莆田元宵节

莆田元宵节

中文名 莆田元宵节
元宵跨度 农历正月初六到正月廿九
目录导航

民俗介绍

莆田元宵节民俗活动从农历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廿九结束,堪称全国最长的元宵节。

莆田元宵节莆田元宵节(17)莆田元宵节以时间跨度长、活动规模大、群众参与多等特色而闻名,可谓是“十里不同风,一村一习俗”,吸引国内外媒体聚焦。除了中央电视台关注外,2015年3月3日起,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广播公司也深入到莆田乡村,进行为期4天的“莆田元宵”拍摄活动。

莆田人闹元宵主要以菩萨巡游为主:古时候,这里的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社,供奉的社公被称为“尊主明王”;而每个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则叫做“境”,各境亦有着各自的守护神。莆田的元宵正是发轫于封建时代的迷信活动,并在参与者的智慧及在地淳朴民风的影响下,形成了一套独特的民俗文化。根据规格大小,它可分为“元宵”和“总元宵”:前者即各境居民抬出神只绕境出游;等各自忙活完毕,再联合起来大闹一次,即是“总元宵”。[1]

历史背景

自明永乐八年(1410年)倭寇进犯平海,至明嘉靖四十二年(1563年)戚继光大破倭寇于仙游城下,莆田100多年屡遭倭患。所以,莆田地区如此长、如此丰富的元宵形式,还有一说是与长期抗倭有关。这个村有最无畏勇猛的“跳火堆”,是鼓励大家更勇敢一些;而那个村“菩萨爬高梯”,则是先前抗倭望风的遗留,这些都展示了莆田人民不畏强暴、抗御外侮、自强不息的民族精神。[2]

民俗项目

爬刀梯、跳傩火、打铁球、摆棕轿、大游灯、打砂花、皂隶舞、“红盘”出游、“跑廿六”、点烛山等民俗表演[3]

菩萨巡游

菩萨巡游菩萨巡游(4)莆田闹元宵主要以菩萨巡游为主。莆田的每个行政村都建有一个社,供奉的社公被称为“尊主明王”;而每个行政村下辖的自然村则叫做“境”,各境亦有着各自的守护神。[4]

接行傩”即为乡民们抬菩萨像行傩。行傩队伍绕境一周,当队伍经过时,设香案、燃烛焚香、放鞭炮、烧柴草、化“贡银”,祈求全年平安如意。

跳傩火

松东村跳傩火松东村跳傩火(2)莆田元宵“跳火”是莆田本地很多地方的一种传统习俗,但同为“跳火”却形式不一,有的地方是跳枯草堆,有的地方是绕火跑,有的是踩木块等,这也让很多外地来的摄影家惊讶不已。其中极具特色的就是农历正月十七正午涵江区梧塘镇松东村现场进行赤脚“踩火”的表演,俗称“跳傩火”。选年青力壮的男性赤脚抬着社神座轿越火而过,村民用这样的方式庆祝新一年的到来,也表达祈福驱邪、家家户户兴旺发达的愿望,同时也展现了当地人勇敢、不惧苦难的精神。[5]

僮身舞

莆田元宵节莆田元宵节僮身也叫僮主,就是村民口中“菩萨上身”的少数人,是打铁球的表演者。[6]“僮身”以20~50岁的未婚男性为主。[7]下江头坐刀轿打铁球是福建省莆田民间元宵节的一项重要民俗活动。

僮身,意即神灵“附体”——究竟附体与否,都在其次,关键是这其间的神圣嫁接,让凡人与信仰之间的距离变得触手可及,也让弥足珍贵的敬畏之心得到了清洗。在人们不再轻信“举头三尺有神明”的年代,“阴阳燮理,善恶有报”的价值观也一度受到冲击,至奸至恶大行其道,僮身的角色至少在一定程度上对其进行了规避和劝诫。在涵江的不少地方,都有着僮身“吃花”的习俗:被选中的僮身赤裸着上半身,任凭一支支焰火喷射在他们身上,最终也都毫发无伤。白塘与黄石两镇交界的镇前、下江头等地,曾是戚继光福建抗倭三大战役之一的林墩古战场旧址,当地的元宵习俗至今还保留着当年戚家军为鼓励民众习武抗倭而兴起的僮身“打铁球”节目:僮身们被请上刀轿,挥舞着一到多个消毒后的流星尖钉锤,锤面不住敲打后背数百次,尽管鲜血淋漓也面不改色。在正月十九的莆禧千户所古城,来自城隍庙的僮身徒手攀上一架足有四五层楼高的刀梯,最后坐在最顶端的那条刀刃上,往下方的围观群众抛洒铜钱,赐予祥瑞;异曲同工的还有,在个别年份的正月十七,位于三江口的鳌山雁阵宫每六年都将举行一次规模空前的爬刀梯活动,身着不同颜色法服的僮身们一律由青壮男子扮演,他们或翻滚腾挪,或缘梯直上,在由刀刃拼成的狭窄的阶梯之间变换各种身姿,直至到达梯顶,替神灵巡安远处的海面……[1]

代表性:涵江区白塘镇镇前村、黄石下江头村、拱辰街道七步村[8]

跳棕轿

跳棕轿即棕轿舞,莆田很多地方的一种民俗舞蹈。[9]

“跳棕轿”(棕轿舞)又称摆棕轿,是莆田一种特有的民俗舞蹈,在莆田各村镇广泛开展。每对舞蹈者各抬一架高不到1米、宽30多厘米的竹制或木制四人小轿,排成好长的队伍在广场,沿街或庭院大坪上进行,表演时街、场院,燃起篝火,一队年轻力壮的男性表演者身着各色统一服装腰扎布带,个个英姿焕发,抬着棕轿、踏着节奏,绕着篝火游舞,人们一个接一个窜过火堆形成“8”字形穿梭跳跃。周而复始,直到火熄而止,以祈盼新的一年更加红红火火。

皂隶舞

麟山宫皂隶舞麟山宫皂隶舞(2)皂隶舞”是莆田境内每年度的元宵节出游和游灯中作为迎接神驾的仪仗和娱神娱人的民间舞蹈,其渊源从西汉时期的“傩舞”演变而来。所以“皂隶舞”也俗称“乡人傩”,在莆仙戏传统剧目演出中保留着这种舞蹈的基本样式。“皂隶舞”在当地的游行已有600多年的历史。

皂隶舞参演人员各司其职,分旗牌官、皂隶、伴奏和八班等。其中4名皂隶头戴金色纸花、着草鞋、戴面具,分别装扮成黑、红、绿、兰面皂隶,各执一块皂隶板。舞蹈基本动作有“盘腿跳”、“左右跳步”、“左右望”、“左右摆”等,表演时伴随锣鼓乐声和呐喊声,节奏干练、粗狂威武,颇有气势。

车鼓队

莆田元宵节基本上是各种形式上的祭神活动和民间庙会,形式之隆重甚于春节。在这漫长的元宵节庆祝过程中,都离不开一种民间的仪仗队——车鼓表演。

莆田车鼓主要以一面一米左右直径的牛皮大鼓为主器。由手推车载或由四人肩扛,主鼓手抡鼓棰奋力敲击,声动天地。另有十六到三十人不等的铙钹队,各持一副大钹,按鼓点敲击,并按一定的组合和舞蹈动作,进行花样表演,还有一面铜锣点花记节奏快慢,另有数柄罗伞在队列中穿插表演,以增加形式上的舞蹈美。

游灯

游灯游灯游灯是莆田元宵节期间民俗娱乐活动,始于宋代,迄今已有千年。元宵游灯的本质特征是娱神娱人,驱邪迎祥,祈求风调雨顺,国富民康;并通过游灯活动,浓郁乡亲,同娱同乐,增进团结。2008年6月,枫亭游灯习俗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0]

请戏

莆仙戏莆仙戏元宵期间,莆田市950来个村,几乎村村都请来了莆仙戏剧团演出。
元宵节是莆田民间一个重大节日,盛况甚至超过了春节,且持续的时间相当长。莆田最早的村从正月初六就开始闹元宵,最迟的二月初三才过元宵。每个村过元宵必请来莆仙戏剧团演出,有的村连续演出三天的莆仙戏且下午、晚上两场必有演出。由于各个村闹元宵的时间不同,所以莆田市内的3个专业剧团和120个民间剧团还是应付得来。

沟边傩舞

沟边傩舞沟边傩舞沟边傩舞流传于莆田地域的沟边傩舞(俗称十恶舞),源于上古氏族社会中的图腾信仰,为原始文化信仰的基因,是傩仪式中的民间舞蹈部份。这种古老的傩舞之花,主要体现在傩表演仪式中,舞者戴着狰狞面具或绘画诡异面谱,拿着武器、奔腾跳跃、舞姿激烈诡黠,气氛神秘威严,借助神灵的威力,降魔镇恶,驱除旱、涝、火、虫等自然灾害及瘟疫疾病等灾害,经代代民间艺人沿承,不断完善,形成一套完整的舞蹈表演形式。它被作为驱邪纳福、保境安民的一种仪式传承、延续至今,成为我市独特的民间舞蹈艺术。

十音八乐

十音八乐十音八乐“十音八乐”既是民间说唱曲种,又是器乐演奏的乐种。十音的曲牌大部分来自莆仙戏的唱腔曲牌,八乐则是鼓吹乐的一种,“十音八乐”在莆田流传很广,每个村庄都有一至两支甚至更多的“十音八乐”队,成为活跃乡村文化的重要组成力量。“十音八乐”既有北方音乐的粗犷,又有南方丝竹的文雅,结合韵味悠远的配唱,为广大社区、乡村增添了浓厚的节日气氛。

莆田元宵夜或村里的社庙神诞,都要设筵庆祭,请“十番队”来演奏。所邀的“十番队”自晚上八九点至十二点,都可到筵前吹奏几曲。

地方看点

湄洲岛

湄洲岛妈祖金身巡游湄洲岛妈祖金身巡游(2)“海上女神”妈祖的祖庙在湄洲岛,自然,正月元宵节湄洲岛上巡游的菩萨神仙就是祖庙里的妈祖金身。在湄洲岛所有宫庙里,只有上林宫和上英宫有资格抬妈祖的金身巡游。每年农历正月十一开始,上林宫所在的石后村将妈祖金身接至本村开始巡游,农历正月十二送至祖庙后再由上英宫所在的东蔡村接手继续巡游直至农历正月十五再送回祖庙。

南日岛

南日岛冲海闹元宵南日岛冲海闹元宵(13)南日岛的浮叶村本身很特别,据说该村的村民祖上是由泉州的惠安移民至此,所以,浮叶村的方言是闽南语和莆仙语。作为海岛上的渔村,元宵节的庆典活动自然跟大海有关,因此,浮叶村的农历正月十八元宵节巡游,很重要的活动就是由十几个年轻人抬着供奉有神灵的轿子冲向大海

芳山村

“吃花”活动“吃花”活动(8)芳山村位于涵江区,旧时涵江镇是福建四大镇之一。每年的农历正月会由菩萨神灵来挑选一个日子过元宵节,届时,在村里的昭灵宫会举行各种祭拜活动,其中,菩萨神灵附身的乩童会进行“吃花”活动。所谓“吃花”其实是“冲花”的夸张形容,将赤膊的乩童抬到放着的烟花上,任由烟花击打,称为“冲”

文化遗产

打砂花

锦墩村打砂花活动锦墩村打砂花活动打砂花是莆田市新度镇锦墩村每逢正月初九玉皇诞和元宵节上演的一场民俗表演,打砂花的技艺从明中叶一直流传至今,已有400多年的历史,自古就有“火树金花不夜天”的赞誉,于2011年11月被评为省一级非物质文化遗产。[11]

点烛山

文峰天后宫“元宵烛山”文峰天后宫“元宵烛山”(3)“元宵烛山”是一种传统的民俗文化与静态民间艺术的揉合体,其源远溯明中叶之前,传承迄今500余年。每年的正月二十九被称为“尾晚”,文峰天后宫“元宵烛山”在宫门前摆置,供广大妈祖信众祈福,讨个吉利。烛山分木制和铁制二种,每座长度3.23米,象征妈祖二月廿三日出生;底座0.99米,寓意妈祖于九月初九日羽化升天;计5层,层高20公分,总高度1.99米,为“久久之意”。

蔗塔

涵江延宁宫蔗塔涵江延宁宫蔗塔妈祖蔗塔,又称延宁蔗塔。即用甘蔗切成蔗节,搭叠成空心灯塔。塔身净高4.2米,加上底座的八角形红漆木果盒,总高5.3米。塔身全部用蔗节搭叠,选糖分高、质地硬的甘蔗,用特制轧刀把甘蔗切成1厘米、1.2厘米、1.5厘米3种高度蔗节,再小心垒起,蔗节搭至天井顶一般是360层左右,整个妈祖蔗塔要使用175公斤左右新鲜甘蔗。

在每年正月十六,涵江的延宁宫都要垒起一座三米多高的八角形蔗塔:村民们在将甘蔗去皮后,又进一步将其削成上万块厚度仅有一至两厘米的蔗块,然后自下而上逐层堆砌;塔中还会间杂一些被染成红色的蔗块,当大功告成,这些红色蔗块就会呈现出“上元祈福”的字样。通常这项浩繁的工程要花耗至少两天时间,如今,“”这一濒临失传的民间工艺已被收入福建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1]

红桔塔

黄石江东村浦口宫红桔塔黄石江东村浦口宫红桔塔黄石江东村的浦口宫,每年元宵浦口宫都会垒起红桔塔,这别出心裁的红桔塔,好比一朵瑰丽的民俗奇葩,驱使大量外乡人慕名而来。[12]

“红桔塔”是当地村民纪念梅妃而制作的祭祀“果龛”,是全国独一无二的一种源于唐代的民间民俗工艺祭品。每座桔塔高低不同,共计15座桔塔,代表清嘉庆十三年重建浦口宫时的十三社和近年新增的两社。每年叠好“红桔塔”后,都要在塔尖贴上“三春”,并鸣炮庆贺。“红桔塔”工艺独特,历史悠久,是莆田民间宝贵的民俗文化财富,被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前已申报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12]

庙宇结构

在莆田几乎所有的庙宇内的壁画的内容也多为班伯、皂隶和黑白无常牛头马面形象。是中国封建司法与神话迷信结合的产物,将其从墙壁上请入人身,以重温一些早已佚失的仪式,便是傩舞:其中班伯因数量有八个,又称“八班”,手持各式刑具,负责站堂,山呼“威武”,令人联想起古代的衙役;皂隶是捕快的化身,共有四人,一律身着黑色公服,头戴狰狞面具,鬼脸朝上,出游时会捧着一方两面分别印有“进香”和“参谒”字样的神牌,相互配合,轮流完成相应的肢体动作;黑白无常、牛头马面等鬼卒则充当起禁卫军的角色,手持各种兵器,面涂脸谱,人数众多,肩负着驱邪和巡瘟的职责,被称为“十刑”或“十禁”。三种角色个性明显,分工明确,共同守护着一方水土的安宁。[1]

专家解析

《莆田市志》记载:“元宵节以正月十五日这一年中的第一个月圆之夜为元宵正日。”林洪国、林成彬认为,莆田元宵从正月初六就开始了,一直持续到正月廿九,最后一晚为市区文峰宫的“尾晚灯”。元宵后,以“头牙”为界限,进入春耕季节,莆田人才开始新一年真正的忙碌。莆田闹元宵之所以持续时间这么长,是因为从正月初六开始到正月结束,莆田人处于农闲季节;莆田各社(宫)信仰的神有87尊,每尊神轮流巡安布福,经过千百年的演绎,形成了全国最具特色、跨越时间最长、活动规模庞大、参与人数众多的“狂欢节”。

莆田元宵之所以比全国正月十五元宵提前9天,从正月初六就开始,是因为东庄、南日岛、黄瓜岛等沿海村民提前闹元宵了要出海捕鱼,开启新一年的忙碌。荔城区黄石镇下江头村的元宵在农历二月初二,是个例外。下江头是历史上抗倭的主战场,抗倭历史对其影响最为深刻。以前,该村二月初二才“做大岁”,这个习俗在明嘉靖时期,还被保留10年之久。由于二月份要忙着备耕,后来把“做大岁”移到正月初四,与莆田其他地方“做大岁”同步。而闹元宵定在二月初二,是为了纪念先人,不忘历史。

莆田民间流传一句话,“闹元宵文峰宫起,文峰宫止”。林洪国解释说,正月十一文峰宫闹元宵,俗称“小元宵”。由于文峰宫古时就处在行政中心区域,附近就是官衙,在历史上具有特殊的官方地位,因此官方参与的元宵活动被视为闹元宵开始。“文峰宫止”是因为文峰宫举行的“尾晚灯”活动,被当作元宵结束的“总元宵”。

莆田元宵分闹元宵、请元宵。闹是元宵的核心内容,也是莆田民间艺术的集中展示。古代闹元宵流传下来的民间舞蹈有30多种,如舞龙、舞狮、摆棕轿等。现在全市1000多支十音八乐队伍,都会在闹元宵中大显身手。灯艺表演堪称一绝,枫亭的菜头灯从宋代流传至今,华亭的游蛇灯从明朝传承下来。闹灯、挂灯、游灯等都有“添丁”寓意。请元宵与莆田地域文化形成有关。中原人南迁入闽,带来了中原文化。刚迁入一般按族而居,慢慢形成了特有的姓氏文化,在元宵活动中表现尤为明显。如陈姓家族闹元宵,会邀请族外的人一起参加,享受欢乐、共庆佳节。通过请元宵,加强交流,增进感情,促进族与族、村落与村落的和谐,推动社会的融入协调发展。轮流请元宵也是造就莆田元宵成为全世界最长节日的一个重要原因。

莆仙各地开展的特色浓郁的元宵民俗活动,是莆田民俗文化的一个缩影。其中“枫亭元宵游灯习俗”、“新度锦墩打砂花”、涵江延宁宫蔗塔、仙游枫亭麒山宫皂隶舞和“打铁球”等民俗活动已分别被列入国家、省、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目录。莆田元宵以主题文化来分,可以分为妈祖文化、历史文化、抗倭文化。其中,以妈祖文化为主题的,代表有妈祖祖庙、文峰宫;以历史文化为主题的,代表有枫亭镇;以抗倭文化为主题的,代表有黄石下江头。

正月元宵活动结束后,在农历二三月,各地还有出游活动。这些出游活动是否属于元宵活动?林洪国说,出游不能简单地归属元宵,元宵之后的出游是老百姓纪念一些次要神灵诞辰日、升天日的一种活动。林成彬补充道,在元宵举行的游灯等活动,也被称作“出游”,此“出游”是元宵的一部分,所以要区分来看。

文化价值

莆田元宵节,对莆田人来说是一次盛会,亦是一次精神的归宿。元宵活动用摆棕轿等原始古朴的舞姿、独具特色的服饰等,以充满生活气息的形式表现出来,不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游客和专家、学者前来揭开它神秘的面纱。游灯、挑红盘、换贵等场面,温馨而热闹,这是对“乡愁”的深刻演绎。闹元宵让“乡愁”成为每个莆田儿女心中具体的、鲜活的画面,并且牢牢定格在记忆深处,世世代代相传。

文献记载

《莆田市志》卷四十一民俗第三节记载:元宵节在莆仙相当热闹,虽然莆仙各地闹元宵的时间、内容、形式不完全一致,但均体现“以神为主,神民同乐”的基调,农村尤为突出。

莆仙城区元宵节以大型的群众文化娱乐活动为主,辅以里社行傩。主要是舞龙灯、耍狮子、弄九鲤、车鼓队、十音八乐、迎神仪仗队、马队、妆架等盛大队伍。在元宵期中,锣鼓喧天,乐声悠扬,穿街走巷,把欢乐送给群众。有的还把龙灯、狮子接到家门口表演,祈求新春吉祥如意,财源像龙灯、狮子翻腾跳跃,滚滚而来。农村元宵节,境内从正月初十至二十日,各村(过去叫“境”)各宗族围绕各自的村社闹元宵,为期一般3天,有的还联合闹元宵。以行傩迎神为主,伴随盛大的游灯活动。

城区元宵行傩以十五、十六两夜为多,故称这两夜为“元宵心”。一般都不演戏,由里社首老捧出社炉绕境,各户或迎接入厅堂,进香拜祝,俗称“接行傩”,或在门口焚香叩拜,俗称“炉纸”。在社炉绕境的同时,行傩的执事以木雕的“社妈”1尊,头上插满鲜花,向各户“散花”,妇女祈子者,虔诚地从“社妈”头上取下一花插在自己的头上,名为“请花”。

元宵夜,各户都煮糖食点心,全家共吃,并飨行傩执事。有的里社除了举行“行傩”之外,还在里社广场上烧火堆跳棕轿,选年轻力壮的男性抬着社神座轿越火而过,往返跳至火熄,俗称“跳傩火”。涵江各里社庆祝元宵,一般是分两次举行,第一次是“行傩”,各户都在门口焚香烧火叩拜,不像城区接入厅堂,而在当夜各户煮面、汤点共食。第二次是“行傩”后一二夜,一般都演戏酬神,并放焰火助兴,或扮僮身跳火祈平安等。农村中庆祝元宵,普遍演戏酬神,并在“行傩”之外,穿插放焰火、跳(摆)棕轿,扮僮身踏、坐刀轿、掷铁球和扮神像出巡等各种活动,有的只是单项,有的兼有几种。仙游枫亭庆元宵举行大规模的游灯,在闽中独具特色。

《游洋志》(又名《福建兴化县志》)风俗志里对上元(即元宵)也有记载:各乡轮立福首,率社众盛饬旗鼓仪从,以迎里祠。各家仍设酒香烛候迎,会宴而去。周而设醮于里社之中,以祈景福。

《莆田传统文化概论》中记载,元宵期间,莆田各地均举行各类民间文艺活动,如舞龙、舞狮、舞九鲤、妆阁、“春江游船”舞、“灯棚”等。

特制记录

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广播

2015年3月3日起,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广播公司摄制组先后来到湄洲岛、涵江、城厢、荔城、仙游等地,拍摄湄洲妈祖金身巡安布福、延宁宫妈祖蔗塔、南门跳傩火、新度打砂花枫亭游灯等莆田特色元宵活动。

该摄制组将把在莆拍摄的特色元宵活动融入纪录片《中国年》,以“中国人过春节”为主题,并通过白俄罗斯国家电视台播出,向白俄罗斯以及世界俄语地区传播“中国年”和中国文化。

央视七套《乡土》栏目

《乡土》栏目于2007年1月1日开播,是央视七套唯一一档文化栏目,节目以专题片形式呈现,由演播室主持人串场和外景拍摄两部分构成。本期《乡土》元宵特别节目是把莆田市作为全国范围独具特色的五个元宵习俗之一播出的。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