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内容
一、侯安国 侯安国(1878—1948),字盘卿,马岭村人。8岁入塾,15岁中秀才。博览群书,精通文史,尤喜 《说文解字》,对汉字研究有一定造诣。清末,渴求新学,入县高等学堂。苦读3年,学得天文、历算等 自然科学知识。毕业后,被聘为县立模范学堂语文教员、堂长,兼教高等学堂历史等课。后两校合并,继任主任教员。安国孜孜不倦,力求上进,于民国十九年(1930)、民国二十三年(1934)两次全县小学教员甄别考试皆名列第一。 民国二十年(1931),为整顿女子两级学校校风,遴选安国为校长。安国在任职期间,励精图治,力整校风,时间不长,校风校纪井然有序,教学质量显著提高。1934年全县小学毕业举行会考名列第二。 民国二十六年(1937)日军侵华, 女子学校停办。安国满怀抗日救国热情,毅然入山,于 民国二十七年(1938)至民国二十九年(1940)担任抗日民主政府驻平川办事处副主任。做平川联络工作,收集情报,运转 粮秣,为抗日救国积极工作。 民国三十四年(1945)抗战胜利后,安国任城内小学教员。被
阎锡山政权遣散回家。安国贫病交加,双目失明,病逝。 二、侯安国 侯安国(生卒年不详),明 雄县(今属河北省)人。1578年(明万历六年)任
莒州(今 莒县)知州。在此之前,莒地钱粮无正户,县将每牌钱粮任务分到每牌的乡长去完成。因按户而不按土地多少缴钱粮,无地或少
地户无力缴纳钱粮。许多人因此被抓进监狱,一时狱中人满为患,致使民怨沸腾,被逼 逃亡者不计其数。“ 蓬蒿四十里,村舍两三家”,莒州境内一片凄凉景象。安国到任后,力除此弊。首先将因拖欠钱粮而拘禁的人犯全部释放,积极招抚流亡,散给种子,让人民耕种,因此流亡四乡复业者甚多。然后行“均丈法”,即对全县土地重新进行丈量。将每户的土地亩数弄清楚,再按亩发给田票,农民 照票缴钱粮。同时废除不合理附加捐税。人民负担大减,开始安居乐业。安国在莒善政很多,而新赋法为莒人造福最大。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