丛毛羊胡子草

植物界
中文学名 丛毛羊胡子草
莎草科
单子叶植物纲
分布区域 中国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广西、湖北、甘肃等省区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丛毛羊胡子草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具短而粗的根状茎。秆密丛生,钝三稜形,少有圆筒状,无毛,高14-78厘米,直径1-2毫米,基部有宿存的黑色或褐色的鞘。

秆生叶不存在,具多数基生叶,叶片线形,边缘向内卷,具细锯齿,渐向上渐狭成刚毛状,顶端三稜形,其长超过花序,宽0.5-1毫米。叶状苞片长超过花序;小苞片披针形,上部刚毛状,边缘有细齿;长侧枝聚繖花序繖房状,长6-22厘米,具极多数小穗;小穗单个或2-3个簇生,长圆形,在开花时为椭圆形,长6-12毫米,基部有空鳞片4片;空鳞片两大两小,小的长约为大的1/2,卵形,顶端具小短尖,褐色,膜质,中肋明显,呈龙骨状突起,有花鳞片形同空鳞片而稍大,长2.3-3毫米;下位刚毛极多数,成熟时长超过鳞片;长达7毫米,无细刺;雄蕊2,花药顶端具紫黑色、披针形的短尖,短尖长约为药的1/3;柱头3。

小坚果狭长圆形,扁三稜形,顶端尖锐,有喙,深褐色,有的下部具棕色斑点,长(速喙在内)2.5毫米,宽约0.5毫米。花果期6-11月。

生长环境

生长于石岩陡壁向阳处。喜温暖及强光照,耐旱。 可以分株繁殖。[1]

分布范围

分布于中国云南、四川、贵州、西藏、广西、湖北、甘肃等省区;印度、越南、缅甸、印度尼西亚也有。

主要价值

来源: 本品为莎草科植物丛毛羊胡子草Eriophorum comosum(Wall.)Nees ex Wight(Scirpus comosum Wall.)的干燥全草。

采收加工 夏季采收,晒干。

药材性状 本品全长约14~80cm,须根较粗,褐色。杆密集成丛,钝三棱形或圆柱形,直径约1~2mm,禾秆色,基部具宿存的黑褐色叶鞘。叶全部基生,线形,长50~60cm,宽2~4mm,顶端渐狭成刚毛状,边缘具极细齿,稍内卷,淡褐黄色。聚伞花序伞房状,顶生。叶状苞片长于花序;小穗多数,单生或2~5个簇生;鳞片褐色,膜质,中肋呈龙骨状突起;下位刚毛多数,长于鳞片,丝状。体轻,质柔软。气无,味淡。以干燥、茎叶多、带花序者为佳。

性味与功用 辛,湿。祛风散寒,通经络,平喘咳。用于风寒感冒,喘咳,风湿骨痛,跌打损伤。常用量10~15g。

附注 丛毛羊胡子草花序平喘止咳。[2]

植物文化

喜生于向阳的陡壁石缝间,叶丛及花序垂吊于岩壁上,叶细而花后的丛丛白毛,装点石岩极富情趣。适用于自然式庭园的假山、岩壁间。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