吴仁彰先生,1935年11月7日出生于广东省罗定市附城镇(现为罗城镇)南平岗。1952年罗中毕业,并考进北京大学俄文系学习,在学期间曾获北京大学校长马寅初颁发的“三好学生”证书。1956年北大毕业后到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中央工作,任共青团中央第一书记胡耀邦同志秘书。1957年初曾在<中国青年报>、 <中国工人>、<读书月报>等中央报刊上连续发表《如何行使民主权利》、《民主有真假之分》、《为什么需要权威》等文章,受到胡耀邦同志的赞扬。文化大革命期间,他去河南省潢川县团中央黄湖五七干校劳动。1976年文化大革命结束后,调至中国社会科学院苏联东欧研究所工作,1984年被聘任为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苏联东欧系(1992年改名为东欧中亚系)副教授、教授,1989年晋升为研究员,并任系主任。1994年调任国务院国际问题研究中心常务干事、研究员,继续兼任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院东欧中亚系博士生导师。1999年1月,调入中华人民共和国外交部。
吴仁彰先生的主要研究领域是东欧中亚问题,尤其在研究苏联、俄罗斯政治和社会主义理论方面有很高的学术造诣。在学术上,他既学风严谨,又锐意创新。这一特点贯穿于他的整个学术研究之中。他在研论上作出了自己的贡献。例如:1983年他研究了苏联的“发达社会主义”的理论后,提出应从理论上把社会主义划分为初级和高级两个阶段。1984年他又依托苏联历史经验著文,分析和批判“超越发展阶段”的思想,指出超越阶段思想的实质是脱离生产力发展实际水平去追求发展社会主义生产关系,是几十年来阻碍苏东国家发展的一个重要错误倾向。他的这些著作是当时国内较早的系统研究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和批判超越阶段思想的著作之一。苏联剧变后,他提出用“历史合力”论去分析剧变的原因,指出这是诸种历史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从国内外的关系看,有内部的原因,有外部的原因,而内部的原因是主要的;从演变的历史过程看,有历史的原因,有现实的原因,历史的原因是剧变的基础,而现实的原因则是剧变的直接原因;从社会的角度看,有经济的原因,有政治的原因,有思想文化的原因,有对外政策的原因,而经济的原因在这些因素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从执政的共产党本身看,有思想路线方面的原因,有政治路线方面原因,有组织路线方面的原因,而思想路线在这些因素中起着决定的作用。这种分析的全面性和深刻性,对当时苏东剧变问题的研究曾起一定的推动作用。
吴仁彰先生的著作和学术成就,受到学术界的重视和高度评价。1981年他与金辉等同志合写的研究报告《苏联经济发展情况与前景》,由伍修权同志以“苏联问题小组”名义上报中央领导同志,并获得中国社科院优秀研究报告奖;1984年他所写的研究报告《关于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论》,曾被印发中共中央全会作为参考材料;他所写的《列宁论社会主义国家所有制》一文发表后,1985年被收进两本研究列宁的论文集,并于1986年被评为中国社科院苏联东欧研究所优秀论文而获奖;《斯大林政治经济体制初探》一文发表后,受到学术界同行的重视,1985年和1986年应邀到山东师范大学、山东大学、郑州大学、南开大学、陕西师范大学等10多所大学作关于这一专题的学术报告。他与刘克明先生主编的《列宁到戈尔巴乔夫:苏联社会主义理论的演变》,被学术界同行称为“第一本全面系统地研究苏联社会主义理论发展轨迹的书”,“填补了研究苏联领域的一个空白”。1995年他所写的《中俄关系和对俄政策建议》,曾受到国务院研究室领导的赞扬,中共中央政策研究室加按语上送中央领导同志。1997年他主编的《苏东剧变与马克思主义》一书,北京社科规划办公室组织鉴定认为:这是“第一部从理论角度研究总结苏东剧变教训的书”,“具有开创性,拓展和深化了对苏东剧变的研究”,“提出许多有价值的理论观点”,是“重要的研究成果”。吴仁彰先生曾任中国社科院研究生院苏联东欧系(后改东欧中亚系)主任,热心培养青年一代学者。在研究生院长达16年的任教中,他与刘克明先生共同为本学科培养了10余名博士、硕士,为本学科的人才培养做出了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