旬阳文庙

旬阳文庙

中文名 旬阳文庙
始建于 明洪武五年(1372)
目录导航

历史沿革

始建于明洪武五年(1372)的旬阳文庙,原址在旬阳县城北门外旬河西岸,百年后的成化八年(1472)毁于洪水,由时任知县杜琳迁建于公家梁今址,其后直至清同治四年(1865)近400年间,历经13次拓修、续修、重建、重修,形成现有之规模。中华民国初文庙迭遭驻军破坏,后又改作粮仓及洵阳县参议会办公用房。建国后用为旬阳县干部招待所。1984年招待所迁出,交由旬阳县博物馆使用管理。由于屡遭变故,此时文庙仅大成殿尚存旧貌,其余建筑或毁或改,面目全非。从1984年到2004年的20年,是旬阳文庙进入全面恢复焕发生机的重要时期。由于县委、县政府的积极争取,创造条件,陕西省文物局拨款扶持,技术帮助,分作三期施工,对旬阳文庙进行修复,使其再现昔日风姿。

维修、重建后的旬阳文庙座北向南,自前至后依据地势作台阶式上升,整座建筑群分为上中下三个院落,主要建筑依次有上院的大成殿、月台(带御道),大成门及两庑(厢房); 中院的棂星门(牌楼),东西厢房;下院的照壁,义路(门楼)等。其中的大成殿、大成门、棂星门、照壁都置于中轴线上,其两侧对称分布厢房,保持了我国传统的宫殿式建筑主次分明,布局严谨的制度特征,从艺术风格来看,虽以官式做法为基调,却又吸收融合了独具特色的地方因素,突显出整体庄严壮观,局部灵活多变的审美效果。今已成为旬阳太极城的标志性建筑。[1]

历史价值

旬阳文庙从明成化八年(1472)迁建今址以后,至清同治四年(1865)近400年间,拓修、续修、重建、重修先后共有13次,平均每隔30年即有一次修建工程。在当时尚属“蕞尔下邑”的洵阳县,如此频繁地整筋文庙,究竟有何意义和作用呢?根据对现存史料的初步分析研究,可以得出如下认识:

(一)文庙性质与功能的演变。

文庙肇自孔庙,山东曲阜孔庙初建于汉代,至明弘治十七年规模才大备。唐玄宗开元二十七年封孔子为文宣王,因称孔庙为文宣王庙,明以后称为“文庙”,乃相对于“武庙”(关岳庙)而言。估计明朝的一些地方是将文庙与学校合而为一的,这从碑记中可以看出。旬阳文庙今存记事碑8通,有5通属于明时,其额、题皆刻“重建(修)洵阳庙(儒)学记”;3通属于清时,均题“重修文庙碑记”,且云“天下府厅州县莫不有夫子庙。长吏率博士弟子朔、望(拜)谒,春、秋修祀”,又申明条禁,“文庙以内应一律肃静,不许招人居住及设馆授徒”,说明清代文庙功用单一,纯粹是祭祀孔子的庙宇建筑。

(二)文庙(庙学)的教化作用。明朝“定鼎之初,首诏天下建置学宫(即庙学或儒学)”,“学校之设遍满寰宇,所以尊崇圣道,修叙彝伦,储养贤才,以为世用者,视昔益隆矣。”文庙之重要于此可见一端。旬阳文庙于成化八年迁建今址,当年仅“大成殿若干楹”,明年(1473)“建明伦堂,翼以东西斋庑,塑圣贤像,立梓潼祠”,成化乙末(1475年)冬,王延龄任知县,“于改创县治之暇,仍鸠工倩役,取土木金石,树灵星戟学门牌楼,仓库庖厨,师生廨宇,桩饰神牌、神卓、祭器,……又缭以墙垣,植以佳木,增广弟子而百度悉举”,由此奠定了旬阳文庙的基础和规模。之后,洵阳“诸士仰瞻于下,游息其间,可不知所思乎?入斯庙则思圣贤之道,忠孝为大;登斯堂则思学校之地,礼仪为先,佩服六级、尚友千古。达则以功业相期许,务竹帛之垂芳;穷则以名节相砥励,为乡里之取法”。可见文庙在当时既营造了尊崇圣道的环境氛围,又为培养地方人才提供了优越的教学条件。

(三)统治者的倡导垂范。我国素有崇儒重教的优良传统,这与历代统治者重视与提倡不无关系。文庙作为国家重要的文化教育设施,在明清时期受到朝廷和地方官的一致重视。旧时地方官员(县长、知县)以“复井田”(实为恢复发展经济,增加财政收入),兴学校,息讼狱,养鳏寡孤独,修津梁道路为政务,而因“学校之兴废,系人才之盛衰;人才之盛衰,系世道之治忽”,所以“建学育士,乃政事之所先,经世之重务也”,又因“文庙者,斯文之命脉也”,是万万不能马虎大意的,故此,但凡新官抵任必先叩谒“圣庙”,见旧者修之,无者增之,务求完旧益新,规模壮丽。规划既定,便鸠工庀材,躬勤督劝。凡经营之费,有的知县还能做到“捐俸首倡,公私助之,虽巨而无扰于民”,不失为亲政爱民之举。建庙兴学,其目的在于多出人才,人才的盛衰是以科名的高低和人数的多少来衡量的。明朝嘉靖四十三年以前洵阳“射策甲乙者共二十余人”,至万历四十四年“而实寥寥”,不过到了明末,洵阳毕竟尚有22人中举,4人中进士;到清乾隆四十一年犹称“洵为金州望邑,考志有明登乙联甲,指不胜屈”,慨叹“国朝来少衰矣”!综观有清一代,洵阳中举者仅10人,中进士者仅2人,已不及明时的一半。这种“文气”日衰的状况,引起当道者的恐惧和不安。自清同治四年以后,文庙修建工程已告停止,光绪年间又转而建文星塔,光绪元年一年之内就在县治之东、南建文星塔2座,后来南塔倾圮,光绪二十九年(1903)又改址重建。今2塔俱存。文星即文昌星,以之名塔,其意显然是企盼洵阳文教得以振兴,臻于昌盛,用心可谓良苦,值得今人深思。[1]

保护及利用

经过修复的旬阳文庙,凝结着县委、县政府、市、省文物部门的共同努力和巨大代价,不仅受到了有效保护,而且实现了合理利用。自从博物馆使用管理以来,尽管其祭祀功能目前尚未恢复,但被用于保管、展出作为旬阳悠久文明历史见证和载体的珍贵文物,这也是旬阳人文精神世代相传的结晶,使人们在观赏文庙和文物的过程中也加深了对旬阳的了解,因此对内对外都产生积极的影响。然而从文物博物馆事业发展的客观需要和打造太极城品牌的前景来看,如果把文庙长期用作博物馆,是有局限和弊端的,集中表现在随着藏品的增长,现有的文庙场地和库房、展厅面积都显狭小;无法容纳陆续征回的文物;而且受古建固有的布局,制度等因素的制约,文物藏品的保管和展出也存在隐患,如传统的砖木结构易发生火灾,失窃等事件,温度、湿度等环境条件不能达到规定的指标要求等等。何况当今全球范围内文化遗产的保护已从物质领域向非物质领域扩展,旬阳在这方面的使命将更为艰巨,物质文化遗产必须继续加强保护,而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也已起动,为适应这一发展趋势,县政府已适时作出“馆庙分离”的决定,即将靠近文庙属于文庙保护范围之内的原看守所(含监狱)调拨给博物馆改造、使用、增建库房、展厅;文庙则以恢复原来功能为主,同时兼顾开办相关文化活动或文化产业,使其成为继承儒学传统,集中展示旬阳文脉和创造业绩的主要阵地。[1]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