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

作者 赵新汉、张晓智 
开本 16
出版社 第四军医大学出版社
ISBN 9787810864299
目录导航

内容简介

《肿瘤多学科综合治疗》主要内容:在我国,肿瘤学研究也取得了重要的进展,某些领域甚至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从事肿瘤防治事业的队伍日益壮大。然而,与国际肿瘤学研究相比,我们尚存在较大差距。首先,我国现代肿瘤学发展时日尚短,大多数医学院校尚未设置肿瘤学专业课程,卫生部门也没有专门针对肿瘤学医师的职业化测试和培训,导致现有肿瘤学医师水平参差不齐,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患者的治疗效果;其次,我国肿瘤学虽在某些疾病的治疗和新药研发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但大多数研究仍属于验证性工作,临床研究规模不大,基础研究缺乏创新,这就使我国肿瘤学研究总体水平落后于西方国家,缺乏适应于我国人群的研究数据和产品;第三,医学生肿瘤学知识的获取大多来自于影像学、病理学、内科学、外科学、妇科学、儿科学、耳鼻咽喉科学、皮肤病学及神经病学等专业课程教育,每一门课程只讲授与之相应的内容,由此所获得的肿瘤学知识零散,需要医学生自己归纳使之系统化,临床思维受到一定的局限。[1]

目录

第一篇 肿瘤生物学基础

第一章 肿瘤的发生

第一节 肿瘤的定义、命名与分类

第二节 肿瘤的起源

第三节 致癌因素

第二章 肿瘤的侵袭、浸润与转移

第一节 肿瘤细胞侵袭的发生和机制

第二节 肿瘤的局部浸润

第三节 肿瘤转移

第三章 肿瘤病理学

第一节 肿瘤病理学基本概念

第二节 肿瘤的基本形态特征

第三节 肿瘤的良、恶性区别

第四节 癌与肉瘤的比较

第五节 肿瘤的良、恶性及对机体的影响

第四章 肿瘤标志物

第一节 肿瘤胚胎性抗原标志物

第二节 糖类抗原标志物

第三节 酶类标志物

第四节 激素类标志物

第五节 其他蛋白质类标志物

第五章细胞分化、凋亡与肿瘤的关系

第一节 细胞分化与肿瘤

第二节 细胞凋亡与肿瘤

第六章 细胞周期与肿瘤

第一节 细胞周期

第二节 细胞周期的调控

第三节 细胞周期和肿瘤

第七章 细胞信号转导与肿瘤

第一节 细胞信号转导的类型

第二节跨膜信号转导

第三节 细胞信号转导障碍与肿瘤的发生

第四节 核受体超家族

第八章 肿瘤基因及其调控机制

第一节 癌基因

第二节 抑癌基因

第三节 癌基因和抑癌基因的协同作用

第九章 肿瘤与免疫

第一节 肿瘤抗原

第二节 宿主对肿瘤的免疫反应机制

第三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

第四节 肿瘤的免疫治疗

第十章 肿瘤与遗传

第一节 肿瘤遗传学发展简史

第二节 肿瘤发生、发展的遗传学因素

第三节分子遗传学研究方法

第十一章 肿瘤与激素

第一节 激素致癌作用的机制_

第二节 激素一受体作用原理

第三节 激素及其受体与肿瘤的关系

第十二章 肿瘤与微卫星DNA

第一节 微卫星DNA的结构

第二节 微卫星DNA的功能

第十三章 肿瘤分子生物学技术

第一节核酸分子杂交技术

第二节 基因重组技术

第三节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第四节基因转染技术

第五节 核酸序列测定

第六节 基因芯片技术

第二篇 肿瘤诊断学原理

第十四章 肿瘤影像学诊断

第一节 肿瘤的X线诊断

第二节 肿瘤的CT诊断

第三节 肿瘤的MRI诊断

第四节 肿瘤的超声诊断

第五节 肿瘤的核医学诊断

第六节 肿瘤介入学

第七节 分子影像与分子诊断的结合——肿瘤影像学发展的方向

第十五章 肿瘤内镜诊断

第一节 内镜的历史及概述

第二节 内镜基本结构和工作原理

第三节 内镜功能分类及应用

第四节 内镜的肿瘤诊断价值

第十六章 肿瘤病理学诊断

第一节 肿瘤病理学诊断规范及注意事项

第二节 肿瘤的一般形态和结构

第三节免疫组织化学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第四节肿瘤免疫病理基础

第五节 电镜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第六节 现代技术在肿瘤病理诊断中的应用

第十七章 肿瘤生物学诊断

第一节 肿瘤的免疫诊断

第二节 肿瘤的基因诊断

第三篇 肿瘤多学科治疗原理

第十八章 肿瘤外科学原理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肿瘤手术治疗的发展历史

第三节 肿瘤外科的治疗原则

第四节 外科手术在肿瘤诊治中的作用

第十九章 放射治疗学原理

第一节 放射治疗的发展史及其在肿瘤治疗中的地位

第二节 放射治疗的基础

第三节 放射治疗的临床应用

第四节 如何提高放射治疗疗效

第二十章 化学治疗原理

第一节 肿瘤内科治疗的历史与现状

第二节恶性肿瘤的化学治疗

第二节 肿瘤化疗方案的设计

第四节 肿瘤化疗实施中应考虑的问题

第二十一章 介入治疗

第一节 肿瘤介入治疗学发展史

第二节 肿瘤介入治疗学设备和器械

第三节 肿瘤介入治疗常用的药物

第四节 肿瘤介入治疗技术

第二十二章肿瘤热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肿瘤热疗的分子和细胞生物学机制

第三节 临床加温技术的选择

第四节 临床应用

第五节 目前热疗存在的问题

第六节 展望

第二十三章 生物治疗

第一节生物反应调节剂概述

第二节 主要生物反应调节剂及其临床应用简介

第三节 生物治疗的新领域

第二十四章 基因治疗

第一节 概述

第二节 基因治疗的方法

第二十五章 靶向治疗

第一节 靶向治疗的方法

第二节 靶向治疗进展

第二十六章 中医中药治疗

第一节 中医对肿瘤病因病机的研究

第二节 中医对肿瘤的辨证分型

第三节 中医治疗肿瘤的治则研究

第四节 中医药在肿瘤治疗中的作用

第二十七章 营养及支持治疗

第一节 肿瘤患者的营养支持

第二节 成分输血

第三节造血干细胞移植

第四节 造血生长因子的应用

第二十八章心理学治疗

第一节 心理因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

第二节 肿瘤病人常见心理问题

第三节 肿瘤病人的心理干预方法

第二十九章循证医学与肿瘤综合治疗的临床决策

第一节 循证医学的概念

第二节 循证医学的临床决策

第三节 肿瘤临床的循证医学决策

第四篇 常见肿瘤多学科治疗的临床实践

第三十章 鼻咽癌

第三十一章 肺癌

第三十二章 乳腺癌

第三十三章 食管癌

第三十四章 胃癌

第三十五章 肝癌

第三十六章 大肠癌

第三十七章 宫颈癌

第三十八章 白血病

第一节 白血病概述

第二节急性白血病

第三节慢性粒细胞白血病

第三十九章恶性淋巴瘤

第一节霍奇金淋巴瘤

第二节非霍奇金淋巴瘤

第四十章 原发部位不明的转移癌

第四十一章肿瘤急症和并发症

第一节 癌症疼痛控制

第二节上腔静脉综合征

第三节 脊髓压迫综合征

第四节 器官受压或腔道阻塞

第五节颅内高压

第六节高钙血症

第七节高尿酸血症

第八节 肿瘤溶解综合征-

第九节低血糖症

第十节抗利尿激素分泌不当综合征

第十一节非细菌性血栓性心内膜炎

第十二节 兰一伊综合征

第十三节多发性肌炎/皮肌炎

第四节 癌症的静脉血栓栓塞并发症

第五节 感染并发症

第十六节 体液并发症

第十七节 抑郁、焦虑和谵妄

第十八节 疲劳和呼吸困难

第四十二章临床常用的化疗药物

第一节 烷化剂类药物

第二节 抗代谢类药物

第三节抗生素类药物

第四节 植物来源类药物

第五节激素类药物

第六节 核酸类似物

第七节 化疗保护剂

第八节 靶向治疗药

第九节 其他类药物

第四十三章肿瘤治疗副反应处理

第一节 化疗不良反应

第二节 放射毒性预防和处理

第四十四章 长期静脉通路

附录

附录1 肿瘤疗效评定标准

附录2 RECIST疗效标准

附录3 生活质量(QOL)评分标准

附录4 体力状况评分标准

附录5 化学治疗不良反应分级

附录6 体表面积计算法

附录7化疗药物及其辅助用药药名对照表

附录8 汉英对照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