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三贤

春秋三贤

中文名 春秋三贤
三贤 闵子骞、颛孙子张、颜子柳
目录导航

闵子骞

闵子骞(公元前536--公元前487),名损,字子骞,中国春秋末期鲁国人,孔子高徒,在孔门中以德行与颜回并称,为七十二贤人之一。他为人所称道,主要是他的孝,作为二十四孝子之一,孔子称赞说:孝哉,闵子骞!人不间于其父母昆弟之言。元朝编撰的《二十四孝图》中,闵子骞排在第三,是中华民族文化史上的先贤人物。

名人秩事

闵子骞兄弟共二人,母亲死后,他们的父亲又娶了一个继母,继母又生了两个儿子。闵子骞给他的父亲驾马,丢失了马的辔头,他的父亲握着他的手,发觉他的手很冷,穿的衣服也很单薄。父亲回去后,把后母生的儿子叫来,握住他的手,手是温暖的,穿的衣也很厚。就对妻子说:“我娶你的原因,是为了我的儿子,现在你欺骗我,让我的儿子受冷,你走吧,不要再留在我家。”子骞上前说:“如果母亲留在我家,就只有我一个儿子受寒;如果母亲离我们而去,四个儿子就都会受寒啊。”他的父亲沉默了。

颛孙子张

颛孙子张,(公元前503—公元前446年)名师,孔子的学生十二大贤之一,父辈陈郡阳城人,生于周敬王十七年(公元前503年),鲁定公七年戊戌正月十三日。幼聪慧,十岁时,值孔子周游讲学于陈,拜孔子为师。十三岁,随孔子由陈去蔡国,后又随孔子由蔡去楚、卫。二十岁时,随孔子返回鲁国。是年,与闵子骞、子贡等同学一起到萧县,游历了萧县东南的天门山(现存有圣人场、晒书台等圣迹)。二十一岁时,子张跟着孔子叙写《春秋》、编写《礼记》,釐定乐章。公元前497年四月,己丑,孔子病逝,葬于鲁城(今曲阜北泗水之上),子张及部分同学为其守孝三年。二十七岁时(鲁哀公十八年),子张为孔子守孝结束,将回老家陈国。但因楚已灭陈,于是把家搬至萧地掣牛返定居(现掣牛返有子张故庐),后移居萧地东南一村落。二十八岁时,子张从萧去鲁求见鲁哀公,劝说鲁哀公以仁德治天下,哀公未采纳子张主张,子张没得到重用。后子张与子夏、子游等想去游说各国,宣扬孔子的仁道,受曾子劝阻未果。49岁时,隐居在家,不愿为官,只同公明仪研究孔子的儒学,著书立说。鲁悼公六年(公元前446年)子张病故,葬于堀坊村西。子张死后,直至汉武帝,废黜百家“独尊儒术”,孔子及其弟子受到尊崇。汉昭帝时,子张十一世孙颛孙简首封博士,后世世袭,北齐天宝二年,皇帝封子张为萧伯(爵位)。宋真宗时,封子张45世孙书绅土地5顷40亩,专用于子张后代子孙上学读书所用,免纳皇粮。以后,皇帝又封地190亩,专用于子张后代子孙祭祀先祖所用,免交皇粮,子孙享用。子张后代子孙居住的学田村,村中原有祠堂,祠堂有前后两进院子,前院有门楼,挂金匾和皇帝御赐纱灯。雕梁画栋。后院为祭祀大殿,立有孔子和颛孙子张塑像及颛孙氏历代列祖列宗牌位,共三间。金碧辉煌,蔚为壮观,后毁于日寇侵略者的战火之中,现为颛孙子张76世孙颛孙慈恩及儿孙的住所。子张作为春秋时代文化名人,古代思想家,一生追随孔子,研习儒学,宣扬仁义道德,建立了孔子儒学思想体系。把“穷至圣人之道”作为最高思想境界。他提出的“士见危致命见得思义、祭思敬、丧思哀”,及“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及执德不弘、信道不笃、焉能为有,焉能为亡”的思想观点对后世影响很大,在今天仍有教育意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