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术年鉴

美术年鉴

目录导航

《美术年鉴》 《年鉴》

      《年鉴》主编 :该《年鉴》的主编是王扆(yi)昌。在《年鉴》里如不仔细阅读王姓各条目,只是从索引中去寻找“王扆昌”,是找不到的,因为主编先生没有以“王扆昌”的三字入编《年鉴》,用的是“王端”,为什么这样做,不得而知。
      王端,国画家。字扆昌,一字之端,又字孝善,别署五士草堂主。浙江绍兴人,年四十,1908年10月27日生。擅长国画,书法,商业美术。氏自幼好学,志愿致力于社会事业,虽,服务艰难,不辞也。从郑午昌、李健、王潜楼、钱云鹤诸前辈游。十四岁学汉隶,鸡鸣而起,临摹不辍。国画宗宋元,尤工画竹,兼擅商业美术。民十六,与西泠诸子,办中华艺术同盟,艺海同鸣会,於杭州,被推为执委。民十九,任远东社记者。是年冬,受聘为杭州报编辑。民廿四冬发起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会员五百余人,各地分会成立者十九处,先后连任常务理事代理理事长。民廿五春,创美术人员职业介绍所,推荐失业作家就业者九十余人。同年九月创办国画、洋画、摄影、工艺美术、商业美术连续展。是年秋与中华慈幼协会合办征募难童寒衣代金展,同时与沪江大学开办商业美术科,工商事业考察团。自民廿二起历年主办有关美术之展览凡廿三次,编纂现代商业美术选两集,活页应用艺术参考资料两辑,工商美术界一册。抗战初起,联合上海美术界举办上海市美术界义卖献金展览,任大公报救亡画刊(副刊)编辑,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一届奖金展览书法评选委员,参加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国军内移,遵部令停止活动。八年来深居简出,以书画为生,不与任何敌伪团体或个人交往。胜利后,召集前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留沪会员及美术界忠贞之士,得二百余人,组织上海市画人协会,经於卅四年十月十日依法成立,被选为第一届理事长,同时受任为卿云出版社总编辑。民卅六,倡议上海美术茶会,任市立美术馆征集委员会委员,中正文化奖金电影奖评选委员,并主持三十六年美术年鉴编务。现任上海市画人协会理事长,上海市美术会常务理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图案系教授,卿云出版社总编辑,人与物出版社总编辑,上海美术茶会总干事等职务。

王端先生作品
柯桥 江南竹 上海中国画院 韩天衡

中国美术

     第一编辑(也可以称是第一副主编):第一编辑是蒋孝游,国画家。男,原名孝,浙江海宁人,37岁。擅长国画、诗文、商业美术。氏毕业于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为海宁望族,幼具夙慧,好弄笔墨,又好游,大江南北山川之胜,跋涉殆遍。初习图案画,对于工艺美术,颇有心得,从画床毯图案设计十余年,著誉被毯业。后从郑午昌习国画,擅山水人物,曾获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首届奖金展特等奖。平日热心推动美术运动,民廿四年任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干事。抗战初起,参加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作救亡宣传工作,后奉命停止活动,与留沪美术界忠贞之士相互砥砺气节,组织涛社,任主委。胜利后发起组织上海市画人协会,被推为常务理事。组织卿云出版社,发行画刊,任社长。卅五年上海美术协会成立,被选为第一届理事。卅六年倡议美术茶会,被推为干事,并兼主任秘书。
       建国后,被聘任苏州美专上海分校国画专修科教师,并参加新国画研究会。一九五二年去安徽省合肥市,从事新闻和文化工作三十年,参加省市各项美术活动。自一九五九年至一九八一年,曾任政协合肥市第三届委员,第四、五、六届常委。期间一九七五年任黄山画会理事,安徽省美协国画研究会干事,一九八零年任合肥市文联第一届委员,合肥市美协副主席。一九八一年中秋回故乡,任政协海宁县第四、五届常委,海宁县文联第二届副主席,一九八三年任政协嘉兴市第一届委员,为政协书画研究会成员,一九八四年任嘉兴市文联第一届副主席,嘉兴市美协主席,后又参加杭州逸仙书画社,任理事。他是中国民主同盟盟员,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浙江省美协会员,退休回家乡后,参加地方社会活动,尤关心中青年的美术活动,他年逾七旬仍不断探索国画创新.著有《山水画源流》、《画余随笔》、《海宁历代美术史料人物传记》等美术专著。

 编辑团队组成:

      主编:王扆昌;
      校阅:姜丹书,陆丹林,俞剑华;
      编辑:蒋孝游、陈景烈、屠诗聘;
      助编:戚叔玉、陈在新;
      校对:郑孝廉、汪灏、王小摩、倪左黄、姚乃震。
 编审委员会名单:(以姓氏笔画为序)
      主任委员:潘公展    虞文
      委       员:丁念先    丁健行    王柳影    王扆昌    王进珊    王福厂    汪亚尘    汪声远     吴青霞     吴待秋    吴湖帆    李仲乾    李秋君   李祖韩    李熙谋    李詠森     周錬霞    姜丹书     俞剑华    施翀鹏     郎静山    孙雪泥    马公愚    徐蔚南    唐冠玉    陈小翠     陈定山    陈巨来    陈景烈     陈树人    陆元鼎    陆丹林    屠诗聘    张大千    张充仁    商笙伯     梁俊青    许士琪    贺天健    冯文凤    冯超然    郑午昌    蒋孝游    蒋锡颐    刘   狮    刘海粟     庞左玉    严独鹤     顾    飞    顾青瑶

三十六年七月,上海美术茶会干事部诸子,倡议编辑美术年鉴,推扆昌主其事,自维谫陋,恐难肩此重责,廼承朋辈及诸前辈相鼓励,遂不辞艰困,毅然为之。惨澹经营,阅时年余,始底於成。其间受经济影响,将陷于停顿者再三。此书今日犹能于难产中诞生者,实赖各友情支持所赐也。
吾国出版年鉴,尚属创举。编印之始,无蓝本宿稿,可资参考。初意小作尝试,仅以记录卅六年度美术界之动态,用留纪念而已。不意一经征稿,四方响应,纷纷报以文稿, 赐贶图片。以时期言,则上溯同光,下迄最近。以地域言,则迩自沪杭,远逮边陲,琳琅满目。美不胜收,而同时物价飞腾,一日数惊,以有限之预算,应付此庞大之支出,迁延愈久,资料之收获愈丰,而经济之负担愈重,扆昌昕夕黾勉,冀无负于各方期望,而打击之事,铸版,印刷,纸张,工作,以及人事种种困难,层出不穷, 有加无已。今日回思,犹有余悸。
往事如烟,言之徒增伤感,所可得言者,则友情可贵, 铭篆肺腑,谨书以志感。
一、协助校编者:编审委员会诸前辈供给资料,指示 编辑方针,尤推陆丹林,姜丹书,俞剑华三氏审订最劳,编校同人中,以 蒋孝游同学兄所耗精力独多。
二、协助事务者:为 沈左尧, 钱化佛, 高式熊, 李硕卿, 黄紫霞,潘文钦,洪醒,王小摩, 魏乐唐,吴竹风诸氏,而推 陈景烈,石佩卿,王柳影诸兄奔走最力。
三、捐助物资者:为马公愚,汪声远,陈巨来, 张大壮, 吴野洲,陆元鼎,张溪堂, 江寒汀, 朱积诚,张公威,姜丹书,吴青霞,俞剑华,戚叔玉,商笙伯诸氏,尤以 郑午昌夫子最多。
四、援助经济者:为丁健行,陆元鼎, 沈谦、沈雁,戚叔玉, 厉国香, 朱沛甘,陈怀卿,唐旭升,姚永年,丁庆龄,陈景烈,姚乃震,汪仰真,蒋趾奇诸氏,而以 丁健行氏支援最力,陈在新兄张罗最勤。
三十七年 十月十日王扆昌谨志于上海美术茶会

一、本书编辑,殊无前例,规划未周,遗漏殊多。矧篇幅有限,门类繁杂,审选抉择,不易公允。兼以从事者仅属数人,心力有限,自觉涉笔粗疏,编次凌乱,尚冀博雅诸君,正其谬误。
二、本书集,原以三十六年之美术界动态为限,惟团体史料,自清末以降,素乏纪录,恐其湮没,尽加搜罗。
三、美术家传记:分书法,国画,篆刻,西画,雕塑,摄影,建筑设计,工艺美术,商业美术,竹刻,木刻,漫画,艺术教育,艺术评论等,各冠于姓氏之前。并以笔划多寡,顺序排列。偶有次序错落,则循照相铜版行列,不得不然。
四、铜图作品,都系自选。兼有自备铜版,故版面大小,未能一致,先后拼版,未遑排比。
五、论文:以近年专家著作,散见报章,或未经发表者为限。
六、本书承编审委员会诸委员指示编辑方法及搜集资料。尤以陆丹林、姜丹书、俞剑华三先生随时予以校订删改,谨书志感。
七、本书资料承各地美术家及美术团体不辞艰辛,尽量供给,便百万言之巨帙,於短时间行克行蒇事,应志感谢。
八、本书文稿庞杂,几经增删,改易排校,工作殊为困难,讹句错字,自难幸免,附志歉仄。(上文序号为笔者所加)
民国卅七年十月十日蒋孝游识于上海市画人协会

“三十六年七月,上海美术茶会干事部诸子,倡议编辑美术年鉴,推扆昌主其事,自维诩陋,恐难肩此重责,廼承朋辈及诸前辈相鼓励,遂不辞艰困,毅然为之。”这是主编王扆昌先生在《编后记》中的自述,但没有言明是谁首先提出编写《年鉴》的。然而,笔者又在张延章的序文中见到这样的文字“而艺术本诸群经。此我张道藩先生,所以有上海美术茶会之集;虞文、王扆昌诸君子,所以有美术年鉴之辑者也。”这段文字,可以有两种理解,一是提出编写年鉴的主要人物是虞文和王扆昌,二是指《年鉴》之辑虞文是出版王扆昌是主编。
首先我们来看《年鉴》“虞文”和“上海美术茶会”条目。
虞文:书法家。男,字君质。现任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专员,上海美术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上海美术茶会:创立于1947年3月,上海。上海美术家王扆昌、蒋孝游、史良猷等,因鉴于历来美术集团与集团之间,平时颇多孤立而缺乏联系,美术家个人与个人之间,亦时有相侵相轧之恶习,致美术运动之推动,阻碍殊多。且美术家平日往往独善其身,与社会各界之关系甚为肤浅,而社会人士之视美术家,亦多隔膜,因有筹组一近似美术团体联合会之倡议,连贯纵性美术单位,为横性发展,以此机构为桥梁,而非以领导自居,专以轻松姿态,融合各界,坚苦精神,服务人群,使社会人士,逐渐与美术家发生密切联系,无门户派别之成见,有少长咸集之乐趣,定名为上海市美术茶会。经发起人虞文郑午昌孙雪泥江寒汀等之指示,与倡议人之毅力,该会卒于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日宣告成立,设干事部以开展各项美术运动。一年以来,深得社会人士之嘉许,兹录其概况于后:至1948年1月底,共计上海市会员2016人,各地会员184人。上海地区会员从业情况:国画925人,商业美术347人,工艺美术280人,书法146人,美术鉴赏74人,摄影72人,西画68人,篆刻29人,木刻23人,音乐19人,美术收藏13人,美术评论8人,漫画7人,雕塑6人。常任干事:王扆昌、史良猷、蒋孝游、王康乐、吴青霞、杨达邦、张中原;聘任干事:陈景烈、王柳影、胡倬云、胡旭光、陈在新、郑孝廉、姚乃震、石佩卿、陆元鼎、朱有方等。
从上面这些资料,十分明显地说明:倡议编写《年鉴》的应尊重主编王扆昌先生的说法,是上海美术茶会干事部诸子所为,与虞文无关。
1947年7月,上海美术茶会自创办以来,已经成功举办了七八次,参加人数从几十人猛增到800多人,不仅如此,而且在内容、形式上得到了与会者的认可,茶会干事部诸子为此十分兴奋。某一天,他们在参加茶会的艺术家、社会人士陆续散去后,坐下来品茗聊天,对茶会的前景寄予无限希望;其间,偶尔有人提到:“美术茶会何不将这段在上海美术史上的盛况,作为历史记录下来呢?”“是啊!中国已经有了《电影年鉴》(出版于1934年),但未见《美术年鉴》出版,我们为何不自己来编一本呢?“有人接着说。
于是,围绕编写年鉴的话题,大家议论开了。于是乎得到了在座同道的积极响应。认为这个主意不错,不仅能总结一下卅六年上海美术界(当然也包括美术茶会)的盛况,“仅以记录卅六年度美术界之动态,用留纪念而已。”(王扆昌《编后记》句)也可以归纳一下近年来全国美术界的动态,于是“推扆昌主其事”。从一般常理推测,提出编写年鉴的极有可能就是主编本人,但其不便自吹自擂,于是将此事说成是集体的倡议。当然,这仅仅是猜测。

1、“吾国出版年鉴,尚属创举。编印之始,无蓝本宿稿,可资参考。”(王扆昌《编后记》句)其实,在他们之前是有人提出过编辑出版年鉴之事了。“大约在民国十八九年吧,老友黄宾虹先生接办神州国光社,曾有过编印美术年鉴的提议,我也义务的参与过编辑计划,但是因为编印不易,而神州国光社不久又变了质,黄先生也脱离了,于是这编印美术年鉴的计划,边昙花一现都没有现,就归于泡影了。二十年来,一直没有人提起这种事情,所以一直到现在,中国还连一本不像样的美术年鉴都没有,这是我们美术界的耻辱吗?不,简直是国家的耻辱!”(俞剑华序)从这段文字我们可以看出,虽然在他们之前,是有人提出过编印美术年鉴的,但由于种种原因没有实现,而且这事情一搁就是十七八年。这也很难怪罪某一个人,原因是“我国艺术界,过去对整个艺坛,甚少顾问”(颜文樑序),在那个年代的艺术家,圈子很小,只局限于同系同门同派,这是不争的事实。谁愿意而且敢于突破系统、门类、派别而为之呢?然而,美术茶会做了,王扆昌、蒋孝游他们做了。就像蒋锡颐先生在序中所说的那样:“要明知其难而不退缩,方能成功,否则对于难做的事情,永远没有人去做,岂不永远没有成功的一日了!然而毕竟知难而不动手的人多,冒险尝试的人少,因此,连一本编得不像样的年鉴也没有,……”
尽管编印之始,无蓝本宿稿,可资参考。但他们既有胆识提出编写《年鉴》,想必,一定是知道《年鉴》是怎么一回事的。所以,“本书编辑,殊无前例,规划未周,遗漏殊多。”(蒋孝游《编辑感言》句)可见编辑之初是有规划的,只不过是“未周”(谦逊之词)罢了。但从整本《年鉴》的编排布局可以看出,编辑们不愧为是当代的美术家,不仅在编目上动足脑筋,将繁杂门类编得一目了然,并请了当时的各个门类的著名人物严独鹤、庞元济、张乃燕、吴湖帆、马公愚、郑午昌、王福厂、颜文樑、张充仁、郎静山、姜丹书、陆丹林为序文、史料、师承纪略、美术家传略等题写卷首,更显现出编者的独具匠心和考虑之周详,同时也体现了该书得到当时艺术界权威认可的程度。
2、“其间受经济影响,将陷于停顿者再三。”(王扆昌《编后记》句)1947~1948年之间,解放大军直逼江南,上海的经济处于“物价飞腾,一日数惊,”(王扆昌《编后记》句)濒临崩溃的状态,编辑这样一部巨著在经济上受阻是可想而知的。然而,“政府一向是忙于救国,忙于治安,对于艺术,好在不是当务之急,同时又好像与福利无关,向来听其自然,可有可无。社会上大多数人沉湎于货利,对于精神问题,他们另有见解,一般人目光中的艺术,不过是一种点缀品,甚至是奢侈品。负有几千年历史的中国美术的命运,几乎令人不堪设想。”(蒋锡颐序)从这段文字印证了当时国民党政府及一般民众对于艺术,对于年鉴出版的态度;政府忙于内战,忙于镇压工人运动,忙于消灭上海的地下党活动,而市民们则忙于为一日三餐奔波。然而“我国美术家无不自力更生、埋头苦干的。政府从来不帮助美术家,美术家亦从来不仰求政府。每从冷落清苦的环境,自求灵妙愉快的安慰,不尤单瓢陋巷,不嫌轻视冷笑,而兢兢于美术之研习。偶逢水旱兵火,需要救济,则无不尽心力以赴;而于发扬文化,为国争光,尤肯群运群力,惟恐或后,并不期有所报酬。”(郑午昌序)郑午昌先生也在序文中因政府的不支持为编辑们抱不平。
然后,编辑诸子在无奈之时,他们自有自己的对策,可以说这样的对策是被政府逼出来的,在一开始并没有这种打算。编辑们“于发扬文化,为国争光,尤肯群运群力,惟恐或后,并不期有所报酬。”(郑午昌序)齐心协力,靠众同仁的物资捐助和经济援助度过难关。在主编先生的《编后记》中,有四份名单,可以想见当时克服种种困难的情景。第一份是“协助校编者,尤推陆丹林,姜丹书,俞剑华三氏审订最劳,编校同人中,以蒋孝游同学兄所耗精力独多”;第二份是“协助事务者,推陈景烈,石佩卿,王柳影诸兄奔走最力”;第三份是“捐助物资者,为马公愚,汪声远,陈巨来,张大壮,吴野洲,陆元鼎,张溪堂,江寒汀,朱积诚,张公威,姜丹书,吴青霞,俞剑华,戚叔玉,商笙伯诸氏,尤以郑午昌夫子最多”;第四份是“援助经济者:为丁健行,陆元鼎,沈谦、沈雁,戚叔玉,厉国香,朱沛甘,陈怀卿,唐旭升,姚永年,丁庆龄,陈景烈,姚乃震,汪仰真,蒋趾奇诸氏,而以丁健行氏支援最力,陈在新兄张罗最勤。”这四份名单有点象今天做成某一项巨大工程后,所开列的表彰名单。从这四份名单中,我注意到:他将物资捐助和经济援助明显地分列成两份。而马公愚,汪声远,陈巨来,张大壮,吴野洲,陆元鼎,江寒汀,郑午昌等是属于物资捐助者。试想,当年赫赫有名的书画大家,他们能捐助的物资会是什么呢?不会是从家里拿些纸张笔墨来吧?推想起来只有两种可能,一是藏品,二是自己的作品,但是前者的可能性较少,一般说来是自己的作品。编辑诸子将这些作品放在某一个画廊或者是美术茶会中变卖,多少也能救救急(当代书画家的作品价格不一定能卖得很高)。其中郑午昌夫子最多,那是肯定的,自己学生们所创导的事业,在危急关头,老师是不能不管的,在他的序中也印证了这一点。至于经济援助,那肯定是钱财了,“以丁健行氏支援最力”,可见丁氏出得最多。从丁氏在《年鉴》中的传略看,他是一个商人,“壮岁即著书行世,於诗文书画,无所不窥。经商余暇,偶作小品,清新婉妙,人争宝之。”在经商之余能从事艺事者,且所作清新婉妙,并非等闲之辈,在生意场上是过得去的人物。同时,用现代的语言说,他是一个美术发烧友,到了诗文书画,无所不窥的地步。想必,与编辑中的某些人或者绝大部分人是知交,所以,在朋友们遇到困难的时候,就慷慨解囊也在情理之中。
于是,“本年的美术年鉴,由于主持人的‘破釜沉舟’居然成此空前的巨著,可以说是出乎意料之外。”(俞剑华序)主持人已经到了破釜沉舟的地步,可见经济上的束缚到了何等程度。
3、《年鉴》编辑的工作环境十分简陋。“梅苞腊雪的残冬,转瞬已是春满江南,草长莺飞,又快临到蚕眠豆熟的黄梅时节,参加年鉴编纂的朋友们,已经孜孜不倦的工作了半个年头以上了。我相信他们在这半年之中,侷处陕西北路的一间斗室,白天的写字台就是夜间的卧榻,虽然早已忘记了窗外的阴晴寒燠,花开花落;就看编辑室内,从各方搜集来的美术文字和图片,非但琳琅满目,而且光辉灿烂。——也就可以了解编者的辛苦了。”(王进珊序)可想而知,当时编辑们不仅在经济上受到种种压力,就是工作环境也是十分艰苦的,一间斗室,几个人挤在一起,日以继夜地工作着。难怪他们的老师郑午昌十分心痛他的学生,于是有“於政治倥偬,军事倥偬,经济崩溃,民生艰困之时,而竟有美术年鉴之编印,闻者无不又惊又喜。”之感叹。

事迹

与名家平起入《年鉴》

谢伯子和袁机的"现身"之所以引起广泛关注,就在于他们早年成名。而见证袁机和谢伯子早年成名的均是同一部书——1947年中国《美术年鉴》。查阅国内美术史料,发现有关这部美术巨著的介绍凤毛麟角,极少数老画家的生平介绍中偶尔提到曾收录于《美术年鉴》,却几乎找不到对《年鉴》的任何评介,1987年上海辞书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大辞典》里没有,广西美术出版社出版的《中国美术年鉴》中也没有。原因之一,笔者以为,由于这部著作出版于1948年战争年代,本身流传不广,加之以后从未再版过,经过半个多世纪的社会巨变,存世的原本想信极其稀少,逐渐被美术界"遗忘"了。《美术年鉴》在美术家传略第61页上,对袁机作了篇幅不小的介绍:袁机,别署忘机,广东宝安人,擅长国画,西画,广告画。氏富有绘画天才,早岁专攻西洋画学于香港万国美专、烟雨画院等校,悉心研究美育,艺术修养颇深。兼受"岭南画派"影响,其作风乃采用欧洲绘画,以写实主义,发挥中国绘画传统精神,故每成一画,其构图,设色,笔法,不落前人蹊径,别创一格。作品留藏外国,亦属不鲜,其所作《万众一心》巨幅,为东京博物院所购藏,外邦人士誉袁氏为"中国现代美术作家之秀。"近来埋首沪滨,继续努力写作,提倡"美术再革命"之口号,为新中国画之运动之一员。《年鉴》将时年二十多岁的袁机列为国画家、西画家和商业美术家,第170页收录了袁机的代表作《万众一心》。与袁机同时收入中国《美术年鉴》的有张大千、齐白石、徐悲鸿、傅抱石等900余位国画家,以及他们的400余幅国画作品。

《美术年鉴》这部历经磨难、破旧泛黄的《美术年鉴》,是中国近代美术史沧桑的缩影。编辑于兵荒马乱的1947年,出版于风雨飘摇的1948年,这部美术巨著的出世是何等艰难困苦啊!国民党政权始于 军阀混战,连接 八年抗战,终于三年 解放战争。社会动荡剧烈,文化饱受摧残。中国的美术家们,默默地艰辛地笔耕着满目疮痍的画卷。正如画家郑午昌所言,国民党政权时期,"政府从来不帮助美术家,美术家亦从来不仰求政府。"1947年全国竟然没有一家美术馆,林林总总的定期刊物中却没有任何美术刊物。时人 颜文梁感叹道,"我国艺术界,过去对整个艺坛甚少过问,介绍当代各美术家的传记性史略,犹未创见,不可不引为憾事。"事实上,当时各个美术团体之间,平时相互缺乏联系;美术家个人之间,时有相侵相轻的恶习,平日往往独善其身,社会大众与美术家之间诸多隔膜。抗战胜利后,素有 东方巴黎之称的上海汇聚了华夏众多的艺术家,各类美术学校、美术团体达50多个,成为名副其实的美术之都。为了促进美术家以及美术团体之间的交流与发展,1947年3月, 美术界名人虞文、郑午昌、孙雪泥、江寒汀等发起成立了"上海美术茶会",得到美术界的热烈响应,一年之内会员人数由68名猛增到两千,以致有人满之患。美术茶会成立不久,自创刊物《美》,并着手编辑1947年《美术年鉴》。编辑《美术年鉴》,是中国艺术界破天荒的创举。《年鉴》编辑初衷,只是记录1947年的美术动态,作为茶会的纪念性收藏。 始料不及的是,应征的文稿画稿雪片般从全国各地纷纷飞来,纷繁的稿件洋洋洒洒达百万言之多,使得《年鉴》编辑规模不得不扩张。工程浩大,前无定例,编辑工作 难于上青天:篇幅有限,门类繁多,既担心太繁复,又恐怕有遗漏;众多艺术家及其作品的审定选择,不易公允;编辑人员严重不足,狭窄的办公场地不堪重负,有限的预算经费更是捉襟见肘。

虞文(发行):书法家。男,字君质。现任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专员,上海美术会常务理事,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副主任委员等职。
王扆昌(主编):王端,国画家。字扆昌,一字之端,又字孝善,别署五士草堂主。浙江绍兴人,年四十,1908年10月27日生。擅长国画,书法,商业美术。氏自幼好学,志愿致力于社会事业,虽,服务艰难,不辞也。从郑午昌、李健、王潜楼、钱云鹤诸前辈游。十四岁学汉隶,鸡鸣而起,临摹不辍。国画宗宋元,尤工画竹,兼擅商业美术。民十六,与西泠诸子,办中华艺术同盟,艺海同鸣会,於杭州,被推为执委。民十九,任远东社记者。是年冬,受聘为杭州报编辑。民廿四冬发起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会员五百余人,各地分会成立者十九处,先后连任常务理事代理理事长。民廿五春,创美术人员职业介绍所,推荐失业作家就业者九十余人。同年九月创办国画、洋画、摄影、工艺美术、商业美术连续展。是年秋与中华慈幼协会合办征募难童寒衣代金展,同时与沪江大学开办商业美术科,工商事业考察团。自民廿二起历年主办有关美术之展览凡廿三次,编纂现代商业美术选两集,活页应用艺术参考资料两辑,工商美术界一册。抗战初起,联合上海美术界举办上海市美术界义卖献金展览,任大公报救亡画刊(副刊)编辑,上海中华基督教青年会第一届奖金展览书法评选委员,参加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国军内移,遵部令停止活动。八年来深居简出,以书画为生,不与任何敌伪团体或个人交往。胜利后,召集前商业美术作家协会留沪会员及美术界忠贞之士,得二百余人,组织上海市画人协会,经於卅四年十月十日依法成立,被选为第一届理事长,同时受任为卿云出版社总编辑。民卅六,倡议上海美术茶会,任市立美术馆征集委员会委员,中正文化奖金电影奖评选委员,并主持三十六年美术年鉴编务。现任上海市画人协会理事长,上海市美术会常务理事,苏州美术专科学校图案系教授,卿云出版社总编辑,人与物出版社总编辑,上海美术茶会总干事等职务。
姜丹书(校阅):国画家。字敬庐,别号赤石道人,江苏溧阳县人,寄籍杭州市,63岁。擅长国画、西画、工艺美术。原籍溧阳,迁居杭州,筑庭园于凤起桥畔,多竹木花卉,颇有山林气象,颜其居曰丹枫红叶画室。又别署赤石道人,盖以晚得姬人,字小红,生平多与宋相似处,乃戏以白石道貌岸然人自比云。清末两江优级师范出身,应学部试,以最优等第一名授师范科举人学位,并授小京曹,未授职。是时,初废科举,兴学校,李瑞清为两江优级师范学堂监督,创办图画手工专科,造成新兴艺术教育师资。凡中西各种画法,无不延聘中外名师教授。氏出身其间,帮能遍谙各种图画技法、理论与实际。又曾漫游南北及三岛、高丽等处名山大川,帮所作山水画能以自然为师。好创作,不期而与八大石涛一派冥合。亦擅花卉,尤长蔬果。民廿六年春,教育部举办“第二次全国美术展览会”所刊“现代书画集”中有著录。历任上海美术专科学校、新华艺术专科学校、国立杭州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及江浙两省师范中学艺术教师,垂四十年。现任中国纺织工学院主任秘书,兼教授。抗战期间,流寓沪市,以卖画授徒为生,顾期所居陋室曰屋龙人鸟居。意谓屋脏而人洁,身困而心舒,盖以示其艰贞与乐天也。所著有《丹枫红叶室诗草》《敬庐画集》、《美术史》、《艺术论文集》、《艺用解剖学》、《透视学》、《建筑通解》、《西湖模型》(内政部以雕塑品著作权注册)等十余种。
陆丹林(校阅):国画家。男,别署自在,斋名红树室。广东三水人。51岁。擅长美术评论。氏生于广州,广东法政专门学校毕业。历任香港大光报主笔,上海中国晚报总编辑,上海和平日报主笔。逸经文史半月刊,人之初等杂志主编。行政机关:历任浙江卷烟统税局驻沪办事处主任,武汉市政委员会,武汉市政府,武汉特别市政府,汉口特别市政府等编纂主任及秘书。抗战期间:在香港任港澳总支部文化设计委员会委员,广东文物展览会常务委员,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常务委员,大风旬刊,文化界两周刊等主编。在重庆历任交通部公路总局简任专员,军事委员会战时运输管理局军简三阶专员。关于美术方面活动:曾任中国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兼总务主任(在上海),国立艺术专科学校教授(在重庆),蜜蜂画刊、国画月刊等编辑,中国画会创办人,柏林中国画展征集委员,教育部第二次全国美展编辑委员兼征集委员,苏联中国艺展常务委员。现任职务:上海市工务局专员,广东省政府参议,广东丛书编印委员会常务委员,上海市美术馆筹备处设计委员,中国画会理事,中国文艺作家协会监事,上海文艺作家协会理事兼会员资格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著作已出版者:革命史谈(独立出版社出版),革命史话(大东书局出版),市政全书,道路全书,道路丛刊,路市全书(道路协会出版)。艺术论文集,美术史话(在编辑中)。
俞剑华(校阅):国画家。男,字玉愚,山东济南人,53岁。擅长国画、书法、西画、美术评论。北京高师毕业。工中西画,尤擅山水。少受陈师曾指授,长游国内名山大川,以造化为师,所至群峰写景,积稿盈尺,所诣益进。屡在京沪,举办画展,艺坛蜚声。又能以左手作真草隶篆等书,极古朴质实之致。长於文章,著述甚富,所撰有《中国绘画史》、《国画研究》、《书法指南》、《历代画论大观》等书。至于报章杂志,短篇论文,不可胜计。三十年来历任大中学校教席,循循不倦,成才尤多。
蒋孝游(编辑):国画家。男,原名孝,浙江海宁人,37岁。擅长国画、诗文、商业美术。氏毕业于新华艺术专科学校。为海宁望族,幼具夙慧,好弄笔墨,又好游,大江南北山川之胜,跋涉殆遍。初习图案画,对于工艺美术,颇有心得,从画床毯图案设计十余年,著誉被毯业。后从郑午昌习国画,擅山水人物,曾获上海基督教青年会首届奖金展特等奖。平日热心推动美术运动,民廿四年任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干事。抗战初起,参加上海市文化界救亡协会,作救亡宣传工作,后奉命停止活动,与留沪美术界忠贞之士相互砥砺气节,组织涛社,任主委。胜利后发起组织上海市画人协会,被推为常务理事。组织卿云出版社,发行画刊,任社长。卅五年上海美术协会成立,被选为第一届理事。卅六年倡议美术茶会,被推为干事,并兼主任秘书。
陈景烈(编辑):国画家。男,字晓白,号晓伯,浙江德清人,年40岁。擅长商业美术、工艺美术。为人谨慎诚笃,急公好义,作事喜实干,寡言笑。工织物图案,,早岁即蜚声于商业美术界,为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发起人,历届被推为理事。嗣后,复发起上海市画人协会,又被选为理事兼组织组长。美术茶会成立,复被聘为干事兼组织组长,诸凡茶会会员入会注册,以及一切有关组织事宜,悉由其审慎璧划,无不周详可行。
屠诗聘(编辑):无资料。为中国图书杂志公司主编,曾主编《上海市大观》(1948年)等书籍。(资料来源:上海地方志——上海出版志——1943~1949年上海出版机构一览表等)
戚叔玉(助编):国画家。男,原名璋、鹤九,山东威海人,年36岁。擅长书画、诗文、篆刻。氏为南溏第三子,北京民大文学士。幼居平津,承家学,淑刻画,长从金北楼学画,丁迈纯学书法治印,温毅夫,刘若木为文诗。以家藏富,更得侍父师览海内名迹,是以精于鉴别。为书兼顾各体,作画能山水人物花鸟,而刻砚治印,造诣尤深。37年春以书画展售于纽约,七日之间,争市一罄,被邦艺人H.Heller,至今犹为经理之。君曾创中国颜料制造厂于津沽,为华北染颜料制造厂之规模最大者。后移居沪上。现任中孚行经理,上海市画人协会理事。
陈在新(助编):商业美术家。男,名铭,浙江海盐人,寄居上海市,43岁。擅长图案、木刻、国画。幼喜涂抹,于十八岁考入商务书馆印刷所图画部,一二八时商务书馆被毁,该部即告解散,嗣后曾应聘去天津,任志成及益华两印铁制罐厂美术主任,故都风光,旋返沪,入美商贾克生主持之领带公司,任设计主任。迨珍珠港事发而止。近年除承接各界委托商业美术画件外,并主办联合凹凸印刷厂业务。氏具热诚,成事谨慎,尤嗜收藏,如扇面一项,已逾千柄。现任上海市画人协会理事,上海美术茶会干事兼外事组长。
郑孝廉(校对):商业美术有。男,字松耕,浙江镇海人,寄居上海市,33岁。擅长商业美术、国画、书法。氏十九年从郑子褒,学习书法。廿六年入白鹅画会研究西画,嗣应抗战军兴,乃集同道好友,研究图案及商业美术,卅六年秋从郑午昌游。先是廿四年从事教育出版事业,曾编辑现代水彩画及现代画帖,卅五年冬编绘幼稚园国语常识读本,及廿九年入艺华影业公司任职总务美工各部。又廿四年加入中国商业美术作家协会被推为干事,廿六年参加上海市美术界义卖献金展览会,卅四年加入画人协会,被选为干事。现任职于上海正德药厂。
汪灏(校对):国画家。男字海澜,江苏句容人,年34岁。擅长国画、图案。白鹅画社毕业,先后任职工商界,从事美术设计十余年,精于印刷制版术,曾主办云羽美术印刷所,后从郑午昌氏习国画,擅花鸟人物,前任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干事沪社党委,现任上海市画人协会理事。
王小摩(校对):国画家。男字晓牧,又字朝秋,别署西邨野农,浙江省杭县(杭州)人,38岁。擅长国画,书法,诗文,音乐,剧艺。幼家贫,无力就学,邻有私塾,附读于杨纯伯处,年十四尽读四书五经史记等古籍,并知吟咏。父营商,不知使其求学深造,急使就业,为谋生计,年十五然弃其所志。性喜文艺,虽为商店学徒,而追慕古人,读唐人王维传,喜而学画,乃自署名再维。稍有暇,习画不辍,每忘寝食,游西湖净慈寺,见走廊壁间有乾隆陈兆伦所临历代名人书法,乃购得素纸以铅笔拓归,日夕临习,书法大进。慕画师王潜楼名,往从焉,画得其传。一日西泠书画社开展览会,君出品达数十件,有一富阳春柳图尽半月之工画成,标百金,观者叹为精细之品。出品芝加哥博览会得优等奖,自此乃度其画人生活矣。未几,遍临宋元名贵,作风由戴熙奚蒙泉四王吴恽而直追黄鹤山樵董北苑巨然宋元各家,笔墨淋漓,苍茫古厚。曾与王扆昌胡亚光陆离沙孟海等创办艺海同鸣会于杭州,发扬艺术,会员达百余人。抗战军兴,参加救护工作,及化名岳鸾与孔另境戈定波等参加戏剧运动,籍便联络地下工作同志。又任精武体育会国画组教授,集青联谊会主席,中华文艺书画学院院长,现任行余书画社国画教师,晓牧国画学社社长,著有《天隐楼题画诗钞》、《留春集》。
倪左黄(校对):西画家。男,名志铖,上海市人,34岁。擅长西画、摄影。毕业于上海美术专科学校,复入绘画研究所研究二年,从当代画家研习西画,并为上海美专摄影研究会基本会员,研究影艺不遗余力。嗣后加入上海黑白影社,以西画之精密构图,国画之超逸章法,应用于摄影艺术,使作品更臻神化。抗战军兴,随军西上,历经崇山巨川,胸襟更为旷放,作品更具魄力。卅年春,赴自流井为盐区作卫生宣传工作,抗战胜利后返沪,现任职正德药厂。
姚乃震(校对):工艺美术家。男,江苏吴江人,寄居上海市。擅长图案。震泽育英中学毕业,师承绍兴宋润溥,历年从事丝织工业,擅长印染织物图案。曾任杭州九豫丝织厂设计,上海元豫丝织厂设计兼代厂务主任,卅四年参加上海画人协会,推任秘书,卅六年复参加美术茶会,被推为干事。现任上海古龙丝织厂设计。                  郑午昌(1894-1952),本名昶,号弱龛,三界长桥人,擅绘画、书法、诗词,人称“三绝”,历任上海中华书局美术部主任,上海美专、国立西湖艺专、新华艺专教授等职。郑午昌以国画著称,最擅长山水,作品曾在美、英、法、俄、比、日等国展出,并曾获纽约世界艺术博览会金奖。著有《中国画家全史》、《中国美术史》、《石涛画语录释义》、《画余百绝》等书。郑午昌的绘画风格,是与他对传统绘画的坚定信紧密相连的,他主张改进中国画学必须在传统内部进行,他平生对黄公望、吴历特别崇拜,虚心向古人汲取营养,但在学习的同时提倡“师古法而立我法”,从而在学习古代各大家的风格技法后,“以已意轩轾之”,形成了自己独特的风格,而其中成就最高的则是他的山水画。在山水画领域里,郑午昌可以说是设色的高手,他不但喜用青绿墨赭等表现浑厚苍茫的景色,且大胆地采用了一些不常用的颜色。如作于1946年的《秋林云涌》图中,他在远山峰头上施用他喜爱的赭色,远山以花青涂染,而画面的中部一片秋林,却杂著有紫、朱、墨色漫点而成,使整幅画面色彩丰富,明朗滋润。郑午昌在一幅画绘就后,会以色代墨,将画作一番收拾。这种以色代墨来收拾的方法,在明代吴门画派诸家经常使用,而郑午昌不仅用色来提画中不足处,更用色来作苔点,让画面充满苍茫之色。
丁健行:国画家。男,别署知止居士,浙江镇海人,56岁。擅长国画、书法、诗文。老而好学,虽溷迹??,而不废读书。壮岁即著书行世,於诗文书画,无所不窥。经商余暇,偶作小品,清新婉妙,人争宝之。季子翔华,自草角就传,金石书画,诗文拳剑,寝馈积学,年未及冠,名著艺苑,,参加星社及文艺之友社,异造物异才,华年而殁,存年仅二十一岁。时为民国廿八年,还著有蜗牛居士集行世,氏遭丧明之痛,迄今十载,犹有遗憾。
张道藩:西画家。男,贵州盘县人,50岁。擅长国画、西画、诗文、戏剧。氏毕业于英国伦敦大学,得文学士学位。历任广东农工厅秘书,南京特别市政府秘书长,国立青岛大学教务长,浙江省政府委员兼教育厅长诸职,现任中央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性好绘画,译有《近代欧洲绘画》诸作,近又执贤于齐白白之门,藉求深造。除孜孜于绘事外,复提倡新旧文艺,兼及戏剧小说电影,其创作之戏剧,有《自义》《自救》《杀敌救国》等多种,并有《密电码》电影,则以其亲历之革命为题材,流传尤广。
潘公展:书法家。男,名有猷,浙江吴兴人,53岁。擅长书法。氏早年毕业于上海圣约翰大学。精书法,能诗文。历任市北公学教员,《申报》《商报》编辑,上海市党部执行委员,上海教育、社会局局长诸职。现为上海市参议会议长,上海市文化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等职,潘氏之书法与其志士仁人唐冠玉之画,均名重艺林。
上海市画人协会。创立于1945年10月,上海。由王扆昌、蒋孝游、陈景烈、蒋锡颐、王柳影、娄詠芬、张宇澄等,联合中国工商业美术作家协会会员及涛社社员,四十余人发起,虽云新创,实系承绪抗战时期留沪之忠贞画人所组织。以砥砺气节,研讨学术,协助国家文化宣传,冀能建设新中国之艺术精神为宗旨。成立时会员六十九人,至三十六年底,增至四百五十二人,会址初设槟榔路117号,现移陕西北路128号。(上海市画人协会成立沿革,《年鉴》史11页)
上海市美术茶会。创立于1947年3月,上海。上海美术家王扆昌、蒋孝游、史良猷等,因鉴于历来美术集团与集团之间,平时颇多孤立而缺乏联系,美术家个人与个人之间,亦时有相侵相轧之恶习,致美术运动之推动,阻碍殊多。且美术家平日往往独善其身,与社会各界之关系甚为肤浅,而社会人士之视美术家,亦多隔膜,因有筹组一近似美术团体联合会之倡议,连贯纵性美术单位,为横性发展,以此机构为桥梁,而非以领导自居,专以轻松姿态,融合各界,坚苦精神,服务人群,使社会人士,逐渐与美术家发生密切联系,无门户派别之成见,有少长咸集之乐趣,定名为上海市美术茶会。经发起人虞文郑午昌孙雪泥江寒汀等之指示,与倡议人之毅力,该会卒于三十六年三月二十八日宣告成立,设干事部以开展各项美术运动。一年以来,深得社会人士之嘉许,兹录其概况于后:至1948年1月底,共计上海市会员2016人,各地会员184人。上海地区会员从业情况:国画925人,商业美术347人,工艺美术280人,书法146人,美术鉴赏74人,摄影72人,西画68人,篆刻29人,木刻23人,音乐19人,美术收藏13人,美术评论8人,漫画7人,雕塑6人。常任干事:王扆昌、史良猷、蒋孝游、王康乐、吴青霞、杨达邦、张中原等;聘任干事:陈景烈、王柳影、胡倬云、胡旭光、陈在新、郑孝廉、姚乃震、石佩卿、陆元鼎、朱有方等。
鹿胎仙馆。本师郑午昌先生,名昶,字午昌,浙江剡溪人,现居上海市,先生诗书画三绝,著作等身,名驰宇内,历年掌教各大学,从游弟子,不可胜纪,兹仅记录受业弟子于后:潘然、吴昔芾、朱旌圣、王吉轩、谢伯子、娄詠芬、蒋孝游、张大昕、王端(即王扆昌)、丁庆龄、汪灏、陈清华、潘季华、陈石濑、张宇澄、王康乐、蒋锡颐、陈征雁、王柳影、史良猷、陈佩秋等人。(部分)
鹿胎仙馆同学会。该会以联络同学感情,研讨学业,秉承师恉推进艺术运动为宗旨。凡郑氏门生,皆为当然会员,设干事部主持一切进展事宜,干事九人,由同学推选之,总干事一人,于干事中互推之,师座从旁指导监护,并担任会议主席。历届干事有:王扆昌、蒋孝游、娄詠芬、丁庆龄、潘季华、张宇澄、王康乐、蒋锡颐、王柳影等人。

1948年,国民党政权已处于风雨飘摇之中,时局动荡物价飞涨,甚至一天数次涨价,纸张印刷制版无法预算,经费难以筹措,《年鉴》编辑工作多次陷于停顿。在美术界殷切期待之中,编委会中的有识之士克服了难以想象的种种困苦,夜以继日埋头苦干,大著《美术年鉴》在险些难产的情况下诞生了。分为珍藏本、精装本和普及本的中国《美术年鉴》,收录了全国1400余名美术家的传略,包括书法家、国画家、篆刻家、西画家、雕塑家、摄影家、漫画家、工艺美术家等14类美术家,以及他们的800幅书画、雕塑、摄影等作品。书中同时记载了全国各地的美术学校、美术团体以及发表的各种专业论文等,展现了1949年以前的中国美术大全景。由于种种原因,饱经沧桑的《美术年鉴》已被现代人淡忘,但它对于填补中国近代美术史空白的价值,是不应该被抹杀的。摩挲着这部陈旧的文化巨著,令人平添一分对艺术大师的景仰之情。

“上海美术茶会,成立迄今为时不过数月,近鉴于此工作之重要,爰有《美术年鉴》之编辑。我知是书一出,不特撷采广博,掇拾精详,为艺坛辟一新纪元,而我国多年来之美术运动,亦可藉此得有源流可稽,寖假而与欧美各国艺坛通声息,亦意中事也。”(美术年鉴.颜文樑序摘录)

“年鉴虽然不同于正史,却是断代史料的宝库,留待将来,也就成了宝贵的史籍。倘能每年一部继续不断的出版下去,一部完备的近代史料便逐渐累积起来,这便是年鉴出版事业,在文明国家特别发达的原因。所以当大家谈论到这部年鉴的编印,灯光辉映着熊熊的炉火,深深的体会到参加这部年鉴编纂工作的朋友们的动机,不在出版营利,各人心头却充满了贡献于美术事业的热忱与毅力,仿佛宗教信徒之向往于他们的经传宝典。可是年鉴编印的困难甚多:经营草创,难期完备,此其一;篇幅有限,门类众多,既虑繁杂,又恐遗漏,此其二;作家漫无统计,作品尤难搜求,审选抉择,不易公允,此其三;物价飞腾,纸张印刷,无法预算,经费难筹,此其四:这此都是筹编期间应有的顾虑,也是事实上的问题。……而在这种社会动荡,学术滞退,道德败坏的时期,皇皇巨制的美术年鉴不但弥补了美术界的遗憾,造成了我国近代出版的荣誉,做了学术年鉴,道德年鉴之类的先驱。所以就人类文化史料而言,也更有其不可抹煞的时代意义。”(美术年鉴.王进珊序摘录)

“在眼下动荡不定的局势下,飞黄腾达的物价下,美术茶会毅然决然来办这件事,不仅使美术界感到莫大的兴奋,即全国文化界也不免投以惊奇的一瞥,经济与物质条件的束缚,明知这是一件不易讨好的工作,但是他们竟不顾一切的进行了,他们没有充分的经济预算,事实上也无法预算;没有充分的人力办事,凭少数人的埋头苦干,日以继夜的工作,日坐愁城,张罗款项,处斗室,编写稿件,也许有人讥笑他们是自讨苦吃,但他们所吃的苦,是有意义的。许多老前辈的鼓励,和各地美术家的响应,使他们增加不少勇气,虽然物质上的困难,日益增加,但是他们毕竟排除万难,完成了这艰巨的工作。我对于这本我国第一部出版的美术年鉴,同时想到他们一切困苦过程,真有“热泪盈眶”之感,编者要我作篇序文,就拉杂写点感想,祝贺编者的成功,并对编者的坚苦的精神,表示无限同情。”(美术年鉴.蒋锡颐序摘录)

“上海美术茶会,为胜利后最努力于美术活动者,今拟编辑三十六年美术年鉴,事属创举,困难必多,而茶会干事部诸子,竟不顾一切而为之,毅力殊堪钦佩,若吾人仅附庸于陈腐颓废之艺术,则美术家之本身永无进步,甚或陷社会更堕落于黑暗之境,故今日之治艺术者,应着眼于远者大者,不仅为个人艺术成功而已,年鉴之辑,所以纪以往而励来者,重要可知,茶会诸子,皆青年后起之秀,负此重任,即使未臻理想之完善,而贡献已大,余于是辑实寄予无限厚望焉。”(美术年鉴.汪亚尘序摘录)

“现在在兀臬不安的时局下,在飞黄腾达的物价下,在朝不保夕的生活下,在印刷纸张制版种种困难的条件下,想不到美术茶会却有冲破藩篱,不顾一切的勇气,而来出版在中国破天荒的美术年鉴,这消息不但使人兴奋而且使人惊奇!所以这本美术年鉴不管好不好,总不能不算是奇迹!”(美术年鉴.俞剑华序摘录)

       近来,许多读者从报纸上读到了八旬艺术大师袁机先生淡泊名利、隐居深圳长达二十年的动人故事。无独有偶,张大千的弟子、聋哑画家谢伯子先生,二十多岁因入选中国《美术年鉴》而闻名上海美术界,五十年代返回故乡常州后淡出画坛,隐居半个世纪年届70的谢伯子1992年在上海美术馆举办个人回顾画展,其人其事才重新让世人知晓,演绎出艺坛的一段佳话。

       出生于绘画世家的谢伯子成为画坛隐士,令人钦佩不已。与之相比,四十年代蜚声海内外的袁机先生,三起三落于画界,在八十余岁的高龄,在市场经济的今天,在现代都市深圳,在隐居整整二十年后,被重新"挖掘"出来,真可谓"大隐于市",达到了古往今来隐士们所向往的境界。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