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14年5月,出生于湖北黄安(今红安)县。[1]
1926年,参加童子团和少先队。
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主义青年团。
1929年,参加中国工农红军。
1930年,转入中国共产党。
土地革命战争时期,任少先队大队长,红四方面军第九军二十七师八团宣传队队长,第二十七师卫生队队长,第 八十团连政治指导员、连长,第八十一团副营长。参加了长征。
抗日战争时期,任新四军第三支队六团连长,第三支队司令部侦察参谋,挺进纵队第一支队支队长, 新四军第一师一旅四科科长,江都 独立团参谋长,第一旅二团团长。
解放战争时期,任山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旅五团团长, 华东野战军第一纵队二师六团团长,师参谋长, 第三野战军二十军五十九师副师长、师长。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任中国人民志愿军师长, 中国人民解放军副军长,安徽省军区参谋长、工程纵队司令员, 浙江省军区副司令员。是中国共产党第九次全国代表大会代表。
1990年1月18日,在杭州逝世。[1]
1938年春天,中央决定在“抗大”(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抽调四十余人去前线参加新四军工作,其中就包括还没毕业的戴克林。1940年,在新“江抗”(江南抗日救国军)东路指挥部第一次会议上,戴克林被任命为新“江抗”第一支队支队长。会议还没结束,日军就来进犯。刚被任命的支队长戴克林连乔装所用的长袍、礼帽都来不及脱下,就跑到阵地上,自我介绍说:“我是支队长,这个仗由我指挥!”然后爬上房顶用望远镜看,发现日军在公路上成纵队冲过来。他调来一挺捷克式轻机枪,亲自带头动手打。机枪一响,步枪跟着开火,把敌人打蒙了。不久二支队前来增援,共同击退了日军。
这一仗在苏(苏州)、常(常熟)、太(太仓)一带影响很大,重振了“江抗”军威,鼓舞了东路人民的抗战热情。[1]
1964年晋升为少将军衔。荣获二级八一勋章,二级独立自由勋章,二级解放勋章和一级红星功勋荣誉章。[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