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三产化及服务化著名学者贺有利以三产化及服务化为主要内容,完成了三部著作:《三产化---经济和就业的战略措施》(甘肃人民出版社2006年)、《三产化---强国富民的必由之路》(人民出版社2007年)、《三产化/服务化---中国特色的第三产业/服务业道路探讨》(人民出版社2008年)。
三产化(Tertiary industrialization)及服务化(Servicization)是指随着生产力的迅速发展,随着国民收入的不断提高,第三产业(亦称广义服务业或服务业)在国内生产总值和就业中所占比例越来越大,第三产业最终占据主要地位,三大产业从大到小的产值和就业比例最终成为“三、二、一”。三产化实质就是第三产业(服务业)由低级向高级、由简单向复杂演变的发展过程。
三产化的概念是与工业化、城镇化等概念相对应的新概念。工业化主要研究工业的发展;城镇化主要研究城镇的发展;三产化主要研究第三产业的发展,三产化亦可称为服务化(Servicization)。中国科学院院士程国栋先生认为,三产化既是产业发展的一般规律,也是人类社会发展的一种必然趋势。
回顾人类社会的发展历史,在发展的不同阶段,有着不同的产业特点。从以采集渔猎为主的原始社会开始,经历了以农业为主的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以工业为主的资本主义社会,直至今天的第三产业产值和就业在国民经济中占主体地位,进入了以第三产业为主的三产化时代。
第三产业及服务业的基本概念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我国统计部门并没有服务业的专项统计数据,服务业的统计数据实质是第三产业的统计数据。第三产业亦称广义服务业或服务业,第三产业的概念与服务业的概念是对等的,大家喜欢采用服务业这个概念。
第三产业(Tertiary Industry)是英国经济学家新西兰奥塔哥大学教授费希尔(Allan G. B.Fisher)20世纪30年代首先提出的。费希尔认为,处于初级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一产业,处于第二阶段生产的产业是第二产业,处于第三阶段生产的产业就是第三产业。联合国的经济统计,基本采用三次产业分类法,我国从1985年起也开始采用这种分类法。事实证明,三次产业分类法已成为国际通行的国民经济结构的重要分类方法。
1985年国家统计局借鉴国外通用的三次产业分类方法,从我国实际情况出发,把我国第三产业范围规定为除第一产业、第二产业以外的其他各业。其中第一产业为农业(包括林业、牧业、渔业等)。第二产业为工业(包括采掘业、制造业、自来水、电力、蒸汽、热力、煤气)和建筑业。我国国家统计局规定,第三产业分为四大部门:(1)流通部门。包括交通运输业、邮电通讯业、商业、饮食业、物资供销和仓储业;(2)为生产和生活服务部门。包括金融保险业、地质普查业、房地产业、公用事业、居民服务业、旅游业、信息服务业和各类技术服务业;(3)为提高科学文化水平和居民素质服务的部门。包括教育、文化、广播电视事业,科学研究事业,卫生、体育和社会福利事业;(4)为社会公共需要服务的部门。包括国家机关、党政机关、社会团体,军队和警察等。
中国国家统计局2003年规定,第三产业包括交通运输、仓储和邮政业,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批发和零售业,住宿和餐饮业,金融业,房地产业,租赁和商务服务业,科学研究、技术服务和地质勘查业,水利、环境和公共设施管理业,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教育,卫生、社会保障和社会福利业,文化、体育和娱乐业,公共管理和社会组织,国际组织等。其实,1985年与2003年规定的第三产业范畴基本一致,为了便于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分析,学术界在第三产业的内部结构分析中仍然采用1985年的四个层次。
三产化及服务化不仅是第三产业的产值,而且还是第三产业的就业。不仅应该重视增加值的比例,同时应该重视就业的比例。在过去的许多研究中,有的使用工业或第二产业增加值比例作为工业化的指标,有的使用工业或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作为工业化的指标。应该采用增加值比例和就业比例的复合指标,用第二产业或工业增加值比例和就业比例的复合指标作为工业化指标,用第三产业增加值比例和就业比例的复合指标作为三产化指标,用第一产业农业增加值比例和就业比例的复合指标作为农业化指标,用复合的三产化、工业化、农业化指标进行定量分析可能更能反映实际情况。因此,三产化程度应由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和就业比重两项指标来组成,其计算公式是:
其中,S表示三产化程度,Yt、Et表示第三产业的产出和就业,Y、E表示社会总产出和就业。
农业化程度即第一产业的产业化程度,可由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来构成,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A表示农业化程度,Yt、Et表示第一产业的产出和就业,Y、E表示社会总产出和就业。
工业化程度即第二产业的产业化程度,可由第二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来构成,具体公式如下:
其中,I表示工业化程度,Yt、Et表示第二产业的产出和就业,Y、E表示社会总产出和就业。
需要明确指出的是,三产化的程度反映的是第三产业的发展程度,反映的是第三产业的产值比重、就业比重、人均第三产业增加值,与此地的经济发展程度有联系,但不是此地的经济发展程度。三产化的程度越高反映此地的产业结构越高级,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越好,经济结构的调整越好。三产化的程度越低反映此地的产业结构越落后,反映此地的第三产业发展潜力和就业潜力巨大,反映此地的经济发展方式转变和经济结构调整的潜力越大,任务越重。
我国与世界其他国家比较,三产化程度很低,发达国家的三产化程度已达65以上,其第一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均降到5%以下,第三产业的产值和就业比重均已达65%以上。2003年发达国家美国和日本的三产化指标是77.15和66.89,2003年我国的三产化指标是34.74,美国和日本的三产化指标分别比我国的三产化指标高122.08%和92.54%。新兴工业国家新加坡和韩国的三产化指标是70.10和62.85,比我国的三产化指标高101.78%和80.91%。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巴西和俄罗斯的三产化指标是65.94和59.69,比我国的三产化指标高89.81%和71.82%(见表)。我国第三产业发展严重滞后,同发达国家、新兴工业化国家、发展中国家和转型国家相比,三产化程度比较低,劳动力大量滞留在第一产业,第三产业劳动力偏少,我国发展第三产业的前景和潜力是巨大的。
各国三产化比较(2003)
发展经济程度 | 国家 | A1 | I1 | S1 | A2 | I2 | S2 | A3 | I3 | S3 |
发展中国家 | 中国 | 12.8 | 46.0 | 41.2 | 49.1 | 21.6 | 29.3 | 25.07 | 31.52 | 34.74 |
发达 | 美国 | 1.2 | 22.3 | 76.5 | 1.6 | 20.6 | 77.8 | 1.39 | 21.43 | 77.15 |
国家 | 日本 | 1.3 | 30.5 | 68.2 | 5.6 | 28.8 | 65.6 | 2.70 | 29.64 | 66.89 |
新兴工业 | 韩国 | 3.2 | 34.6 | 62.2 | 8.9 | 27.6 | 63.5 | 5.34 | 30.9 | 62.85 |
国家 | 新加坡 | 0.1 | 34.9 | 65 | 0.3 | 24.1 | 75.6 | 0.17 | 29 | 70.10 |
发展中国家 | 巴西 | 5.8 | 19.1 | 75.1 | 21.0 | 21.0 | 57.9 | 11.04 | 20.03 | 65.94 |
和转型国家 | 俄罗斯 | 5.2 | 34.2 | 60.7 | 10.0 | 31.3 | 58.7 | 7.21 | 32.72 | 59.69 |
(1表示的是三大产业的产值比重,2表示的是三大产业的就业比重,3表示的是产业化程度,A、I、S分别表示农业、工业、第三产业)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国际统计年鉴2008》、《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国际统计年鉴2005》中国2004年第三产业产值比例仅有40.4,全世界2004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是69.0,比中国的高70.79%。高收入国家2004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是72.4,比中国的高79.21%。中等收入国家2004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是52.7,比中国的高30.45%。中低收入国家2004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是52.3,比中国的高29.46%。世界低收入国家甚至最不发达国家、重债贫国2004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都比中国的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分别高23.27%、12.62%、11.63%(见表)。总之,中国第三产业产值比例是很低的,发展服务业,加快三产化刻不容缓。
世界国内生产总值三次产业构成(2004)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世 界 | 3.4 | 27.6 | 69.0 |
世界低收入国家 | 22.1 | 28.1 | 49.8 |
①最不发达国家 | 28.4 | 26.1 | 45.5 |
②重债贫国 | 31.8 | 23.2 | 45.1 |
中等收入国家 | 10.0 | 37.3 | 52.7 |
①下中等收入国家 | 12.5 | 41.3 | 46.2 |
②上中等收入国家 | 6.5 | 31.8 | 61.7 |
中低收入国家 | 11.7 | 36.0 | 52.3 |
①东亚和太平洋 | 13.2 | 45.1 | 41.8 |
②欧洲和中亚 | 8.3 | 31.3 | 60.3 |
③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 8.5 | 34.0 | 57.5 |
④中东和北非 | 12.1 | 39.2 | 48.7 |
⑤南亚 | 20.1 | 26.9 | 53.0 |
高收入国家 | 1.7 | 25.9 | 72.4 |
①非经和组织国家 | 1.7 | 32.9 | 65.4 |
②经合组织国家 | 1.7 | 25.7 | 72.6 |
③欧元区 | 2.2 | 26.8 | 71.0 |
中国 | 13.4 | 46.2 | 40.4 |
资料来源:《中国统计年鉴2009》、《国际统计年鉴2008》、《国际统计年鉴2006/2007》
发展经济程度 | 国家 | A1 | I1 | S1 | A2 | I2 | S2 | A3 | I3 | S3 |
发展中国家 | 中国 | 12.8 | 46.0 | 41.2 | 49.1 | 21.6 | 29.3 | 25.07 | 31.52 | 34.74 |
发达 | 美国 | 1.2 | 22.3 | 76.5 | 1.6 | 20.6 | 77.8 | 1.39 | 21.43 | 77.15 |
国家 | 日本 | 1.3 | 30.5 | 68.2 | 5.6 | 28.8 | 65.6 | 2.70 | 29.64 | 66.89 |
新兴工业 | 韩国 | 3.2 | 34.6 | 62.2 | 8.9 | 27.6 | 63.5 | 5.34 | 30.9 | 62.85 |
国家 | 新加坡 | 0.1 | 34.9 | 65 | 0.3 | 24.1 | 75.6 | 0.17 | 29 | 70.10 |
发展中国家 | 巴西 | 5.8 | 19.1 | 75.1 | 21.0 | 21.0 | 57.9 | 11.04 | 20.03 | 65.94 |
和转型国家 | 俄罗斯 | 5.2 | 34.2 | 60.7 | 10.0 | 31.3 | 58.7 | 7.21 | 32.72 | 59.69 |
第一产业 |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
世 界 | 3.4 | 27.6 | 69.0 |
世界低收入国家 | 22.1 | 28.1 | 49.8 |
①最不发达国家 | 28.4 | 26.1 | 45.5 |
②重债贫国 | 31.8 | 23.2 | 45.1 |
中等收入国家 | 10.0 | 37.3 | 52.7 |
①下中等收入国家 | 12.5 | 41.3 | 46.2 |
②上中等收入国家 | 6.5 | 31.8 | 61.7 |
中低收入国家 | 11.7 | 36.0 | 52.3 |
①东亚和太平洋 | 13.2 | 45.1 | 41.8 |
②欧洲和中亚 | 8.3 | 31.3 | 60.3 |
③拉丁美洲和加勒比 | 8.5 | 34.0 | 57.5 |
④中东和北非 | 12.1 | 39.2 | 48.7 |
⑤南亚 | 20.1 | 26.9 | 53.0 |
高收入国家 | 1.7 | 25.9 | 72.4 |
①非经和组织国家 | 1.7 | 32.9 | 65.4 |
②经合组织国家 | 1.7 | 25.7 | 72.6 |
③欧元区 | 2.2 | 26.8 | 71.0 |
中国 | 13.4 | 46.2 | 40.4 |
1、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第三产业
中国2009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仅为43.4%,就业比例已达34.1%,第二产业产值比例46.3%,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仅有27.8%。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均达70%左右,高收入国家2006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72.5%,经济合作与发展组织国家2006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为72.8%,美国2004年第三产业产值比例已达到76.7 % ,美国2004年第一产业产值比例仅仅为1.3% ,第二产业产值比例只有22.0%。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的产值潜力有30个百分点,有75%的增长空间。在未来30年, 中国经济发展的潜力在于第三产业,农业和工业的产值比例将相对下降。
2、中国就业增加的潜力在于第三产业
中国2009年第三产业的产值比例仅为43.4%,就业比例已达34.1%,第二产业产值比例46.3%,第二产业就业比例仅有27.8%。世界所有发达国家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均达70%左右,美国2005年第三产业就业比例已达到77.8% ,与世界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第三产业的就业潜力有近37个百分点, 有111%的增长空间。在未来30年, 中国的就业潜力在于第三产业,农业和工业的就业比例将相对下降。中国的第三产业发展滞后,不仅具有就业的结构潜力,还具有就业的总量潜力,还具有就业岗位高工资的潜力。中国的第三产业及生产服务业的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不仅能为大学生和城镇失业人员提供大量的就业岗位,而且第三产业及生活服务业的餐饮、宾馆、家政等能为大量的农民工和城镇失业人员提供就业岗位。
3、发展第三产业促进经济增长方式转变
胡锦涛总书记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指出,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由主要依靠第二产业带动向依靠第一、第二、第三产业协同带动转变,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第三产业主要是消费产业,并且投资少,发展第三产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投资、出口拉动向依靠消费、投资、出口协调拉动转变。第三产业能耗低、污染轻、资源消耗低,科技、教育、管理等均属第三产业,发展第三产业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因此,发展第三产业,加快三产化能够促进经济增长的转变,是促进整个经济增长三个转变的关键。
4、发展第三产业能够增加消费
第三产业投资小、就业多、能耗低、污染小,主要属消费性产业,交通等基础设施属于第三产业,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社保等社会事业均属于第三产业,发展服务业,加快三产化有利于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经济结构的优化,有利于科教文卫体等社会事业的发展,有利于自主创新能力的提高,有利于降低能耗,节约资源,减少污染,有利于启动内需,扩大消费,促进经济健康发展。
5、发展第三产业能够增加投资
中国应对金融危机的战略措施应该是启动内需,增加消费,增加投资。增加投资要主要投向民生、电信、交通(特别是高速铁路、高速公路)等第三产业和农业。特别要防止新的工业投资造成工业品的产能过剩,进一步加剧工业品供大于求的矛盾。根据我国高速铁路技术已成熟的时机,加快高速铁路的建设,争取早日建成中国的高速铁路客运专网和高速铁路网,以解决中国经济发展中的交通难问题。同时,进一步加快高速公路建设,争取首先实现省会城市和计划单列市之间的高速公路互通,争取基本实现地级城市之间的高速公路互通。
6、发展第三产业能够防止过度重化工业化
我国在保持合理重化工业规模的前提下,要转变过度重视投资大、污染重、能耗高的重化工业的观念,遏制重化工业规模的过大膨胀,防止重化工业产能的大量过剩,防止过度重化工业化,国民经济的增长由过度依赖重化工业的投资和重化工业的产值转向第三产业的投资、第三产业的产值和第三产业的就业,否则,加快节能降耗、加强污染减排将很难实现。全国钢铁产能已达7.4亿吨,产能过剩近2亿吨,产能过剩非常明显。重化工业产能大量增加必将先引起原材料价格暴涨(例如铁矿石),然后造成国内甚至国际重化工业产品价格的剧烈波动,影响重化工业的健康发展,影响中国经济甚至世界经济的稳定发展。国务院总理温家宝2009年8月26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我国经济正处于企稳回升的关键时期,必须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在保增长中更加注重推进结构调整,坚决抑制部分行业(钢铁、水泥、平板玻璃、煤化工等)的产能过剩和重复建设,大力发展符合市场需求的高新技术产业和服务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