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logo安徽大学是安徽省属重点综合性大学,是国家“211工程”重点建设的百所高校之一。学校位于国家四大科教基地之一的安徽省省会合肥市。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前身是安徽大学化学系,化学系是安徽大学最早设立的教学单位之一。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于2000年8月,由原化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和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合并而成立。学院现由化学系、化学工程系、材料系三个教学系,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型仪器平台实验室三个教学实验室,学院办公室等组成。[4]
安徽大学化学化工学院前身是安徽大学化学系,化学系是安徽大学最早设立的教学单位之一。化学化工学院成立于2000年8月,由原化学系、应用化学研究所和高分子材料研究所合并而成立。学院现由化学系、化学工程系、材料系三个教学系,化学基础实验教学中心、化学专业实验教学中心和大型仪器平台实验室三个教学实验室,学院办公室等组成。全院现有教职工100人,专任教师中,具有正高级职称的23人,具有副高级职称的30人,具有中级职称的20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7人。学院师资力量雄厚,现有安徽省科技创新团队1个,博士生导师11人,全国模范教师1人,安徽省学术与技术带头人及后备人选15人,皖江学者1人,教育部新世纪人才2人,安徽省百人计划1人,安徽省教学名师1人,全国宝钢奖获得者3人,李世雄奖教金获得者2人,安徽省教坛新星1人。
学院现拥有化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化学一级学科博士学位授予权(覆盖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5个二级学科),化学一级学科硕士学位授予权(无机化学、物理化学、有机化学、分析化学和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工一级学科硕士授予权,以及化学工程、材料工程2个硕士学位授权点,6个本科专业(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在校博士研究生23人,硕士研究生256人,本科生1300余人,拥有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2个省级重点学科,绿色高分子材料、功能无机材料化学和高性能橡胶材料与制品3个安徽省重点实验室和水基高分子材料安徽省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研究平台。学院在磬苑校区、龙河校区共有教学科研实验用房总建筑面积约2.2万平方米。拥有包括动态力学热分析仪、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等大型精密仪器设备,其总价值近2700余万元。
学院在光电功能配合物、光电高分子功能材料、分子模板技术制备无机功能材料、敏感材料与传感技术、纳米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水性聚氨酯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合成等方面均有重要的研究结果,在国内外学术界具有较高的影响。近几年来,共获准国家级项目19项,省部级项目50项,省教育厅教学改革项目6项,各级各类横向开发项目54项,近5年共发表论文800余篇,其中SCI/EI收录330余篇,申请国家发明专利50余项(其中23项已授权),获省部级奖励4项。出版专著3部,教材2部,纵横向经费总额2700余万元。有近80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4]
学院承担的国家“211工程”重点学科建设项目――功能材料化学,已高质量地完成一期建设,顺利通过了国家验收,正在进行“211工程”二期建设。在国家“211工程”一期建设中,分析测试中心已通过国家计量认证。中心拥有包括动态力学热分析仪、差示扫描量热计、傅立叶变换红外光谱仪、色质联用仪、高效液相色谱仪、凝胶渗透色谱仪、热重分析仪、转靶多晶体X射线衍射仪、非线性光学系统、电化学系统、激光纳米粒度分析仪、电子透射显微镜﹑扫描显微镜﹑光学接触角及表面张力测定仪等大型精密仪器和齐全的配套辅助设备。为学院教学﹑科研和进一步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条件。
全院现有教职工105人,教师中正高职称28人(含研究员),副高职称28人(含高级实验师等);教师中具有博士学位30人(另有16人在职攻读博士学位),具有硕士学位31人,有1人入选安徽省教学名师;2人入选“皖江学者计划”;省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4人,安徽省学术和技术带头人后备人选5人,省高校中青年学科带头人培养对象2人,安徽大学中青年骨干教师20人,享受安徽省政府津贴2人;学院特聘院士1人,特聘教授5人,学院还从重点大学、科研院所聘请了二十多位知名学者担任名誉教授或兼职教授。
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张忠平
教育部新世纪优秀人才支持计划入选者金葆康周虹屏
教 授 | ||||||
田玉鹏 | 袁孝友 | 沈玉华 | 张胜义 | 金葆康 | 杨家祥 | 周虹屏 |
朱满洲 | 胡 刚 | 吴杰颖 | 李胜利 | 潘忠稳 | 薛照明 | 宋继梅 |
牛和林 | ||||||
副教授 | ||||||
毛昌杰 | 程龙玖 | 盛鸿婷 | 孟祥明 | 古莉娜 | 孔林 | 彭夫敏 |
冯燕 | 王一敏 | 吴志超 | 马 文 | 杨 捷 | 许献云 | 吴振玉 |
讲 师 | ||||||
方 芳 | 冯燕1 | 郁建华 |
教 授 | ||||||
田玉鹏 | 袁孝友 | 沈玉华 | 张胜义 | 金葆康 | 杨家祥 | 周虹屏 |
朱满洲 | 胡 刚 | 吴杰颖 | 李胜利 | 潘忠稳 | 薛照明 | 宋继梅 |
牛和林 | ||||||
副教授 | ||||||
毛昌杰 | 程龙玖 | 盛鸿婷 | 孟祥明 | 古莉娜 | 孔林 | 彭夫敏 |
冯燕 | 王一敏 | 吴志超 | 马 文 | 杨 捷 | 许献云 | 吴振玉 |
讲 师 | ||||||
方 芳 | 冯燕1 | 郁建华 |
教 授 | ||||||
毕红 | 钱家盛 | 许戈文 | 黄毅萍 | 王武生 | ||
副教授 | ||||||
宋林勇 | 邵宗龙 | 刘庆安 | ||||
讲 师 | ||||||
吴明元 | 王 嵩 | 熊潜生 | 张朝霞 | 戴家兵 | 胡大乔 | 张忠洁 |
朱玉俊 | 程 芹 | |||||
助 教 | ||||||
郑争志 | 徐 畅 |
教 授 | ||||||
毕红 | 钱家盛 | 许戈文 | 黄毅萍 | 王武生 | ||
副教授 | ||||||
宋林勇 | 邵宗龙 | 刘庆安 | ||||
讲 师 | ||||||
吴明元 | 王 嵩 | 熊潜生 | 张朝霞 | 戴家兵 | 胡大乔 | 张忠洁 |
朱玉俊 | 程 芹 | |||||
助 教 | ||||||
郑争志 | 徐 畅 |
教 授 | ||||||
裘灵光 | 周艺峰 | 李 村 | 杨建军 | 聂康明 | 程晓敏 | |
副教授 | ||||||
夏 茹 | 陈 鹏 | 王雪梅 | 杜隆超 | 张建安 | 聂王焰 | 马建明 |
张 芳 | 黄建炎 | 林宏云 | 沈效峰 | |||
讲 师 | ||||||
吴庆云 | 方 敏 | 严满清 | 徐更生 | 袁玉鹏 | 杨 斌 | 李 鹏 |
李传浩 | 苏丽芬 |
教 授 | ||||||
裘灵光 | 周艺峰 | 李 村 | 杨建军 | 聂康明 | 程晓敏 | |
副教授 | ||||||
夏 茹 | 陈 鹏 | 王雪梅 | 杜隆超 | 张建安 | 聂王焰 | 马建明 |
张 芳 | 黄建炎 | 林宏云 | 沈效峰 | |||
讲 师 | ||||||
吴庆云 | 方 敏 | 严满清 | 徐更生 | 袁玉鹏 | 杨 斌 | 李 鹏 |
李传浩 | 苏丽芬 |
学院现有一个无机化学博士点和无机化学、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应用化学、分析化学四个硕士学位授予点,有化学、应用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高分子材料与工程、材料化学5个本科专业和一个重点实验室,其中无机化学为省级重点学科,绿色高分子材料为省重点实验室。现有在校硕士研究生64人,本科生958人。学院现有博士生导师和博士生联合指导导师5人,在国内外其它大学博士授权点培养和联合培养博士研究生17人。学院还为大中企业、地方大专院校培养硕士研究生课程进修班100多人,其中一部分人已获得硕士学位。
新能源材料与器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具备良好的科研素质和道德修养。初步掌握新能源材料合成、表征与器件设计、制作方法;具备一定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了解新能源材料与器件的前沿和发展方向,具有创新意识及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具备承担应用技术开发和科技管理的能力,能在新能源企业及相关领域从事生产、科研、教学、管理工作,或继续攻读硕士学位;为国家和地方培养战略性新兴产业迫切需求的新能源材料与器件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科学基、材料工程基础、固体物理、新能源材料导论、理论电化学、电化学测量、化学电源、半导体物理与器件及相关实验课程等。
就业去向:可任新能源材料与器件及相关领域的研究人员就业去向、技术人员、管理人员和教师等;同样可以继续读研读博。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化学(本科四年制)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具备化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受到科学思维和科学实验的基本训练,具有较高英语水平、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化学化工以及与化学相关的科技领域从事科研、教学、化工生产质量控制、产品质量检测、技术管理等工作,有创新意识的专门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结构化学、化工基础、仪器分析、中级无机化学、化学信息学等。
就业去向: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厂矿企业和行政管理部门等企事业单位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管理、分析测试、商品检验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授予学位:理学学士
应用化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具备应用化学学科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较强的实验技能及实践工作能力,受到应用基础和应用技术研究方面的科学思维和实验训练,具有较高英语水平、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化学化工及材料科学领域从事科研、教学、生产技术、生产管理、新产品开发等工作的高级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仪器分析、化工原理、应用有机合成、有机结构分析、色谱分析、高分子化学与物理、化学信息学等。
就业去向:科研院所、精细化工、生物化工、信息电子材料、石油化工、轻工、制药、农药、建材、大专院校、企事业单位,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等。
授予学位:理学或工学学士
化学工程与工艺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掌握近代化学基础理论知识、实验技能、化学工程与化学工艺知识,具有较高英语水平、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化工过程设计与开发、精细石油化工、新材料、能源化工、信息材料等领域从事化学工程与工艺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和科学研究等方面有创新意识的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化学反应工程、化工热力学、化工设备、精细有机合成单元反应、精细化学品化学、精细化工工艺学等。
工作去向:高等院校、科研单位、厂矿企业(精细化工、高分子化工、石油化工、生物化工、医药、农药)和行政管理部门从事教学、科研、技术开发、生产技术管理、经营贸易以及具有高附加值的精细化学品的合成研制、开发、生产管理等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综合素质高,掌握化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具备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基础理论和高分子材料的合成、设计、加工、研究开发及应用能力,具有较高英语水平、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具有一定经营管理能力的高级工程技术人才。
主要课程:无机及分析化学、有机化学、物理化学、化工原理、材料力学、高分子化学、高分子物理、高分子成型加工原理、聚合物合成工艺学、聚合物材料近代测试技术等。
就业去向:可在科研、设计单位、工矿企业(如建材、冶金、化工、电子、轻纺等)等企事业单位从事高分子材料与化工的研制、设计、开发和管理等工作,或在大中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
材料化学
培养目标:本专业培养具有正确的政治思想、良好的道德品质、健康的体魄、健全的心理素质,较系统地掌握材料科学的基本理论与技术,具有扎实的材料化学、材料工程基础理论知识,并在材料合成、材料结构与性能分析表征、材料制备与加工等方面受到科学训练,具有较高英语水平、较强计算机应用能力,能在材料领域内从事科研、技术开发、工艺设计、生产管理等工作的高级工程技术或产品研发人才。
主要课程:有机化学、物理化学、材料结构和性能表征方法、材料科学导论、材料合成与加工、材料结构与性能、材料工程、功能材料、复合材料、材料信息学等。
就业去向:可在与化学、化工、材料、环保及相关的企事业单位从事研究、开发、设计和管理工作,或在大中专院校从事教学工作,也可继续攻读硕士和博士学位。
授予学位:工学学士或理学学士
学院积极探索以扎实的基本理论、较强的基本技能和良好的基本素质为内容的人才培养模式,通过专业改造和建设,改革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加强基础课程教育,强化实验教学,运用现代化教学手段,提高教学质量;加强教学管理,促进教学水平不断提高。通过几代教师的努力,为国家培养了一大批优秀毕业生,他们中有院士、博导、国家百人计划人才、政府和企事业单位等各条战线的骨干力量。
学院重视和加强科研工作,在继续加强基础研究的同时,致力于应用研究和知识创新,大力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技术创新,努力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提供更多的知识贡献和技术支持。学院致力于光电功能配合物、光电高分子功能材料、分子模板技术制备无机功能材料、敏感材料与传感技术、纳米功能材料及复合材料、水性聚氨酯新材料、精细化学品合成等方面的研究,承担了一大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973”计划子项目、国家地方重大攻关、科技部基金、教育部基金、省攻关、省自然科学基金等科研项目,取得了近百项科研成果,获省级以上奖励10余项,获国家专利9项,20余项成果通过专家鉴定,有74项成果得到推广应用。公开发表研究论文300余篇,其中SCI收录15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