神经纤维瘤病
根据临床表现分两型:神经纤维瘤病I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1,NF1):临床上有显著的皮肤奶油 咖啡斑和多发性神经纤维瘤。 神经纤维瘤病Ⅱ型(Neurofibromatosis type 2,NF2):本病100%有中枢性神经纤维瘤病,如双侧听神经瘤、多发 脑膜瘤、非肿瘤性脉络丛钙化、多节段梭形神经鞘瘤、脊髓 室管膜瘤和星形细胞瘤;皮肤表现少见。结节性硬化症
结节性硬化(tuberous sclersis,TS),又称 Bourneville病。临床表现主要为面部皮脂腺瘤、癫痫发作和智能减退。脑-面血管瘤病又称Sturge-Weber综合征
是一种罕见的以颜面部和颅内血管瘤病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属脑血管畸形的一种特殊类型,亦是 错构瘤病的一种。着色性干皮病
着色性干皮病 (xeroderma pigmentosum,XP)临床表现主要为皮肤对日光,特别是紫外线高度敏感,暴露部位皮肤出现色素沉着、干燥、角化、萎缩及癌变等,其皮肤和眼部肿瘤的发生率是正常人的1000倍;约20%~30%的患者可出现神经系统异常,为神经退化,可导致反射活动减弱、感音性耳聋、痉挛性共济失调、进行性认知障碍、手足徐动、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色素失调症
色素失调症(incontinentia pigmenti)又称 色素失禁症,有特征性皮肤改变,可伴眼,骨骼和 中枢神经系统畸形和异常。
神经纤维瘤病
神经纤维瘤病 I型临床表现:(1)牛奶咖啡斑:几乎所有的患者都有皮肤色素斑,呈淡棕色、暗褐色或咖啡色。腋窝部出现雀斑样色素沉着,生理变化如发育、妊娠、绝经、精神刺激均可使之加重,有时皮疹出现较迟,在 发育期才开始发病,缓慢发展。(2)多发性神经纤维瘤:患者常诉全身出现无痛性皮下肿物,并逐渐增加和扩大。青春期和妊娠期明显进展。多无临床症状。少数表现为放射性或灼烧样疼痛,肿瘤 压迫视神经引起视力下降等。(3)神经症状:多数患者无不适主诉,仅少数患者出现智力下降、 记忆力障碍、癫痫发作、肢体无力、麻木等。(4) 骨骼损害:少数患者出生时即出现骨骼发育异常,或肿瘤生长过程中压迫骨骼引起异常。(5) 内脏损害:生长于胸腔、纵膈、腹腔或盆腔的神经纤维瘤可引起内脏症状,其中消化道受累可引起胃肠出血或梗阻,还可引起内分泌异常。神经纤维瘤病Ⅱ型 皮肤表现少见,100%有 中枢神经系统病变。出现双侧听神经瘤伴多发 脑膜瘤、非肿瘤性脉络丛钙化、脊柱双侧多节段梭形神经鞘瘤或星形细胞瘤。神经系统的症状由于神经纤维瘤所在的部位不同,出现的临床症状也有所不同,耳鸣、听力下降、头晕、走路摇摆、共济失调,甚至头痛、恶心、呕吐和视物不清等颅内压增高表现。结节性硬化症
皮肤损害最具有特征性意义,约90%的病人有皮脂腺瘤。通常在2~5岁时发现,呈蝶形分布于口、鼻 三角区,对称、散在的淡红色或淡棕色坚硬蜡状丘疹,按之可褪色,大小可针尖大至蚕豆大;随年龄增长皮疹增多,青春期后融合成片,颜色加深。少数可见 色素脱失斑、 鲨鱼皮斑或趾指甲周 纤维瘤等。其次神经系统症状可以出现癫痫发作、智力低下,亦可表现为人格和行为异常、情绪特征紊乱和精神异常者。其他表现本病常合并有其他脏器的肿瘤,如 肾脏肿瘤、心横纹肌瘤等。视网膜晶体瘤亦是本病特征性表现之一,也可有白内障、玻璃体出血、色素性视网膜炎,视网膜出血和原发性视神经萎缩等眼部表现。脑面血管瘤病
又称脑三叉血管瘤病或Sturge-Weber综合征,系一种罕见的以颜面部和颅内血管瘤病为主要特征的神经皮肤综合征,属脑血管畸形的一种特殊类型, 亦是 错构瘤病的一种。颜面部血管瘤病多为一侧,偶有双侧,常沿三叉神经1、 2支范围分布,也可波及第3支或不按三叉神经分布,在颈部、躯干或四肢出现;75-90%有癫痫发作;智能减退程度不一;也可有对侧偏瘫、 偏身萎缩和同侧青光眼。着色性干皮病
表现极度光敏感,轻度日晒后发生急性晒伤,并伴有水疱和持久性红斑,大疱损害不易愈合可出现浅溃疡或留下瘢痕;在暴露部位如面、唇、结膜、颈部及小腿部出现特征性雀斑样痣,表现为针头至1mm以上大小的淡棕色斑,可相互融合成不规则的色素沉着斑,持久不退,其间常夹杂毛细血管扩张或小血管瘤;后两者损害有时可累及黏膜和非暴露部位皮肤,并很快出现小而圆或不规则形状的白色萎缩斑点。患者皮肤常见发生疣状角化,可自行消退或发生癌变; 在紫外线暴露部位易发生肿瘤,多发原发性皮肤肿瘤较为常见,多为基底细胞癌、鳞状细胞癌和恶性黑素瘤,着色性干皮病患者内脏恶性肿瘤发生率也比正常人升高约10~20倍,包括脑、肺、消化道、肾和造血系统等;眼部损害常表现为畏光、 角膜炎、角膜混浊;神经系统为神经退化,可导致反射活动减弱、 感音性耳聋、痉挛性共济失调、进行性认知障碍、手足徐动、语言障碍、智力障碍等;最严重的是神经系统症状是DeSanctis–Cacchione综合征, 临床表现为小头畸型, 渐进性的智力发育迟缓,生长发育不良,还可发生耳聋、舞蹈手足徐动症、共济失调、四肢轻瘫等。色素失调症
主要表现是皮肤异常,出生后即可发现,皮肤的改变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部分病儿在四肢或躯干可见到大小不等的疱疹,可反复出现,持续数周到数月,易误诊为 脓疱病,但疱疹破溃液中查不到细菌。第二阶段:原来起疱疹部位的皮肤变硬、变厚。以上两阶段皮肤均没有色素沉着,有些病人无上述两个阶段。第三阶段:可见皮肤有黄褐色或灰黑色的色素沉着,图形奇特,可呈螺旋状、线条状、网状或片状,有的像大理石花纹,主要分布在四肢及躯干。第四阶段:数年后,病人皮肤色素可完全消退或变浅。其次,常伴有指甲发育不良、脱发、白内障、视神经萎缩、出牙延迟或出牙不全等;约30%病儿有神经系统症状,可出现 小头畸形、智力低下及 婴儿痉挛症等表现。
神经纤维瘤病
1987年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制定了I型神经纤维瘤的诊断标准::(1) 6个或以上的牛奶咖啡斑,青春期前最大直径5mm以上,青春期后15mm以上;(2) 2个或以上任意类型神经纤维瘤或1个丛状神经纤维瘤;(3) 腋窝或腹股沟褐色雀斑;(4) 视神经胶质瘤;(5) 2个或以上Lisch结节,即虹膜错构瘤;(6) 明显的骨骼病变:如蝶骨发育不良,长管状骨皮质菲薄,伴有假关节形成;(7) 一级亲属中有确诊I型神经纤维瘤的患者。上述标准符合2条或以上者可诊断I型神经纤维瘤的患者。2002年Ⅱ型神经纤维瘤的诊断标准:患者符合以下1项即可:(1) 双侧前庭神经鞘瘤;(2)单侧侧前庭神经鞘瘤,但有家族史(一级亲属中有Ⅱ型神经纤维瘤患者);(3)单侧侧前庭神经鞘瘤加脑膜瘤、雪旺氏细胞瘤、 神经胶质瘤、神经纤维瘤和后囊下晶状体混浊中任何两种肿瘤;(4) 多发性脑膜瘤加单侧侧前庭神经鞘瘤、雪旺氏细胞瘤、神经胶质瘤、神经纤维瘤和后囊下晶状体混浊中任何两种肿瘤。结节性硬化症
1998年做出的修订诊断标准,主要依据是临床表现和影像学表现。主要特征有11个:面部血管纤维瘤、非创伤性趾指甲周纤维瘤、色素减退斑(3个以上)、多个视网膜错构瘤结节、鲨鱼皮样斑、皮质结节、室管膜下结节、室管膜下星形细胞瘤、 心脏横纹肌瘤、淋巴血管平滑肌瘤和 肾血管平滑肌脂肪瘤;次要特征有9个:有多囊肾、牛奶咖啡斑、直肠错构瘤息肉、 骨囊肿、 牙龈纤维瘤 、 脑白质放射状移行线、眼底色素脱失斑、非肾性错构瘤和多发性 牙釉质小凹;如果具备2个主要特征或1个主要特征加2个次要特征确诊为结节性硬化症;具备1个主要特征加1个次要特征诊断可能结节性硬化症;具备1个主要特征或2个或2个以上次要特征诊断可疑结节性硬化症。脑面血管瘤病
诊断依据有典型皮肤的脑 面部血管瘤,加上一个以上的其他症状,如癫痫、青光眼或突眼即可诊断。辅助检查:头颅X线可显示特征性的与脑回一致的双轨钙化;脑颜面血管瘤病在软脑膜血管瘤未钙化之前,MRI检查有独到的优势表现为沿脑回、脑沟走行的流空影,伴有 脑萎缩; 软脑膜血管瘤钙化后CT是最佳检查手断,显示团块状混杂密度影,边缘不清,可有脑皮层脑回样钙化,增强扫描软脑膜呈线样强化。着色性干皮病
在临床诊断上主要基于皮肤、眼部、神经系统的典型临床表现,详细的家族史特别是近亲结婚史可以辅助本病的诊断。 活细胞功能测试可以用于确定患者 DNA修复功能是否存在异常,从而帮助确定诊断。本病基因诊断简便快捷,是本病的诊断及分型的金标准。需鉴别的疾病有雀斑、肢端早老症、 卟啉病。色素失调症
诊断依据典型的皮肤损害及其发展过程,结合 外周血 嗜酸性粒细胞增高等临床特点,进一步确诊可通过皮肤组织活检。需鉴别的疾病有新生儿毒性红斑、 大疱性表皮松解症、单纯疱疹感染、组织细胞增生症、带状疱疹、先天性水痘、新生儿脓疱病、 先天性梅毒、依藤黑色素过少症、丛状神经纤维瘤、 线状表皮痣、节段性 咖啡牛奶斑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