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机部1956年3月6日以机技研字第66号文正式通知成立三个部属研究院,即机械科学研究院、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和工具科学研究院。同时决定将上海综合工业试验研究所改名为上海材料应用科学研究所,并与一机部三局重型机械研究室一并划归机械科学研究院领导;与东北工学院合办沈阳矿山机械研究室;决定将中南综合试验研究所改名为武汉热处理工艺研究所、东北综合试验研究所改名为沈阳铸造工艺研究所,并划归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领导;与哈尔滨工业大学合办哈尔滨焊接工艺研究所。
两院建院初期均在北京市苏州胡同办公。1957年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迁移至首体南路办公。
1958年,一机部各专业局相继建立产品研究所。
1958年5月一机部将机械科学研究院和工艺与生产组织研究院合并为机械制造与工艺科学研究院。[5]
1958年6月对院属四个研究所正式命名为:上海材料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与热处理研究所、沈阳铸造研究所和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1959年底改名为机械科学研究院。[5]
1959年至1966年的八年是机械科学研究院成长与发展阶段。
“大跃进”和随之而来的三年困难时期使院的各方面工作均受到了一定影响。
自1959年9月至1964年相继建成了一、二、三号试验楼和试制工厂以及四号楼的基础工程。先后建立了三十四个各类试验室。
根据院所专业发展的需要,一机部于1958年11月29日以机教汪字第97号文正式批准成立了北京机械科学技术学院,设有结构强度(后又分设齿轮传动、液压两专业)自动化、铸造、焊接、热处理、压力加工六个专业。
二十世纪六十年代初,国家处于经济困难时期。1960年、1961年连续两年大幅度精简下放,院部从1960年的1674名职工减到891人,精简下放47%。
1966年6月至1978年5月的十二年期间,其中十年是“文革”动乱时期,科研与各项工作基本停滞,处于瘫痪状态,直到机械院一度解体,后又重新组合。
1969年4月,200多名干部分两批下放到罗山一机部五七干校。同年12月按照所谓“战备疏散”的命令,一机部决定将机械院全迁到河南省漯河市。
1972年,机械院成立了漯河机械科学研究所。
1972年8月,河南省同意将该所迁到郑州市,成立了郑州机械科学研究所。
1972年12月,一机部将机械科学研究院、电器科学研究院和中国农机化研究院三个单位留京部分合并成立一机部机械研究院。[5]
1976年1月,国家计委以计基字第30号文批准在机械院内建立标准化研究所(由原机械院的标准计量处为主体组建)和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以原电器院留京部分为主体,融合原机械院的自动化室、仪表室的专业力量组建),原机电研究所名称及力量继续保留(由原机械院的锻压、热处理、模具、理化检验等专业及试制工厂的留京部分组建)。
1978年5月,根据一机部的指示,将机械院科技部所承担的37项行业技术组织工作,先后移交给部有关专业局,并有58名科技人员调部工作。至此,科技部工作结束,机构也随之撤销。原院属农机所恢复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名称,划归农机部领导。
机械研究院根据一机部1978年5月12日一机技字654号文恢复了原机械科学研究院名称。并承担下列任务:负责管理直属研究所(北京机电研究所及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受部委托代管标准化研究所;负责管理五个双重领导以部为主的研究所,即机械工业部上海材料所、机械工业部武汉材保所、机械工业部郑州机械所、机械工业部沈阳铸造所和机械工业部哈尔滨焊接所。
1978年至1985年是科研院所恢复性整顿和建设性整顿阶段。
1982年2月,成立振华机械科学技术咨询公司。
1983年3月,机械研究院根据软科学研究和科研管理改革发展的需要将原科研处分设为技术发展研究处和科研管理研究处。为使可靠性室和环保室能得到充分发展,一度将两个研究室划归机电研究所领导。
1984年机械研究院本部及院属各研究所在完成恢复性整顿的基础上,开展了建设性整顿。
机械研究院自197年解体,科研和生产试验基地全部移交给北京市有关单位使用,于1972年迁到北京农业机械化学院。
1984年10月,北京市规划局批准机械院在原址的重建工程。
机械部于1994年9月21日以以机械院为主体与标准化研究所合并。
1997年8月,机械部档案馆整体并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
1998年3月,机械部将工程机械军用改装车试验场与院合并。
1999年5月,科技部、国家经贸委将国家经贸委管理的10个国家局所属科研机构实施转制,机械科学研究院以及同属机械工业部的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沈阳铸造研究所、郑州机械研究所、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北京机电研究所等与机械科学研究院重组,整体转制为中央直属大型科技企业,划归中央大企业工委管理。
1999年7月,国家机械工业局将重组各单位的全部资产划入机械科学研究院,干部的管理、任命权移交给机械科学研究院。
1999年10月,外交部正式批准机械科学研究院获得独立的外事审批权。
2000年4月正式在国家工商总局注册,至此,机械科学研究院结束了长达43年的事业单位体制,转变为企业。
2000年中央企业工委组建,机械科学研究院与其他中央企业一起划归中央大企业工委管理。
2000年,机械工业部第一设计研究院正式进入机械科学研究院。
2002年3月,经国家经贸委国经贸企字(2002)179号文正式批复,以机械科学研究院为主,联合北京市大地科技实业总公司、钢铁研究总院、新疆天业(集团)有限公司、中国农业机械化科学研究院和北京矿冶研究总院作为发起人,共同发起设立了机科发展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003年,国务院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成立后成为直接监管的企业。[5]
2005年12月,机械科学研究院下发了《机械科学研究院资本收益管理暂行办法》、《机械科学研究院收缴子企业资本收益的管理及使用暂行办法》,开始收缴子企业部分资本收益用于激励和技术开发,同时规范资本收益管理、使用等。
2006年6月,经国资委批准更名为机械科学研究总院。[5]
2019年9月6日,云南省机械研究设计院进入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集团有限公司的欢迎会举行。自此,云南机械院成为中央在滇科研院所,机械总院集团通过重组云南机械院进入云南。
企业规模(2)截至2016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有5000余名在岗职工。其中,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院士3位、国家有突出贡献的中青年科学技术专家21位、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专家306位、“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位、“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位、百千万领军人才1位、“万人计划”青年拔尖人才1位。专业技术人员3373人,占比78.4%,管理人员610人,占比14.2%,技能人员321人,占比7.4%。
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徐性初(专职)
中国工程院院士(1人):林尚扬(专职)、陈蕴博(专职)
“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10人):娄延春、李宝东、陆辛、欧开良、于波(名单不全)
“万人计划”科技创新领军人才(1人):单忠德
百千万领军人才(1人):李宝东
截至2016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建有19个(国家、地方及行业)重点实验室、26个(国家、地方及行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4个(国家、地方)技术研发平台。此外,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共承担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7个学会的24个分会、技术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工作。机械总院拥有16家全资及控股子企业(公司),实行母子公司式集团管理体制,下设标准化、产品检测、质量认证和管理咨询等若干个专业技术服务机构。
截至2016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共承担了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等7个学会的24个分会、技术委员会和专业委员会的秘书处工作。
序号 | 学术组织名称 | 秘书处 |
01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 | 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
02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 | 郑州机械研究所 |
03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 | 沈阳铸造研究所 |
04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 |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
05 |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表面保护专业委员会 |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
06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 |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
07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 |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
08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 |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
09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机电仪专用集成电路分会 |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
10 | 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 |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
11 | 中国电子学会离子束专业委员会 |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
12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 | 北京机电研究所 |
13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 | 北京机电研究所 |
14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分会 |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
15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环境保护分会 |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
16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技术分会 |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
17 | 中国工程图学学会制图标准化专业委员会 |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
参考资料: |
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截至2011年4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拥有4个国家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8 个行业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5个省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 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和1个市级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序号 | 中心名称 | 级别 | 批准机关 | 依托单位 |
01 | 高效优质焊接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级 | 原国家计委 | 焊接所 |
02 | 制造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级 | 原国家计委 | 自动化所 |
03 | 精密成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级 | 原国家计委 | 机电所 |
04 | 机械工业生产力信息与培训中心 | 国家级 | 原国家计委 | 院总部 |
05 | 机械工业先进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研究中心 |
06 | 机械工业铸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铸造所 |
07 | 机械故障与事故分析工程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原机械部 | 郑州所 |
08 | 机械工业表面工程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材保所 |
09 | 机械工业齿轮传动工程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郑州所 |
10 | 机械工业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材保所 |
11 | 机械工业汽车零部件成形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机电所 |
12 | 机械工业网络化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生产力中心 |
13 | 辽宁省钛合金精密熔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 级 | 辽宁省科技厅 | 铸造所 |
14 | 辽宁省大型装备特殊钢材料及铸造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 级 | 辽宁省科技厅 | 铸造所 |
15 | 辽宁省铝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 级 | 辽宁省科技厅 | 铸造所 |
16 | 河南省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 级 | 河南省科技厅 | 郑州所 |
17 | 湖北省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 级 | 湖北省科技厅 | 材保所 |
18 | 沈阳市轻合金反重力成形工程中心 | 市 级 | 沈阳市科技局 | 铸造所 |
参考资料: |
重点实验室
截至2011年4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拥有2个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行业级重点实验室和 2个省级重点实验室。
序号 | 实验室名称 | 级别 | 批准机关 | 依托单位 |
01 |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级 | 科技部 | 研究中心 |
02 | 新型钎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级 | 科技部 | 郑州所 |
03 | 机械工业塑性近净成形工程实验室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机电所 |
04 | 机械工业集成开发产品平台技术重点实验室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生产力中心 |
05 | 机械工业高性能铸钢材料与先进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铸造所 |
06 | 机械工业铝镁合金铸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铸造所 |
07 | 机械工业钛合金材料及精密熔铸重点实验室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铸造所 |
08 | 机械工业齿轮传动工程实验室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郑州所 |
09 | 机械工业材料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武汉所 |
10 | 辽宁省特种钢铸造工艺重点实验室 | 省级 | 辽宁省科技厅 | 铸造所 |
11 | 辽宁省铸件产品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省级 | 辽宁省科技厅 | 铸造所 |
参考资料: |
其它研发机构
截至2011年4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拥有其它研发机构2个。
序号 | 机构名称 | 级别 | 批准机关 | 依托单位 |
01 | 北京市科技研究开发机构 | 市级 | 北京市 | 研究中心 |
02 | 北京汽车与装备轻量化技术研发基地 | 市级 | 北京市 | 研究中心 |
参考资料: |
中国国内的机电、热处理、焊接、模具工业的4个行业协会,6个行业分会和4个委员会挂靠在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协会以会员制方式吸纳相关企业与个人,以行业发展研讨、技术展览、产品展示等方式开展技术服务工作。
序号 | 协会名称 | 挂靠单位 |
01 |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 | 自动化所 |
02 | 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 | 机电所 |
03 |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 | 机电所 |
04 | 中国焊接协会 | 焊接所 |
参考资料: |
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和标准归口单位是开展标准化工作的技术组织,其以会员制的形式,在相应的专业范围内开展技术服务。
序号 | 标委会名称 | 对口国际标准TC | 国内代号 |
01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螺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 | TC108 |
02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产品文件技术委员会(TC10)机械工程文件分技术委员会 | ISO/TC10/SC6 | TC146 |
03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41 | TC428 |
04 | 全国螺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和 ISO/TC5/SC5 |
SAC/TC108 |
05 | 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2 | SAC/TC85 |
06 | 全国管路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5/SC5/SC10 | TC237 |
07 | 全国技术产品文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0/SC6 | SAC/TC146 |
08 | 全国机器轴与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4 | SAC/TC109 |
09 | 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24 | SAC/TC168 |
10 | 全国滑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23 | SAC/TC236 |
11 | 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99 | SAC/TC208 |
12 | 全国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213 | SAC/TC240 |
13 | 全国弹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227 | SAC/TC235 |
14 | 全国电工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EC/TC1 | SAC/TC232 |
15 | 全国电器信息结构文件编制和图形符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EC/TC3 | SAC/TC27 |
16 | 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EC/TC3 | SAC/TC1 |
17 | 全国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41 | TC428 |
18 | 全国微机电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EC/TC47F | SAC/TC336 |
19 | 全国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SAC/TC337 | |
20 | 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
21 | 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EC/TC44 | SAC/TC55 |
22 | 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25 ISO/TC17/SC11 |
SAC/TC54 |
23 | 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60 | SAC/TC52 |
24 | 全国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08 | SAC/TC53 |
25 | 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07 | SAC/TC57 |
26 | 全国液压与气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31 | SAC/TC3 |
27 | 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84 | SAC/TC159 |
28 | 全国锻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SAC/TC74 | |
29 | 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SAC/TC75 | |
30 | 国防科工委军工专用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BJW04 | |
参考资料: |
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拥有全资的中联认证中心和中汽认证中心两家认证机构。
名称 | 认证或审评范围 |
中联认证中心 | ISO9000、ISO14000、GB/T28001-OHSAS18000、QS9000、机械安全认证 |
中汽认证中心 | ISO9000、汽车3C产品认证 |
2010年,中国国家和行业设于机械科学研究总院内的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共有12个,其中国家级质检中心4个、行业级质检中心8个。
序号 | 名称 | 类别 | 单位 |
01 | 国家液压元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国家级 | 自动化所 |
02 | 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国家级 | 试验场 |
03 | 国家齿轮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国家级 | 郑州所 |
04 | 国家焊接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国家级 | 焊接所 |
05 | 机械工业火焰切割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行业级 | 焊接所 |
06 | 机械工业通用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行业级 | 生产力中心 |
07 | 机械工业环保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行业级 | 试验场 |
08 | 机械工业机电仪专用集成电路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行业级 | 自动化所 |
09 | 机械工业造型材料重要铸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行业级 | 铸造所 |
10 | 机械工业齿轮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行业级 | 郑州所 |
11 | 机械工业表面覆盖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行业级 | 武汉所 |
12 | 北京中汽寰宇机动车检验中心 | 行业级 | 中汽认证 |
序号 | 学术组织名称 | 秘书处 |
01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分会 | 哈尔滨焊接研究所 |
02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传动分会 | 郑州机械研究所 |
03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 | 沈阳铸造研究所 |
04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表面工程分会 |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
05 | 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表面保护专业委员会 |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
06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摩擦学分会 | 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 |
07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工业自动化分会 |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
08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流体传动与控制分会 |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
09 | 中国仪器仪表学会机电仪专用集成电路分会 |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
10 | 中国自动化学会制造技术专业委员会 |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
11 | 中国电子学会离子束专业委员会 | 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 |
12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分会 | 北京机电研究所 |
13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 | 北京机电研究所 |
14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可靠性工程分会 |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
15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环境保护分会 |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
16 | 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成组技术分会 |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
17 | 中国工程图学学会制图标准化专业委员会 | 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 |
参考资料: |
序号 | 中心名称 | 级别 | 批准机关 | 依托单位 |
01 | 高效优质焊接新技术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级 | 原国家计委 | 焊接所 |
02 | 制造业自动化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级 | 原国家计委 | 自动化所 |
03 | 精密成形国家工程研究中心 | 国家级 | 原国家计委 | 机电所 |
04 | 机械工业生产力信息与培训中心 | 国家级 | 原国家计委 | 院总部 |
05 | 机械工业先进制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研究中心 |
06 | 机械工业铸造技术工程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铸造所 |
07 | 机械故障与事故分析工程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原机械部 | 郑州所 |
08 | 机械工业表面工程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材保所 |
09 | 机械工业齿轮传动工程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郑州所 |
10 | 机械工业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材保所 |
11 | 机械工业汽车零部件成形模具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机电所 |
12 | 机械工业网络化制造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生产力中心 |
13 | 辽宁省钛合金精密熔铸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 级 | 辽宁省科技厅 | 铸造所 |
14 | 辽宁省大型装备特殊钢材料及铸造成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 级 | 辽宁省科技厅 | 铸造所 |
15 | 辽宁省铝镁合金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 级 | 辽宁省科技厅 | 铸造所 |
16 | 河南省焊接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 级 | 河南省科技厅 | 郑州所 |
17 | 湖北省表面工程技术研究中心 | 省 级 | 湖北省科技厅 | 材保所 |
18 | 沈阳市轻合金反重力成形工程中心 | 市 级 | 沈阳市科技局 | 铸造所 |
参考资料: |
序号 | 实验室名称 | 级别 | 批准机关 | 依托单位 |
01 | 先进成形技术与装备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级 | 科技部 | 研究中心 |
02 | 新型钎焊材料国家重点实验室 | 国家级 | 科技部 | 郑州所 |
03 | 机械工业塑性近净成形工程实验室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机电所 |
04 | 机械工业集成开发产品平台技术重点实验室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生产力中心 |
05 | 机械工业高性能铸钢材料与先进成形技术重点实验室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铸造所 |
06 | 机械工业铝镁合金铸造技术重点实验室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铸造所 |
07 | 机械工业钛合金材料及精密熔铸重点实验室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铸造所 |
08 | 机械工业齿轮传动工程实验室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郑州所 |
09 | 机械工业材料腐蚀与防护重点实验室 | 行业级 | 机械工业联合会 | 武汉所 |
10 | 辽宁省特种钢铸造工艺重点实验室 | 省级 | 辽宁省科技厅 | 铸造所 |
11 | 辽宁省铸件产品检测技术研究重点实验室 | 省级 | 辽宁省科技厅 | 铸造所 |
参考资料: |
序号 | 机构名称 | 级别 | 批准机关 | 依托单位 |
01 | 北京市科技研究开发机构 | 市级 | 北京市 | 研究中心 |
02 | 北京汽车与装备轻量化技术研发基地 | 市级 | 北京市 | 研究中心 |
参考资料: |
序号 | 协会名称 | 挂靠单位 |
01 | 中国机电一体化技术应用协会 | 自动化所 |
02 | 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 | 机电所 |
03 | 中国模具工业协会 | 机电所 |
04 | 中国焊接协会 | 焊接所 |
参考资料: |
序号 | 标委会名称 | 对口国际标准TC | 国内代号 |
01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螺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 | TC108 |
02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技术产品文件技术委员会(TC10)机械工程文件分技术委员会 | ISO/TC10/SC6 | TC146 |
03 | 国际标准化组织(ISO)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41 | TC428 |
04 | 全国螺纹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和 ISO/TC5/SC5 |
SAC/TC108 |
05 | 全国紧固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2 | SAC/TC85 |
06 | 全国管路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5/SC5/SC10 | TC237 |
07 | 全国技术产品文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0/SC6 | SAC/TC146 |
08 | 全国机器轴与附件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4 | SAC/TC109 |
09 | 全国颗粒表征与分检及筛网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24 | SAC/TC168 |
10 | 全国滑动轴承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23 | SAC/TC236 |
11 | 全国机械安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99 | SAC/TC208 |
12 | 全国产品尺寸和几何技术规范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213 | SAC/TC240 |
13 | 全国弹簧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227 | SAC/TC235 |
14 | 全国电工术语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EC/TC1 | SAC/TC232 |
15 | 全国电器信息结构文件编制和图形符号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EC/TC3 | SAC/TC27 |
16 | 全国电压、电流等级和频率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EC/TC3 | SAC/TC1 |
17 | 全国带轮与带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41 | TC428 |
18 | 全国微机电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EC/TC47F | SAC/TC336 |
19 | 全国绿色制造技术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SAC/TC337 | |
20 | 全国包装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
21 | 全国焊接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EC/TC44 | SAC/TC55 |
22 | 全国铸造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25 ISO/TC17/SC11 |
SAC/TC54 |
23 | 全国齿轮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60 | SAC/TC52 |
24 | 全国机械振动、冲击与状态监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08 | SAC/TC53 |
25 | 全国金属与非金属覆盖层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07 | SAC/TC57 |
26 | 全国液压与气动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31 | SAC/TC3 |
27 | 全国自动化系统与集成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ISO/TC184 | SAC/TC159 |
28 | 全国锻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SAC/TC74 | |
29 | 全国热处理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SAC/TC75 | |
30 | 国防科工委军工专用机械标准化技术委员会 | BJW04 | |
参考资料: |
名称 | 认证或审评范围 |
中联认证中心 | ISO9000、ISO14000、GB/T28001-OHSAS18000、QS9000、机械安全认证 |
中汽认证中心 | ISO9000、汽车3C产品认证 |
序号 | 名称 | 类别 | 单位 |
01 | 国家液压元件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国家级 | 自动化所 |
02 | 国家工程机械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国家级 | 试验场 |
03 | 国家齿轮产品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国家级 | 郑州所 |
04 | 国家焊接材料质量监督检验中心 | 国家级 | 焊接所 |
05 | 机械工业火焰切割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行业级 | 焊接所 |
06 | 机械工业通用零部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行业级 | 生产力中心 |
07 | 机械工业环保机械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行业级 | 试验场 |
08 | 机械工业机电仪专用集成电路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行业级 | 自动化所 |
09 | 机械工业造型材料重要铸件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行业级 | 铸造所 |
10 | 机械工业齿轮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行业级 | 郑州所 |
11 | 机械工业表面覆盖层产品质量监督检测中心 | 行业级 | 武汉所 |
12 | 北京中汽寰宇机动车检验中心 | 行业级 | 中汽认证 |
序号 | 中心名称 | 级别 | 批准机关 | 挂靠单位 | 状态 |
1 | 特种材料及特殊加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部级 | 科技部合作司 | 焊接所 | 在建 |
2 | 先进制造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部级 | 科技部合作司 | 机械总院 | 在建 |
3 | 中韩技术中心 | 部级 | - | 生产力中心 | 待批 |
参考资料: |
序号 | 中心名称 | 级别 | 批准机关 | 挂靠单位 | 状态 |
1 | 特种材料及特殊加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部级 | 科技部合作司 | 焊接所 | 在建 |
2 | 先进制造技术国际科技合作基地 | 部级 | 科技部合作司 | 机械总院 | 在建 |
3 | 中韩技术中心 | 部级 | - | 生产力中心 | 待批 |
参考资料: |
业务类别 | 具体业务 |
材料加工 | 包括:焊材、铸件、锻件、表面工程材料、铸造辅助材料、模具材料、其他材料 |
零部件类 | 包括:齿轮 |
设备类 | 包括:焊接设备、铸造设备、环保设备、锻造设备、热处理设备、精冲设备、试验设备、测量检测设备、非标设备、其他设备 |
系统集成类 | 包括:生产线、智能系统、检测线、机组、物流与仓储系统 |
工程类 | 包括:工程承包、工程监理、工程设计 |
服务类 | 包括:认证、检测、工程咨询、标准、软科学 |
其他类 | 包括:外贸、软件 |
参考资料: |
业务类别 | 具体业务 |
材料加工 | 包括:焊材、铸件、锻件、表面工程材料、铸造辅助材料、模具材料、其他材料 |
零部件类 | 包括:齿轮 |
设备类 | 包括:焊接设备、铸造设备、环保设备、锻造设备、热处理设备、精冲设备、试验设备、测量检测设备、非标设备、其他设备 |
系统集成类 | 包括:生产线、智能系统、检测线、机组、物流与仓储系统 |
工程类 | 包括:工程承包、工程监理、工程设计 |
服务类 | 包括:认证、检测、工程咨询、标准、软科学 |
其他类 | 包括:外贸、软件 |
参考资料: |
研发领域 | 具体领域 |
新材料及工程应用技术 | 包括:材料新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新型复合材料技术 、特种功能材料技术 |
先进制造技术 | 包括:重大技术装备中的共性技术 、精密塑性成形技术 、高效清洁节能热处理技术 、精密复杂模具技术 、优质高效焊接技术 、精密优质铸件成形技术 、新型优质表面保护技术 、现代设计技术 、精密机械传动技术 、工业发展预测 |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 包括:制造业信息化综合集成技术 、制造业信息化综合自动化技术 、精密测量与自动检测技术 、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 、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 |
机电一体化高新技 | 包括:环保技术及装备 、电气物理技术及装备 、网络技术及工程 、机电一体化非标成套设备☆ 新材料及工程应用技术包括:材料新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新型复合材料技术 、特种功能材料技术 |
参考资料: |
研发领域 | 具体领域 |
新材料及工程应用技术 | 包括:材料新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新型复合材料技术 、特种功能材料技术 |
先进制造技术 | 包括:重大技术装备中的共性技术 、精密塑性成形技术 、高效清洁节能热处理技术 、精密复杂模具技术 、优质高效焊接技术 、精密优质铸件成形技术 、新型优质表面保护技术 、现代设计技术 、精密机械传动技术 、工业发展预测 |
制造业信息化技术 | 包括:制造业信息化综合集成技术 、制造业信息化综合自动化技术 、精密测量与自动检测技术 、工业机器人与人工智能技术 、现代物流自动化技术 |
机电一体化高新技 | 包括:环保技术及装备 、电气物理技术及装备 、网络技术及工程 、机电一体化非标成套设备☆ 新材料及工程应用技术包括:材料新加工技术及其应用 、新型复合材料技术 、特种功能材料技术 |
参考资料: |
截至2016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累计取得科研成果及专利7000余项,广泛应用于机械制造、汽车、航空航天、环保、能源、交通运输、信息产业、冶金、化工、建筑等国民经济重要产业领域。2015年,机械总院实现资产总额68.02亿元,营业收入42.59亿元,利润总额3.29亿元,已发展成为集科研开发、科技产业和技术服务三大业务功能为一体的综合性科技企业集团。
国家级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单位 | 获奖日期 |
1 | 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材保所 | 2009 |
2 | 优质铝、镁合金铸件变压反重力铸造成套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沈铸所 | 2009 |
3 | 大型水轮机关键件双精炼铸造技术及产品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沈铸所 | 2007 |
参考资料: |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单位 | 获奖日期 |
1 | 关键承力件用铝合金A357.0的工程化研究 |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铸造所 | 2010 |
2 | 大型水轮机固定导叶制造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铸造所 | 2010 |
3 | RT-33喷口加力燃油调节器用合金铸铁活塞环 | 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郑州所 | 2010 |
4 | 电动(液压)舵机和惯导陀螺用高参数齿轮装置 | 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郑州所 | 2010 |
5 | 新型聚合物摩擦学材料设计、制备及工程应用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材保所 | 2009 |
6 |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大楼 | 安徽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 | 一等奖 | 一院 | 2009 |
7 | 天利中央商务广场(一期) | 安徽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 | 二等奖 | 一院 | 2009 |
8 | 长沙中联重科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泰重工二期履带起重机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 安徽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 | 三等奖 | 一院 | 2009 |
9 |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履带底盘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安徽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 | 三等奖 | 一院 | 2009 |
10 | 光弹性贴片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机电所 | 2009 |
11 | 铸造钛合金弹翼骨架工艺研究 |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铸造所 | 2008 |
12 | 绿色焊接材料-低烟尘焊条及焊接烟尘测试技术的研究 |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焊接所 | 2008 |
13 | 轻量化重载货车研制及关键技术应用 |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焊接所 | 2008 |
14 | ZT500质量特性参数测量设备 | 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郑州所 | 2008 |
15 | 蒸发器、稳压器人孔密封面用镍基合金焊 接材料和焊接工艺研究 | 黑龙江省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焊接所 | 2008 |
参考资料: |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单位 | 获奖日期 |
1 | 钢铁材料及制品大气腐蚀数据积累、规律和共享服务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材保所 | 2009 |
2 | 优质铝、镁合金铸件变压反重力铸造成套技术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沈铸所 | 2009 |
3 | 大型水轮机关键件双精炼铸造技术及产品 | 国家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沈铸所 | 2007 |
参考资料: |
序号 | 成果名称 | 获奖名称 | 获奖等级 | 获奖单位 | 获奖日期 |
1 | 关键承力件用铝合金A357.0的工程化研究 |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铸造所 | 2010 |
2 | 大型水轮机固定导叶制造技术研究及产品开发 |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 三等奖 | 铸造所 | 2010 |
3 | RT-33喷口加力燃油调节器用合金铸铁活塞环 | 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郑州所 | 2010 |
4 | 电动(液压)舵机和惯导陀螺用高参数齿轮装置 | 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郑州所 | 2010 |
5 | 新型聚合物摩擦学材料设计、制备及工程应用 | 湖北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材保所 | 2009 |
6 | 厦门市妇幼保健院门诊综合大楼 | 安徽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 | 一等奖 | 一院 | 2009 |
7 | 天利中央商务广场(一期) | 安徽省优秀工程勘察设计行业奖 | 二等奖 | 一院 | 2009 |
8 | 长沙中联重科科技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华泰重工二期履带起重机生产基地建设项目可行性研究 | 安徽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 | 三等奖 | 一院 | 2009 |
9 | 山推工程机械股份有限公司工程机械履带底盘技术改造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 安徽省优秀工程咨询成果奖 | 三等奖 | 一院 | 2009 |
10 | 光弹性贴片技术及工程应用研究 | 北京市科学技术奖 | 三等奖 | 机电所 | 2009 |
11 | 铸造钛合金弹翼骨架工艺研究 | 辽宁省科技进步奖 | 一等奖 | 铸造所 | 2008 |
12 | 绿色焊接材料-低烟尘焊条及焊接烟尘测试技术的研究 |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焊接所 | 2008 |
13 | 轻量化重载货车研制及关键技术应用 | 黑龙江省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焊接所 | 2008 |
14 | ZT500质量特性参数测量设备 | 河南省国防科技工业技术进步奖 | 一等奖 | 郑州所 | 2008 |
15 | 蒸发器、稳压器人孔密封面用镍基合金焊 接材料和焊接工艺研究 | 黑龙江省国防科技工业科技进步奖 | 二等奖 | 焊接所 | 2008 |
参考资料: |
截至2016年11月,机械科学研究总院通过期刊和网站等服务媒体,以纸型、平片、软件、光盘和网络等多种介质提供技术服务。全院承办国家批准科技期刊19种、社科期刊1种,累计月发行量逾6万余册。
序号 | 刊名 | 通讯地址 |
01 | 《焊接》 | 《焊接》是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主办,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的学术期刊。《焊接》被定为中国科技核心期刊,曾多次获奖。 |
02 | 《焊接学报》 | 《焊接学报》是由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主办、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承办的学术期刊。主要刊载焊接科技领域具有国际水平或国内先进水平的优秀学术论文。被美国《工程索引(Ei)》、《科学引文索引(SCI)》收录,是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 |
03 | 《中国焊接》(英文版) | 《中国焊接杂志》(China Welding)是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中国焊接协会、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焊接学会主办、哈尔滨焊接研究所承办的焊接科技期刊,属科技期刊学术类。主要刊登来自中国内高校、科研院所及大型企业的有关最新焊接科研成果及工程应用的高水平论文。 |
04 | 《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 | 《机械制造文摘:焊接分册》是由机械科学研究院哈尔滨焊接研究所主办的期刊。 |
05 | 《铸造》 | 《铸造》杂志(月刊)创刊于1952年,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铸造分会会刊。《铸造》杂志在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中多次获奖。《铸造》杂志已加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中国期刊网》、《万方数据资源系统(Chinainfo)数字化期刊群》等媒体。《铸造》杂志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等源期刊,是美国EI、CA、CSA等著名数据库及检索系统的收录源期刊。 |
06 | 《CHINA FOUNDRY》 | 《China Foundry》(《中国铸造》英文版)。主要报道国内铸造领域的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新装备以及行业信息动态等。为中国国内外的企业、科研机构、大专院校和行业组织提供对外宣传与沟通的机会,促进国内外的学术交流和经济、技术合作。《China Foundry》主要面向中国国外发行。 |
07 | 《机械传动》 | 《机械传动》杂志创刊于1977年,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郑州机械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齿轮分会共同主办,是中国机械工程学会机械传动分会和中国机械通用零部件工业协会齿轮分会两组织的会刊。 该刊是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核心学术期刊,中国科学引文数据库和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统计源期刊,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入编期刊,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收录期刊,中国核心期刊(遴选)数据库收录期刊。 |
08 | 《机械强度》 | 《机械强度》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郑州机械研究所主办的学术期刊。曾获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2002第五届)、国家机械工业局机械行业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9年)、河南省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9年第三届)。 |
09 | 《材料保护》 | 《材料保护》是机械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中国腐蚀与防护学会、中国表面工程协会主办的学术期刊,为月刊。该刊于1996年获国家科委、中宣部、新闻出版署颁发的全国优秀科技期刊评比一等奖,2000年获首届“国家期刊奖”,是中文核心期刊和中国科技论文统计用刊。年均社会效益达3.5亿元人民币,在美国化学文摘千名表中排名352位,美国工程索引的收录率达52%。1992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二等奖、1997年获全国优秀科技期刊一等奖。 |
10 | 《表面工程资讯》 | 《表面工程资讯》杂志创刊于2001年,双月刊,中国国内外公开发行,是国内表面处理行业公开发行的第一本信息类杂志。由机械科学研究院武汉材料保护研究所主办,由材料保护杂志社、《电镀与精饰》编辑部、《电镀与环保》编辑部、表面工业杂志社、《电镀与涂饰》编辑部、《中国表面工程》编辑部联办,中国表面工程信息网承办。 |
11 | 《制造业自动化》 | 《制造业自动化》由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主办,1979年创刊。该刊是机械行业优秀期刊、中国科技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并由国家新闻出版总署授予全国双效期刊称号。 |
12 | 《液压与气动》 | 《液压与气动》创刊于1977年,属技术类学术期刊,是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与北京机械工业自动化研究所联合主办,《液压与气动》编辑部出版的中文核心期刊。《液压与气动》持续被选定为机械、仪表类学科的全国中文核心期刊,并进入《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和万方数据系统科技期刊群网络。2001年,又被评选进入“中国期刊方阵”,是液气密行业中发行量最大、最具影响力和唯一进入“中国期刊方阵”的杂志。 |
13 | 《材料热处理学报》 | 《材料热处理学报》(原《金属热处理学报》)是1980年创刊的全国性学术期刊,历经半年刊、季刊、双月刊和月刊,是中国材料科学领域的重要学术性期刊。2001年荣获新闻出版总署颁发的“中国期刊方阵—双效期刊“。2015年获中国科学精品科技期刊工程第四期资助。 |
14 | 《塑性工程学报》 | 《塑性工程学报》于1994年创刊,2003年由季刊改为双月刊。被国内外多家著名检索机构收录,如中国国内被《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收录、《中国期刊网》、《中国学术期刊综合评价数据库》、北大、中科院等检索系统全文收录;被美国化学文摘CA及美国《剑桥科学文摘材料信息》(CSA:MI)、荷兰爱思维尔公司Scopus数据库、《日本科学技术振兴机构中国文献数据库》等收录。 |
15 | 《金属热处理》 | 《金属热处理》杂志创刊于1958年,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北京机电研究所、中国机械工程学会热处理分会、中国热处理行业协会联合主办。该刊是中国国家期刊奖百种重点期刊、中国期刊方阵双奖期刊、中文核心期刊、中国科技论文统计源期刊等数据库、引文库和文摘库源刊。 |
16 | 《锻压技术》 | 《锻压技术》1958年创刊,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北京机电研究所和中国机械工程学会塑性工程学会主办。是中国锻压行业会刊,中国中文核心期刊。 |
17 |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 | 《机电产品开发与创新》是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原机械工业部)主管、主办,由中国机械科学研究院承办,中国机械工程学会、中机生产力中心协办,涉及技术、标准、产品开发与应用、营销管理的专业性国家级中文核心期刊。 |
18 |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 | 《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是由中国机械工业联合会主管、中机生产力促进中心和中国机械工业标准化技术协会主办、机械工业标准化与质量杂志社编辑出版的杂志期刊,是机械行业唯一的在全国公开发行的标准化与质量方面的期刊。 |
19 | 《机电兵船档案》 | 《机电兵船档案》是由中国机电兵船工业档案学会、国家机械工业局档案馆主办的双月刊杂志。 |
20 | 《工程机械与车辆技术质量信息》 | 《工程机械与车辆技术质量信息》是中国工程机械工业协会主办的期刊。 |
参考资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