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秉言

徐秉言

中文名 徐秉言
作品 《徐素白竹刻集》
目录导航

个人简介

在竹上刻画,源远流长,大约原始社会就有了。秦代一些竹器上就有了较早的竹雕纹饰,马王堆西汉墓的彩漆龙纹竹佃,是现知较早的竹雕器,其中竹勺以龙纹及编辫纹为饰,运用浮雕、透雕两种技法,异常精美。《图画见闻志.卷五》记“唐德州刺史王倚家,有笔一管,稍粗于常用笔管,两头各出半寸已来,中间刻《从军行》一铺,人马毛发、亭台远水,无不精绝。每一事刻《从军行》诗两句,若‘庭前琪树已堪攀,塞外征人殊未还’是也,似非人功。其画迹若粉描,向明方可辨之,云用鼠牙雕刻……”,已有留青之技法。

唐代留青竹刻至今尚可见者,是现为日本正仓院所藏的雕竹尺八(古代吹奏乐器,竹制,竖吹,管身比箫短装饰,现仍有遗存。马王堆西汉墓的彩漆龙纹竹佃,是现知而粗。因长度为一尺八寸,故谓之尺八)一管,三节,遍体文饰,孔正面五、背面一。孔之四周及节之上下均有图案花纹。管上分布仕女、树木、花草、禽蝶诸形象,纯是唐风。其雕法用留青,保留青筠作物象,以去青筠下露之竹肌为地。但唐代的竹刻,深浅层次并不太强,只是平面雕刻。唐代所谓的“留青”,是将图文留下,其余部分刮掉,所刻的纹饰,也只是进行阳文或阴文雕刻,线条显得有些呆板滞涩,不仅没有雕刻技法的变化,而且缺少水墨趣味。当然唐代后期才出现水墨画,那时的水墨画也没有明清或今日水墨画之趣味。宋代竹刻家詹成,元陶宗仪在<辍耕录>中说他所造的鸟笼“四面花板,皆于竹片上刻成宫室、人物、山水、花木、禽鸟,纤悉俱备,其细若缕,且玲珑活动”。

至明代中期,历史悠久的竹刻艺术成为专门的艺术门类。明代竹刻主要有三个流派,一是嘉定派,以深刻表现高浮雕或圆雕的刻法,代表人物为朱鹤、朱缨、朱稚征,人称“嘉定三朱”或“朱氏三松”;二是金陵派,以浅刻或略施刀凿即可成器的刻法,代表人物为濮仲谦;三是以留青作阳文花纹的刻法流派,代表人物为张希黄。明末竹刻家张希黄在唐代留青刻竹的基础上进行创新,他利用竹筠、竹肌质地色泽的差异,首创出阳文浅浮雕的留青技法。从现存的张希黄留青竹刻《楼阁山水笔筒》和《仙人乘槎纹臂搁》来看,构图有唐代李昭道的风格,从题材到技法,与书画艺术结合较为紧密,有相当的笔情墨趣。

清后期,竹刻艺术日渐衰落。刻竹者大多不谙书画艺术,不能自画自刻,而是由画家画出底本后进竹雕刻,刻竹者成为单纯的刻工,作品很难有笔墨意韵。即使是造诣较高的善刻留青的尚勋,其作品的艺术趣味也是差强人意。直到上世纪三十年代,大竹刻家徐素白的出现,才使这一状况有所改变(网友们可搜索“徐素白”,cctv二台“鉴宝”栏目曾有专门介绍)。

相关人物 徐素白(1909—1975),字根泉,号晓钟,江苏常州武进人。少时赴上海学刻扇之艺,兼习书画。由于他学习刻苦,加之天资聪颖,不出几年,刀笔功夫已不同凡俗。在上海的同乡名画家冯超然的推荐和介绍下,旋即崭露头角于沪上。他广交上海书画名家,交往较多的有江寒汀、钱瘦铁、邓散木、白蕉、马公愚、沈尹默、唐云、乔木、程十发等人。他的留青竹刻,除自画自刻外,这些书画艺术家也乐意为其绘制刻稿。在这种艺术氛围下,徐素白的刻绘技艺日臻成熟,渐而自成一家。

相关信息

他运刀如笔,不仅能在薄薄的竹皮上分出多个层次,产生深邃的意境;而且能有不同物象的质感,一片小小的花瓣也能分出层次,从而产生滋润的水份感觉。他不仅刻出了文人画的情趣,而且以自己创造的新技法刻出了文人画的妙处,特别是他以自己的审美观对原画的再创作,更加丰富了竹刻的艺术韵味,使留青竹刻从民间工艺堂堂正正地走进了艺术的殿堂。如徐素白刻的由江寒汀创作的柳鸟荷花图,他在荷叶上加刻了露珠和虫咬的残破,使作品更加生动真实,也更显示出刀刻的妙味,诚如古人所云:“神明于规矩之中,变化于规矩之外,有笔所不能到,而刀刻能得之。”徐素白不愧是在中国竹刻艺术史上能“留青”的里程碑式的大艺术家之一。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