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蛇藤属

南蛇藤属

引种状况 非引种
植物界
无患子目Sapindales
南蛇藤族TRIB.Celastreae
中文学名 南蛇藤属
卫矛科Celastraceae
双子叶植物纲Dicotyledoneae
目录导航

形态特征

落叶或常绿藤状灌木,高1-10米以上;小枝圆柱状,稀具纵棱,除幼期及个别种外,通常光滑无毛,具多数明显长椭圆形或圆形灰白色皮孔。单叶互生,边缘具各种锯齿,叶脉为羽状网脉;托叶小,线形,常早落。

花通常功能性单性,异株或杂性,稀两性,聚伞花序成圆锥状或总状,有时单出或分枝,腋生或顶生,或顶生与腋生并存;花黄绿色或黄白色,直径6-8毫米,小花梗具关节;花5数;花萼钟状,5片,三角形、半圆形或长方形;花瓣椭圆形或长方形,全缘或具腺状缘毛或为啮蚀状;花盘膜质,浅杯状,稀肉质扁平,全缘或5浅裂;雄蕊着生花盘边缘.稀出自扁平花盘下面,花丝一般丝状,在雌花中花丝短,花药不育;子房上位,与花盘离生,稀微连合,通常3室稀1室,每室2胚珠或1胚珠,着生子房室基部,胚珠基部具杯状假种皮,柱头3裂,每裂常又2裂,在雄花中雌蕊小而不育。

蒴果类球状,通常黄色,顶端常具宿存花柱,基部有宿存花萼,熟时室背开裂;果轴宿存;种子1-6个,椭圆状或新月形到半圆形,假种皮肉质红色,全包种子,胚直立,具丰富胚乳。[1]

分布情况

本属30余种,分布于亚洲、大洋洲、南北美洲及马达加斯加的热带及亚热带地区。我国约有24种和2变种,除青海、新疆尚未见记载外,各省区均有分布,而长江以南为最多。1951年汪发缵和唐进将独子藤C. monospermus Roxb.自本属中提出另立独子藤属Monocelastrus Wang et Tang, 但后者主要特征不能与南蛇藤断然划分清楚,如:新属之花盘肉质雄蕊着生其下,而原属中的苦皮藤C. angulatus Maxim.也是如此。新属具有一个种子,而原属中的青江藤C. hindsii Benth.也只具一个种子,故仍以列入本属较宜。

生长习性

生长于海拔1000-1800米山中灌丛或林中。

分类学

本属下分二亚属:南蛇藤亚属Subgen. Celastrus和总序南蛇藤亚属Subgen. Racemocelastrus D. Hou, 后者我国不产。南蛇藤亚属下分3组:圆锥组Sect. Celastrus,腋花组Sect. Axillares C. Y. Cheng et T. C. Kao,和独子藤组Sect. Sempervirentes C. Y. Cheng et T. C. Kao.[2]

下级分类

洱源南蛇藤Celastrus franchetianaLoes.
腋花组 Sect. Axillares (Rehd. et Wils.) C. Y. Cheng et T. C. Kao
圆锥组 Sect. Celastrus
独子藤组 Sect. Sempervirentes (Maxim.) C. Y. Cheng[2]

代表植物

南蛇藤CelastrusorbiculatusThunb.

小枝光滑无毛,灰棕色或棕褐色,具稀而不明显的皮孔;腋芽小,卵状到卵圆状,长1-3毫米。叶通常阔倒卵形,近圆形或长方椭圆形,长5-13厘米,宽3-9厘米,先端圆阔,具有小尖头或短渐尖,基部阔楔形到近钝圆形,边缘具锯齿,两面光滑无毛或叶背脉上具稀疏短柔毛,侧脉3-5对;叶柄细长1-2厘米。聚伞花序腋生,间有顶生,花序长1-3厘米,小花1-3朵,偶仅1-2朵,小花梗关节在中部以下或近基部;雄花萼片钝三角形;花瓣倒卵椭圆形或长方形,长3-4厘米,宽2-2.5毫米;花盘浅杯状,裂片浅,顶端圆钝;雄蕊长2-3毫米,退化雌蕊不发达;雌花花冠较雄花窄小,花盘稍深厚,肉质,退化雄蕊极短小;子房近球状,花柱长约1.5毫米,柱头3深裂,裂端再2浅裂。蒴果近球状,直径8-10毫米;种子椭圆状稍扁,长4-5毫米,直径2.5-3毫米,赤褐色。花期5-6月,果期7-10月。[3]

主要价值

在东北、华北地区及山东以成熟果实作中药合欢花用;树皮制优质纤维,种子含油50%,有些亦可以作为观赏植物。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