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中文名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
语言 中文
编辑部地址 西安市南二环路中段长安大学内
主管单位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编辑单位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
国际刊号 1673-2049
出版周期 双月刊
目录导航

办刊历史

1984年,《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创刊。

2000年,西安公路交通大学、西安工程学院、西北建筑工程学院合并组建长安大学,刊名变更为《长安大学学报(建筑与环境科学版)》。

2005年,经国家新闻出版总署、国家科技部批准正式更名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3]

2014年,入选中国原国家新闻出版广电总局第一批认定学术期刊名单。[4]

办刊条件

栏目方向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主要报道建筑结构、建筑材料、岩土工程、桥梁与隧道工程、地下建筑与基础工程、防灾减灾工程、城市规划、力学等领域的科研、设计、施工方面的最新研究成果与工程实践总结。[5]

编委人员

据2020年3月31日《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编辑部官网显示,编委会有委员78人。

委员:马克俭、王炜、王梦恕、牛荻涛、毛志兵、石永久、叶可明、白国良、任伟新、任南琪、吕西林、吕志涛、吕良正、刘士林、刘永健、刘加平、刘伟庆、刘伯权、杜修力、杨永斌、李杰、李宏男、李忠献、李国强、李秋胜、吴刚、吴波、吴方伯、吴智深、何镜堂、余志武、沈世钊、沈祖炎、张雁、张永兴、张素梅、张爱林、张喜刚、张锦秋、陈云敏、陈以一、陈宝春、范重、范峰、欧进萍、金伟良、周岱、周天华、周绪红、周福霖、赵均海、郝际平、秦顺全、聂建国、钱七虎、徐世烺、徐恭义、郭彦林、黄宗明、龚晓南、崔、恺、董石麟、韩林海、程耿东、童根树、谢永利、缪昌文、霍小平、Bruno Briseghella、Siu-Lai Chan、W.F.Chen、Michel Ghosn、Frank Lam、Feng-Bao Lin、S.F.Stiemer、Jin-Guang Teng、Yan Xiao、Lei Xu[1]

办刊成果

出版发行

据2020年3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共出版文献量2530篇。[2]

据2020年3月3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文献量为1828篇、基金论文量为1119篇。

影响因子

据2020年3月31日中国知网显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总下载次数478206次、总被引次数21700次,(2019版)复合影响因子为1.274、(2019版)综合影响因子为0.751。[2]

据2020年3月31日万方数据知识服务平台显示,《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被引量为18216次、下载量为84518次;据2017年中国期刊引证报告(扩刊版)数据显示,2017年影响因子为1.02,在全部统计源期刊(6670种)中排第1403名。

收录情况

《建筑科学与工程学报》是美国《化学文摘》来源期刊(2014)、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来源期刊、北京大学《中文核心期刊要目总览》来源期刊(2011年版、2014年版、2017年版)、《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来源期刊、万方数据来源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来源期刊、《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来源期刊,被JST 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数据库(日)(2018)、《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文摘(中文版)》、《中国学术期刊文摘(英文版)》等收录。[2][6]

荣誉表彰

1995年,荣获建设部颁发的建设系统高校“优秀学报”三等奖;

1999年,荣获度陕西省教委和省新闻出版局高校“优秀学报”三等奖;

2005年,荣获“2004/2005年度陕西省科技期刊审读、评优优秀奖”。

2006年,荣获首届中国高校特色科技期刊奖。

2008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奖。

2009年,荣获陕西省精品科技期刊奖,“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优秀期刊”一等奖;

2011年,荣获中国精品科技期刊奖。[3][7]

文化传统

办刊宗旨

促进学术交流,推动科技进步,提高工程建设水平。[5]

现任领导

主任委员(主编):周绪红

副主任委员:刘伯权[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