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丰镇遗址

海丰镇遗址

中文名称 海丰镇遗址
出土文物 盏、壶、盒、罐、缸
地位 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目录导航

出土文物

出土的遗物完整和可复原的较多,形制特殊的器物也屡见不鲜,其中以瓷器为最多。器形以碗、盘为最多,另外有盆、盏、壶、盒、罐、缸、虎形枕、彩绘人佣,以及低温度彩枕、文字枕等。瓷器釉色有白、黑、青、黄、酱、双色、彩色等,其中定、井窑的印花,井窑的双色釉点彩,磁州窑的剔划、红绿彩,耀窑的青瓷印花等都十分精美。陶质建筑构件除砖瓦以外,还有体积较大的龙形吻,以兽面纹、龙衔鱼纹为主的圆形瓦当等。

历史意义

海丰镇遗址是河北省继北戴河秦行宫遗址之后发现和发掘的又一处重要滨海遗址,是我国金元时期重要的考古发掘项目。通过此次发掘,一些专家认定今海丰镇遗址即为金代海丰镇遗址。海丰镇之名,在《金史·地理志》、《盐山县志》、《盐山新志》、《海兴县志》等文献中多有记载。《金史·地理志》记为盐山四镇之首。《盐山新志》更从西汉之柳县到魏晋南北朝时的漂榆邑,再从唐宋时期的通商镇到辽金的海丰镇都作了比较详尽的记述和考证。《盐山新志》认为“海丰镇在天津未兴之前为海口第一繁荣之区……,至元盐业不振,渐为废墟……,海丰镇为繁盛之区皆以行盐故也……”。海丰镇遗址的发现与发掘见证了黄骅滨海繁盛之区的兴衰历史。

盐业历史

盐业肇始

春秋时期,齐国大臣管仲为谋求富国强兵,建议齐桓公“煮海为盐”,发展盐业,以鱼盐之利称雄天下。黄骅当时地处齐国北部,盐业始兴。秦始皇时期,因此地鱼盐富饶设柳县(在羊二庄东南十余里即今海丰镇附近)。西汉元封元年(公元前110年),桑弘羊为治粟都尉,请置大农部丞37名,分驻全国产盐多的郡县,全国始设盐官38处管理盐政。渤海郡章武县(县治今黄骅市故县村北)为首批置盐官之县,时今海丰镇一带已有盐民小规模煮盐,盐运以水路为主。王莽时期(公元14—23年),渤海西岸发生大海浸,“天尝连雨,东北风,海水滥,西南出,寝数百里,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九河之地包括今之天津、宁河及黄骅—带,海水浸没约一百年,盐业、农业均遭摧毁。东汉末年,渤海郡高城东北一百里,北尽漂愉(今黄骅市海丰镇附近),东临巨海,民咸煮海水,藉盐为业。到1800年前的东汉时期更呈现了“万灶青烟皆煮海”的盛况,所产原盐运抵当时的国都长安。

东晋建兴元年(公元318年),后赵主石勒派王述在角飞城(城本故柳县即今海丰镇村)煮盐,场灶范围相当于今黄骅沿海盐场及今海兴县境(《水经注》载)。北魏武帝永熙三年(公元534年),在沧、赢、青、幽四州“傍海煮盐”,以沧州为最盛,多达1484灶(《盐山山新志》载为4884灶),而沧州之场灶,多在今黄骅市海丰镇附近。时盐运水路以柳河(北临海丰镇)航运为要津。过角飞城(今海丰镇),西南经羊二庄,西至章武县治所(今黄骅市故县村),再经高城县治北(今盐山故城赵村)复西行沧州捷地,经达长芦(今沧州市),连接漳、衡二水。陆路由羊二庄经沧州而总汇瀛州(河间)为转运,西行行销各地。[1]

鼎盛时期

唐、宋、辽、金,为海丰镇盐业兴盛时期。唐代以前,海丰镇盐民煎盐为一家一灶或数家合灶,官府派吏监督收税。唐中叶盐铁恢复专卖;设度支盐铁转运使,理财专家刘晏整顿盐法畅运,以广财源。高宗时重开浚无棣河,内河航运盛况再现,海丰镇一带盐运繁忙,往来经商的船只经常阻塞了河道,当时得名“通商镇”。唐代诗人刘长卿所作“晚来潮正满,处处落帆还”的诗句正是描写当时盐场矗立、商贾云集、一川白浪、帆樯如织的盐业盛景。辽金之际.,沧州司设盐场9处,晋献16州始得河间煮盐之利,于是塞北各州尽食沧盐。据《盐山新志》载:沧盐之极盛启于五代金辽,南场之盐犹复偏给北方泉州(时海丰场属南场)。至金代,海丰镇一带盐业更盛。《金史·食货志》卷四十九载:“益都,滨州旧置两盐司,大定十三年(1173年)四月,并为山东盐司。二十一年,沧州及山东各务增羡,冒禁鬻盐,朝论虑其久或隳法,遂并为海丰盐使司。……是后惟置山东、沧、宝坻、莒、解、北京、西京七盐司。”金大定二十二年(1181年),沧州、山东两盐使司合并为海丰盐使司。海丰镇盐场成为沧州、山东一带主要产盐区。元至明初,盐业大发展,长芦盐运使司所辖南、北二司各有12场。北十二场设青州分司管理,主管称运判;南12场设沧州分司管理,主管称运同。海丰场时属沧州分司(时沧州分司署衙在今黄骅市羊二庄乡海丰镇一带),范围东界大海,连深州海盈旧场(盐山县苏基),西北过孟洼至武帝台,接利国场(今黄骅城区)。盐民户籍属地为今河北省沧州、盐山、黄骅、青县,山东省乐陵、庆云,是历史上的鼎盛时期。

元代惠民河的开挖,横断并淤塞柳河河道.使海丰镇运盐水道受阻,从此废水易路,内河航运由陆路运输取代,其盐业一度衰落,渐废为墟。明太祖洪武(1368--1398年)年间,盐业转衰为盛,海丰场主管改称盐课司大使,场衙设在今黄骅市羊二庄。据《盐山新志》记载:明初沧州分司运同驻羊二庄东街以辖南司十二场。靖难之役,囚盐民阻燕军南下而遭杀戮,南司诸场尽废,盐业大衰,致使河南省北部地区“民皆淡食”。明祖永乐(1403--1424年)初,山西、山东、北京及浙扛一带移民陆续迁来,场灶重立,诸场恢复,以海丰场规模最大,产量最高。山西省洪洞县李柳西迁来此后,观海丰场煮盐盛况,曾著《杨二镬(镬:古代煮盐的大锅)志》一书,详记海丰场制盐规模、煮盐过程以及产盐数量。

明世宗嘉靖元年(1522年)迁洪洞、福建、南京盐民来海丰场传授晒盐技术,海丰场率先易煎煮为滩晒,开长芦盐区滩晒制盐技术之先河。据《长芦盐志》载:明嘉靖元年,在今河北省黄骅、海兴县境内,“有大口河一道,源出于海,分为五流,列于海丰、深州海盈两场之间,河身通东南而远去。有福建一人来传此水可以晒盐,让灶户高淳等于河边挑修一池,隔为大、中、小三段,次第浇水于段内,晒之,浃辰(即十二天)则水干,盐结如冰。以后,海丰场灶户高登、高贯,见此法比刮土淋煎简便,各于沿河一带择方便滩地,亦修池晒盐。共占官地一十二顷八十亩,建立滩地四百二十七处,所晒盐斤,或上纳丁盐人官,或卖于商人添包”。长芦盐运使刘思贤询知晒盐利厚,曾减征盐课以资鼓励,可惜此举井未得到明王朝重视,变革迟缓。而清初却得到全面推行,为盐业发展的中兴奠定了基础。据《盐山山新志》记载,镬产所占唯柳河潮道在蔫,镬在柳河北场,在河南李家桥,此明代南场未并时海丰一场之可敌者,西北接严镇场入沧州界延广二百余里。其实,海丰场滩分南北。南滩于羊二庄东南20公里,设滩20副,各有进潮沟l道。北滩位于羊二庄东北17.5公里处,设滩18副,共有进潮沟6道,全场年产盐5-6千包(每包293.5公斤)。时海丰场场署在今羊二庄西街。嘉靖后期,盐税苛重,造成盐民逃逸,出现“有场无灶”、“有灶无丁”的局面。各场灶滩,草荡多为豪强侵占。长芦盐区诸场萧条,海丰场几近废弃。明穆宗隆庆三年(1569年),海阜场并入海丰场。按当时的规模,晦丰场在长芦盐区属亡等场,产盐量居各场之首。[1]

盐业衰落

明朝后期,北司水运路畅(北司前身为北场,唐庄宗以赵德钧镇芦台军,因置盐场为榷盐院谓之新仓,为北场发轫之始。辽金以后遂与南场代兴);南司(以海丰场为主)唯靠陆运,盐业生产呈北盛南衰局面。据《盐山新志》记载: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姚思仁奏请与北所运判互调,谓北所产多,事繁,同知法令易行;南所产少,事简,运判已足催办,请将两司所辖地方印务互调。于是以运判驻羊二庄者十余年及三十九年运判乃移驻长芦。明初,南所为运同,北所为运判,尚有重南轻北之意。万历互调之时北盛南衰已可见。此后,海丰仅一大使驻之,其盛衰之源皆由运道通塞之故,非昔产而今竭也。清顺治时,经巡盐御史亲临悔丰场清查,共有灶地334顷46亩。康熙(1662--1722年)时,虽曾椎广晒制之法,大规模开滩晒盐,终因盐路不畅、运输不便.未能持久。康熙十七年(1678年)海丰场存滩97.5副。十—八年(1679年),深州海盈并人海丰(因并场,故面积较前广),共有灶地868顷8s亩。清乾隆四十六年(1781年),青州分司改称天津分司。道光十二年(1832年),裁撤沧州分司,所辖海丰、严镇二场归属天津分司。光绪(1875--1908年)期间,严禁刮土淋盐,巡役借故敲诈,加之原盐运销不畅,制盐无利,盐民弃滩改业者十有八九,海丰场滩田面积为590顷79亩。民国元年(1911年),海丰场存滩仅16副,全年产盐仅300余包,其主管改称所长。民国6年(1917年),海丰场被裁废。黄骅境内无官办盐场,所存民间制盐虽未间断,但频遭禁令,加上战乱于扰,危乎殆尽。至1944年,黄骅仅存民间散滩10副。[1]

盐业复兴

1945年,黄骅县解放。县政府大规模组织晒盐,在原海丰场内左庄、辛立灶开海滩200余副。1947年,黄骅境内又开井滩277副,淋滩387副。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由于缺乏系统的管理,加之滩田形状不一、规模不同、生产工艺落后、生产能力低下、产品质量粗劣、劳动生产率低、产量低而不稳,一般年产量在5000吨左右,仅能供应当地群众食用。1952年,黄骅县根据产大于销、运输困难的现状,对全县制盐业进行了调整,保留了原海丰场内二处盐田,存滩152副。1957年,全国原盐紧缺,国务院发出《关于恢复扩建和新建盐场的指示》,经国家计委轻字第136号文批准,沧县专区丁业局在黄骅县羊二庄乡齐庄村东部兴建长芦黄骅盐场(《长芦盐志》载:该场系古、近代著名的产盐区。元设海丰诸场,产量为河北之冠。原设计南北长40公里,东西宽20公里,总面积75万多亩,全部工程分二期进行。第一期工程1958年6月动工,投资1360万元,于1960年春建成投产,开滩so副,占地1288亩,分一、二两个分场。建场后,因运输困难造成原盐积压,加之国民经济失调,1961年,长芦黄骅盐场开始陆续裁减工人。1962年全部停产,仅留300名职工维护生产设备,处理存盐。1965年,在原二场的基础上恢复生产,逐渐形成规模,为轻工部长芦盐务局直属中型制盐企业。1966年正式生产,修复滩田20.6副,总面积29013亩,产盐7506吨。此后的40年,长芦黄骅盐场通过改进生产技术、扩大滩田面积,使产盐量逐年迅猛增长。

2006年,长芦黄骅盐场原盐总产量达到96万吨,再创历史最高水平,总产量位于全国同行第三位。海盐运输已从传统的水、陆运发展成为海运、公路、铁路等现代化运输,呈蓬勃发展之势。[1]

获得荣誉

经过对河北黄骅海丰镇遗址出土文物资料的整理修复,考古人员确认海丰镇遗址应为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始点。[2]

海丰镇遗址现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自2000年进行考古发掘以来,引起国内外学者广泛关注。但因条件所限,出土的文物资料未得到及时整理。[2]

2014年6月,河北黄骅博物馆与吉林大学边疆考古研究中心合作,开展海丰镇遗址出土文物资料整理修复工作。整理修复工作收获很大。古代海丰镇以盐而兴盛,因瓷器贸易而繁荣。通过海丰镇遗址表现出的特点,结合海丰镇的地理位置和历史记载,海丰镇遗址应为宋金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北方起始点,瓷器从这里远销东北亚、韩国、日本及更远的一些地方。[2]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