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3)2001年2月8日,金沙遗址被发现。
2002年,金沙遗址博物馆国际竞赛吸引了来自美国、法国、德国及中国的9家知名设计机构的参与,最终清华大学建筑设计研究院方案以其新颖的理念和对遗存恰当的尊重被确定为中标和实施方案。
2005年12月18日,“太阳神鸟”纪念性雕塑作品在金沙遗址博物馆内揭幕,并设置为景区。
2006年6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陈列馆开馆。
2007年4月16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正式开馆。
2009年1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文物保护中心基本建成。
综述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20)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占地面积456亩,建筑面积38000平方米。成都的摸底河自西向东从馆内流过,两岸的河岸风光构成了博物馆的横向景观轴;从南自北依次参观金沙遗址的考古发掘现场和陈列馆,该条南北向的开放空间构成了博物馆的纵向文化轴。环绕在博物馆建筑周围的,是园林区。中国文化遗产纪念雕塑位于金沙遗址博物馆南大门至陈列馆主通道旁,占地面积约500平方米,是南至北参观必经之路。乌木林位于金沙遗址博物馆东南角,由金沙遗址以及成都地区出土的近百根巨型乌木组成,是一道特色景观。玉石之路占地1000平方米左右,由大型玉石及若干小鹅卵石组成。
场所展厅
西山水景广场位于金沙遗址博物馆主干道以西的园林区内,广场占地10亩,地面由20吨金色洗米沙铺设而成。广场紧靠博物馆经典生态景观西山,与西山的花草树木相映成趣,西山高12米,山上有水杉、桢兰、茶花、杜鹃等常青植物。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金沙剧场位于博物馆西北角的金沙剧场,外观呈水晶皇冠状,又像含苞待放的花蕾,是中国首部原创大型音乐剧《金沙》驻演场地。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3)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梦回金沙》是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倾情打造的四维立体电影,《梦回金沙》采用2台2万流明的巴可高清数字电影机,最大分辨率为1280*1024,银幕尺寸宽12.8米,高7.5米,108座特效动感座椅,共施放捅背、耳风、滚珠、扫腿、喷水、座椅升降等13种特效,同时配有刮风、下雨、闪电、下雪、烟雾等多种环境特效。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遗迹馆位于博物馆东部,摸底河南岸。馆内是金沙遗址最重要的考古发掘现场,也是金沙遗址最早发现文物的地方。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遗迹馆为近圆形的全钢架建筑,建筑面积7588平方米,高度19米,跨度63米。由于发掘现场的泥土中还埋藏着金沙遗址90%的文物,因此,由15根钢柱支撑而成的巨大空间,最大限度地保护了考古发掘现场。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位于摸底河北岸,是一座斜坡式的方形建筑,建筑面积16000平方米,展厅面积5000平方米。陈列馆也采用全钢架结构,分为地上两层,地下一层。陈列馆中的主题陈列名为《走进金沙》。由“远古家园”、“王都剪影”、“天地不绝”、“千载遗珍”、“解读金沙”五个展厅组成。
第一展厅:远古家园
第一展厅远古家园设置于陈列馆二层西厅,面积约900平方米。陈列主旨是再现3000年前成都平原的生态环境。采用高8.7米、长57米,面积达500平方米的大型想象复原半景画。包含有金沙晨曦复原景观、大型遗迹套箱展示、定向查询系统、击拍式查询系统。
第二展厅:王都剪影
第二展厅王都剪影设置于二层东厅,面积约900平方米。陈列主旨为展示3000多年前古蜀国的社会生活。展馆使用不规则的“碎片拼接”形式,把考古发掘成果、场景复原和高科技手段有机结合,沿着展线缓缓呈现出一幅幅金沙先民生产生活的剪影:居所、工具、烧陶、冶铸、制玉、墓葬等。堑刻、模冲等多种技法。出土的铜器系范铸而成,多为小型器物及大型礼器上的附件。
第三展厅:天地不绝
第三展厅天地不绝设置于一层东厅,面积约1000平方米。陈列主旨是突出古蜀人“沟通天地”的内容主题,再现古蜀国宗教祭祀的场景。集中展示的金器、铜器、玉器、石器、象牙、卜甲等文物来彰显出这个古老王国曾有。入口用铁纱网分割出一条长长的通道,运用灯光营造出时空隧道的感觉。
第四展厅:千载遗珍
第四展厅设置于一层西厅,面积约900平方米。陈列主旨是展示以“太阳神鸟”金饰为主的30余件金沙遗址出土的精华之最的文物。
整个展厅的展陈设计都是围绕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展开的。以陈列“太阳神鸟”金饰的圆形展台为中心,周围围绕四组扇形展柜,将金沙遗址出土的文物富有层次地展示。
第五展厅:解读金沙
第五展厅设置于底层西厅,面积约830平方米。陈列主旨是梳理四川地区古蜀文化秦以前的发展脉络,让游客了解金沙遗址的来源和去向。
中央沙盘展示了古蜀文明的分布区域及其与周边文化的紧密联系。宝墩文化——三星堆文化——金沙·十二桥文化——晚期蜀文化的文明历程通过图片展板和出土文物表现出金沙文化的历史背及文化发展的真实脉络。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3)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两大主体建筑为遗迹馆和陈列馆,外形都采用了斜坡的方式,喻示着金沙遗址的冉冉升起。遗迹馆为近圆形,陈列馆为方形,一圆一方象征着中国古人天圆地方的宇宙观。两座建筑分布在摸底河的南北两岸,与园林区融为一体。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也成为了成都市的地标性建筑。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的园林区以“自然之美,草野之趣”为设计理念,绿化覆盖率高达80%,是博物馆的有机组成部分。在园林区中,树木和植被根据不同的特点划分为不同区域。主要游览道路两旁栽种了四川盆地非常古老的树种银杏、水杉、针楠等;樱花林、桃花林、梨花林、芙蓉林、腊梅林等点缀在园区各处;竹林、灌木簇拥在博物馆建筑周围。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陈列馆屋顶的设计被建筑师融入了金沙和考古的元素,圆形标志是金沙遗址博物馆的镇馆之宝“太阳神鸟金饰”的图案,围绕着太阳神鸟图案的正方形则象征着考古中使用的探方。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有金器、铜器、玉器、石器、漆木器、陶器、象牙等馆藏文物共2235件(套)。其中,一级文物366件(套)、二级文物374件(套)、三级文物1429件(套)。
简介 | 图片 |
---|---|
商周玉纹金带长21.5厘米,宽2厘米,厚0.04厘米;2号长21.7厘米,宽2.1厘米,厚0.04厘米金质,整体呈长条状,大致可以围合呈圆形冠带。表面平整,呈下短上长的倒梯形。纹饰采用錾刻和阴刻相结合,正面由两条首向外,尾相对的鱼纹组成。鱼嘴有似鸟喙的长吻,吻前端上翘略后钩,下缘作波浪形曲线,梭形眼,尖桃形腮,背、腹部均有鳍,背鳍一长一短,腹鳍一前一后,形态前尖后圆,身与尾之间以折线纹分隔,“Y”形鱼尾向两侧展开,鱼身无鳞,刻画几道水波状短线[8]。 | ![]() |
商周大金面具长20.5厘米,宽10.4厘米,高10.7厘米,厚0.08厘米,金质,整体呈立体脸谱,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则采用剪切而成。表现范围上限于额部,下方及下颌。面相近方,平额,眉毛略微凸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好似新月。眼眶较大,双眼镂空约呈菱形,上眼帘呈弧形,下眼帘深凹。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略呈笑意。耳朵外展,上宽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下颌平直。整个脸部丰满,表情威严,具有一定写实风格。表面打磨光亮,里面未经打磨,较为粗糙[8]。 | ![]() |
商周金盒长9.56厘米,宽3.44厘米,高3.4厘米,金质,整体呈椭圆柱形,顶部微弧,直壁,内空,素面。成形是应垫有相应的模具,器表抛光处理。金器的沿口不光滑,内壁未抛光,较粗糙。从整体形状看, 敞口部分应向下或向内,所以它很可能是某种器物顶部或端部的饰件,而不是作为容器使用[8]。 | ![]() |
商周三角形金器长25.8厘米,宽14.8厘米,高0.43厘米,厚0.03厘米,金质,外形大致呈一个三角形,中央三角形镂空,一端接长方形柄部,边缘内卷,素面。整体系捶揲成形,应垫有模具。目前国内尚未发现过类似的器物,其功用不详。从形制特征看,三角形金器应是包裹或镶贴在某种器物之上的[8]。 | ![]() |
商周人面鱼鸟箭纹金王冠带外径20.4厘米,高2.83厘米,厚0.03厘米金质,整体呈窄宽圆环形,上大下小。纹饰錾刻在金带表面,由四组相同的图案组成,每组图案分别有一鱼、一箭、一鸟和一人面。鱼体宽短,大头圆眼,嘴略下钩,嘴上有胡须,身上鳞片刻划逼真,近尾处作折尺形,鱼身上有一道较长的背鳍,身下有两道较短的腹鳍,鱼尾较宽作"丫"形,两边尾尖向前卷曲。箭纹的箭杆较粗,带尾羽,箭头深插于鱼头内。鸟纹位于箭羽与鱼之间的箭杆后方,鸟头与鱼头朝箭羽方向。鸟粗颈,长尾,大头,钩喙,头上有冠,翅膀微展,腿爪前伸,三根并列的圭形尾羽组成长尾,尾部平直且与身体的方向平行。人面纹为圆形,有两道圆圈构成脸的轮廓,中间为对称的双圆眼,上面为略成方形的眉毛,下面为抽象的嘴巴。整个纹饰线条流畅[8]。 | ![]() |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金质,整体为圆形,厚度均匀,极薄。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均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内层图案中心为一没有边栏的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顺时针旋转的齿状芒,芒呈细长獠牙状,外端尖,图案好似空中旋转不停的太阳。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它们等距分布于内层太阳的周围,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爪有三趾。首足前后相接,向着同一方向飞行。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太阳芒纹的方向相反。整器采用捶揲、剪切和打磨等多样加工手法,正面打磨光亮,背面未经打磨,较粗糙[8]。 | ![]() |
商周小金面具长4.89厘米,宽0.03厘米,高3.6厘米,金质,面具整体呈脸谱状,形体较小,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大致呈倒三角形,表现范围上方只限于额部,两侧耳廓,下方只及下颌。人面圆脸圆颐,眉毛略微凸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好似新月。双眼镂空,形态如梭,上下眼帘大致对称。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略呈笑意。耳朵外展,耳垂有凹入但未贯通穿孔。整个脸部丰满,表情温和,具有一定写实风格[8]。 | ![]() |
商周卷云纹金喇叭形器直径9.98厘米,高3厘米,厚0.08厘米,金质,整体呈喇叭状,上小下大,器身较高,上下两面为圆形,小平顶,中空,周壁向下逐渐外侈。腹壁上等距离分布着三朵卷云纹,纹饰线条流畅,较具美感。表面抛光处理,比较光亮,内壁未经处理,较为粗糙[8]。 | ![]() |
简介 | 图片 |
---|---|
商周玉矛长24.6厘米,宽4.65厘米,厚0.68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牙白色,透明。整体略呈细长柳叶形,窄体,尖锋,直面,器身与边刃交界起脊斜收至刃,断面呈横六边形,小六边形平顶,器表通体打磨抛光,制作规整。 | ![]() |
商周长援直内玉戈长36.6厘米,宽7.39厘米,厚0.78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牙白色,夹红褐色沁斑,色彩鲜艳。无胡直内戈,三角形尖锋,长援,援身中部起脊,上下刃前端出齿突,刃缘斜磨,起弧形脊,单阑,出上下齿,下齿残,近长方形内,内中部有单向圆穿。内上下缘、端部斜磨,半透明。器两面的援本部有长方形方框,框内刻划交叉菱形纹。制作细致讲究。 | |
商周有领玉壁(残)直径12.76厘米,孔径6.25厘米,高3.57厘米,壁厚0.35厘米、领厚0.5厘米,透闪石软玉,不透明。红褐色、米黄色、黄褐色与青灰色相间。整体平面形状呈圆环形,器体大型。中间孔径较小。孔壁凸起成领。领部窄缘,方唇,直口,直壁。环面平整,较宽,环缘平直。环面有七组清晰的同心圆圈弦纹,每组弦纹由疏密相间的极细的等距阴线纹组成,应系由快速转动的圆盘形砣具踩踏带动轮盘转动留下的痕迹。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 | |
商周玉矛长4.83厘米,宽2.84厘米,厚0.53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白色,半透明。整体呈弧边三角形,形体较小,尖锋,边刃呈弧形,直面,刃部与面交界处起脊,斜直顶,素面。 | |
商周玉贝长3.23厘米,宽2.7厘米,厚0.63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白中泛青,温润细腻,无杂质,器背部粘附少量铜锈。为海贝形圆雕作品。器身正面呈弧形,背面平直,两侧边圆滑,并各在中段有四个较浅的齿状突起,器中部有一纵向沟槽,沟槽两侧又精琢出对称排列的十四道浅凹槽,沟槽顶端有一穿系挂绳用的小孔。整器光润,通体磨光。 | |
商周阳刻昆虫类动物纹玉牌长5.54厘米,宽5.3厘米,厚0.55厘米,透闪石软玉,灰白,不透明。器略呈圆角方梯形,受埋藏环境影响,器内外有大量黑色、白色沁斑。器一面以阳线技法雕刻出一变形昆虫类动物纹样,刻纹线条极其流畅,加工工艺精湛。 | |
商周玉璋长38.6厘米,宽7.43厘米,厚0.68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灰白色,不透明,夹杂黄褐色、黑褐色沁斑,色彩亮丽。整体略呈长条形,扁平。尖锋,一尖高一尖低,刃部内凹较甚,呈"V"字形。器身前端近刃部薄,后端厚,直面。阑部分主阑、附阑和阑间饰,阑部中间有一单面穿孔。长方形柄部。装饰较为复杂,主要集中在刃部、身部和阑部。刃部中部溜掉一动物,动物呈奔跑状。器身两面分别阴刻对称的两组人面纹。主阑残缺,装饰不清楚,附阑为两齿阔嘴的兽头,阑间有等距分布的几道凹弦纹,弦纹上残存有少许朱砂。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 | |
商周玉圭长15.86厘米,宽4.09厘米,厚0.5厘米,透闪石软玉,墨绿色,夹白色条状沁斑,半透明。长方形,较长,平顶,直腰,直面,平刃。阑部有五组齿状饰,上下两组各有4道平行直线纹,中间三组各有3道平行直线纹,每道线纹均由二条平行直线纹组成。整器制作规整,打磨光滑。 | |
商周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长24.5厘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透闪石软玉。灰白色,泛红,不透明。器表粘附大量黑色沁斑。平行四边形,扁平,直面,周缘直立。两面刻有两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向右侧跪坐的人像、两道折曲纹、三道直线纹组成。折曲纹在直线纹上下。人像高冠高鼻,方耳方颐,椭圆形眼,身著长袍,双膝着地,左手持握,肩上扛有一物,此物前尖后宽,呈柱状形,似一根完整的象牙。 | |
商周“V”锋长援直内玉戈长27.60厘米,宽5.65厘米,厚0.77厘米,透闪石软玉,质地温润。白色,半透明,夹杂大量黄褐色、青灰色沁斑,色彩丰富艳丽。整体平面形状呈长条状,宽体。锋尖分出极小叉口,援身较长,上下边刃较直,向前锋处缓收,器身中部较厚,边刃较薄,阑部分主阑、附阑、阑间饰三部分,中间有单面钻圆形穿孔。长方形柄部。阑部装饰较为复杂,主阑两侧分别饰有三兽首形齿饰,突出器外,附阑两齿,较主阑稍宽,阑间两侧各饰有二组台阶状齿饰,较主、附阑窄,每组两枚齿饰,整器制作精细,打磨光洁。 | |
商周椭圆形玉饰长14.8厘米,宽6.07厘米,厚1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灰白色,不透明,夹杂一些黄褐色、绿、黑褐色沁斑,色彩丰富。平面近椭圆形,形似眼睛。扁平,两端各有一个向外的尖突。正面中间略凸起,周边近缘处较中间低,素面。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 | |
商周兽面纹玉钺长22.5厘米,宽11.48厘米,厚1.72厘米,透闪石软玉。灰白色,不透明,夹杂有酱黄色、灰黑色、深褐色、暗褐色等多色沁斑,色彩艳丽。该器造型如一件梯形石斧,顶部略呈三角形,器物的两面均有对称的纹样。在顶部用减地和阴刻线纹技法构成一浅浮雕连体兽面纹,连体兽面纹之下有两条平行直弦纹,使顶部的纹样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器身的上部和两侧边分别饰有两组由两根阴刻的平行线纹构成一"冂"形,在"冂"形的两边内侧还分别阴刻有五组对称的卷云纹。该器制作精细,通体打磨光洁。其上的纹样,不论是浮雕法的兽面纹、夔纹,还是阴刻的卷云纹均留下相当多的划痕,这表明其上的纹样是用刃部尖锐的工具雕刻而成。该件器物的玉材来自四川盆地西部山区,应为当地制作,但其上的兽面纹确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容器上的典型纹饰,很明显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 |
商周玉神人面像长3.20厘米,宽2.06厘米,厚0.27厘米,玉质为含水磷酸盐、碳酸盐的多金属混合矿物料。墨绿色,粘接铜锈。人面像两面对称,人像为侧面造型,长眉,大眼,钩鼻,阔口,口内三齿,方颐,大尖耳,头戴冠饰。颈部一下残缺,功能不明。 | |
商周玉环直径3.98厘米,孔径3.29厘米,高0.22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青玉,透明。整体呈圆形,窄环,扁平轻薄,环面平整,内壁平直,外壁略弧,素面。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 | |
商周玉璋长30.3厘米,宽8.78厘米,厚0.87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灰白色,不透明,夹杂褐色和黄色沁斑。整体为长条形,扁平,器形较大型。"V"字形刃部制作最为精细,两面"V"字形中部都磨出浅槽,边缘起脊,外刃缘修薄。器身前段宽,后端窄,中部微束。器身中间微凹,两侧凸起。横长方形阑部,阑部中间有个单面穿孔。长方形柄部。阑部装饰比较简单,在边缘刻出几道浅槽,未见齿突。 | |
商周玉壁直径10.7厘米,孔径5.9厘米,厚0.6厘米,透闪石软玉。紫红色,不透明,表面有黑白色沁斑,局部有风化现象,色彩斑斓艳丽。整器呈圆环形,孔径较大,环面较窄,平直,近孔缘处微凸起一周成矮领,整器制作规整,打磨精细。 | |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十节青玉琮上端长6.94厘米,下端长6.3厘米,上孔径5.55厘米,下孔径5.14厘米,透闪石软玉。青色,质地温润,透明。器表有因钙流失后形成的大片白化现象,白化的纹理多沿玉石矿料原有自然裂纹扩散。器表还有条状的浅黑色沁斑和灰黑色果粒状沁斑。该玉琮为长方柱体,外方内圆,器上大下小,中间贯穿一孔,上下均出射。全器分为十节,每节雕刻有简化人面纹,由阴刻细密平行线纹的长方形横棱表示羽冠,用管钻琢出一大一小的两个圆圈,分别表示眼睛和眼珠。长方形的短横档上有形似卷云纹的几何形图案,表示鼻子。在其上射部阴刻一人形符号,人形头戴长冠饰,双手平举,长袖飘逸,袖上还有羽毛形装饰,双脚叉开,仿佛正在舞蹈。孔内壁两头大中间小,为双面钻孔而成。 | |
商周“风”字形玉钺长15.73厘米,宽9.88厘米,高0.55厘米,透闪石软玉,质地温润,半透明。绿色,透明。整体略呈梯形,扁平,平顶,直面,中部腰身微束,剖面呈窄长方形。侧面近刃部外撇,直刃,器身上端正中有一个圆穿,一侧边近顶端有一个单面钻小圆穿。器身两侧上端各有对称突起的阶梯状齿状装饰。器身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 | |
商周连孤刀玉戈长16.16厘米,宽4.84厘米,厚0.55厘米,透闪石软玉,质地温润。灰白色,不透明。玉质白中泛青,正面有绿色铜沁及少量黄褐色、黑色点状沁斑。反面有黄褐色片状、白色细纹状沁斑。整体呈长条形,扁平,分援、柄两部分。援呈三角形,器物厚度从下至上渐变薄。边刃呈连弧状,穿孔为单面钻,呈喇叭形,上大下小,长方形柄部。该器整体线条舒展流畅,加工细致,器表有抛光。 | |
商周有领玉璧直径24.25厘米,孔径6.46厘米,高1.94厘米,壁厚0.52厘米,透闪石软玉。向上的阳面呈紫蓝色,其上布满大量黑色、白色沁斑;向下的阴面则呈浅白色,其上分布褐色条状沁斑及大量黑色点状沁斑。由于受埋藏环境及土壤影响,出土时器表出现阴阳两面不同的色泽效果。整体呈圆环状,大型,中间圆孔较小,方唇,直口,直壁,壁上残留对钻痕迹。环面较宽,器面光洁,边缘规整。透闪石软玉。制作极其规整,通体打磨抛光,工艺精细,光洁莹润。 | |
商周连孤刀玉钺长13.45厘米,宽13.06厘米,厚0.6厘米,透闪石软玉。墨绿色,不透明。器表上残存有青铜锈斑、少量黑色条状斑、深红褐斑、牙黄色点状沁斑。柄部上端残存大块黑色胶状物质及一点红色的朱砂。可能是横向安柄时使用的粘接物。该器扁平似璧形,中部有大圆孔,孔壁光滑。顶端呈圜形。两侧各有两组锯齿状突起,每组两齿,共有四齿。刃部分四段磨成连弧形双面刃。 | |
商周素面玉琮长6.03厘米,宽5.8厘米,高2.6厘米,孔径4.3厘米,透闪石软玉。灰白色,半透明,有褐、黑色沁斑。器呈方柱体,器体扁矮,素面,圆形射口极低,孔大。器内外有打磨。此器形制简单,制作粗糙。 |
简介 | 图片 |
---|---|
商周六边形铜挂饰长4.8厘米,宽2.87厘米,厚0.23厘米,青铜质,器为六边形,扁平,平面略凸。顶端有环形钮,纽已残。器表光滑细腻,背面粗糙。 | ![]() |
商周连孤刀铜戈长21.3厘米,宽5.17厘米,厚0.43厘米,青铜质,器为三角形无胡直内戈。尖峰,援身窄长,刃部有对称的七组锯齿状齿,近连弧形的曲刃。锋至穿间有中脊,援末近方,有一圆穿。长方形内。但因刃部并未开口,也未见使用痕迹,应不具有兵器的实用功能,而是祭祀时的仪杖用品之一。 | |
商周鸟纹带柄有领铜璧直径10.35厘米,孔径4.05厘米,高2.92厘米,壁厚0.25厘米,柄长2.3厘米,柄宽1.95厘米,青铜质,整体呈圆环形,形如玉璧,中有一圆孔,孔缘凸出环面成高领。外缘一端有一矩形柄部。环面近边缘处有两道同心弦纹,在弦纹和孔壁间两面均铸有3只相同的首尾相接的鸟纹图案。鸟为钩喙,圆眼,头上有长冠,身体与翅膀较短小,颈、腿和尾很长。器领部上端靠孔的一面有一疤痕,环面上残留有大量铜锈。该器环两面铸有相同的纹饰,表明此器当是竖起来插于其它器物上,短小柄部可能就是插入某个基座上的榫头。 | |
商周铜立人长6.2厘米,宽5.76厘米,高厘米19.2厘米,青铜质,立人头戴有13道弧形齿饰的太阳帽,脑后垂下的为精心打理过的发辫,脸部瘦削,短颈,眉弓突起,颧骨高凸,杏眼圆睁,大鼻,方下颌,大耳朵,耳垂下有穿孔。双手作握状,置于胸前,指尖相扣,双拳中空,高高站立于插座上,具三维空间感。 | |
商周铜人形器长4.54厘米,宽1.37厘米,高10.35厘米,青铜质,整体形如一个直立人,表现从肩部以下。胸部一个大圆孔,双手下垂至腰间以下。瘦削的上身,双腿粗短外撇,双足外展。两侧肩部和小腿近足部各有一个小圆孔。正面凸起,具有立体感,反面内凹。其使用功能不详。 | |
商周铜人头长2.6厘米,宽3厘米,高4.4厘米,铜质,形体较小.人头圆顶,头顶中部有一长条形空洞,两侧亦各有一近圆形空洞.长眉,橄榄形眼,直鼻,阔嘴紧闭,耳垂穿孔,颈部细长,中空。 | |
商周铜龙首长9.73厘米,宽6.43厘米,厚0.2厘米,青铜质,该器为一龙首形饰,扁平,正面圆眼,中部镂空,边缘凸起,张口露齿,下颚平直,上颚共3齿,其中前面两齿呈弧形,粗壮。其后面一齿末端呈开花状,分别向两侧歧出上翘。鼻孔呈圆形,为双阴线造型,以显出鼻孔的肥大,未镂空。龙须从嘴上吻部向后翻卷形成羽翅。龙头后部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顶有对称的犄角相对向下钩卷,下有一裂口。下部为双线条形成勾勒出的上下钩卷的云纹装饰。其边缘中部有一断茬,推测其后可能还有其它部分。此器原可能为镶嵌于某种柱状器上的饰件,在一个平面上作的浅浮雕。背面平整,其造型新颖,雕刻简练,形象细腻又夸张。 | |
商周铜虎长20.5厘米,宽8.7厘米,厚0.7厘米,青铜质,器形扁平,一面凸起,纹饰下凹,另一面器身中部有俩个小环形纽。虎巨头,张口露齿,昂首怒目,双耳竖立,长尾上翘,四脚呈行进状。 | |
商周铜螺形器直径8厘米,高1.6厘米,厚0.3厘米,青铜质,器体较薄,呈螺旋状,中心向上凸起,形成尖突,内壁外弧,外沿伸出一尖齿,与器边缘呈三角形。此类器物形制特殊,不见于其他地区,推测可能为大型铜器上的附件。 | |
商周铜牛首长2.35厘米,宽3.5厘米,高4.48厘米,青铜质,嘴巴紧闭,吻部发达,头平抬,云雷文双眼圆睁,额上饰菱纹,菱纹的下角处饰点纹。双耳外张,牛角高翘,双角内弧相对,角上饰螺旋纹。短颈,中空,颈项直立。颈部下部接青铜容器。 | |
商周铜人面形器长15.2厘米,宽15.1厘米,厚0.2厘米,青铜质,整器形如呈上大下小的人脸,片状,上部中央内收呈桃形。宽额,圆脸庞,圆下巴。墨绘勾勒圆眼和阔嘴,并施以朱砂。 |
陶器
简介 | 图片 |
---|---|
商周镂孔纹陶器座底径15.63厘米,顶径10.71厘米,高33.2厘米,陶质,灰色,夹砂陶。整体呈瓶状,圆唇,侈口,束颈,斜肩,弧腹,中空,无底,腹壁中部有四个镂孔图案,形如眼睛,造型精美,应为器座。 | ![]() |
商周大口陶瓮口径60厘米,腹径73.5厘米,底径18厘米,高103厘米陶质,灰色,局部呈黄褐色,泥质陶。器形较大,圆唇,卷沿,侈口,溜肩,鼓腹,最大腹径在上腹部,下腹斜收至底,小平底,素面。 |
商周石虎长28厘米,宽8.88厘米,高20.03厘米,蛇纹岩,灰黑色,石料上有大量的灰白色条状斑纹,石料的自然斑纹近虎斑纹。虎呈卧姿,昂首,嘴巴大开,正视虎口呈方形,四角各雕一个硕大的三角形犬齿,上、下颌各雕四颗门齿。喉部保留管钻痕,侧视虎的口呈三角形,上、下颌各雕三颗门齿,虎口的后部两侧又各有一个小钻孔。虎额的两侧各阴刻五道胡须,其后阴刻两个"目"字形眼和三角形卷云耳,两耳间又阴刻四条平行线纹。直颈,虎头和颈较虎身大,略显夸张。前爪前伸,后爪向前弯曲卧于地上。臀部有一圆形小孔。腿与身之间往臀部延伸形成一条凹槽,与臀部孔下的一条凹槽将臀部分为六部分。石虎威猛而狞厉,自然而拙朴,在静态之中蕴藏着动感,生机勃勃,充满力量。 | ![]() |
商周石鳖长10.8厘米,宽8.9厘米,厚2.7厘米,砂岩,体形肥硕,三角形头部前伸,四肢短小后缩。腹部扁平,全身打磨。造型质朴简洁。 | ![]() |
商周石钺长7.01厘米,宽5.50厘米,厚1.77厘米,砂岩,灰色,不透明,平顶,顶上无銎,有肩,器两面微凸,刃部为长舌形,圆刃较厚,正面肩上有一栏,栏内饰9个斜方格纹,在中间四格内饰圆圈纹,栏下中部饰垂叶三角纹,两边饰双重波曲纹,器两侧磨成长方形,背面无纹饰。器物造型明快简洁,花纹装饰清新朴实。 | ![]() |
商周石璋长53.8厘米,宽11.06厘米,厚1.44厘米。蛇纹石化橄榄岩,石中含有大量细分散的粉粒状磁铁矿石及方解石,黑色。整体呈长条形,较大型,尖峰,凹弧刃,一边高,一边低,器身较长,前段宽,后段窄,中部束腰。阑部分主阑、附阑、阑间饰三部分,长方形柄部。阑部装饰分主阑、阑间饰和附阑三部分。主阑为一张口双兽首,附阑为五齿突出器外。阑间两侧各饰有二组台阶状齿饰,中间阴刻凹弦纹几道,较主、附阑窄,每组两枚齿饰。器身不做精细的加工,多保留自然断面或切割面,刃部打磨相对较精细。此类器物的制作较玉璋粗糙。 | ![]() |
商周小石磬长76,宽36.5,厚3.5,蛇纹石,灰色。整体平面略呈不等边梯形,器形较大,近顶部一圆孔,孔径较小,孔壁留有单面管钻痕迹,直面,边缘不甚规整,器身上有两道弦纹,尚能奏出音符,音质纯美悦耳。 | ![]() |
商周石壁直径10.3厘米,孔径4.17厘米,厚1.06厘米,蛇绿岩,黑色,不透明。整体平面略呈圆盘状,器形较小,扁平,近中间一圆孔,孔径较大,孔壁留有单面管钻痕迹,环面较宽,环面及环缘均打磨过,环缘较规整。 | ![]() |
商周跪坐石人像长8.73厘米,宽10.63厘米,高22.7厘米,蛇纹石化橄榄岩,石中含有大量细分散的粉粒状磁铁矿石及方解石,使石外表呈黑色条状、褐色状斑及白色划纹。人像外貌为一裸体赤足的男性,呈跪坐姿态。其头顶发式中分,四角高翘,脑后有辫发两束。两束并为一股,直垂于后背的双手之间,脸型较长,棱角分明,宽额,额头中部有脊,眉弓突起,双眼模糊,以彩绘形式描绘,圆睁,平视前方,鼻梁高且宽,阔嘴紧闭,涂鲜艳的朱砂,颧骨高起,面颊深凹,整个表情苦涩。两耳横张,耳垂有穿孔。裸身,前倾,圆肩短颈,双手被绳索反缚,手指粗壮,掌心向外,未见大拇指。双膝屈跪,双脚着地,臀部置于脚后跟上,赤足。推测可能是属于当时金沙王国的异族人物形象。 | ![]() |
商周石蛇长42.8厘米,宽11.33厘米,高6.5厘米,砂岩,灰黑色,不透明。蛇身盘绕呈"S"形,蛇首呈三角形,头微昂,口内涂朱,圆眼向上,黑色眼眶,眼珠涂朱,黑色瞳孔,眼珠与瞳孔间为白色。扁嘴大张,蛇信上卷,眼后与颈之间朱绘一道弧线,其身中部一条凸起的脊棱从头至尾,曲绕的蛇身还组成两个椭圆,使构图显得极其简练流畅。金沙石蛇出土时有的和石虎、石人、玉璧伴存,有的与玉质礼器、金器等一起埋藏,说明石蛇可能是古蜀国巫术活动中的重要道具之一,在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 ![]() |
简介 | 图片 |
---|---|
商周木耜长142厘米,宽17.0厘米,厚2.72厘米,通体由一块整木凿制而成,形如现代铲子,较长,圆形长柄,长梯形器身,器身厚度不等,前厚后薄。通体米黄色,木纹清晰。器保存完好,仅刃部略有缺损。 | ![]() |
简介 | 图片 |
---|---|
商周玉纹金带长21.5厘米,宽2厘米,厚0.04厘米;2号长21.7厘米,宽2.1厘米,厚0.04厘米金质,整体呈长条状,大致可以围合呈圆形冠带。表面平整,呈下短上长的倒梯形。纹饰采用錾刻和阴刻相结合,正面由两条首向外,尾相对的鱼纹组成。鱼嘴有似鸟喙的长吻,吻前端上翘略后钩,下缘作波浪形曲线,梭形眼,尖桃形腮,背、腹部均有鳍,背鳍一长一短,腹鳍一前一后,形态前尖后圆,身与尾之间以折线纹分隔,“Y”形鱼尾向两侧展开,鱼身无鳞,刻画几道水波状短线[8]。 | ![]() |
商周大金面具长20.5厘米,宽10.4厘米,高10.7厘米,厚0.08厘米,金质,整体呈立体脸谱,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眼睛、鼻子、嘴巴、耳朵则采用剪切而成。表现范围上限于额部,下方及下颌。面相近方,平额,眉毛略微凸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好似新月。眼眶较大,双眼镂空约呈菱形,上眼帘呈弧形,下眼帘深凹。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略呈笑意。耳朵外展,上宽下窄,上半部分凹入,耳垂穿孔。嘴巴微张,呈狭长方形,下颌平直。整个脸部丰满,表情威严,具有一定写实风格。表面打磨光亮,里面未经打磨,较为粗糙[8]。 | ![]() |
商周金盒长9.56厘米,宽3.44厘米,高3.4厘米,金质,整体呈椭圆柱形,顶部微弧,直壁,内空,素面。成形是应垫有相应的模具,器表抛光处理。金器的沿口不光滑,内壁未抛光,较粗糙。从整体形状看, 敞口部分应向下或向内,所以它很可能是某种器物顶部或端部的饰件,而不是作为容器使用[8]。 | ![]() |
商周三角形金器长25.8厘米,宽14.8厘米,高0.43厘米,厚0.03厘米,金质,外形大致呈一个三角形,中央三角形镂空,一端接长方形柄部,边缘内卷,素面。整体系捶揲成形,应垫有模具。目前国内尚未发现过类似的器物,其功用不详。从形制特征看,三角形金器应是包裹或镶贴在某种器物之上的[8]。 | ![]() |
商周人面鱼鸟箭纹金王冠带外径20.4厘米,高2.83厘米,厚0.03厘米金质,整体呈窄宽圆环形,上大下小。纹饰錾刻在金带表面,由四组相同的图案组成,每组图案分别有一鱼、一箭、一鸟和一人面。鱼体宽短,大头圆眼,嘴略下钩,嘴上有胡须,身上鳞片刻划逼真,近尾处作折尺形,鱼身上有一道较长的背鳍,身下有两道较短的腹鳍,鱼尾较宽作"丫"形,两边尾尖向前卷曲。箭纹的箭杆较粗,带尾羽,箭头深插于鱼头内。鸟纹位于箭羽与鱼之间的箭杆后方,鸟头与鱼头朝箭羽方向。鸟粗颈,长尾,大头,钩喙,头上有冠,翅膀微展,腿爪前伸,三根并列的圭形尾羽组成长尾,尾部平直且与身体的方向平行。人面纹为圆形,有两道圆圈构成脸的轮廓,中间为对称的双圆眼,上面为略成方形的眉毛,下面为抽象的嘴巴。整个纹饰线条流畅[8]。 | ![]() |
商周太阳神鸟金饰外径12.53厘米,内径5.29厘米,厚0.02厘米,金质,整体为圆形,厚度均匀,极薄。图案分为内外两层,均采用镂空的方式表现。内层图案中心为一没有边栏的圆圈,周围等距分布有十二条顺时针旋转的齿状芒,芒呈细长獠牙状,外端尖,图案好似空中旋转不停的太阳。外层图案由四只相同的逆时针飞行的鸟组成,它们等距分布于内层太阳的周围,引颈伸腿,展翅飞翔,爪有三趾。首足前后相接,向着同一方向飞行。飞行的方向与内层太阳芒纹的方向相反。整器采用捶揲、剪切和打磨等多样加工手法,正面打磨光亮,背面未经打磨,较粗糙[8]。 | ![]() |
商周小金面具长4.89厘米,宽0.03厘米,高3.6厘米,金质,面具整体呈脸谱状,形体较小,系在模具上捶揲成形。大致呈倒三角形,表现范围上方只限于额部,两侧耳廓,下方只及下颌。人面圆脸圆颐,眉毛略微凸起,中央宽而两端收束,好似新月。双眼镂空,形态如梭,上下眼帘大致对称。鼻梁高直,鼻翼与颧骨线相连。嘴巴镂空呈微张之态,略呈笑意。耳朵外展,耳垂有凹入但未贯通穿孔。整个脸部丰满,表情温和,具有一定写实风格[8]。 | ![]() |
商周卷云纹金喇叭形器直径9.98厘米,高3厘米,厚0.08厘米,金质,整体呈喇叭状,上小下大,器身较高,上下两面为圆形,小平顶,中空,周壁向下逐渐外侈。腹壁上等距离分布着三朵卷云纹,纹饰线条流畅,较具美感。表面抛光处理,比较光亮,内壁未经处理,较为粗糙[8]。 | ![]() |
简介 | 图片 |
---|---|
商周玉矛长24.6厘米,宽4.65厘米,厚0.68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牙白色,透明。整体略呈细长柳叶形,窄体,尖锋,直面,器身与边刃交界起脊斜收至刃,断面呈横六边形,小六边形平顶,器表通体打磨抛光,制作规整。 | ![]() |
商周长援直内玉戈长36.6厘米,宽7.39厘米,厚0.78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牙白色,夹红褐色沁斑,色彩鲜艳。无胡直内戈,三角形尖锋,长援,援身中部起脊,上下刃前端出齿突,刃缘斜磨,起弧形脊,单阑,出上下齿,下齿残,近长方形内,内中部有单向圆穿。内上下缘、端部斜磨,半透明。器两面的援本部有长方形方框,框内刻划交叉菱形纹。制作细致讲究。 | |
商周有领玉壁(残)直径12.76厘米,孔径6.25厘米,高3.57厘米,壁厚0.35厘米、领厚0.5厘米,透闪石软玉,不透明。红褐色、米黄色、黄褐色与青灰色相间。整体平面形状呈圆环形,器体大型。中间孔径较小。孔壁凸起成领。领部窄缘,方唇,直口,直壁。环面平整,较宽,环缘平直。环面有七组清晰的同心圆圈弦纹,每组弦纹由疏密相间的极细的等距阴线纹组成,应系由快速转动的圆盘形砣具踩踏带动轮盘转动留下的痕迹。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 | |
商周玉矛长4.83厘米,宽2.84厘米,厚0.53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白色,半透明。整体呈弧边三角形,形体较小,尖锋,边刃呈弧形,直面,刃部与面交界处起脊,斜直顶,素面。 | |
商周玉贝长3.23厘米,宽2.7厘米,厚0.63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白中泛青,温润细腻,无杂质,器背部粘附少量铜锈。为海贝形圆雕作品。器身正面呈弧形,背面平直,两侧边圆滑,并各在中段有四个较浅的齿状突起,器中部有一纵向沟槽,沟槽两侧又精琢出对称排列的十四道浅凹槽,沟槽顶端有一穿系挂绳用的小孔。整器光润,通体磨光。 | |
商周阳刻昆虫类动物纹玉牌长5.54厘米,宽5.3厘米,厚0.55厘米,透闪石软玉,灰白,不透明。器略呈圆角方梯形,受埋藏环境影响,器内外有大量黑色、白色沁斑。器一面以阳线技法雕刻出一变形昆虫类动物纹样,刻纹线条极其流畅,加工工艺精湛。 | |
商周玉璋长38.6厘米,宽7.43厘米,厚0.68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灰白色,不透明,夹杂黄褐色、黑褐色沁斑,色彩亮丽。整体略呈长条形,扁平。尖锋,一尖高一尖低,刃部内凹较甚,呈"V"字形。器身前端近刃部薄,后端厚,直面。阑部分主阑、附阑和阑间饰,阑部中间有一单面穿孔。长方形柄部。装饰较为复杂,主要集中在刃部、身部和阑部。刃部中部溜掉一动物,动物呈奔跑状。器身两面分别阴刻对称的两组人面纹。主阑残缺,装饰不清楚,附阑为两齿阔嘴的兽头,阑间有等距分布的几道凹弦纹,弦纹上残存有少许朱砂。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 | |
商周玉圭长15.86厘米,宽4.09厘米,厚0.5厘米,透闪石软玉,墨绿色,夹白色条状沁斑,半透明。长方形,较长,平顶,直腰,直面,平刃。阑部有五组齿状饰,上下两组各有4道平行直线纹,中间三组各有3道平行直线纹,每道线纹均由二条平行直线纹组成。整器制作规整,打磨光滑。 | |
商周肩扛象牙人形纹玉璋长24.5厘米,宽6.0厘米,厚1.2厘米透闪石软玉。灰白色,泛红,不透明。器表粘附大量黑色沁斑。平行四边形,扁平,直面,周缘直立。两面刻有两组图案,每组图案由一向右侧跪坐的人像、两道折曲纹、三道直线纹组成。折曲纹在直线纹上下。人像高冠高鼻,方耳方颐,椭圆形眼,身著长袍,双膝着地,左手持握,肩上扛有一物,此物前尖后宽,呈柱状形,似一根完整的象牙。 | |
商周“V”锋长援直内玉戈长27.60厘米,宽5.65厘米,厚0.77厘米,透闪石软玉,质地温润。白色,半透明,夹杂大量黄褐色、青灰色沁斑,色彩丰富艳丽。整体平面形状呈长条状,宽体。锋尖分出极小叉口,援身较长,上下边刃较直,向前锋处缓收,器身中部较厚,边刃较薄,阑部分主阑、附阑、阑间饰三部分,中间有单面钻圆形穿孔。长方形柄部。阑部装饰较为复杂,主阑两侧分别饰有三兽首形齿饰,突出器外,附阑两齿,较主阑稍宽,阑间两侧各饰有二组台阶状齿饰,较主、附阑窄,每组两枚齿饰,整器制作精细,打磨光洁。 | |
商周椭圆形玉饰长14.8厘米,宽6.07厘米,厚1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灰白色,不透明,夹杂一些黄褐色、绿、黑褐色沁斑,色彩丰富。平面近椭圆形,形似眼睛。扁平,两端各有一个向外的尖突。正面中间略凸起,周边近缘处较中间低,素面。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 | |
商周兽面纹玉钺长22.5厘米,宽11.48厘米,厚1.72厘米,透闪石软玉。灰白色,不透明,夹杂有酱黄色、灰黑色、深褐色、暗褐色等多色沁斑,色彩艳丽。该器造型如一件梯形石斧,顶部略呈三角形,器物的两面均有对称的纹样。在顶部用减地和阴刻线纹技法构成一浅浮雕连体兽面纹,连体兽面纹之下有两条平行直弦纹,使顶部的纹样构成一个相对独立的单元。器身的上部和两侧边分别饰有两组由两根阴刻的平行线纹构成一"冂"形,在"冂"形的两边内侧还分别阴刻有五组对称的卷云纹。该器制作精细,通体打磨光洁。其上的纹样,不论是浮雕法的兽面纹、夔纹,还是阴刻的卷云纹均留下相当多的划痕,这表明其上的纹样是用刃部尖锐的工具雕刻而成。该件器物的玉材来自四川盆地西部山区,应为当地制作,但其上的兽面纹确是商周时期中原地区青铜容器上的典型纹饰,很明显是受到中原文化的影响。 | |
商周玉神人面像长3.20厘米,宽2.06厘米,厚0.27厘米,玉质为含水磷酸盐、碳酸盐的多金属混合矿物料。墨绿色,粘接铜锈。人面像两面对称,人像为侧面造型,长眉,大眼,钩鼻,阔口,口内三齿,方颐,大尖耳,头戴冠饰。颈部一下残缺,功能不明。 | |
商周玉环直径3.98厘米,孔径3.29厘米,高0.22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青玉,透明。整体呈圆形,窄环,扁平轻薄,环面平整,内壁平直,外壁略弧,素面。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 | |
商周玉璋长30.3厘米,宽8.78厘米,厚0.87厘米,透闪石软玉,玉质温润。灰白色,不透明,夹杂褐色和黄色沁斑。整体为长条形,扁平,器形较大型。"V"字形刃部制作最为精细,两面"V"字形中部都磨出浅槽,边缘起脊,外刃缘修薄。器身前段宽,后端窄,中部微束。器身中间微凹,两侧凸起。横长方形阑部,阑部中间有个单面穿孔。长方形柄部。阑部装饰比较简单,在边缘刻出几道浅槽,未见齿突。 | |
商周玉壁直径10.7厘米,孔径5.9厘米,厚0.6厘米,透闪石软玉。紫红色,不透明,表面有黑白色沁斑,局部有风化现象,色彩斑斓艳丽。整器呈圆环形,孔径较大,环面较窄,平直,近孔缘处微凸起一周成矮领,整器制作规整,打磨精细。 | |
新石器时代良渚文化十节青玉琮上端长6.94厘米,下端长6.3厘米,上孔径5.55厘米,下孔径5.14厘米,透闪石软玉。青色,质地温润,透明。器表有因钙流失后形成的大片白化现象,白化的纹理多沿玉石矿料原有自然裂纹扩散。器表还有条状的浅黑色沁斑和灰黑色果粒状沁斑。该玉琮为长方柱体,外方内圆,器上大下小,中间贯穿一孔,上下均出射。全器分为十节,每节雕刻有简化人面纹,由阴刻细密平行线纹的长方形横棱表示羽冠,用管钻琢出一大一小的两个圆圈,分别表示眼睛和眼珠。长方形的短横档上有形似卷云纹的几何形图案,表示鼻子。在其上射部阴刻一人形符号,人形头戴长冠饰,双手平举,长袖飘逸,袖上还有羽毛形装饰,双脚叉开,仿佛正在舞蹈。孔内壁两头大中间小,为双面钻孔而成。 | |
商周“风”字形玉钺长15.73厘米,宽9.88厘米,高0.55厘米,透闪石软玉,质地温润,半透明。绿色,透明。整体略呈梯形,扁平,平顶,直面,中部腰身微束,剖面呈窄长方形。侧面近刃部外撇,直刃,器身上端正中有一个圆穿,一侧边近顶端有一个单面钻小圆穿。器身两侧上端各有对称突起的阶梯状齿状装饰。器身器体制作规整,打磨精细,圆润光滑。 | |
商周连孤刀玉戈长16.16厘米,宽4.84厘米,厚0.55厘米,透闪石软玉,质地温润。灰白色,不透明。玉质白中泛青,正面有绿色铜沁及少量黄褐色、黑色点状沁斑。反面有黄褐色片状、白色细纹状沁斑。整体呈长条形,扁平,分援、柄两部分。援呈三角形,器物厚度从下至上渐变薄。边刃呈连弧状,穿孔为单面钻,呈喇叭形,上大下小,长方形柄部。该器整体线条舒展流畅,加工细致,器表有抛光。 | |
商周有领玉璧直径24.25厘米,孔径6.46厘米,高1.94厘米,壁厚0.52厘米,透闪石软玉。向上的阳面呈紫蓝色,其上布满大量黑色、白色沁斑;向下的阴面则呈浅白色,其上分布褐色条状沁斑及大量黑色点状沁斑。由于受埋藏环境及土壤影响,出土时器表出现阴阳两面不同的色泽效果。整体呈圆环状,大型,中间圆孔较小,方唇,直口,直壁,壁上残留对钻痕迹。环面较宽,器面光洁,边缘规整。透闪石软玉。制作极其规整,通体打磨抛光,工艺精细,光洁莹润。 | |
商周连孤刀玉钺长13.45厘米,宽13.06厘米,厚0.6厘米,透闪石软玉。墨绿色,不透明。器表上残存有青铜锈斑、少量黑色条状斑、深红褐斑、牙黄色点状沁斑。柄部上端残存大块黑色胶状物质及一点红色的朱砂。可能是横向安柄时使用的粘接物。该器扁平似璧形,中部有大圆孔,孔壁光滑。顶端呈圜形。两侧各有两组锯齿状突起,每组两齿,共有四齿。刃部分四段磨成连弧形双面刃。 | |
商周素面玉琮长6.03厘米,宽5.8厘米,高2.6厘米,孔径4.3厘米,透闪石软玉。灰白色,半透明,有褐、黑色沁斑。器呈方柱体,器体扁矮,素面,圆形射口极低,孔大。器内外有打磨。此器形制简单,制作粗糙。 |
简介 | 图片 |
---|---|
商周六边形铜挂饰长4.8厘米,宽2.87厘米,厚0.23厘米,青铜质,器为六边形,扁平,平面略凸。顶端有环形钮,纽已残。器表光滑细腻,背面粗糙。 | ![]() |
商周连孤刀铜戈长21.3厘米,宽5.17厘米,厚0.43厘米,青铜质,器为三角形无胡直内戈。尖峰,援身窄长,刃部有对称的七组锯齿状齿,近连弧形的曲刃。锋至穿间有中脊,援末近方,有一圆穿。长方形内。但因刃部并未开口,也未见使用痕迹,应不具有兵器的实用功能,而是祭祀时的仪杖用品之一。 | |
商周鸟纹带柄有领铜璧直径10.35厘米,孔径4.05厘米,高2.92厘米,壁厚0.25厘米,柄长2.3厘米,柄宽1.95厘米,青铜质,整体呈圆环形,形如玉璧,中有一圆孔,孔缘凸出环面成高领。外缘一端有一矩形柄部。环面近边缘处有两道同心弦纹,在弦纹和孔壁间两面均铸有3只相同的首尾相接的鸟纹图案。鸟为钩喙,圆眼,头上有长冠,身体与翅膀较短小,颈、腿和尾很长。器领部上端靠孔的一面有一疤痕,环面上残留有大量铜锈。该器环两面铸有相同的纹饰,表明此器当是竖起来插于其它器物上,短小柄部可能就是插入某个基座上的榫头。 | |
商周铜立人长6.2厘米,宽5.76厘米,高厘米19.2厘米,青铜质,立人头戴有13道弧形齿饰的太阳帽,脑后垂下的为精心打理过的发辫,脸部瘦削,短颈,眉弓突起,颧骨高凸,杏眼圆睁,大鼻,方下颌,大耳朵,耳垂下有穿孔。双手作握状,置于胸前,指尖相扣,双拳中空,高高站立于插座上,具三维空间感。 | |
商周铜人形器长4.54厘米,宽1.37厘米,高10.35厘米,青铜质,整体形如一个直立人,表现从肩部以下。胸部一个大圆孔,双手下垂至腰间以下。瘦削的上身,双腿粗短外撇,双足外展。两侧肩部和小腿近足部各有一个小圆孔。正面凸起,具有立体感,反面内凹。其使用功能不详。 | |
商周铜人头长2.6厘米,宽3厘米,高4.4厘米,铜质,形体较小.人头圆顶,头顶中部有一长条形空洞,两侧亦各有一近圆形空洞.长眉,橄榄形眼,直鼻,阔嘴紧闭,耳垂穿孔,颈部细长,中空。 | |
商周铜龙首长9.73厘米,宽6.43厘米,厚0.2厘米,青铜质,该器为一龙首形饰,扁平,正面圆眼,中部镂空,边缘凸起,张口露齿,下颚平直,上颚共3齿,其中前面两齿呈弧形,粗壮。其后面一齿末端呈开花状,分别向两侧歧出上翘。鼻孔呈圆形,为双阴线造型,以显出鼻孔的肥大,未镂空。龙须从嘴上吻部向后翻卷形成羽翅。龙头后部可分为上下两部分。上部顶有对称的犄角相对向下钩卷,下有一裂口。下部为双线条形成勾勒出的上下钩卷的云纹装饰。其边缘中部有一断茬,推测其后可能还有其它部分。此器原可能为镶嵌于某种柱状器上的饰件,在一个平面上作的浅浮雕。背面平整,其造型新颖,雕刻简练,形象细腻又夸张。 | |
商周铜虎长20.5厘米,宽8.7厘米,厚0.7厘米,青铜质,器形扁平,一面凸起,纹饰下凹,另一面器身中部有俩个小环形纽。虎巨头,张口露齿,昂首怒目,双耳竖立,长尾上翘,四脚呈行进状。 | |
商周铜螺形器直径8厘米,高1.6厘米,厚0.3厘米,青铜质,器体较薄,呈螺旋状,中心向上凸起,形成尖突,内壁外弧,外沿伸出一尖齿,与器边缘呈三角形。此类器物形制特殊,不见于其他地区,推测可能为大型铜器上的附件。 | |
商周铜牛首长2.35厘米,宽3.5厘米,高4.48厘米,青铜质,嘴巴紧闭,吻部发达,头平抬,云雷文双眼圆睁,额上饰菱纹,菱纹的下角处饰点纹。双耳外张,牛角高翘,双角内弧相对,角上饰螺旋纹。短颈,中空,颈项直立。颈部下部接青铜容器。 | |
商周铜人面形器长15.2厘米,宽15.1厘米,厚0.2厘米,青铜质,整器形如呈上大下小的人脸,片状,上部中央内收呈桃形。宽额,圆脸庞,圆下巴。墨绘勾勒圆眼和阔嘴,并施以朱砂。 |
简介 | 图片 |
---|---|
商周镂孔纹陶器座底径15.63厘米,顶径10.71厘米,高33.2厘米,陶质,灰色,夹砂陶。整体呈瓶状,圆唇,侈口,束颈,斜肩,弧腹,中空,无底,腹壁中部有四个镂孔图案,形如眼睛,造型精美,应为器座。 | ![]() |
商周大口陶瓮口径60厘米,腹径73.5厘米,底径18厘米,高103厘米陶质,灰色,局部呈黄褐色,泥质陶。器形较大,圆唇,卷沿,侈口,溜肩,鼓腹,最大腹径在上腹部,下腹斜收至底,小平底,素面。 |
商周石虎长28厘米,宽8.88厘米,高20.03厘米,蛇纹岩,灰黑色,石料上有大量的灰白色条状斑纹,石料的自然斑纹近虎斑纹。虎呈卧姿,昂首,嘴巴大开,正视虎口呈方形,四角各雕一个硕大的三角形犬齿,上、下颌各雕四颗门齿。喉部保留管钻痕,侧视虎的口呈三角形,上、下颌各雕三颗门齿,虎口的后部两侧又各有一个小钻孔。虎额的两侧各阴刻五道胡须,其后阴刻两个"目"字形眼和三角形卷云耳,两耳间又阴刻四条平行线纹。直颈,虎头和颈较虎身大,略显夸张。前爪前伸,后爪向前弯曲卧于地上。臀部有一圆形小孔。腿与身之间往臀部延伸形成一条凹槽,与臀部孔下的一条凹槽将臀部分为六部分。石虎威猛而狞厉,自然而拙朴,在静态之中蕴藏着动感,生机勃勃,充满力量。 | ![]() |
商周石鳖长10.8厘米,宽8.9厘米,厚2.7厘米,砂岩,体形肥硕,三角形头部前伸,四肢短小后缩。腹部扁平,全身打磨。造型质朴简洁。 | ![]() |
商周石钺长7.01厘米,宽5.50厘米,厚1.77厘米,砂岩,灰色,不透明,平顶,顶上无銎,有肩,器两面微凸,刃部为长舌形,圆刃较厚,正面肩上有一栏,栏内饰9个斜方格纹,在中间四格内饰圆圈纹,栏下中部饰垂叶三角纹,两边饰双重波曲纹,器两侧磨成长方形,背面无纹饰。器物造型明快简洁,花纹装饰清新朴实。 | ![]() |
商周石璋长53.8厘米,宽11.06厘米,厚1.44厘米。蛇纹石化橄榄岩,石中含有大量细分散的粉粒状磁铁矿石及方解石,黑色。整体呈长条形,较大型,尖峰,凹弧刃,一边高,一边低,器身较长,前段宽,后段窄,中部束腰。阑部分主阑、附阑、阑间饰三部分,长方形柄部。阑部装饰分主阑、阑间饰和附阑三部分。主阑为一张口双兽首,附阑为五齿突出器外。阑间两侧各饰有二组台阶状齿饰,中间阴刻凹弦纹几道,较主、附阑窄,每组两枚齿饰。器身不做精细的加工,多保留自然断面或切割面,刃部打磨相对较精细。此类器物的制作较玉璋粗糙。 | ![]() |
商周小石磬长76,宽36.5,厚3.5,蛇纹石,灰色。整体平面略呈不等边梯形,器形较大,近顶部一圆孔,孔径较小,孔壁留有单面管钻痕迹,直面,边缘不甚规整,器身上有两道弦纹,尚能奏出音符,音质纯美悦耳。 | ![]() |
商周石壁直径10.3厘米,孔径4.17厘米,厚1.06厘米,蛇绿岩,黑色,不透明。整体平面略呈圆盘状,器形较小,扁平,近中间一圆孔,孔径较大,孔壁留有单面管钻痕迹,环面较宽,环面及环缘均打磨过,环缘较规整。 | ![]() |
商周跪坐石人像长8.73厘米,宽10.63厘米,高22.7厘米,蛇纹石化橄榄岩,石中含有大量细分散的粉粒状磁铁矿石及方解石,使石外表呈黑色条状、褐色状斑及白色划纹。人像外貌为一裸体赤足的男性,呈跪坐姿态。其头顶发式中分,四角高翘,脑后有辫发两束。两束并为一股,直垂于后背的双手之间,脸型较长,棱角分明,宽额,额头中部有脊,眉弓突起,双眼模糊,以彩绘形式描绘,圆睁,平视前方,鼻梁高且宽,阔嘴紧闭,涂鲜艳的朱砂,颧骨高起,面颊深凹,整个表情苦涩。两耳横张,耳垂有穿孔。裸身,前倾,圆肩短颈,双手被绳索反缚,手指粗壮,掌心向外,未见大拇指。双膝屈跪,双脚着地,臀部置于脚后跟上,赤足。推测可能是属于当时金沙王国的异族人物形象。 | ![]() |
商周石蛇长42.8厘米,宽11.33厘米,高6.5厘米,砂岩,灰黑色,不透明。蛇身盘绕呈"S"形,蛇首呈三角形,头微昂,口内涂朱,圆眼向上,黑色眼眶,眼珠涂朱,黑色瞳孔,眼珠与瞳孔间为白色。扁嘴大张,蛇信上卷,眼后与颈之间朱绘一道弧线,其身中部一条凸起的脊棱从头至尾,曲绕的蛇身还组成两个椭圆,使构图显得极其简练流畅。金沙石蛇出土时有的和石虎、石人、玉璧伴存,有的与玉质礼器、金器等一起埋藏,说明石蛇可能是古蜀国巫术活动中的重要道具之一,在古代宗教祭祀活动中起着较为重要的作用。 | ![]() |
简介 | 图片 |
---|---|
商周木耜长142厘米,宽17.0厘米,厚2.72厘米,通体由一块整木凿制而成,形如现代铲子,较长,圆形长柄,长梯形器身,器身厚度不等,前厚后薄。通体米黄色,木纹清晰。器保存完好,仅刃部略有缺损。 | ![]() |
2004年5月—2005年5月,金沙遗址出土文物赴日举办对外交流展。
2007年11月28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与四川电视台妇女儿童频道联合举办“圆梦总动员”活动。
2008年4月16日,为庆祝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开馆一周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启动“博物馆之友”和“博物馆志愿者”活动。
2009年1月21日—2月9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举办首届“成都金沙太阳节”活动。
2011年12月31日,“千年磐声今犹在金沙祈福盼祥和”成都电视台2012年跨年直播金沙直播点活动在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太阳神鸟雕塑举行。
2018年国庆长假前,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参加百度联合全国10家知名博物馆共同开启“博物馆奇遇季”活动。
2021年7月,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妙笔生花——考古绘图展”揭幕。[9]
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3)2001年,金沙遗址被评选为“2001年全国十大考古发现”,被誉为本世纪初中国第一个重大考古发现,列为成都市的三大文化品牌之一。
2006年,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被评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07年11月12日,成都博物院金沙遗址博物馆被评为“成都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2009年2月1日,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被评为“国家AAAA级旅游景区”。成都金沙遗址博物馆基本陈列“走进金沙”全面展示了古蜀金沙文化的灿烂与辉煌,并荣获“第八届(2007-2008年度)中国十大陈列展览精品奖”。
2010年10月,成都金沙遗址获首批国家考古遗址公园。
2012年,金沙遗址被列入中国申报世界文化遗产预备清单。
2014年,金沙遗址博物馆经全球游客票选成为中国最热门博物馆TOP10。同年先后获得世界旅游届奥斯卡“艾里缇斯”最佳遗址博物馆奖、“成都十大城市新名片”、携程旅行口碑奖等奖项。
2016年,金沙遗址博物馆荣获“最具文化底蕴景区”奖。9月金沙遗址博物馆“智慧金沙——综合管理与服务平台”在由国际文化遗产记录科学委员会主办的第二届国际数据遗产最佳实践案例竞赛中获得技术创新奖。
2018年10月11日,入选“全国中小学生研学实践教育基地”名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