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锡仁,重庆市清华中学校九级校友,1929年10月在重庆市江津白沙镇出生,四岁随经商的父亲定居四川省自贡市富顺县,1949年底参军进入中国人民解放军第二野战军十一军文工团(后改编为海军青岛基地文工团)。1958年调中国人民解放军海政文工团。
1950年从事歌曲创作,数十年来,兢兢业业,勤勤恳恳,主创过家喻户晓的《红珊瑚》等多部歌剧,为三十多影视剧主题歌普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等歌曲在大江南北、长城内外传唱至今。
1985年退休后写谱写出深受广大人民群众欢迎的《父老乡亲》、《白发亲娘》、《中国的月亮》等一大批优秀的作品。
1929年10月,王锡仁生于四川富顺邓关,那里正好是沱江及其支流釜溪河的交汇处。1岁左右,一家人搬到了自流井区灯杆坝附近的牛市巷,4岁时举家迁居内江,初中时回到自贡进入蜀光中学学习。自贡市是川戏资阳河流派的中心,传统的川剧锣鼓、唱腔,盐工、川江号子,民间的山歌民谣,在王锡仁的成长中烙下了音乐的痕迹。
1949年,王锡仁背着两把小提琴,参加了二野十一军文工团。1958年,调到北京海政文工团,先后担任乐手、作曲兼指挥。几十年来,王锡仁奔走在祖国各地,为的就是学习各地的民间音乐,京剧、川剧、评剧、越剧、吕剧、梆子等戏曲剧种以及京韵大鼓、苏州评弹、四川清音、扬琴和山东琴书等说唱艺术,为王锡仁日后的创作打下了基础。
1960年初,海政文工团总团团长赵忠拿出歌剧《红珊瑚》的文字稿,让王锡仁为该剧作曲(与胡士平合作)。为了创作歌剧《红珊瑚》,他曾专程到河南采风,当年秋天,歌剧《红珊瑚》首次在北京舞台“亮相”,王锡仁还担任该剧的首任指挥和唱腔指导。《红珊瑚》首演后,全国许多剧团竞相排演。次年,八一电影制片厂将该剧拍成电影时,又将女主角演唱的主旋律、唱腔和过门,融会成一曲《珊瑚颂》,歌曲在中华大地唱红,王锡仁主创歌剧《红珊瑚》音乐的艺术成就,被记入了《中国大百科全书》音乐·舞蹈卷。
1985年,56岁的王锡仁正值创作高峰期,却得知自己退休了,由于对退休毫无思想准备,王锡仁心中产生了一种失落感。由于和老伴总共只有250多元月薪,经济处境异常困苦,再加上突如其来的糖尿病,老人遭受到精神与经济上的双重折磨。就在日子最艰难的时候,王锡仁得到了家乡人和朋友的关心,他踏上了阔别已久的故土,先后回到成都、重庆、内江和自贡等地。“家人、朋友在精神上鼓励我,帮我联系写电视剧音乐,不让我荒废业务,因此经济上也有了保障。”王锡仁说,自己忘不了家乡人的这份恩情,决定要用余生为家乡多写歌。
从2003年开始,王锡仁与同样身在北京的老乡、著名词作家王持久一同策划为家乡创作一组“套曲”,这组“套曲”分为《巴蜀情深》、《锦绣天府》两部分,“每一部分12首歌曲,共24首。我们回到家乡寻找素材和灵感,跋山涉水,也得到了家乡各方面的支持。”王锡仁说,历时3年后完成了这组“套曲”,这些歌分别让宋祖英、李丹阳、戴玉强、谭维维等演唱,作品完成后得到了众多人的肯定。
王锡仁的音乐创作,有三个高峰期。
五十年代末,他创作了歌剧《红珊瑚》的音乐(与胡士合作)。这部歌剧被誉为新中国成立以来优秀民族歌剧之一,其中《珊瑚颂》、《海风阵阵愁煞人》等选段广为流传,至今不衰。
他的第二次创作高峰,是歌曲《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这首令人难忘的歌,创作于1976年。当时,在海政歌舞团任专业作曲的王锡仁和同志们一道,正住在为预防地震而临时搭起的窝棚里。由于毛主席的逝世,加上唐山大地震的影响,人们都处在悲伤和不安的情绪之中。一天傍晚,王锡仁手捧着付林写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歌词稿,走出了没有电灯的窝棚,冒着唐山大地震余震的危险,来到了空无一人的大楼里。他打开电灯,铺开稿纸,旋律随着眼泪流淌,音符伴着激情跳荡……第二天早晨,他走出大楼,迎着满天朝霞,向人们奉献了这首歌《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
《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这首经典歌曲诞生在毛主席去世后的一个傍晚,王锡仁手捧着词作家付林送来的歌词,走出了没有电灯的地震棚,冒着余震的危险,来到了空无一人的办公大楼里。打开电灯、铺开稿纸,旋律随着眼泪流淌,音符伴着激情跳荡……第二天早晨,他走出大楼,迎着满天朝霞,向人们捧出了《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动人旋律。
在50年的艺术生涯中,王锡仁共创作了30多部歌剧、400多首歌曲,曾30多次荣获各种音乐创造大奖。歌剧《红珊瑚》成为我国经典民族歌剧。卞小贞演唱的《太阳最红,毛主席最亲》全国影响空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