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8年,出生于新疆哈密市(其父是下放到新疆的文艺兵)。
3岁的时候,父亲便教他朗诵唐诗宋词,他的记忆力非凡好简直就是过目不忘,左邻右舍都拿他当作孩子们的榜样。
11岁时,随父母迁回四川成都。
1986年,李承鹏终于如愿考上了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
1990年,毕业于四川师范大学中文系,[5]毕业后分配到四川一家体委机关报。
1996年,因为批评假球黑哨,被党委书记勒令停职反省,成为是中国第一个因批评假球黑哨被停职反省的记者[6]。在此后的近二十年中,多次被有关部门“封杀”。
李承鹏后进入《足球报》工作,任专题部主任,成为知名的足球评论员。在二十多年的文字工作中,得到广大读者的喜爱和好评,被称为足球评论界的“鲁迅”,他用充满现代感的幽默讽刺、揭露中国足球及相关领域中存在的问题,文字潇洒而不失智慧、幽默而充满辨证,针砭时弊、敢于言表。李承鹏还在二十家都市报开时评专栏,时评妙语滔滔不绝。连续两年被评为新周刊的新锐份子,同时他还出版过多部作品,好评如潮。
2001年,与四川全兴足球队总经理许勇合作创办《21世纪体育》,但很快率众离开并回归《足球报》。
七次封杀
第一次被封杀:边数电线杆边掉眼泪
“我清楚地记得那是1996年9月1日。甲A联赛某轮山东泰山主场对四川全兴的比赛中,当值主裁判有利于主队的一些关键性判罚让濒临降级的客队遭受了惨痛失败。当时,我是一个足球周刊的执行主编,被邀请去电视台做解说,我觉得这个裁判太黑了,回来就写了两篇千字评论,一篇是《斩断黑手》,还有一篇是《改革改到哪里去》,矛头直指中国足协和黑心裁判。”
这两篇文章登在了《四川体育报·足球风》头版头条。报纸刚一上市便在成都街头一抢而空。当时中国足协副主席张吉龙看到文章后很不高兴,找到四川省体委领导,几天后,有关部门对我做出了“停职反省、深刻检查、回家待命、以观后效”的处理决定。[7]
第二次被封杀:甲A甲B都不能采访
“那是1999年的事,就是我写了关于舒畅、李蕾蕾他们要求退出国奥的事情。当时是《无锡日报》的记者胡建明爆出了这样的消息,然后我们几个记者进行采访,果然有这样的事情。但是当时正好是奥运会预选赛期间,足协领导非要说我们写的是假新闻,并且向全国各家媒体发了所谓的声明。”
“当时整整封杀了我半年,所有中国足协主办的比赛,甲A、甲B之类的比赛都不让我进行采访。至于心情,虽然不像第一次被封杀那样,都不敢跟家里人说,但还是挺害怕的,其实说实话,前三次被封杀,我都还是挺在乎的。”
第三次封杀:深刻检讨写了好几篇
“1999年。当时我已经是《成都商报》体育部的主任,我底下有个责编,他的同学在足协工作,经常能给我的责编透露一下足协的内部消息。有一次,这个在足协工作的人给我的责编透露说国家体育总局下了红头文件,说足协副主席王俊生下课了。当时责编就写了一篇稿,我把这篇稿子压了三天,第四天把稿子发出来了。结果,稿子一出,足协就说这个新闻是假新闻,我被第三次封杀。”
第四次被封杀:泄密事件和我没关系
“2001年,《足球》报有一个泄密事件惊动足坛,其实这件事情和我没有关系。当时,《足球》报是我和李响跑最核心的新闻,她得到一部分资源,我得到一部分资源,编辑就把我俩的资源整合,写成一篇稿子。当时国家队主教练米卢告诉李响一个消息,李响写了,但足协认为这是泄密的行为,而且因为我和李响一直合写稿子,所以就把我俩一起封杀了。但这次封杀时间并不长,因为足协有些官员的家属很爱看我写的文章,觉得写得好玩,他们就从中帮忙,说我的好话,后来就很快解禁了。”
第五次被封杀:国外写稿都得用化名李承鹏
“转眼到了2003年,《足球》报有个记者写了一篇文章,说国资委不能让国有资产的公司搞足球。当时,我正在西班牙跟随国奥采访,突然国奥主教练沈祥福拿着一份传真对我说,你看,刚刚足协来的传真说你们报纸被封杀了,不能让你们采访了。不过,在国外采访,还是比较幸运,因为国外的工作人员根本不懂什么叫封杀,在国外是没有这种情况发生的,所以我还照常跟着采访,只不过用化名写稿。后来,足协还开了新闻发布会说我们《足球》报写了假新闻,要封杀我们的记者,当时,几乎全国的报纸和网站都在力挺我们。最滑稽的是,每次被封杀的事情事实证明都是真的。”
“我批评朱广沪的稿子,他看了不高兴了,后来见到我就当没看见,反正就是不理我。不过对这个我是真的一点都不在乎,圈内的人都知道,我本来就不是一个靠采访吃饭的人,我从来都不会想着让哪个教练或是哪个
第六次被封杀:批评稿件惹恼朱广沪
队员私底下跟我说点什么,能写出个什么独家新闻,所以我根本就不在乎这个人不理我,或者那个人不理我。你不理我,喜欢我的人还会理的,所以每一篇稿子,在得罪一部分人的时候,肯定也会赢得一部分人,所以他们搞这种封杀根本就不可能真正封住我,这也是我到后来根本不在乎被封杀,反而把这个看作是一种荣誉的原因。”
第七次被封杀:封杀央视的后续行动
“央视的工作人员向我证实了足协这次确实把我封杀了。首先,《足球之夜》是不可能在奥运会之前做这样的谈话类直播节目了;其次,我在央视做节目引来中超公司的不满,他们给央视和我的单位《足球》报都打过招呼,说他们有一些压力,就不让央视邀请包括我在内的激进派嘉宾进入直播室,并称这不叫封杀,只能叫“保证中国足球舆论和谐”。这次封杀应该跟《足球之夜》我给谢亚龙打不及格有关,是足协封杀央视的后续行动。”
火爆博客李承鹏及其作品
李承鹏的博客很火,每篇点击率都在10万以上,标题颇吸引眼球:《山东省卫生厅可获茅盾文学奖》、《作家没有钱很容易成文奸》等等。当然,还有众多的球评,大多数粉丝是冲这个来的,自建的QQ群老是爆满。也有不少人是来围观他如何‘骂人’的。李承鹏于2008年5月19日所写博文《北川邓家“刘汉小学”无一死亡奇迹背后的真相》更是一举刷新记录。
截至2014年1月底,他的个人博客累计阅读流量超过3.2亿次,个人微博粉丝超过743万,而发表于2008年5月19日的一篇博文在五年半之后仍以超过3700000次的点击保持着新浪博客单篇浏览纪录。
2011年,李承鹏宣布以公民身份参选成都武侯区人大代表,成为中国大陆为数不多的几个“人大代表独立参选人”,李承鹏参选人大代表虽然有超过10人的选区选民签名,但却因为审核未通过无法获得候选人资格。
2012年2月13日下午,李承鹏在微博发言宣布落选。
作品名称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
《你是我的敌人》[8] | 作家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
2007年 2013年 |
《寻人启事》(又称《李可乐寻人记》)[9] | 万卷出版公司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2009年 2011年 |
《左一刀》《右一刀》 | 成都时代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2006年 2010年 |
《手起刀不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00年 |
《李可乐抗拆记》[10] |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11年 |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2013年 | |
《甲A十年》(合著) | 海南出版社 | 2004年 |
《中国足球内幕》(合著)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作品名称 | 出版社 | 出版时间 |
---|---|---|
《你是我的敌人》[8] | 作家出版社 外文出版社 |
2007年 2013年 |
《寻人启事》(又称《李可乐寻人记》)[9] | 万卷出版公司 百花洲文艺出版社 |
2009年 2011年 |
《左一刀》《右一刀》 | 成都时代出版社 东方出版社 |
2006年 2010年 |
《手起刀不落》 | 四川人民出版社 | 2000年 |
《李可乐抗拆记》[10] | 甘肃人民美术出版社 | 2011年 |
《全世界人民都知道》 | 2013年 | |
《甲A十年》(合著) | 海南出版社 | 2004年 |
《中国足球内幕》(合著) | 江苏人民出版社 |
《减法人生》(2016)
《你是我的敌人》
《追踪章鱼保罗》主演
《命运呼叫转移》客串
《李可乐寻人记》客串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2013年 |
李可乐寻人记 |
编剧 |
2012年 |
微博有鬼 第二季 |
导演 / 编剧 |
2012年 |
可以在一起 |
导演 |
时间 | 名称 | 备注 |
---|---|---|
2013年 |
李可乐寻人记 |
编剧 |
2012年 |
微博有鬼 第二季 |
导演 / 编剧 |
2012年 |
可以在一起 |
导演 |
2008年,获得新浪年度最佳博客。
2009年,获得新浪年度最佳博客。
2010年12月27日,中青在线法治频道联手人民网舆情监测室、天涯社区发布了年度微博事件及年度微博人物。李承鹏被授予见证社会奖[11];同年,中国出版业年度写作大奖、中青在线见证社会奖。
2011年1月19日,获得新浪2010网络盛典年度博客[12];8月19日,《新周刊》创刊15周年庆典在广州进行“大时代锐仕勋章”授勋仪式,李承鹏获封“大时代锐士”;同年,获得南都年度公民奖。
2012年,获得百度新闻人物。
2013年,在德国之声国际博客大赛中,李承鹏博客获跨语种最佳博客的评委奖,自由微博获最佳技术革新的评委奖;同年,获得南都年度温度奖。
李成鹏以杂文、长篇小说、散文闻世,写作题材的多样性,写作体裁的丰富性,写作风格的复杂性,让他成为一个值得玩味、值得研究的当代作家。
写作题材方面:关注底层民众,切合社会转型与时代呼声,无形之中继承了韩愈“行之乎仁义之途”、“不得其平则鸣”和白居易“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的文人传统。
价值立场方面:不惧强权、直抒胸臆,观点犀利深入。这一点,李承鹏始终保持了知行合一,延续了早年撰写足球评论时期的写作风骨。
语言风格方面:大量运用精妙的譬喻、类比、双关入文,辅以丰富真实的古代、近现代、当代史材,在“才子写作”路子上成功避免了“质胜文则野”和“文胜质则史”的偏颇,使文章形神兼备、文道俱佳,且深入浅出,为不同年龄层次学历层次的读者喜爱;同时在杂文创作过程中形成了大量佳句、段子。[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