港澳名交际花金曼萍,为寻找二十年前在襁褓中分离的女儿而来上海。经过多方探询,终于得知女儿杜曼萍的下落,但由于女婿徐志明深怕影响自己的名声地位,加以阻挠,金被迫同意不认女儿,只求能见上一面。杜曼萍生日那天,金虽趁机与女儿相见,但终不敢相认。讵料杜曼萍却误认金为徐的情妇,一怒之下,离家出走,投奔同学刘伯英家。金曼萍深知刘的为人品行,劝说杜曼萍,二人正欲相偕离去时,恰巧刘伯英、徐志明和吴八等人到来。金曼萍为了保持女儿的清白,宁愿自己受辱,急中生智设法让杜脱身。杜曼萍深感金曼萍的慈母心肠,亟图报答相救之恩。此时,徐再次加以阻挠,胁迫金曼萍,她只能含悲忍痛悄悄离开上海。
民国三十六年(1947),由丁是娥、解洪元、顾月珍领衔的上艺沪剧团首演。剧名称《和合结》,叶子编剧。 1956年凌爱珍领衔的爱华沪剧团上演此剧时,由白沙(即水辉)改编,导演万之,作曲张栋,舞美设计徐渠,灯光设计金长烈,造型设计陈绍周。主演凌爱珍、袁滨忠、韩玉敏、吴乐声、凌大可。 1961年,爱华沪剧团复演,由江敦熙重新改编。1979年9月,上海沪剧团上演此剧时,由江敦熙重新整理,万之任导演。马莉莉饰刘曼萍(即少奶奶),韩玉萍饰金曼萍,张清饰徐子伯明,陆敬业饰刘伯英,邵滨孙饰吴八老爷。
上海沪剧团1979年复演本剧。仍由江敦熙整理改编,万之导演,主演韩玉敏、张清、马莉莉、邵滨孙、陆敬业等。
作者资料
洪深(1894~1955),中国导演,剧作家,戏剧批评家,教育家,社会活动家。学名洪达,号伯骏,字潜斋,曾用笔名庄正平、乐水、肖振声等。江苏武进(今属常州市)人。1894年12月31日生于官宦世家,1955年8月29日卒于北京。他从中国话剧和电影的草创时期开始,就进行了编剧、导演、表演等全面的实践和理论探索,是中国现代话剧和电影的奠基人之一。1919年考入哈佛大学戏剧训练班,成为中国第一个专习戏剧的留学生。1920年学习结业后到纽约参加职业剧团演出,翌年与张彭春合写英文剧《木兰从军》。1922年回国,1923年上演第一部剧作《赵阎王》,自饰主角。同年9月加入戏剧协社,任排演主任,从此开始了建立中国现代话剧的实验活动。他建立了正规的导演制,实行了严格的排练,并实现男女合演,将舞台布景也由原来的平面景改为立体布景,这些做法在当时国内尚属首创,使正处于由文明戏向现代话剧过渡的中国话剧完成了历史性转化。1928年4月洪深提议用“话剧”一词统一当时戏剧的称谓,同年冬加入南国社。1926年创办复旦剧社
洪深一生创作、编译了38部话剧剧本,作品大都取材于现实生活 ,时代特色鲜明 。如《赵阎王》、《五奎桥》、《香稻米》、《包得行》、《鸡鸣早看天》等。他还著有大量理论批评著作,介绍西方话剧知识。理论著作有《电影戏剧表演术》、《电影戏剧的编剧方法》、《戏剧导演的初步知识》等。洪深的主要成就在舞台艺术方面。他30年间先后导演了《少奶奶的扇子》、《李秀成之死 》、《法西斯细菌》、《草莽英雄》、《鸡鸣早看天》、《丽人行》等大小剧目约40个。他重视戏剧的社会效果,并能对不同的剧本采用不同的创作方法。他是个深谙表演艺术的导演,善于用多种方法启发诱导演员。导演手法多样,且富于创造性,为中国的话剧事业做出了重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