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8年,安徽大学在合肥建校时,张行言、孙陶林等校领导意识到计算机在未来时代发展中的引领作用,学校派出青年教师赴外参观学习,有人甚至远赴苏联。待他们学有所成后,正准备创办“计算数学专业”时,遇到国家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筹办新专业的计划不得不作出调整。
1977年,安徽电子所和清华大学合作研制了中国第一台微型计算机050,国家亟需计算机人才,安徽大学数学系设立“计算技术专业”,重点培养从事软件开发与研究的人才。
1977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大学计算技术专业的科研工作,主要以引进消化为主,科研课题主要来源于中华人民共和国第四机械工业部等。
1984年,在“计算技术专业”基础上,安徽大学正式成立“计算机科学系”,开办“计算机软件”专业。
1987年,“计算机应用专业”开始招收专科生,翌年招收本科生。
2000年,学院获批建立了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2002年,“计算机应用技术”学科被教育部批准为国家级重点学科。
2004年,在计算机科学系基础上,成立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1]
2010年,学院与合肥金星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同创建了安徽省工业图像处理与分析重点实验室。
2012,学院创建了安徽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
2013年,学院创建了安徽大学信息保障技术研究中心。[2]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设有4个系、5个本科专业。[3]
系 | 专业名称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软件工程系 | 软件工程 |
网络工程系 | 网络工程 |
信息安全系 | 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 |
系 | 专业名称 |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系 |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
软件工程系 | 软件工程 |
网络工程系 | 网络工程 |
信息安全系 | 信息安全、数字媒体技术 |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拥有1个国家重点学科、1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2个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2个专业学位授权领域,拥有普通高等学校教师硕士的招生资质。[3]
国家重点学科:计算机应用技术
博士后科研流动站: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博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术学位一级学科硕士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软件工程
专业学位授权领域:计算机技术、软件工程[2]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在编教职工101人,80位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8人,副教授及相当职称25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68人,35岁以下占35%。教师中有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1人,皖江学者特聘教授2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2人、后备人选3人,安徽省高校学科拔尖人才2人,安徽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5人。[3]
项目类别 | 姓名 |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 吴建国[4] |
皖江学者特聘教授 | 罗斌等[2] |
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 陶亮、李炜 |
项目类别 | 姓名 |
---|---|
国务院政府特殊津贴获得者 | 吴建国[4] |
皖江学者特聘教授 | 罗斌等[2] |
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 | 陶亮、李炜 |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获得了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安徽省高等教育振兴计划等质量工程;组织学生参加“挑战杯”、国际和国内数学建模竞赛、模拟机器人足球赛、ACM软件设计大赛和国家网络信息安全比赛等多项科技活动,获得国际国内奖项十多项。[3]
2012年,获得教育部批准建立互联网应用创新开放平台示范基地-电力系统红外图像安全监控网络平台。
国家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数值分析
国家创新人才培养模式实验区:计算机应用技术创新实验区
国家特色专业建设点: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安徽省质量工程师范中心:计算机实验教学中心[5]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学院建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1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1个、合肥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校级研究所(中心)11个。[3]
平台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2000.8 |
安徽省工业图像处理与分析重点实验室(与合肥金星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 | 安徽省 | 2010.11 |
合肥市网络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安徽国通亿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 | 合肥市 | 2010.11 |
合肥市物流分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合肥中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 合肥市 | 2010.11 |
安徽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 | 安徽大学 | 1998.9 |
安徽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 | 安徽大学 | 2012.1 |
安徽大学信息保障技术研究中心 | 安徽大学 | 2013.12 |
安徽大学视觉信息处理与跨媒体技术研究中心 | 安徽大学 | 2014.03 |
安徽大学智能嵌入技术研究中心 | 安徽大学 | 2014.03 |
安徽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智能计算与知识工程研究所 | 安徽大学 | 2014.10 |
信息感知与人机交互研究所 | 安徽大学 | ----- |
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所 | 安徽大学 | ----- |
生物智能与知识发现研究所 | 安徽大学 | ----- |
安徽大学媒体计算研究所 | 安徽大学 | 2014 |
大数据与信息安全研究所 | 安徽大学 | -----[2][6] |
平台名称 | 批准部门 | 批准时间 |
---|---|---|
计算智能与信号处理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 教育部 | 2000.8 |
安徽省工业图像处理与分析重点实验室(与合肥金星机电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共建) | 安徽省 | 2010.11 |
合肥市网络通信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安徽国通亿创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共建) | 合肥市 | 2010.11 |
合肥市物流分拣工程技术研究中心(与合肥中鼎信息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共建) | 合肥市 | 2010.11 |
安徽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 | 安徽大学 | 1998.9 |
安徽大学高性能计算中心 | 安徽大学 | 2012.1 |
安徽大学信息保障技术研究中心 | 安徽大学 | 2013.12 |
安徽大学视觉信息处理与跨媒体技术研究中心 | 安徽大学 | 2014.03 |
安徽大学智能嵌入技术研究中心 | 安徽大学 | 2014.03 |
安徽大学协同创新中心智能计算与知识工程研究所 | 安徽大学 | 2014.10 |
信息感知与人机交互研究所 | 安徽大学 | ----- |
先进计算机系统研究所 | 安徽大学 | ----- |
生物智能与知识发现研究所 | 安徽大学 | ----- |
安徽大学媒体计算研究所 | 安徽大学 | 2014 |
大数据与信息安全研究所 | 安徽大学 | -----[2][6] |
1977年到20世纪80年代初,安徽大学计算技术专业与安徽省电子所合作的项目“TINY BASIC的分析、解剖”获安徽省科技进步三等奖;“CROEMCO BASIC分析、解剖”获“中华人民共和国机械电子工业部科技进步二等奖”。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系成立后,与安徽省气象局、安徽省地震局等单位合作,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如“台风暴雨预报的专家系统”通过安徽省气象局验收;“张维芒针专家咨询软件系统”是国家“七·五”攻关项目;“农业气象综合服务软件系统”是安徽省“十·五”重点项目,能提升农业气象预报的精确性;“神经网络POP中约束模型及基于POP模型的专家学说”是国家“863项目”;“基于GIS的安徽省重大农业气象灾害测评系统”获2003年安徽省科技进步二等奖。
据2018年10月学院官网显示,近5年来,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获奖有:国家科技发明二等奖、国家级教学成果二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二等奖、安徽省科学技术三等奖等;承担的项目有: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国家自然基金重点项目、教育部重大项目、国家863项目课题、总装备部国防973课题、国家清史编纂委员会清史图像专家应用平台、安徽省科技攻关项目等;在顶级期刊与会议上发表的近20篇论文,在光谱分析国家重大科技仪器研发、公共安全视频分析领域等关键领域得到了应用。[3]
学院建立并巩固与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等中国国内著名院校的交流与联系;先后与英国York大学、英国Greenwich大学、美国加州大学San Diego分校、加拿大Alberta大学、加拿大温莎大学、美国堪萨斯州立大学、澳大利亚Swinburne大学、台湾成功大学、台湾逢甲大学、台湾中兴大学、英国电信(BT)公司、澳大利亚New South Wales大学、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等高校和单位建立合作。[3]
三基并重、全面发展[3]
安徽大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学生会设有团学新闻中心、文联拓展中心、青年发展中心、党团传媒部等部门,发挥“自我教育”、“自我管理”、“自我服务”、“自我监督”的功能。[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