撒拉族、仡佬族、锡伯族、阿昌族、羌族、塔吉克族、京族等民族分布。(2000年人口普查)

经济

概述

2018年,梅江区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837523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0.3%;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89587万元,增长4.5%,拉动GDP增长0.5个百分点;第二产业增加值311199万元,增长0.1%,拉动GDP增长0.1个百分点;第三产业增加值436737万元,减少0.5%,拉动GDP减少0.5个百分点。三次产业结构比例由上年10.7:37.6:51.7调整为10.7:37.2:51.1。

2018年,梅江区全体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3822元,同比增长6.6%;其中:城镇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34989元,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19886元,分别比上年增长5.8%和7.1%,扣除价格因素分别实际增长4%和5.3%。[11]

2018年,梅江区完成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比上年同期增长10.7%。按城乡分:城镇固定资产投资同比增长10.7%;农村固定资产投资为0。按产业分:第一产业无投资,第二产业同比减少25.1%,其中:工业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总额的4.5%,同比减少25.1%。第三产业投资同比增长13.3%。

2018年,梅江区完成项目投资比上年减少39.6%;房地产开发投资比上年增长74.2%。 全年商品房销售面积951852平方米,同比减少27.2%;实现商品房销售额785302万元,同比减少16%。[11]

工农业产业园:广东梅州经济开发区、广州增城(梅江)产业转移工业园、梅州东升工业园、梅州市丝苗米产业园、梅州市乐得鲜(梅江)蔬菜产业园、梅江区茶叶产业园等。[12][13][14]

城市商贸综合体:万达广场、万象江山、东汇城、万佳时代国际广场、客都汇商业文化广场、时光梅州、梅州市义乌小商品批发城、梅州海吉星农产品商贸物流园、客家文化创意产业孵化基地、梅州市客天下农电商产业园、客天下微商创业小镇、梅州昭华教育城综合体等。[15][16][17][18][19]

第一产业

2018年,梅江区实现农业总产值151041万元,比上年增长4.4%。其中:农业产值88642万元,增长5..3%;林业产值5760万元,增长7%;牧业产值46329万元,增长2..3%;渔业产值8321万元,增长4.6%;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2215万元,增长9%。

2018年,梅江区粮食产量19562吨,比上年增长6.7%;其中水稻产量17496吨,增长2%。经济作物产量中,蔬菜产量102685吨,减少4.1%,花生产量553吨,增长43.6%。

2018年,梅江区水果总产量34983吨,比上年增长1.3%;其中柚子产量18223吨,减少10.6%。

2018年,梅江区生猪饲养量215524头,比上年增长2.8%;猪肉产量13164吨,比上年增长2.6%;水产品产量6859吨,比上年减少10.8%;家禽饲养量286.5万只,比上年减少4.8%。

2018年,梅江区完成荒山造林面积268公顷,年末森林覆盖率达71.01%。[11]

第二产业

2018年,梅江区工业总产值完成1027623万元,比上年减少1.1%,完成工业现价增加值261009万元,比上年减少0.9%。其中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完成825963万元,比上年减少2.1%,完成规模以上工业现价增加值201676万元,比上年减少2%。其中五大支柱工业产值749736万元,比上年减少3.4%,五大支柱产业中电子设备、电器机械、医药制造、水电行业、农副食品加工业分别增长-4.3%、36.7%、 -13.6%、 11.1%、 10.5%。其中东升园区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和增加值分别完成688107.万元和167899万元,分别减少3.8%和3.4%。在规模以上工业中,股份制企业产值536223万元,减少0.2%;外商及港澳台商投资企业产值289739万元,减少5.6%。分轻重工业看,轻工业产值55443万元,减少0.7%;重工业产值770520万元,减少4.1%。

2018年,梅江区规模以上工业企业实现利润总额44951万元,比上年同期减少24.4%。

2018年,梅江区完成建筑业增加值50822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5%。

2018年,梅江区资质以上建筑企业9个,实现总产值410372万元,比上年增长13%。建筑企业房屋建筑施工面积607.4万平方米;房屋峻工面积89.6万平方米。[11]

第三产业

2018年,梅江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11681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5%。完成货物周转量408500万吨公里,增长4.9%;完成旅客周转量6088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9%。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20.5万人次,同比增长12.6%;实现旅游总收入110.68亿元,同比增长10.3%。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

2018年,梅江区实现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144857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7.3%。分行业零售额中,批发和零售业零售额1063262.万元,比增7.6%;住宿和餐饮业零售额81596万元,比增3.9%。

2018年,梅江区实现外贸进出口总额20807万美元,比上年减少15.6%。其中出口总额16558万美元,减少16.2%。全年实际利用外资507万美元,增长146.1%。

截至2018年末,梅江区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96.23亿元(2018年10开始,信用联社改农商行,归梅县区统计),同比减少8.5%;其中城乡居民储蓄存款余额113.20亿元,比上年减少25.4%。金融机构各项贷款余额87.69亿元,同比增长0.5%。

2018年,梅江区人寿、财产保险保费收入2158万元,增长2.6%;赔款支出金额920.21万元。

截至2018年末,梅江区各类旅行社25家,已评定的星级饭店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2家,四星级饭店1家;A级景区3个。[11]

交通通讯

交通

梅河高速梅河高速梅江区内有梅县机场,直飞北京、上海、广州、深圳、天津、重庆、大连、杭州、西安、郑州、长沙、南宁、海口、贵阳、珠海、湛江、宜昌、台中、高雄、香港、印尼雅加达、泰国曼谷、芭提雅、柬埔寨暹粒等国内及国际航班;梅汕高速公路(G205国道)、梅河高速公路(G206国道)、梅大高速公路(S333省道)、梅州西环高速公路、天汕高速公路、梅平高速公路等与梅汕高铁和广梅汕铁路、梅坎铁路设有梅州站连结成沟通闽、粤、赣的交通网络,是泛珠三角区域联系闽、粤、赣的枢纽中心。[20]

水泥道路纵横交错,四通八达,实现村村通四级公路,其中65%的村实现水泥硬底化,公路密度达每百平方公里74.2公里。

2018年,梅江区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实现增加值 11681 万元,比上年同期增长 1.5%。完成货物周转量 408500 万吨公里,增长4.9%;完成旅客周转量60880万人公里,比上年增长6.9%。[21]

主要站点:梅州火车站、梅州汽车总站、梅州中心枢纽汽车站、梅城江南汽车站等。[11]

通讯

梅江区境内移动信号覆盖全辖区,现代化的通讯网、程控电话、图文传真、无线电话和传呼可直接与国际国内各大城市传讯。

政治

梅江区人民政府领导

区长:钟秀堂

副区长:李思平、刘细杨、罗涤权、刘伟球、李政江、丘颂霞、钟建兵

社会事业

科学技术

2018年梅江区全年专利申请受理量584项,专利申请受权量393项。年末全区拥有事业单位各类科学技术人员4939人,比上年增长21.7%,其中高级职称774人,比增24.8%;中级职称2758人,比增15.6%。[11]

文化事业

2018年,梅江区有区级文化馆1个,街镇文化站7个。年末图书馆藏书达13万册。全年开展送戏40场、送书下乡33场、送电影下乡活动972场次。[11]客家文化艺术创作:山歌小戏《山道弯弯》、《花开并蒂》获中国“群星奖”银奖、铜奖,开创了梅江区文艺作品在全国获奖的先河。

文化场馆:中国客家博物馆、梅州大学校长馆、梅州将军馆、梅州市华侨博物馆、梅州市客侨博物馆、梅州市侨批档案馆、梅州名人廉吏馆、客家匾额馆、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梅州市大观园陶艺博物馆、梅州市文化馆、世界客商中心、梅州大剧院、嘉应歌剧院、广东汉剧院、梅州市客家山歌传承保护中心、梅州剑英图书馆、亮胜客家艺术中心、百花洲影剧院、梅州青少年科技馆、梅州市城市馆、梅江区文化馆、梅州市梅江区图书馆、群众艺术馆综合大楼、林风眠艺术产业园、东山谷美术馆等。[22][23][24][25][26]

医疗卫生

2018年,梅江区共有卫计机构12个,其中区级医院2个,卫生院(含社区卫生服务中心)8个;病床位803张,卫计工作人员1789人,其中:执业医师和执业助理医师405人,注册护士464人。[11]

主要医院有:梅州市人民医院、梅州市中医医院、梅州市第二中医医院、广州中医药大学紫合梅州医院、梅州市第三人民医院、梅州市妇女儿童医院、嘉应学院医学院附属医院、梅州市慢性病防治院、梅州市客都骨科医院、梅州泽山口腔医院、广东省煤碳工业总公司金盘医院(梅州金盘医院)、梅州市梅江区深梅眼科医院、梅州市残联康复医院、梅江区慢性病防治站、梅州市梅江区妇幼保健计划生育服务中心等。[27][28][29]

体育事业

2018年,梅江区各协会举办区级群众性竞赛68次,参加人数5.08万人。[11]

体育场馆:梅州市足球文化公园、梅州市体育中心、梅州体育训练中心、梅州体育训练馆、剑英体育馆、东山中学体育馆、铁汉·客天下足球小镇等。[30]

城市建设

客家公园客家公园梅州市是通过一系列提升城市形象的项目,来促进城乡面貌的改善和旅游产业水平的进一步提高的,已完成了五个重点项目。即:“一江(即梅江)两岸”亮点工程,两个表演场所(白天和晚间为游客表演的场所),三个中心(国际会议中心、展览中心和游客咨询服务中心),四条街(鸿都客天下美食一条街、凌风路客家风情一条街、义化路购物步行一条街、梅江大道霓虹灯一条街),城市街道“五化”(绿化、净化、美化、亮化、硬底化)和改造新建33间城区旅游厕所等。

梅江区城区市容整洁美观,境内名胜古迹众多。梅江河穿城而过,梅江桥、嘉应桥等6座桥梁沟通南北,一江两岸风光旖旎。梅州市区生态优良,市容、市貌美丽秀气。街道一街一树、一街一灯,一街一景。有文化公园、嘉应桥头公园、梅江公园、剑英公园等游乐休憩场所。境内有南宋时期文物千佛塔、客家公园、黄遵宪纪念馆、泮坑旅游度假村等名胜古迹,客天下旅游产业园新的景区景点。

梅州市还投入资金1.6亿元人民币进行以“三路两山一片一点”为重点的城区建设。三路即省道S223线、北环路、凌风东路;两山即百岁山和泮坑高观音市民登山区;一片即东山、芹黄片。加快东山片滨河地段规划建设滨江亲水公园,并建设客家院士广场、院士公园、世界客都标志等,努力将东山片建成东山文化教育基地。

在江北老城区改造建设了新的行政区,并掀起了以金山顶为中心向周边地带辐射的改造江北、建设江北热潮。先后改造了义化路、凌风路、五洲城公共汽车站及周边地区、梅石旅社、梅州电机厂老厂区、金山小学、梅州电影院等,大大改善了江北老城区的面貌。积极配合和参与城市规划建设管理,努力提高城市品位。全力配合和支持市委、市政府在梅江区范围内的东山教育基地、客家公园、省道S223线梅州西环高速公路等重点工程建设工作,打造集文化、教育、旅游于一体的城市新区,城市品位不断提升。积极参与创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活动,修缮凌风东路历史文化街区,完善千佛塔、泮坑旅游景区建设,全面推动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建设[31]

社会保障

2018年,全区有69292人参加基本养老保险,32894人参加失业保险,52168人参加工伤保险,49064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38558人参加生育保险,60391人参加农村社会养老保险,214946人参加城乡居民医疗保险。

2018年末,全区共有社会福利院19个,床位2229张,社区服务设施126个。年末全区共有城乡低保对象1680户3064人,累计发放城乡低保资金1924万元。其中城市低保标准650元/人/月,农村低保标准650元/人/月,分别比上年提高了30元/人/月。[11]

环境保护

2018年,梅江区城区环境空气质量优良率达97.8%,清凉山水库、梅江饮用水源地及主要河段水质达标率100%。[11]

交流活动

1994年12月,世界客属第12届恳亲大会在中国广东梅州市百花洲影剧院举行,这也是中国大陆首次举行世界客属恳亲大会。[32]

2004年,举办了首届全球客家妹形象使者大赛,此后每两年在梅州举办一届,是传承和发展客家文化的一项大型活动。[33]

2009年,梅州市委市政府联合74个全球最知名的客属团体商会和84名最具影响力的客商,共同发起首届世界客商大会,此后大会每两年在梅州举办一次。[34]

2011年,首届世界客属青年大会在梅州举行,本次大会主旨是“凝聚客情力量,共创幸福家园”。[35]

2013年,举办了首届客家文化创意产品博览会,此后每年在梅州举办一届。[36]

教育事业

梅江区是“文化之乡”、“华侨之乡”、“足球之乡”的中心地带,被誉为

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街区“客家之都”。梅江区有20多万海外华侨,分布在40多个国家和地区。至2001年底,华侨及港澳台同胞捐资兴办文教、卫生和社会各项公共事业累计达1.43亿元。

1997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农村小康达标。2001年在全市率先实现城乡初级卫生保健达标。辖区内有梅州商业学校等中专学校和嘉应学院本科院校,区属中小学校68间。1990年在全市率先实现普及九年义务教育达标。全辖区每10万人口中,拥有大学文化程度、高中(或中专)文化程度、初中文化程度的人数均为全市之首。

梅江区有国家级重点职中1所、省一级学校3所(其中梅州中学是“全国示范性高中”)、市一级学校12所、区一级学校16所。全区小学毛入学率达107.3%、初中毛入学率达114.9%,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达88.3%。

2018年,梅江区共有独立设置幼儿园85所(其中:公办性质幼儿园26所,民办性质59所),在园幼儿人数14922人;完全小学28所(其中:民办3所),小学教学点4间,在校学生35737人,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100%,小学毕业生升学率100%;普通中学13所,其中:完全中学4所,初级中学5所,九年一贯制学校4所(其中民办2所),普通中学在校学生16328人,初中毕业生升学率100%,高中毕业生升学率99%;教师进修学校1所,职业高中3所(其中:民办职业高中2所),在校学生2933人;特殊教育学校1所,在校学生66人。[11]

教育基地:东山教育基地

高等院校:嘉应学院、梅州职业技术学院

示范性高中:东山中学、曾宪梓中学、梅州中学(其他详见梅州市中学名录)

中等职业学校:梅州市职业技术学校、梅州市艺术学校、梅州农业学校、梅州市卫生职业技术学校、梅州理工学校、梅州市商业学校、梅州财贸学校、梅州市工业学校、梅州市交通技工学校、梅州华南职业技术学校、梅州市高级技工学校、梅州市技师学院等[37][38]

历史文化

红色文化

梅江区是具有光荣革命传统的红色老区,周恩来、朱德、叶剑英、朱云卿等一大批无产阶级革命家、元帅等都曾留下革命活动的足迹。梅江区革命遗迹和红色文化资源数量多、分布广、类型全,形成了长沙革命烈士纪念碑、丰梅苏维埃政府旧址、东山书院、孔庙、金山顶、朱云卿故居、杨雪如故居、陈公坪革命旧址、火混棚革命旧址、西门桥驿道遗址、龙上口驿道遗址等主要红色景点,吸引了一批又一批的人来到这里,瞻仰遗迹,缅怀先烈,观光旅游。此外,还有当年沟通南北两岸的咽喉要道的梅江桥、中共梅县特别支部革命活动点之一的八角亭、为纪念民主革命先行者孙中山而得名的中山街等。[39]历史上发生在梅江区境内的梅城战役是土地革命时期一个重要的战役,共和国元帅朱德、陈毅、罗荣桓、聂荣臻、林彪,还有粟裕、罗瑞卿、肖克等将军都是梅城战役的重要领导人和参与者。[40][41]

侨乡文化

梅江区是华侨之乡,旅居海外华侨达28万多人,分布于40多个国家和地区。[42]梅江区西阳镇本地户籍人口约为3.5万人,祖籍西阳的港澳台同胞和海外侨胞也达到了3万余人,分布在全世界20多个国家和地区。[43]

非物质文化遗产

梅江区的国家级非遗有席狮舞,省级非遗有梅江五句板、客家山歌剧、铙钹花、梅江区客家盐焗鸡制作技艺等,市级非遗有客家筝、下市话、对山歌等,此外还有梅城山歌、舞龙、金狮、闹八音、拜“孔圣人”等33项区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详见:梅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44][45][46]

文物古迹

梅江区是久负盛名的“人文秀区”,文物古迹众多,是第三批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光绪嘉应州志》载:古城城垣筑建始于北宋皇祐四年(1052年),自北宋始筑土城至清初(1052—1679年)六百多年间,多次扩建或重修。梅州老城区内纵横交错的街道、众多中西混合的客家民居,深刻反映了客家人具有传奇色彩的迁徙历史和传统文化内涵,是梅州市重点保护的历史文化街区和老城风貌区。[42]

梅江区境内有人境庐和荣禄第(黄遵宪故居)、千佛铁塔、东山书院、梅江桥、梅州学宫、八角亭、人境庐及古民居建筑、新联大夫第、联辉楼、东江纵队粤东游击队交通站旧址、朱云卿故居、林风眠故居、刘复之故居、黄药眠故居、李国豪故居、黄任寰故居、廖柏鸿故居等各级文物保护单位14处和泮坑公王、义孚堂等众多未定级文物;(文物古迹详见:梅州市文物保护单位、梅州市历史建筑名录、梅州市宗教活动场所名录等词条)。

本土方言

梅州话指分布于梅州地区的客家语方言,包含蕉岭话、梅县话、兴宁话、五华话(长乐腔)等,一般是以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县话作为代表。在《中国语言地图集》中,梅州话被划为客家语粤台片。梅州市区的梅县区、梅江区这2个市辖区中的语言都是采用相同的梅州话作为常用语音。梅州电视台、梅州电台、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神州之声(下午时段)、中国国际广播电台客家之声等都是以梅州市区(含梅江区、梅县区)梅城口音的梅县话作为客家语中最为标准的指定语言 。

风景名胜

梅江区境内有红四军梅城战役及朱德演讲旧址、东征时期周恩来演讲旧址,拥有红色村、古驿道、古码头等红色资源;有一千多座客家围龙屋;江北历史文化街区有七贤居、攀桂坊、红杏坊、黄遵宪故居等厚重客家文化积淀的名胜古迹;乡村游黄坑田园综合体、玉水古村落、西阳古民居、红色北联村、茶山清凉山等。随着梅江边上、客家公园、高涧观音梅花成片,周溪河畔十里梅花长成,南宋诗人杨万里诗中美景:“一路谁栽十里梅,下临溪水恰齐开”再现梅城。[42]

建设中的客天下建设中的客天下主要景点:客天下旅游产业园、千佛塔宗教文化景区、梅州樱花谷爱丽丝庄园、梅州老城区、中国客家博物馆、梅台文化创意产业园、阿鲤廊梅台农业合作示范园、梅州学宫、东山书院、百花洲、攀桂坊、红杏坊、诗画梅江、梅州一江两岸、泮坑旅游风景区、黄遵宪纪念馆、十里梅花长廊、东山健康小镇、梅州院士广场、清凉山、百岁山、梅州市足球文化公园、铁汉·客天下足球小镇、芹洋半岛滨水湿地公园、梅州文化公园、梅州亲水公园、马鞍山公园、归读公园、客家公园、梅江公园、剑英公园、梅州客家文化产业基地、梅州百年同乐健康谷、梅江区鲤溪万山美丽乡村旅游区、黄坑田园综合体、凌风路风情街、梅州旅游集散中心、文化创客小镇、梅州影视文化基地、梅州市客家古玩城、玉水古村、天后宫、德馨园等。(详见:梅州旅游景区)[47][48][49]

2018年,梅江区全年接待国内外游客1520.5万人次,同比增长12.6%;实现旅游总收入110.68亿元,同比增长10.3%。旅游基础设施日趋完善。2018年末,全区各类旅行社25家,已评定的星级饭店8家,其中五星级饭店 2家,四星级饭店 1家;A级景区3个。[11]

特产美食

梅江区美食有梅州腌面、盐焗鸡、盐焗鸡爪、盐焗烤鸭、盐焗鸭腿、酿豆腐、酿香菇、酿苦瓜、酿茄子、梅菜扣肉、银芽炒鸡丝、鱼肉酿豆腐、鱼生、卤鸭脚、白卤鸭掌、红烧乳鸽、脆皮乳鸽、羊肉煲、狗肉煲、客家薯丝煲、芥菜芋头煲、客家盆菜、捶肉丸、客家牛肉丸、客家娘酒鸡、三及第汤、油馃子、仙人粄、味酵粄、艾粄、笋粄、黄粄、粟粄、甜粄等;土特产有梅州金柚、客都稻米、客都草鱼、梅江区清凉山茶、酸柑茶、客家娘酒、梅干菜等(详见:客家菜、客家美食、客家小吃、梅州美食等)。[50][51]

“客都草鱼”是梅州首个获国家农产品地理标志认证的水产品,在梅江区各大山塘水库都可以见到,常被百姓制作成鲩丸、清蒸鲩鱼等菜式。客家金汤鱼面、糖醋松子鱼、清蒸开屏鲩鱼、梅菜扣鲩鱼、百香果汁鱼片、金汁海棠鱼、珍菌煮鲩鱼、金汁海棠鱼等创意菜式。[52]

2019年11月,梅江区被广东烹饪协会授予“广东客家美食名城”称号,成为全省首个“广东客家美食名城”。金帆玉带、焖发粄、山泉水炖银江土猪汤、醋香拌牛肉、清蒸盐鸡被授予“广东名菜”称号;芋圆、猪肠糕被授予“广东名小吃”称号。[53]

著名人物

梅江区有清代嘉应州入翰林院之第一人李象元,清代翰林李仲昭、李黼平、李载熙、黄仲容等,福建水师提督颜鸣汉、颜鸣皐兄弟,四川巡抚廖睿,山西巡抚兼提督蓝钦奎,湖北按察使杨仲兴,有“岭东三大女诗人”之称的黎玉贞、叶璧华,“中国十大爱国主义诗人之一”、“晚清一位最杰出的诗人”黄遵宪;美学家、文艺理论家黄药眠;中国近代林业先驱侯过;现代言情小说开山鼻祖张资平、原中国文联副主席、著名音乐家张棣昌,世界羽毛球冠军侯加昌;中国工农红军首任总参谋长朱云卿,原最高人民检察院检察长刘复之;国台办新闻发言人朱凤莲;梅江区籍的将军有叶松盛、张榛盛、黄百韬、张建、刘伯南、李安生、李秉衡、李树棠、张天野、张简荪、杨幼敏、钟鸣辉、侯声、侯志明、侯志磬、侯又生、黄开华、黄思基、黄元昌、曾举直、熊志一、黄惠荪、余志辉等23位,大学校长(书记)林风眠、杨简、侯杰昌、薛尚实、蔡少甫、李雾仙、黄友谋、张孤梅、吴道钧等16位,梅江区籍或毕业于梅江区学校的“两院”院士有李国豪、江欢成、黎尚豪、梁春广、梁伯强、张楚汉、廖万清、黄本立、吴佑寿、曾毅等10位。[54][55][56][57][58]

荣誉记录

2021年3月,入选“2021中国特色美食百佳县市”榜单。[4]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