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浅伦1906年生于陕西省西乡县。
1925年春考入汉中省立第五师范学校。
1927年春参加中共组织创办的西安中山学院农民运动班学习。11月回西乡县进行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活动。
1928年9月,陈浅伦来到上海,先后在持志大学和江湾劳动大学学习,同年冬加入中国共产党。
1930年在上海参加工人运动和学生运动,曾被捕入狱,在狱中坚贞不屈,严守党的秘密,后经组织营救出狱。
1931年6月,陈浅伦回到陕西,任共青团西安市委书记兼宣传部部长,以《西北文化日报》记者和私立乐育中学教员的身份为掩护。在此期间,他先后办了两期讲习训练班,为党培养干部。11月任中共陕南特委书记。他来到汉中,以《新秦日报》记者和共立中学训育主任的身份在教育界开展工作,组织建立了“左翼教职员联盟”,创办了《孤灯》杂志,从事抗日救亡的宣传组织工作。
1932年5月,陈浅伦等人在陕南学界发动“红五月斗争”,组织汉中地区学生游行,再次被捕。他在狱中团结难友,进行斗争,写下《给妈妈(指特委)的十二封信》,揭露反动派的残酷暴行。3个月后,经党组织营救出狱。出狱后,在西乡马儿岩一带组织武装斗争。
1932年10月,陈浅伦领导鸡公田武装起义,建立了川陕边游击队。1933年2月,领导组建中国工农红军第29军,任军长,李艮任政治委员。
红29军成立后,陈浅伦和李艮为部队建设呕心沥血,处处吃苦在先,享受在后,以身作则,与战士们生死与共、同甘共苦,从而使部队的军政素质有显著提高。在他的指挥下,红29军以劣等装备和少数兵力,同敌人进行大小战斗20余次,以机动灵活的游击战术,创造了以弱胜强的范例,使马儿岩为中心的游击根据地,迅速扩大到400平方公里,牵制了国民党军一个师的兵力,对红四方面军在川北的顺利发展起到了重要的配合作用。
1933年4月1日,红29军军部在马儿岩遭敌包围,陈浅伦指挥部队奋勇突围,因寡不敌众不幸被捕。面对敌人的严刑折磨,大义凛然。6日,陈浅伦在磨子坪英勇就义。牺牲时,年仅27岁。[3][4]
陈浅伦虽身为军长,但他和战士同吃同住,关心爱护战士;战斗时,他总是身先士卒,亲临火线。一次,他的一个亲戚来部队看他,看到他和战士们一样吃糠咽菜,不解地问他:“我以为你当了大官,比往日阔多了,原来过的这号生活。兄弟,你放下家里的好饭香茶不吃,热铺暖床不睡,来这儿住破庙,吃麸皮,到底是为何?”浅伦笑呵呵地说:“我们共产党、红军闹革命,并不是为了当官发财,而是为了天下受苦人都有饭吃,有衣穿,都过上好日子呀!”
1933年2月,经他积极筹建,成立了红二十九军,任军长。与军政委李艮整顿改造部队,指挥部队多次打退国民党军的围攻,相继进行了白峁垭、延水、贯子山等战斗,使红军迅速发展到两千多人,在西乡、巴山一带开辟了以马儿岩为中心,面积达200多平方公里的根据地和400平方公里的游击区。同时建立了马儿岩苏维埃政府。同年4月1日,在军部驻地马儿岩遭已被收编的原神团头子张正方部袭击,突围后在磨子坪被捕。6日,在刑场向乡亲们坚定地说:“不要哭!红军不久会回来的,你们要坚持斗争!”最后高呼“中国共产党万岁”,英勇就义。
1985年,陈浅伦故居被西乡县人民政府列为县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2017年12月,被汉中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市级文物保护单位。每年清明、烈士纪念日都会有大批学生和干部群众前来纪念。[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