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叉犀金龟

双叉犀金龟

体宽 20-30mm
亚门 六足亚门
二名法 Trypoxylusdichotomus
拉丁学名 Trypoxylusdichotomus
节肢动物门
动物界
双叉犀金龟
别称 独角仙、兜虫
中文学名 双叉犀金龟
成虫体长 3-5cm
寿命 1岁
亚种 6-8个
幼虫最适温度 23-25℃
目录导航

物种起源

独角仙独角仙(7)双叉犀金龟最早是Linnaeus在1771年命名的,但林奈使用的属名是Scarabaeus,误认为这是一种蜣螂。1911年Arrow以云顶兜(Allomyrinapfeifferi)为模式种建立了Allomyrina属,并把戴叉犀金龟和双叉犀金龟也置于此属。而Minck在1920年又以双叉犀金龟为模式标本建立了Trypoxylus属,因此双叉犀金龟的属名一直存在争议。近年来染色体分析结果表明两种叉犀金龟和云顶兜的亲缘关系较远,因此作为独立属Trypoxylus较为合适[3]

形态特征

成虫

双叉犀金龟成虫双叉犀金龟成虫体长30-50mm(不含额角),体宽20-30mm,身体呈长卵圆形,体表背面光滑或微茸毛,腹面茸毛较多。体色个体差异较大,从深红到红棕再到纯黑均有,有时同一个体的头胸和鞘翅颜色也会不同。头部较小,复眼深红褐色,触角有10节,其中鳃片部由3节组成,上唇呈上翘的扁平铲状。鞘翅肩疣、端疣发达,纵肋仅约略可辨。臀板十分短阔,强烈隆拱。足粗壮,前足胫节外缘3齿,基齿远离端部两齿,足末端有钩爪一对。

性二型现象显著,雄性有发达的额角,长15-35mm,向前伸出,末端向上弯曲并分四叉(体型较小的个体可能仅有两叉),前胸背板中央向前伸出一前胸背角,略向下弯曲,末端分两叉。雌性额头顶部仅有一小型隆起,无前胸背角,胸背板有Y字型浅凹。雄性背部较为光亮,雌性背部较为粗暗。雄性前足明显长于雌虫。

幼虫

幼虫♂注意其腹部刻点幼虫♂注意其腹部刻点

独角仙幼虫俗称“蛴螬”“鸡母虫”,身体肥大,最大可长约10cm。头部坚硬,密布刻点,正面为黑色,边缘为红褐色;咀嚼式口器,大颚强而有力;单眼退化仅留痕迹。身体其他部分较为柔软,常呈C型弯曲,乳白色或米黄色,体表半透明,腹部末端可见消化道内深色内容物;两侧有9对气门,气门较大,开放性无瓣膜;体表有稀疏的刚毛;六肢短小,运动主要靠身体蠕动。

雌性幼虫小于雄性,雌性幼虫体重峰值一般在20-25g,而雄性可达30-40g,甚至更重。此外L3时期,雄性幼虫腹部倒数第二节中央可见一V字形刻点,而雌性幼虫无此特征。

生活习性

双叉犀金龟幼虫双叉犀金龟幼虫

幼虫在腐殖土或木屑堆内部生活,一般不会将自己暴露在外面。因气门开放,所以必须生活在潮湿的环境中,不然很容易因身体快速失水死亡。幼虫在食物堆中缓慢活动并取食,排出椭圆形略扁的粪粒。此种幼虫较为温顺,可以群居,但密度过大食物不足也会发生互咬现象。触角有嗅觉功能,如果附近有蛋白、脂肪等含量较高的食物,幼虫会前往取食。如果环境温湿度不足、透气性不足或食物耗尽,幼虫会钻出地表。

幼虫最适温度为23-25℃,此温度下进食最活跃,生长状况最好;虽然可以忍耐30℃的高温,但会对生长产生不利影响;20℃以下进食量减少,生长缓慢;10℃以下进入休眠状态,基本不进食,体重会减少;可以短时间忍受0℃左右的低温,但低于-2℃会造成死亡。

幼虫天敌主要为鼹鼠、獾等会挖掘的捕食者,以及叩甲、土蜂等肉食性幼虫,也容易被真菌寄生死亡。

舔舐树汁舔舐树汁

自然状态下成虫在初夏开始出现,最多见于6-7月,到9月则大部分都会死亡。成虫在20℃以上活动,白天多在落叶堆、土壤内等阴暗潮湿环境休息,黄昏开始活动活动,活动高峰期为日落后夜晚的前几个小时,有趋光性。成虫喜食树木的汁液或熟透的水果,虽然为咀嚼式口器,但取食方式高度特化,先用铲状的上唇划破树皮或水果表皮,然后用毛刷状的舌舔舐树汁或水果,树汁也会吸引来其他昆虫一起取食。如果夜间没有摄入足够的食物,也会出现白天继续趴在食物上进食的情况。

双叉犀金龟双叉犀金龟(3)雄性好斗,为了争夺食物和交配权会用额角搏斗。搏斗的双方会先上下晃动额角,收缩腹部发出发出“叽——叽——”声示威,如果双方均不退却,它们会努力将额角插入对手的身体下方,将对手举起掀翻。被举起的一方即为失败者,一般只要被举起一次就会立即认输逃走。

成虫天敌主要为乌鸦、貉、野猪等森林中的小型肉食或杂食动物。体表常附着有大量的螨,但一般不危及生命。

多栖息于常绿或落叶阔叶林中,因幼虫依赖林下的腐叶土或朽木形成的腐殖质为食,因而对森林的原生性要求较高,尤其喜爱壳斗科植物,如青冈栎。此外幼虫也会在腐烂的草堆、木材厂木屑堆、蘑菇种植场的木屑培养基中生活。

种类介绍

主要变种

双叉犀金龟双叉犀金龟(3)将双叉犀金龟作为宠物饲养由来已久,尤其是在日本。目前已经人工培育出了通体鲜红色,红色复眼或白色复眼的变种。

所属亚种

T. d. takaraiT. d. takarai双叉犀金龟主要有6-8个亚种:

T. d. dichotomusLinnaeus, 1771 分布于中国东部和南部

T. d. septentrionalisKono, 1931 分布于日本本州,九州,四国

T. d. tunobosonisKono, 1931 分布于中国台湾岛

T. d. politusPrell, 1934 分布于泰国、缅甸、老挝和越南,印度东部

T. d. takaraiKusui, 1976 分布于日本冲绳本岛

T. d. inchachinaKusui, 1976 分布于久米岛,或与冲绳本岛同一亚种

T. d. tuchiyaiNagai, 2006 分布于日本口永良部岛

另外有T. kanamoriiNagai, 2006 分布于缅甸北部一小块区域,可能是独立物种也可能是双叉犀金龟的一个亚种。

此外近年来还有学者发布了T. d. shennongjiTakeuchi, 2014;T. d. xizangensisLi & Zhang, 2015 等新亚种[4],但其有效性还没有被广泛认可。

分布于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双叉犀金龟亚种归属有争议。

分布范围

独角仙分布范围独角仙分布范围双叉犀金龟我国的主要分布区在秦岭-淮河一线以南,北起陕西南部和河南南部,西起四川和陕西的整个南方地区,包括海南岛和台湾岛。记载上山东、河北、北京等华北地区也有分布,但近年来几乎没有发现记录。但在吉林、辽宁[5]等东北地区却有稳定分布,在朝鲜半岛、琉球群岛也有分布。双叉犀金龟为什么在我国呈现间断分布有待进一步研究。

在日本分布于本州、四国、九州的一些岛屿,并因人为释放扩散到了北海道。

在越南、老挝、泰国的北部,缅甸、印度东部和孟加拉国。

繁殖饲养

独角仙交配独角仙交配成熟后的双叉犀金龟成虫雄性有强烈的交配欲望,只要遇到雌性成虫就会试图交配。但是雌虫对交配较为抗拒,特别是已经交配过的雌虫,会拼命逃离雄虫。雄虫会用后足和中足攀附在树皮上,前足抱住雌虫进行交配。如果雌虫正在进食,往往不会注意身后的雄虫,这种情况下交配会比较顺利。交配过程可以持续几分钟到几十分钟。交配(尤其是频繁交配)会使雄虫寿命缩短,因此在野外独角仙雄性成虫寿命仅有1个月左右,而雌性成虫可达3个月,而人工饲养的独角仙雄虫如果不交配寿命也能达到3个月。

一般情况下,一次成功的交配就足够雌虫所有的卵受精。交配后几天雌虫就会开始产卵。雌虫会寻找腐殖质堆等适合幼虫生长的环境,钻入食材堆中,把土压紧,制造出一个比卵略大的卵室,每枚卵都有单独的卵室。雌虫在腐殖质中产卵一段时间后会出来觅食补充营养和体力,然后继续寻找合适的场所产卵。一般情况下一只雌虫可以在2-3个多月的成虫寿命里产下40-80枚卵。

双叉犀金龟蛹双叉犀金龟蛹卵乳白色或淡黄色,刚产下的卵性状似大米粒,随着发育会逐渐膨胀为绿豆粒大小的球形,温湿度适宜的情况下孵化过程约为10天。刚孵化的幼虫为一龄幼虫,经过约1个月后蜕皮成为二龄幼虫,再过1个月左右再次蜕皮成为三龄幼虫。三龄幼虫期最长,为6-8个月,随生长环境温度的变化会有延长和缩短。幼虫的体重在三龄中期达到峰值,此时大概开始进入冬季,如果是人工条件下温度恒定体重则基本保持不变;如果是自然条件下气温较低,幼虫体重会明显降低,到第二年气温变暖体重回升,但无法达到峰值水平。三龄末期的幼虫停止进食,在土中用身体挤压出一个椭球形的室,并用粪便和分泌物加固室壁,形成蛹室。双叉犀金龟的蛹室竖直或微微倾斜,而大部分犀金龟的蛹室则是接近水平。此后幼虫在蛹室内进入前蛹阶段,身体变短,颜色变黄,表皮变皱,不久后蜕皮,即蛹化,蛹深黄色,没有运动能力,只有腹部可以扭动。

双叉犀金龟蛹经过20多天后羽化,刚羽化的成虫鞘翅为白色而柔软,经过几小时后变为深色且硬化。刚羽化的成虫不进食也不活动,会在蛹室中继续蛰伏十几天,然后从土中钻出,开始觅食和交配。

动物保护

种群现状

被防鸟网缠死的双叉犀金龟被防鸟网缠死的双叉犀金龟双叉犀金龟目前不是珍稀物种,但是其生存也面临一些威胁。

因为双叉犀金龟可作为宠物饲养,且制成标本有较高的收藏观赏价值,所以很多人在捕捉野生双叉犀金龟。而且双叉犀金龟成虫有趋光性,很容易被吸引到危险的人类居住区。在果园人们布下的防鸟网很容易就会将独角仙缠住造成大量死亡。

但是昆虫有繁殖速度快且产卵量多的特点,所以人为捕捉并不是威胁双叉犀金龟生存的主要原因。双叉犀金龟幼虫生长离不开森林下的腐殖质,所以对年代悠久的天然林非常依赖,在种植年代短的人工林中无法生存,所以对天然林的砍伐和破坏才是双叉犀金龟面临的最大威胁。

保护级别

双叉犀金龟双叉犀金龟双叉犀金龟被列入《国家保护的有益的或者有重要经济、科学研究价值的陆生野生动物名录》(简称:三有名录),受到《中华人民共和国野生动物保护法》的保护,不能随意捕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