兰州地震博物馆

兰州地震博物馆

竣工时间 1988年
中文名称 兰州市地震博物馆
目录导航

简介

  截止目前,馆内已收藏了400多件珍贵文物和史料,成立展馆七个,即地震知识壁画馆、实物史料馆、地震字画馆、声像馆、地震泥塑馆、地震仪器馆、勇闯无人区馆。其中地震壁画馆中绘制展出了83个真实故事和1000多个人物,生动地描绘了地震的成因、地震前兆、抗灾救灾等方面的知识和人类同大自然做斗争的历史场面。壁画馆设在主洞道,壁画长104米,高1.3米,上面绘制了383个真实的地震故事(囊括古今中外)和1000多个人物。整个壁画是一部规模宏大、内容丰富、生动形象的防震知识教材,并于1990年被国家地震局评为科普专项二等奖。

  实物史料馆陈列有400余件实物、史料,其中有很多收藏在全国独一无二,我国第一张烈度区划原始图;第一块地震破坏程度分布图石碑;因1920年宁夏海原地震而制造的全国唯一的地震货币:一万年前的地震生成物--固化沙柱及世界罕见的碳化断层泥珍品等。

  地震泥塑馆是以泥塑的艺术形式再现了世界上第一个地震仪(张衡地动仪)测出的第一个地震--公元138年兰州地震,这在地震史上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和意义。该分馆在1996年荣获省地震局科技进步三等奖。“报马送信”、“夜守孤灯”、“斩断恋情”等8组泥塑,再现了公元138年张衡地动仪测出的兰州地震时的情况,

  地震声像厅,收藏国内外有关地震录像片20多部,以喜闻乐见的形式,使参观者在学习防震减灾知识的同时感到身临其境,惊魂动破,趣味横生。

  地震仪器馆,收藏展出了解放以来我国各个时期地震监测用过的二十余台地震仪器。其中有能实地操作和演示的张衡复原地震仪、80年代的大型磁带记录仪等。

  地震字画馆,展示了全国著名地震专家顾功叙、傅承义、翁文波、秦馨菱、谢毓寿、丁国瑜等地震科学家的笔墨,全国第一届地震书画展的精品,以及全国著名指纹画创始人张保华的专作等50余件。字画馆收藏有许多与地震有关的题字和画卷,名人墨宝。藏品中,有许多国内外罕见的地震文物和史料,如万年以前地震生成物—固化沙柱和碳化断层泥珍品,固原大地震铜币“沙板”,我国第一张地震烈度图—清代山西平陆大地震后钦差大臣手绘地震烈度御览图,宋代“天下地震第一碑”文献碑刻等等,令观光客流连忘返。

  勇闯无人区馆,记录了1999年我国四位青年地震专家不畏艰险,勇闯西藏玛尼无人区进行地震科考的光辉事迹,体现了科学家崇尚科学,勇于牺牲的爱国主义精神。

荣誉

  博物馆自开馆以来,已接待参观人数近30万人次,受到国内外各界观众的认可。国家地震局前任局长陈章立在1990年题词:“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创造性劳动永远载入地震工作史册。”群众留言:“一个奇幽的地下迷宫,一个地震知识的画廊,一个科研史料的宝库”。

  博物馆在积极发挥教育基地作用的同时,还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比如举办中学生夏令营,举办地震科学报告、讲座、竞赛,编印出版了数本地震知识读本等,博物馆开展的这些有意义的活动,都为广泛进行科普知识教育、传播防震减灾文化、弘扬防震救灾精神,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到目前为止,博物馆已获得了“中国防震减灾科普教育基地”、“全国科普教育基地”、“全国青少年科技教育基地”、“甘肃省科普教育基地”、“兰州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安宁区青少年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等荣誉称号,2002年被中宣部、中国地震局评为“全国防震减灾先进集体”,2005年被中国地震局评为全国防震减灾工作“优秀集体”并记一等功。

  此外在“512”汶川地震过后,兰州地震博物馆的马欣梅馆长还亲自赴地震地区采集实物史料,希望可以在原有馆藏的基础上再创建一个““512”地震专题馆”,希望借此可以让人们铭记这次新中国的震级最大的地震。

地理位置

博物馆建在古地震断裂带上

  我国是个地震多发国,据资料显示,有记载以来发生震级在8级以上的地震共有18次,自公元前1177年至公元1969年,除资料不确切外,共发生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2097次(部分数据为史料推断)。1970年至2007年年底,中国(含边界附近)共发生震级大于5级的地震约4500余次(真实记录)。

  因此,建立一座地震博物馆就显得尤为重要了,从某种角度上说,一座地震博物馆就是一部物化的抗震史,人们通过地震文物与那段灾难的历史对话,来见证人类征服大自然的精神。地震博物馆,具有陈列、展出、宣传、服务等功能,达到对地震文化遗存、自然灾害遗存的管理作用。

  中国建立的第一家地震博物馆正是兰州地震博物馆。作为我国首家地震专业博物馆,该馆由兰州市地震局和兰州交通大学于1988年共同创建,占地面积3500平方米,主体展厅设于神秘莫测的山洞内,深度约400余米。而它的特别不仅仅是因为这“第一”的称号,更是由于它的选址很特别,它位于兰州市安宁区的人防山洞内,这座山洞是上世纪60年代末兰州交通大学响应“深挖洞、广积粮、不称霸”的号召建成的,后来因地制宜进行改造,1988年成为国内第一家利用人防工事创办的博物馆。

  工作人员告诉记者,建馆之初选定人防山洞作为馆址,当时只是考虑到大小适中,直到90年代中期,国家地震局的部分专家到博物馆参观时,有一个专家惊喜地发现,原来人防山洞所在的位置恰巧就在一条古地震断裂带上,断层面清晰可见,十分壮观。

藏在400米人防洞里的“秘密

  走进展厅,一幅长104米的地震壁画首先映入眼帘,漫步走过,80多幅古今中外有关地震的故事一一展现,介绍了诸多关于地震的成因、前兆、观测,还有防震抗震的基本知识,详尽的介绍和生动的人物让参观者受益匪浅、印象深刻。比如一次地震只有一个震级,多个烈度;震前动物会出现宏观异常,如鸡飞狗跳、羊不进圈、牛不吃草等;如果首先感觉到上下颠簸,紧接着左右摇摆,此为近震,应采取避震措施;如果只感觉到左右摇摆,即为远震,大可不必惊慌。

  深入博物馆,会发现明亮的展厅内,各个分馆独占一方,却又彼此相连,就好像四通八达的地下迷宫,参观者行走在隧道中,在结束这一馆内的参观后,转身又是另一片新天地。穿行在甘肃地震馆和国外地震馆,一幅幅撼人心神的图片,配以详尽的文字,从甘肃的海原地震、古浪地震,到1960年智利地震、1923日本关东大地震、1964年美国阿拉斯加地震,让每个参观者深深地意识到,无论是我们生活的这片土地,还是远在千里之外的世界某处,都随时面临着地震的威胁,只有了解地震对人类生活造成的危害,人们才能更加珍惜现在的美好时光。

  2008年5月12日,一场突如其来的8级强震,让整个神州大地筑起了“大难兴邦”的不倒长城,兰州市地震博物馆也随即开辟了“5.12”地震馆,通过对汶川地震的灾情、震源机理及抗震救灾三个部分的内容介绍,以大量图片、文字、模型为载体,展示了汶川地震自发生到灾后救援的全过程。馆内一大亮点在于,工作人员利用人防山洞内一块天然裸露的岩石,凭石搭建了汶川灾后救援工程模型,不仅还原了当时救援工作的艰辛困难,更使参观者一目了然,身临其境。

  馆内还设有勇闯无人区、地震仪器馆等分馆,或记录1999年我国四位青年地震专家不畏艰险,勇闯西藏玛尼无人区进行地震科考的光辉事迹,或展出我建国以来到现在已经退役和正在使用的地震仪器。据兰州市地震博物馆馆长雷麦莉介绍,馆内还即将兴建一座科技体验馆,运用多媒体手段,引进高科技仪器,使参观者能够更清晰更直接地体验地震带来的冲击力,加深民众对地震的理解。

四大“镇馆之宝”

  据馆内的讲解员介绍,经过多年的辛勤努力,博物馆现已收藏有400余件实物、史料,其中有很多收藏在全国独一无二。这些关于地震的历史遗珍,如今正静静地陈列在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向参观者无声地讲述着甘肃乃至中国地震的历史片段。

  入口处的峭壁绿树下矗立着一块石碑,上面刻有世界第一幅地震烈度分布图。清朝嘉庆年间,山西省平陆县发生了一次强烈地震,嘉庆皇帝派刑部官员那彦宝为钦差大臣去了解情况,恪尽职守的那彦宝便在详细的勘察后,绘制了当地的地震破坏程度分布图,并保存流传了下来。1991年,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将这幅图完整的刻在石碑上,作为馆内最具分量的藏品之一,这块石碑也担当起了形象大使的重任,威武厚重地镇在博物馆的入口。

  在展厅里一块炭黑色的“岩石”吸引了记者的目光,讲解员告诉记者,展出的这个物品叫做碳化断层泥,是1920年海原大地震时的断层混合物标本,也是研究地震能量的重要参照物。“这个算是我们馆里的‘镇馆之宝’了”,讲解员这样介绍道,“碳化断层泥,就是在地震发生时,断层高速错动产生高温、高压,把断层混合物燃烧碳化。”馆内陈列的标本,断层之明显,碳化之严重,在国内外均属罕见。

  你听说过因为地震而专门发行的货币吗?兰州市地震博物馆便收藏了这样一枚珍贵的钱币,它同样来源于1920年甘肃海原(后隶属宁夏)8.5级地震。地震过后,天水地区受灾严重,政府以工代赈缓解钱荒,但收效甚微,驻防天水的陇南镇守使孔繁锦便开炉仿造四川铜币,以代使用。因其质量粗糙,被群众称之为“沙板”,几年后又购机器开始机制铜元。“沙板”流通时间短,数量稀少,而且是唯一一次因地震而产生的货币,历史意义和文物价值不言而喻。

  在馆内一处,还挂有一张年代久远的地图,纸质泛黄。全图皆手绘而成,线条清晰,还书有繁体“中国地震区域划分图”,讲解员骄傲地介绍,这就是“我国第一代地震烈度区划图”,全国仅此一张。解放初期,我国科学工作者和前苏联专家共同研究绘制此图,一共两张,一张在苏联专家撤离时被带走,博物馆收藏的这一张已被国家相关部门确认为一级文物。

市民认知度低学术价值不同凡响

  选址于人防山洞,本是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和一大特色,却也成了该馆“门可罗雀”的最大因素。位于寂静的山脚下,背靠荒山,面向果园,小路崎岖,由于不通车,工作人员每天要步行40多分钟去上班,糟糕的交通条件使博物馆不得不“远离车马喧嚣”,远离民众的的视线范围。

  专家称,兰州市地震博物馆非常适合市民、特别是中小学生开展防震知识的普及。从2008年的汶川地震到刚刚发生的日本地震,近两年,特大地震频频发生,而正确防震知识的传播有利于人们更加全面地看待地震、保护自己。但实际情况是,地震博物馆自建馆以来,前来参观的人多为附近地区或者安宁区属学校,或是机关单位组织参观。自己主动去参观的市民是少之又少。

  与兰州市地震博物馆在兰州市民心中较为生疏的认知相比,博物馆在学术上和教育上的口碑与知名度可谓不同凡响。该馆先后被国家、省、市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科普教育基地”,同时被中宣部、国家地震局评为“全国防震减灾宣传工作先进集体”。博物馆也积极发挥教育基地作用,开展了形式多样、内容丰富的宣传教育活动,为广泛进行科普知识宣传、加强防震减灾意识、提高防震减灾能力,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让兰州市地震博物馆真正走进兰州市民的生活,不仅实现了博物馆的建立初衷和真正价值,更对充实民众关于地震的基本知识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