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经典主要针对古诗词进行考级,内容就是学校校本教材《古诗词读本》中的200首诗词,依据不同的考察难度分为初级100首、中级65首、高级35首,共三个级别。
以中级考试为例,书面考察占70分,其余占30分。具体要求包括,首先要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吟诵诗歌,准确默写古诗诗句;然后要了解作者,把握诗歌的情感、思想,并对其中的名句进行赏析;还要能够在写作中灵活引用古诗词,化用古诗词,进而运用古诗词中的哲理来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主要目的在于提升学生古诗词诵读赏鉴能力,培养学生的语文素养和审美情操。考级只是吸引学生诵读经典,激发对国学经典兴趣的一个手段,不是目的。
自2010年9月将教材下发后,一直要求学生利用自习和寒暑假时间进行自学,而首次考试也正在积极筹备中。预订2011年3月初由学校教研室统一组织全校初一、初二学生参加,合格者颁发学校统一印发的等级证书。
“古诗词怎么能考级呢?”一位教育人士对此疑惑,认为考级是在庸俗化古诗词,用这种方式“刺激”学生诵读古诗词,只会引起学生的反感,落入“应试教育”的窠臼。“而且,对于文学每个人审美不同,要拿一个怎样的标准来评论等级高低呢。这就是现代教育的悲哀,什么都要有一个立竿见影的效果,却不问学生究竟领会了多少,是否感兴趣。”南京大学文学院副院长武秀成教授表示。
也有一些家长和教育人士认为,在基础教育阶段推行国学经典的考级是必要的。树人学校一位初二学生的家长说:“读书破万卷,下笔如有神。书读百遍,其义自见……多读读古诗词,百益无一害。学校的做法无可厚非。”
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教授殷飞认为,以一种看似功利的手段去刺激中小学生多背、多读、多理解国学经典,不失为一种对传播我国传统文化的有效方式。“虽然从反面来看,这种大环境也有可能将好的想法变成学生新的负担,成为一种弊端,但并不能因此就否定考级的意义。”殷飞说。
姜亚芹表示,作为一名语文老师,眼见着学生学习压力越来越大,有各种各样的考试压迫着孩子们的神经。“我们也想通过完全自觉学习的方式,让孩子们自觉地诵读经典,但缺少一个考察的方式,很难检查学习的效果。”
有关专家认为,在一切唯分数是瞻的当下,只要不与升学挂钩,那么这种培养兴趣类的教学方式,只会被划入边缘化的行列。
正如艺术考级一直处于尴尬的地位,以考级的方式推广文化,原本就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它培养学生兴趣,推动艺术普及,增强素质教育。另一方面,为了保证学生和家长对考级自身的热衷,它又要与中考高考指挥棒若即若离,显得功利性不那么太强。
教育者有如此想法和做法与整个社会环境的趋利化、实用化是分不开的,如果没有与升学、与找工作直接相关,很难引起学习者的兴趣。而学习古典诗词的意义和作用是长远的、长效的,是能够影响一个人的精神层面,这一切并不能从某次等级考试中立竿见影地看出结果。太急功近利,太急于找到一种解决方案往往是徒劳的。因为文化的传播与传承是一个“润物细无声”的过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