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配合函谷关遗址保护规划的制定和丝绸之路申遗工作,我院对遗址进行了考古调查和发掘。考古工作始于2012年6月份,至2013年8月田野工作基本结束,取得了重大收获。勘探总面积约13.9万平方米,发现夯土墙17条,古道路2条,夯土台2座,活动面9处,并对凤凰山和青龙山上的夯土长墙进行了勘探。发掘面积3325平方米,揭露了城墙、道路和建筑遗址等重要遗迹,关城布局基本明晰。
城墙:关城东墙(Q1):位于望气台南侧,向南延伸至皂涧河北岸,与关城南墙相交。发掘长度44.8米。东墙气势宏伟,保存较好。北部用夯土修筑,南侧靠近皂涧河的位置用石头砌筑。夯筑部分由台基和墙体组成,台基东西宽32米,高2.8米,东西两侧以阶梯式逐渐向上递收,顶部为平台。墙体位于台基之上,东西宽22米,残高1.1—4.0米。城墙南侧部分用青质砂岩垒砌,宽度22米。东墙经过修补,可分为早晚两期。在东墙附近还发现了护堤、城墙排水渠及马道等重要遗迹。关城南墙(Q2、Q3):依皂涧河修筑,勘探发现长度约150米,宽度8—18米。经过解剖,南墙为夹心墙,南北两端各有宽约1米的夯土墙,夯土质量好,中间部分夯土质量较差。
建筑遗址:发掘面积900平方米。共发现二期建筑,均为东汉时期。第一期建筑发现有通道、活动面、排水渠等遗迹。第二期建筑保存较差,仅发现四处夯土基槽和零星分布的柱础石,墙体部分被破坏。
古道路:共两条,编号分别是L1、L2。L1位于遗址中部,东西向贯穿遗址。勘探发现长度约370米。路土厚度达2.3米,从西汉建关时一直沿用到现代。L2位于遗址南侧,勘探发现长度约360米,宽度10—15.7米,路土厚度约0.4米,时代为东周到西汉初期,是建关前古道,建关后被关城东墙阻断而废弃。
遗物以陶制建筑材料为主,包括瓦当、筒瓦、板瓦、空心砖、方砖、条砖及建筑构件。其中以板瓦居多,筒瓦次之。出土陶器、瓷器、铁器、铜器等共250余件,钱币108枚。
汉函谷关遗址是一处东西狭长的小型城邑,城墙、道路和建筑遗址等要素均已发现。关城卡在峡谷之中,关城东墙与南北山上的夯土长墙相连接,达到军事防御和控制交通的目的。关城中部的古道路东西向贯穿关城,是唯一的通关道路;遗址南部、皂涧河北岸是主要的生活区。根据出土遗物和对遗迹的解剖,可以确定关城东墙、鸡鸣望气二台及台基西侧夯土墙为西汉建关是修建,关城南墙为汉代增建。
汉函谷关遗址的考古发现具有非常重要的学术价值。在以往的考古工作中,对关隘的研究工作一直非常匮乏,并且集中在边关,对地位如此重要的内关进行系统的考古工作更是第一次。此次发现,为秦汉关隘制度的研究提供了重要的参考资料,也为函谷关遗址的保护提供了重要依据。
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召开的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我国与吉尔吉斯斯坦、哈萨克斯坦联合申报的“丝绸之路:起始段和天山廊道的路网”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河南省共有4处遗址,新安县汉函谷关遗址名列其中。[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