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已有一级学科博士点36个,覆盖理、工、医、管、法、经、农、文等8个学科门类;一级学科硕士点57个,涵盖全部13个学科门类;博士专业学位授权点3个,硕士专业学位授权点21个。9个国家一级重点学科,11个国家二级重点学科,7个国家重点(培育)学科,上海市重点建设的学科数53个;28个博士后流动站;1个国家实验室(筹),8个国家重点(级)实验室,5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3个国家工程实验室,2个国家级研发中心,1个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14个教育部重点实验室,4个卫生部重点实验室,1个农业部重点实验室,28个上海市重点实验室,4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6个上海市工程技术研究中心,1个文化部文化产业研究基地,5个上海市理论创新基地和经济社会发展研究工作室,3个世界卫生组织合作中心,1个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和1个国家大学科技园。
截止到2009年9月,研究生在校规模达到23736人,其中博士生4581人,全日制硕士生8983人,专业学位硕士生10172人。研究生和本科生的比例超过1:1。
上海交大拥有一支结构合理、素质优良、充满活力、可持续发展的师资队伍:截至2008年,有专任教师3135人,其中教授780人、副教授1458人、博士生导师1047名,中国科学院院士15名、中国工程院院士18名,两院院士1名,11名"973"首席科学家,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46名,国家重点基础研究发展规划(973计划)首席科学家11名;先后有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委员3人,国务院学位委员会学科评议组成员18人,其中2人担任学科评议组召集人。[3]
中国科学院院士
杨槱 张煦 沈天慧 徐祖耀 周尧和
雷啸霖 陈竺 张杰 颜德岳 贺林
邓子新 刘永坦 李家明 徐僖 卢柯
中国工程院院士
何友声 翁史烈 饶芳权 阮雪榆 潘健生
陈亚珠 刘永坦 王振义 张涤生 邱蔚六
陈赛娟 戴尅戎 曾溢滔 杨胜利 顾健人
项坤三 葛修润 谢友柏
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力学
一般力学与力学基础 固体力学 流体力学 工程力学[4]
机械工程
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机械电子工程 机械设计及理论 车辆工程
材料科学与工程
材料物理与化学 材料学 材料加工工程
动力工程及工程热物理
工程热物理 热能工程 动力机械及工程 流体机械及工程 制冷及低温工程化工过程机械
控制科学与工程
控制理论与控制工程检测技术与自动化装置 系统工程 模式识别与智能系统 导航、制导与控制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计算机系统结构计算机软件与理论计算机应用技术
船舶与海洋工程
船舶与海洋结构物设计制造 轮机工程 水声工程
生物医学工程
管理科学与工程
二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
凝聚态物理
徐汇校区鸟瞰光学
遗传学
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
电磁场与微波技术
通信与信息系统
病理学与病理生理学
内科学
心血管病 血液病 呼吸系病 消化系病 内分泌与代谢病 肾病 风湿病 传染病
儿科学
外科学
整形 骨外
口腔临床医学
2005年在国际、国内率先成立系统生物医学研究中心。2005年申请发明专利1049项,发表国际国内论文13381篇,其中,SCI收录论文2169篇,EI收录论文2951篇;2006年科研经费达11.84亿元。2004~2006年,获得国家级科技奖15项,其中作为第一完成单位获得9项。科研经费逐年增加,至2008年总经费达16.55亿元。论文总数、SCI论文数等连续多年名列国内高校前茅。2008年度上海交通大学SCI收录论文数2736篇,较上年大幅增加405篇,继2005年保持全国高校第三以来首次居全国高校第二。MEDLINE收录论文数1385篇,较上年增加192篇,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三。国内期刊收录论文数8478篇,较上年增加449篇,继续保持全国高校第一。上海交通大学部分学科产出SCI论文数居全国前列,其中,医学学科论文645篇,居全国第一。1991~2008年累计申请专利6218项。拥有“‘胜利二号’极浅海步行座底式钻井平台”、“中、大规模集成电路计算机辅助解剖分析系统”、“深潜救生艇”、“潜艇噪声振动控制设计及其应用”、“数字高清晰度电视系统关键技术与设备”、“阻燃镁合金及其应用关键技术研究”、“轿车车身制造质量控制”、“无缆水下机器人”、“A-I型短指症致病基因的研究”、“ DNA大分子上的一种新的硫修饰”、“白血病、红细胞和血小板等血液系统相关疾病研究”等一批重大研究成果。2008年14项成果获国家奖,其中第一完成单位10项,列全国高校第一。
徐汇校区鸟瞰自1978年恢复研究生培养制度以来,已经有两万多名研究生获得硕士或博士学位。学校培养的研究生因基础知识扎实,知识面宽,知识结构合理,具有较强的前沿意识、良好的专业特色和发展个性,而受到用人单位的普遍赞誉,在全国高校、科研、管理等各条战线上发挥着骨干作用,用知识和智慧报效祖国、报效母校,为国家的繁荣和科学技术的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其中涌现出了一大批优秀的科学家、实业家、工程技术人员和医务工作者。
上海交大研究生教育质量稳步提高。硕士生、博士生的录取数与报名数之比分别上升至1:5和1:3左右。工程硕士入学成绩该校已经连续六年综合排名全国第一,MPA入学成绩多次名列全国前茅。上海交大共获得28篇全国优秀博士论文,38篇全国优秀博士学位论文提名奖,该校SCI、EI等高水平论文增长较快,分别位居全国高校第3和第2,其中以研究生为第一作者发表的在占总数的75%以上。
上海交通大学积极推进研究生教育国际化进程。该校MBA教育在新加坡已有16年历史,2002年10月又在新加坡成立了我国在海外的第一个研究生院,成为新加坡政府要引入的世界十所一流大学中的第九所,为海外高层次办学积累了一定经验。机械与动力工程学院与密西根大学合作培养研究生已有六届研究生获得密西根大学硕士学位。学校与法国联合高矿六年制本硕连读项目签署,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与法国中央理工大学六年制本硕连读项目,管理学院与麻省理工斯隆管理学院工程硕士与MBA双学位项目,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等4个单位与美国佐治亚理工合作项目进展顺利。电子信息与电气工程学院与悉尼大学、普渡大学、柏林工业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学院与哥伦比亚大学、杜克大学,材料学院与伦敦大学等都开展了实质性的合作。
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研究生教育管理改革继续走在全国高校前列。由上海交通大学牵头的"在沪教育部直属高校毕业研究生就业工作协作组"遵循"市场、服务、信息、协调"的工作方针,在研究生就业改革、服务和管理上做出了突出的成绩。承接了国务院学位办全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规划课题的研究,以及教育部委托课题"高校毕业生就业率研究",出色地完成并获得美国福特基金会资助,承接了上海市教委关于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非全日制研究生、学位点审核办法改革等课题的研究,以改革创新的思路积极探索适合中国国情的研究生教育制度。
面对新世纪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和知识经济时代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教育将继续贯彻"稳定规模、提高质量、优化结构"的工作方针,以培养具有突出创造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对话的专门精英人才为工作目标,努力加强学科建设,优化结构,深化教育改革,提高培养质量,树立上海交大研究生教育培养的品牌,为把学校建设成为综合性、研究型、国际化的世界一流大学的目标而努力!
34篇博士学位论文入选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5]
2013年6月,上海市教委发文(沪教委高〔2013〕26号)公布了2012年上海市研究生优秀成果(学位论文),共评选出优秀博士学位论文158篇、优秀硕士学位论文169篇,上海交通大学研究生院34篇博士学位论文、26篇硕士学位论文入选,入选博士学位论文篇数位居上海第一,占全市总篇数的1/5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