姜春华

姜春华

中文名 姜春华
职业 医生中医学家
逝世日期 1992年3月
籍贯 中国江苏
目录导航

人物简介

 

姜春华,中医学家。从医60余年,学验俱丰,临床疗效卓著。60年代初即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主张,治学勤奋,勇于探索,曾提出“截断扭转”独创性的临床治疗观点。为中医和中西医结合事业做出了可贵的贡献。

 

基本介绍

中文名: 姜春华
家乡 中国江苏
性别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07年8月
去世年月 1992年3月
所处时代 当代
职业 医生,中医学家
代表作品 《中医生理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病,理学,》

人物简历

中文名: 姜春华
家乡 中国江苏
性别
国籍 中国
出生年月 1907年8月
去世年月 1992年3月
所处时代 当代
职业 医生,中医学家
代表作品 《中医生理学》,《,中医诊断学,》和《中医病,理学,》

生平概况

 

1908年8月 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

1923年 起从父学习中医。

1925年毕业于南通职业学校。

1926—1932年 在上海边行医边自学。

1932年 起从师陆渊雷学习中医。

1937—1948年 在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上海新中国医学院任教。

1954—1992年 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内科医院(今华山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兼第一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

1972年 任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中山医院中医科主任。

1992年3月 病逝于上海。

肝病专家

 

姜春华,1908年出生于江苏省南通县。其父姜青云儒而兼医,除诊病外终日手不释卷,甚望儿辈绍继其业。姜春华自幼喜爱书画,他虽在15岁上考入南通职业学校,但在学习之余仍用心临摹碑帖画谱。曾拜书法家李梅清(清道人)学生王圣华为师,专攻北魏体。而后,王圣华却劝他,为了为人民解除病痛,并解决生计,还是继承家学,做一名医生为好。姜春华听从了老师的规劝,决定割爱书画,走上了学医的道路。

在严父的教导下,姜春华学习了四书五经、诸子百家以及诗词歌赋,在古文方面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以后又熟读了《四言脉诀》 、 《药性赋》 、 《汤头歌诀》等医家必读的启蒙书和《内经》 、 《难经》 、 《伤寒论》 、 《神农本草经》等医学经典著作。在学习医书的同时,常随父侍诊,耳濡目染,取得了不少治病经验。他在年轻时读书喜欢独立思考,不是“纯信”,而是“索疑”,身边备有一本簿子,题为“医林呓语”,专门摘录医书中不切实际的记载。如一本书中说有人患病,诊断为3年前饮酒所致,予以服药催吐,吐物犹有酒味。他录出并加评语说:“酒置在露天隔日气味即无,岂有三年之久呕出酒味来”。这种例子甚多,他常说:“学而不思则罔,对于前人的理论,要经过思索,哪些是对的,哪些是错的,这才有益,我不喜欢跟人家脚跟转,古云亦云”。

古人云:“道不行于父母之邦”,姜春华为了自求独立,18岁便随着亲戚来到上海,借助同乡亲友,辗转介绍,医治微恙小疾,有一定疗效,从此立下脚跟,开始悬壶行医生涯。当时因年纪轻,诊务亦不甚忙,行医之余他发愤自学,经常跑旧书摊、旧书店买旧书,或到图书馆、大书店看书。他阅读杂志,见陆渊雷先生文,心甚钦佩,及陆先生招收遥从弟子,乃执贽请为弟子,正式拜陆渊雷为师。陆先生是革新派,他教中医也大胆地教西医,这对姜春华的学术思想影响很大。他从那时起就认为,中西医之间不应有门户之见,因为两种医学都是面对着病人。只要立足于中医,做到西为中用,古为今用,学点西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为此他自学西医大学的教材,还利用晚上去听课,参加西医进修班学习,并从留德医学博士李邦振学习听诊、叩诊,通过中西医会诊查房学习西医检查诊断。由于勤求古训,融会新知,使姜春华的思路驰骋于多学科之间,为他后来学术思想的形成奠定了基础,对于提高临床疗效亦有裨益。

自30年代起,他开始撰写论文。 《中医治疗证候发凡》连载于《国医导报》 ,《余云岫医学革命论批判》一文连续发表在《广东医药旬刊》等杂志。抗日战争时期,他先后担任华西医药杂志、北京中医杂志、广东医药旬刊、国医砥柱社或编辑,或特约撰述,一时名驰南北,被称为“沪地新中医青年领袖”。那时他年富力强,又担任上海中医专科学校、上海复兴中医专科学校、上海新中国医学院教学工作。在不断的写作和教学实践中,使他对中医学术更加融合贯通,但他还经常说:“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乏”,“勤能补拙”,并用景岳语刻了一枚闲章“学到知羞”,可见他治学态度的严谨。在此期间,他还写出了《中医生理学》 、 《中医诊断学》和《中医病理学》等教科书,均由北京国医砥柱社出版。

姜春华不但撷取中西医之长,而且善于吸取中医历代各家学说精华,方药联系实际,看病读书结合。他30岁后诊务日趋繁忙,凡日间诊治过的病例如疗效不显,他入夜就查阅前人治验,考虑选择前人医方可取之处,适当调整。当时正值抗战时期,上海郊区人民逃集租界避难,饥饱不时,露宿冷食,以致疫疠流行。由于治病需要,他运用西医对急性传染病的知识,翻检了古代的天行、时行、瘟疫、温病等专著,搜求有关“瘟疫”的治法,摸索了一套治疗方法,治好了许多急性传染病人。有时为了治病救人,他甚至施诊给药,分文不取。实践使他体会到:中医不仅长于调理,对于急性疫病也有很多有效的方药,疗效是不错的。

姜春华热爱人民共和国,热爱共产党,1954年他第一批响应号召,放弃私人开业的优厚收入,进入上海第一医学院附属内科医院(今华山医院)任中医科主任并兼任医学院中医教研室主任,从而使他的精湛技术得以更好地发挥。

辨病辨证

 

肝硬化腹水就是中医的臌胀病。因病属晚期,用药棘手,很难治愈。50年代初患肝硬化腹水病人较多,西医亦无特效办法。姜春华立志向这种顽疾发起进攻。在他的要求下,医院专为他增设了14张床位,并安排西医大学毕业的沈自尹医师协助,同时跟随他学习中医。以往中医治疗肝病多以理气为主,一般认为,晚期肝硬化腹水的病人慎用攻泻,因为容易造成肝昏迷。但姜春华认为:中医所说的肝具有藏血和主疏泄的功能,肝脏血瘀气滞影响肝藏血和疏泄功能,故肝病之治不论是急性肝炎的肝肿大,还是慢性肝炎的肝硬化,均可选用活血化瘀为主的方法治疗。

对于肝硬化腹水的病人也要因人而异,由于病人体质病情各有不同,若临诊遇患者舌苔厚,脉有力,体质较强,有可攻之证,若不急先解决越来越多的腹水就会危及生命。因此,他常果断采用大剂量逐水药,急病急攻,腹水退了再扶正固本,调理肝脾。他根据张仲景“下瘀血汤”、“十枣汤”之意,以活血化瘀为主,自拟了“软肝汤”和“加味巴漆丸”等有效方药,根据病人不同情况,分别采取先攻后补,先补后攻,攻补兼施等方法治好了不少群医束手的肝硬化腹水病人。比如,一40岁男性晚期肝硬化腹水患者,腹部臌胀隆起,肚脐突出,大小便不通,饮食不进,西医用利尿药无效,只能靠补液和抽腹水维持。姜春华应邀会诊,他仔细地看了病史记录,询问了病情,诊腹察色,按脉视苔,然后开了处方,“十枣汤”加味,用量较重,他告诉病人家属:“吃药后若腹泻或许可治,要注意观察”。一剂药服后不久病人腹部开始作响,接着下了一些结粪,二剂药服后病人又泻出污水半盆,随之病人小便也通了,腹围逐日缩小,食欲增加。以后,姜春华又用攻补兼施的方法耐心调治。

不久,这个濒临绝境的病人竟康复出院。随着一批批患者腹水消失,肝功能恢复,病愈出院走上工作岗位,当时担任院长的钱惪教授很为惊讶,因为现代医学认为肝组织纤维化(硬化)已是不可逆的了,于是他亲下病房,自量腹围,看化验单,也曾试用硫酸镁泻下无效,终于信服,他组织写出报道性文章,肯定了中医治疗肝硬化腹水的效果。此后,国内许多病人慕名而来,其中不少肝硬化腹水病人在各地求治无效,经他诊治后化险为夷。人们提起姜春华首先会把他和“肝病专家”联系在一起。1955年他被评为上海市先进工作者,还光荣出席了全国先进工作者大会,1958年他荣获卫生部颁发的继承发扬祖国医学金质奖章。

截断扭转

 

姜春华在60年代初就已提出“辨病与辨证相结合”的理论,认为:“既要为病寻药,又不废辨证论治,为医者须识病辨证,才能做到辨病与辨证相结合”。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精华,但并不是完美无缺的。他曾举例说,有些病,证好了,但病未愈,而又无证可辨,如慢性肾炎常可见到诸证皆愈而化验蛋白尿没有消失,就不能解决问题。再有冠心病患者,医生了解此病有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又结合证之阴虚,加以病证同治,常能提高疗效。因此,他主张,首先辨证论治是中医的灵魂,千万不能丢,否则将失掉中医的精神,这是肯定的;但为病寻药,专病专方专药也有其必要,二者不可偏废。正如《养生论》所指出的:“病有内异外同,外异内同”。单凭症状表现不足以看透疾病的本质,你所指的异病,可能其实是同病;而你所说的同病,也有可能却是异病。辨病可借助现代医学检测手段,以弥补中医诊断之所不及。只有辨病与辨证相结合,方能明确诊断,使辨证切合病情,用药针对病源。

几十年来,姜春华临诊既注重辨证论治,又反复挖掘验证民间单方、验方和专病专药,如用黑大豆、爵床治疗慢性肾炎,马勃、天浆壳、南天竹子治疗咳嗽,佛耳草、碧桃干、老鹳草截喘,白头翁汤配合人参、大黄治痢,鱼腥草、鸭跖草治大叶性肺炎,僵蚕、蝉衣治疗乙型肝炎等,都取得较好的疗效。他治病重思路,勇探索,不拘旧说。如对黄疸治疗,前人有“治黄不利小便非其治也”之说,而他则谓:“治黄专利小便非其治也”,因而他退黄之法不用茵陈、五苓,而用大黄、胆草等通下苦泄,效果尤佳。对一些顽症痼疾,他有胆有识,敢以毒峻之品顿挫其势,如咳喘治疗用紫金丹(砒石、明矾、豆豉),即刻平喘率达70%以上,并对砒霜研制方法、适应证、用药反应、剂量掌握、毒性试验做了研究报告。中药配伍中人参与五灵脂相克,他遵李中梓之说,常以此配合治疗肝脾肿大而取显效。对某些风湿性心脏病咯血患者,施以姜、附重剂而强心止血力挽垂危。对于顽痹之症,他多在温散蠲痹、祛风通络之中,加用大剂量生地黄以凉血清营,滋阴润络,温凉兼施,刚柔相济,使寒痹从温而通,瘀热得清而化,经络疏畅,顽痹得解。总之,姜春华治病,匠心独运,他不仅对肝炎、肝硬化病的治疗有丰富经验,对肾病、哮喘、风湿性心脏病、内分泌病、脾胃病均有深入研究,并有一定成就。

著述与硕果

 

科学研究,贵在创新。所谓“新”,势必或有异于前,或有悖于众说。姜春华勤思索,敢创新,他从中医传统理论和治病经验中得到启发,于70年代初首先提出在辨病辨证基础上应掌握“截断扭转”方药的学术观点。他认为,外邪侵入人体后,如果不迅速祛除,则邪逐步深入,侵犯重要脏器,病情愈益复杂。应采取“迎面击之”之法,截病于初。他根据温病的病原特异性是以热毒为主的特点,结合吴又可《温疫论》 “知邪之所在,早拔去病根为要”以及刘松峰《松峰说疫》 “真知其邪在某处,单刀直入批隙导窾”的截断病源之说,将卫气营血辨证施治和截断病源辨病用药有机地结合起来,提倡“重用清热解毒”、“早用苦寒泄下”、“不失时机地清营凉血”,认为对于温病(泛指各种传染病),必须抓住早期治疗,不必因循等待,必要时可以早期截断卫→气→营→血的传变。

实践证明,姜春华在温病治疗提倡“截断扭转”的三大法宝,即重用清热解毒,早用苦寒泄下,及时凉血破瘀,能明显提高疗效,特别是对于急性传染病和急性感染性疾病,由于病情发展快,死亡率高,疾病变化有特殊规律,用截断方药能消灭病源,从而拦截阻断疾病向恶化方向发展。这无疑是一个创新的学术思想。“截断扭转”治法还进一步得到了不少医疗单位临床疗效的验证。据北京友谊医院、上海市传染病院、南通市中医院、江苏省中医研究所等报道,对急性肺炎、乙型脑炎、流行性出血热、肠伤寒等病分别掌握好清热解毒、苦寒泄下、凉血破瘀这3个截断环节,能加快控制感染进程,控制高热,防止昏迷,缩短病程,并大大降低病死率。如江苏省中医研究所用“清热解毒4号”为主治疗255例流行性出血热患者,使病死率从12.6%降低到2.45%,并证明早期使用可减轻毒血症状,确能缩短热程,并能阻断病程进展,越期而过。

姜春华在临诊实践中运用“截断扭转”方药,不仅用于治疗温病,也常用于内科杂病。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