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日照高林”、“禅房花木深”,古诗中这一清幽意境,曾吸引过多少人。然而古寺又到哪里去寻找呢?不少古寺,历经浩劫,到如今仅剩寺名而已,实际上片瓦无存,更不用说法器了。改革开放,百废俱兴,不少地方或因开放旅游事业,或因宗教政策落实等缘故,又恢复了古寺的建筑,钟馨声复起。
美丽的射阳河的西侧,阜益公路的腋下,有一座佛寺在绿色的海洋里露出峥嵘。殿宇重檐琉璃瓦,在阳光下熠熠生辉。这就是阜宁马躲寺。
马躲寺阜宁马躲寺颇为知名,在几十年前,几百年前,甚至上千年以前,都是享有盛名的。这不仅因为寺院规模大而古,还因为它有不寻常的历史传说,并且跟一代名君唐太宗李世民有关。据《阜宁县志》记载,马躲寺即乌垛崇福寺,俗传唐王征辽躲马于此。原马躲寺殿后楼下有小塔,五层。寺前有大石两条,上有圆孔。寺边有砖井两眼。如今还剩有一条大石,上刻“禹王在此”四字。不知刻于何年。里人说它跟治水的大禹有关。当然这是敷衍之说。此石人称“拴马石”,长3米,宽50公分,厚30公分,上有两孔。据推测,“马垛”与“马躲”二字形声皆相近,“马躲”实为“乌垛”之误,讹传时间一长,其真相反而泯失了。有关唐王征辽的传说在阜宁颇为流行。朦胧塔的传说即跟此有关。
阜宁马躲寺高清大图(30)关于马躲寺,传说是这样的:当时辽将盖苏文与唐王李世民在海滩上遭遇,李世民不敌,落荒于阜宁境内,人马俱入于寺内躲避。后人就把禅院名改为马躲寺。历史上李世民实际上并未曾到过此地,但这里的人皆信其真。故事代代相传。这里的老人还讲过,那盖苏文紧追李世民不放,唐王单骑到河边,毫无办法,这时忽见无数的螃蟹聚拢来,搭成蟹桥让李世民策马而过。盖苏文赶到此处,那唐王已过河而去,螃蟹自散。螃蟹壳上至今还有许多凹凸不平之处,那就是当年被李世民的马踩过留下的痕迹。这种传说很有趣。
如今的马躲寺,建筑严整而古色古香。一种肃穆的气氛使周围四野也失去了世声的喧哗。这里成了居士们礼佛进香和参观者观光的重要场所。桥与路、山门一起构成一个建筑体系,将香客和观光者引入寺内。桥为拱桥,3拱。大雄宝殿、天王殿的建筑庄严典雅。大雄宝殿为马躲寺主殿,顶为千佛顶,上有一千多尊佛像,这在一般的寺庙里实是少见。其间有十八罗汉、文殊菩萨、普贤王菩萨,其佛像或坐或立。这里还有我们十分熟悉的志公活佛,你看他鞋儿破,帽儿破,一把扇儿破,样子滑稽可笑。天王殿四大天王塑像大而威,还有大肚子的弥勒佛整日嘻笑着,护法维、观音佛像也在这里。
在两殿之间,前有香鼎,后有宝鼎。宝鼎大而壮,宝塔状;香鼎内香烟缭绕,香气四散。藏经阁、丛达大师纪念塔等建筑,有的已建成,有的还在待建中。
据今马躲寺的碑文记载:民初盛极一时,名驰遐迩。僧人安居,常达百余众。过着农禅生活,悠闲自得,他们一直安心向道。但世事无常,日军侵华,寺毁僧散。“文革”期间,法物铜器被视为“四旧”一扫而空。一代名蓝,沦为平地,化为农田。
马躲寺的复建,实得力于上海宝山净寺住持从达大师。从达大师四岁寄名出家于马躲寺德源老和尚座下,十二岁进寺披剃,十九岁求戒于宝华山隆昌寺。苦度五载,辗转来到上海。几十年僧禅生涯,他始终心系祖庭。今已初具规模,而大师已圆寂。
马躲寺因地理位置适中,交通便捷,来这里做法事或观光者的人很多。一场法事,一片经声,人和佛共同组成了一个世界。这里的居士也是念念有词。
唐王躲马于此已成旧闻,而今在这里停下的多是面的和小轿车。当年唐王躲马是何其惊恐,今天人们优游于寺内又何其从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