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目录导航

由来

1]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是中国科学院设在东北地区的综合性地理学、农学、生态学、环境科学与技术研究机构和人才培养基地,于2002年由原中国科学院长春地理研究所和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整合组建而成。

研究领域

[1]研究所重点开展农业生态、湿地生态、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环境科学与技术、区域发展等学科领域的研究,旨在为保障国家粮食安全、生态安全和东北老工业基地振兴做出基础性、战略性和前瞻性贡献。

“十二五”期间,研究所重点强化东北主要作物新型种植模式与关键技术、沼泽湿地碳收支及其对全球变化的响应等领域的研究并可望取得突破;同时重点培育大豆重要性状形成机理与分子育种、黑土农田地力提升及其关键技术、苏打盐碱地高效治理关键技术、退化湿地恢复与人工湿地构建等重要研究方向。

人才队伍

[1]人才队伍不断壮大与优化。2012年在岗职工307人,其中科研人员186人(拥有博士学位者占77%)。有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1人,中国科学院“百人计划”入选者15人。中国科学院外国专家特聘研究员8人。

科研平台稳步发展。设有湿地生态与环境、区域农业、遥感与地理信息、东北区域发展等4个研究中心;建有中国科学院湿地生态与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黑土区农业生态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大豆分子设计育种重点实验室、吉林省碱地生态经济工程实验室、吉林省生态恢复与生态系统管理重点实验室(联合共建)、黑龙江省黑土生态重点实验室等6个省部级重点实验室;建有黑龙江三江平原沼泽湿地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及东北湿地观测研究网络、黑龙江海伦农业生态系统国家野外科学观测研究站、中国科学院长春净月潭遥感实验站、大安碱地生态试验站、长岭草地农牧生态实验站等一批野外台站。

交流合作编辑

研究所先后与美国、俄罗斯、澳大利亚、日本、芬兰、瑞典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的大学、研究所建立了科技合作关系,多次成功举办国际学术会议。

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将继续以湿地科学、区域农业为两大学科特色,湿地与环境、区域农业、地理与遥感三大学科领域为基础,面向东北地区生态环境建设与农业发展战略需求,瞄准湿地科学国际前沿,重点开展湿地环境、黑土生态研究,加强区域农业实用、高新技术集成研究与实验示范,为东北地区国土资源利用、生态环境保护、农业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基础、技术支撑和决策依据。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