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英文:Venice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创立于1932年,是世界上历史最悠久的电影节,即世界上第一个国际电影节,被誉为“国际电影节之父”,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与戛纳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为“金狮奖”。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的宗旨在于“电影为严肃的艺术服务”,主要目的在于提高电影艺术水平,以“艺术性”作为评判标准。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每年8月末至9月初在意大利威尼斯丽都岛举办。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分为“主竞赛”、“地平线”、“未来之狮”、“VR竞赛”、“非竞赛展映”、“国际影评人周”、“威尼斯日”等单元。在电影黄金年代(20世纪30年代—60年代),威尼斯国际电影节是诸多世界电影大师的摇篮。2018年5月,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入选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
戛纳国际电影节(亦译作康城国际电影节、坎城国际电影节,英文:Cannes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法文:Festival De Cannes),创立于1946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与柏林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为“金棕榈奖”。
戛纳国际电影节的宗旨在于推动电影节发展,振兴世界电影行业,为世界电影人提供国际舞台。戛纳国际电影节在保有其核心价值的基础上,也一直在进步发展,致力于发现电影行业新人,为电影节创造一个交流与创作的平台。[2]
戛纳国际电影节在每年5月中旬举办,为期12天左右,其间除影片竞赛外,市场展亦同时进行。戛纳国际电影节分为“主竞赛”、“一种关注”、“短片竞赛”、“电影基石”、“导演双周”、“国际影评人周”、“法国电影新貌”、“会外市场展”等单元。2018年5月,戛纳国际电影节入选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
柏林国际电影节(原名西柏林国际电影节,英文:Berlin International Film Festival,德文:Internationale Filmfestspiele Berlin),创立于1951年,是当今世界最具影响力、最顶尖的国际电影节之一,国际A类电影节之一。与戛纳国际电影节、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并称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最高奖项为“金熊奖”。
柏林国际电影节长期以关注政治和社会现实闻名,宗旨在于加强世界各国电影工作者的交流,促进电影艺术水平的提高。[3]
柏林国际电影节原在每年6-7月间举行,从1978年起提前至2月举行,为期2周。柏林国际电影节分为“主竞赛”、“遇见”、“短片竞赛”、“全景”、“论坛”、“特别展映”、“新生代”等单元。从2002年开始,柏林国际电影节隶属于具有商业性质的“柏林艺术展出有限公司”。2018年5月,柏林国际电影节入选国际电影制片人协会电影节委员会首批成员。
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与奥斯卡金像奖表彰和喜好的作品侧重点不同,主要表现在:
1、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作为世界最顶尖的三个国际A类电影节,入围电影基于全球,电影、导演、演员可以来自世界各地,没有地域限制;而奥斯卡金像奖作为美国国家电影艺术最高奖,表彰的电影和影人主体基于美国本土,具有严格的地域限制,而在奖项入围和评选上有轻视东方作品和演员的特点。所以前者是国际电影节,后者是国家级学院形式的颁奖礼,属于截然不同的性质。
2、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作为全球数以百计的电影节的代表,坚持以艺术性作为最高指标,获奖作品不要求高票房、高关注度、高知名度,个性和创新是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鼓励的重要方向。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力求通过世界各地电影的彼此交流,推进电影艺术水平的不断提高,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节;而奥斯卡金像奖重视影片的政治和商业因素,即影片在全球取得高票房、高关注度以及符合美国主体政治意识是获奖的重要参考,由于这种市场指标,获奖作品中的商业大片和政治影片比率很高,奥斯卡金像奖也因此成为世界关注度最高的电影奖。由于美国好莱坞百年来的深厚积累以及其本身先进的电影工业和英语作为世界语言的优势,奥斯卡金像奖是世界最具影响力的电影奖项。
李安
张艺谋自20世纪80年代末起,中国电影和中国影人开始走向国际,许多优秀影片和电影人开始受到世界影坛的关注。1988年,张艺谋导演的《红高粱》获得西柏林国际电影节(柏林国际电影节前身)最佳影片金熊奖,成为中国影史上第一部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获得最高奖的作品。随后侯孝贤导演的《悲情城市》(金狮奖,1989)、张艺谋导演的《秋菊打官司》(金狮奖,1992)、陈凯歌导演的《霸王别姬》(金棕榈奖,1993)、谢飞导演的《香魂女》(金熊奖,1993)、李安导演的《喜宴》(金熊奖,1993)等先后在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斩获最高奖。演员方面,1992年张曼玉凭借《阮玲玉》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最佳女演员奖,成为中国影史上首位世界三大国际电影节影后。仅仅半年后,巩俐凭借《秋菊打官司》一举摘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后,1994年葛优凭借《活着》获得戛纳国际电影节影帝,同年夏雨凭借《阳光灿烂的日子》获得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影帝,成为史上最年轻的威尼斯影帝。翌年萧芳芳凭借《女人四十》获得柏林国际电影节影后。由此可见,20世纪90年代初是中国电影和中国电影人第一次在国际影坛大放光彩的时期,优秀影片和优秀演员不断涌现,短短五、六年间多部作品和多位影人获得国际大奖,且有五部电影(《菊豆》、《大红灯笼高高挂》、《霸王别姬》、《喜宴》和《饮食男女》)在这一时期先后提名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
20世纪90年代后期起华语电影发展缓慢,进入21世纪后开始面临许多严峻挑战。2000年,巩俐受邀担任第50届柏林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4],成为首位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担任评委会主席的华人。仅仅两年之后巩俐再次受邀担任第59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成为威尼斯国际电影节史上的第一位来自亚洲的评委会主席。此后张艺谋和李安两位导演分别于2007年和2009年担任第64届和第66届威尼斯国际电影节评委会主席[5],王家卫也担任了柏林、戛纳两大国际电影节主席。到新世纪后,共有巩俐、张艺谋、李安、王家卫四位跻身为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主席。
就华语电影本身的发展来说,虽然不乏有《三峡好人》《图雅的婚事》这样的佳作拿下金狮奖、金熊奖等国际大奖。但一方面自身的电影产业急待变革,另一方面迫切需要发展顺应时代潮流的电影技术和电影风格,如3D电影、新派武侠等都是中国影人探索的方向。自2002年张艺谋转型指导的国产商业大片《英雄》上映后,中国的电影票房记录被屡屡刷新,每年持续走高,但同时华语电影的质量却不能满足大众的期望和需求。而自《英雄》拉开中国商业大片的序幕后,华语电影反而呈现与国际影坛渐行渐远的趋势,不但十年来再无影片提名美国奥斯卡金像奖最佳外语片,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中也是斩获甚微。如今的中国电影整体上与欧美电影产业存在差距,仍然任重而道远,但我们期盼与世界电影几乎同步诞生的中国电影能够越走越远。
奖项 | 影人 | 获奖情况 |
---|---|---|
最高奖大满贯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1961年《夜》柏林金熊奖1964年《红色沙漠》威尼斯金狮奖1966年《放大》戛纳金棕榈奖 |
罗伯特·奥特曼 | 1970年《陆军野战医院》戛纳金棕榈奖1976年《西塞英雄谱》柏林金熊奖1993年《人生交叉点》威尼斯金狮奖 | |
最佳导演奖大满贯 |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 2002年《狂野之爱》戛纳最佳导演奖2008年《血色将至》柏林最佳导演奖2012年《大师》威尼斯最佳导演奖 |
二等奖大满贯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1964年《马太福音》威尼斯评审团大奖1971年《十日谈》柏林评审团大奖1974年《一千零一夜》戛纳评审团大奖 |
张艺谋 | 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威尼斯银狮奖1994年《活着》戛纳评审团大奖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柏林评审团大奖 | |
最佳男演员奖大满贯 | 杰克·莱蒙 | 1979年《中国综合症》戛纳影帝1981年《奉献》柏林影帝1982年《大失踪》戛纳影帝1992年《大亨游戏》威尼斯影帝 |
西恩·潘 | 1996年《死囚漫步》柏林影帝1997年《可人儿》戛纳影帝1998年《浮世男女》威尼斯影帝2003年《21克》威尼斯影帝 | |
最佳女演员奖大满贯 | 朱丽叶·比诺什 | 1993年《蓝》威尼斯影后1997年《英国病人》柏林影后2010年《合法副本》戛纳影后 |
朱丽安·摩尔 | 2002年《远离天堂》威尼斯影后2003年《时时刻刻》柏林影后2014年《星图》戛纳影后 | |
终生成就奖大满贯 | 让娜·莫罗 | 1992年终生成就荣誉金狮奖2000年终生成就荣誉金熊奖2003年终生成就荣誉金棕榈奖 |
主演最高奖大满贯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1960年《甜蜜的生活》戛纳金棕榈奖1961年《夜》柏林金熊奖1962年《家庭日记》威尼斯金狮奖 |
巩俐 | 1987年《红高粱》柏林金熊奖1992年《秋菊打官司》威尼斯金狮奖1993年《霸王别姬》戛纳金棕榈奖 |
奖项 | 影人 | 获奖情况 |
---|---|---|
最高奖大满贯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1961年《夜》柏林金熊奖1964年《红色沙漠》威尼斯金狮奖1966年《放大》戛纳金棕榈奖 |
罗伯特·奥特曼 | 1970年《陆军野战医院》戛纳金棕榈奖1976年《西塞英雄谱》柏林金熊奖1993年《人生交叉点》威尼斯金狮奖 | |
最佳导演奖大满贯 | 保罗·托马斯·安德森 | 2002年《狂野之爱》戛纳最佳导演奖2008年《血色将至》柏林最佳导演奖2012年《大师》威尼斯最佳导演奖 |
二等奖大满贯 | 皮埃尔·保罗·帕索里尼 | 1964年《马太福音》威尼斯评审团大奖1971年《十日谈》柏林评审团大奖1974年《一千零一夜》戛纳评审团大奖 |
张艺谋 | 1991年《大红灯笼高高挂》威尼斯银狮奖1994年《活着》戛纳评审团大奖1999年《我的父亲母亲》柏林评审团大奖 | |
最佳男演员奖大满贯 | 杰克·莱蒙 | 1979年《中国综合症》戛纳影帝1981年《奉献》柏林影帝1982年《大失踪》戛纳影帝1992年《大亨游戏》威尼斯影帝 |
西恩·潘 | 1996年《死囚漫步》柏林影帝1997年《可人儿》戛纳影帝1998年《浮世男女》威尼斯影帝2003年《21克》威尼斯影帝 | |
最佳女演员奖大满贯 | 朱丽叶·比诺什 | 1993年《蓝》威尼斯影后1997年《英国病人》柏林影后2010年《合法副本》戛纳影后 |
朱丽安·摩尔 | 2002年《远离天堂》威尼斯影后2003年《时时刻刻》柏林影后2014年《星图》戛纳影后 | |
终生成就奖大满贯 | 让娜·莫罗 | 1992年终生成就荣誉金狮奖2000年终生成就荣誉金熊奖2003年终生成就荣誉金棕榈奖 |
主演最高奖大满贯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1960年《甜蜜的生活》戛纳金棕榈奖1961年《夜》柏林金熊奖1962年《家庭日记》威尼斯金狮奖 |
巩俐 | 1987年《红高粱》柏林金熊奖1992年《秋菊打官司》威尼斯金狮奖1993年《霸王别姬》戛纳金棕榈奖 |
双金导演是指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中至少拿下两座最高奖项的导演(金狮奖起于1949年、金棕榈奖起于1955年、金熊奖起于1952年,在此以前因评选不规范、名称不统一、含金量偏低、处于混沌期而不计入):
导演 | 金狮奖 | 金棕榈奖 | 金熊奖 |
---|---|---|---|
亨利·乔治·克鲁佐 | 1949《情妇玛侬》 | 1953《恐惧的代价》 | 1953《恐惧的代价》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1964《红色沙漠》 | 1967《放大》 | 1961《夜》 |
罗伯特·奥特曼 | 1993《人生交叉点》 | 1970《陆军野战医院》 | 1976《西塞英雄谱》 |
大卫·里恩 | 1946《相见恨晚》 | 1954《霍布森的选择》 | |
罗伯托·罗西里尼 | 1959《罗维雷将军》 | 1946《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 |
卢奇诺·维斯康蒂 | 1965《北斗七星》 | 1963《豹》 | |
路易斯·布努埃尔 | 1967《白日美人》 | 1961《维莉迪安娜》 | |
维托里奥·德·西卡 | 1951《米兰的奇迹》 | 1971《费尼兹花园》 | |
弗朗西斯科·罗西 | 1963《城市上空的魔掌》 | 1972《马蒂事件》 | |
萨蒂亚吉特·雷伊 | 1957《大河之歌》 | 1973《遥远的雷声》 | |
黑泽明 | 1951《罗生门》 | 1980《影武者》 | |
路易·马勒 | 1980《大西洋城》1987《再见孩子们》 | 1956《沉默的世界》 | |
让-吕克·戈达尔 | 1983《芳名卡门》 | 1965《阿尔法城》 | |
约翰·卡萨维茨 | 1980《葛洛莉》 | 1984《爱的激流》 | |
维姆·文德斯 | 1982《事物的状态》 | 1984《德克萨斯的巴黎》 | |
埃曼诺·奥尔米 | 1988《圣洁酒徒的传奇》 | 1978《木屐树》 | |
科斯塔·加华斯 | 1982《大失踪》 | 1990《八音盒》 | |
张艺谋 | 1992《秋菊打官司》1999《一个都不能少》 | 1988《红高粱》 | |
罗曼·波兰斯基 | 2002《钢琴家》 | 1966《荒岛惊魂》 | |
迈克·李 | 2004《维拉·德雷克》 | 1996《秘密与谎言》 | |
李安 | 2005《断背山》2007《色·戒》 | 1993《喜宴》1996《理智与情感》 | |
泰伦斯·马力克 | 2011《生命之树》 | 1999《细细的红线》 | |
保罗·塔维安尼维托里奥·塔维安尼 | 1977《我父我主》 | 2012《凯撒必须死》 | |
贾法·帕纳西 | 2000《生命的圆圈》 | 2015《出租车》 | |
吉安弗兰科·罗西 | 2013《罗马环城高速》 | 2016《海上火焰》 |
导演 | 金狮奖 | 金棕榈奖 | 金熊奖 |
---|---|---|---|
亨利·乔治·克鲁佐 | 1949《情妇玛侬》 | 1953《恐惧的代价》 | 1953《恐惧的代价》 |
米开朗基罗·安东尼奥尼 | 1964《红色沙漠》 | 1967《放大》 | 1961《夜》 |
罗伯特·奥特曼 | 1993《人生交叉点》 | 1970《陆军野战医院》 | 1976《西塞英雄谱》 |
大卫·里恩 | 1946《相见恨晚》 | 1954《霍布森的选择》 | |
罗伯托·罗西里尼 | 1959《罗维雷将军》 | 1946《罗马,不设防的城市》 | |
卢奇诺·维斯康蒂 | 1965《北斗七星》 | 1963《豹》 | |
路易斯·布努埃尔 | 1967《白日美人》 | 1961《维莉迪安娜》 | |
维托里奥·德·西卡 | 1951《米兰的奇迹》 | 1971《费尼兹花园》 | |
弗朗西斯科·罗西 | 1963《城市上空的魔掌》 | 1972《马蒂事件》 | |
萨蒂亚吉特·雷伊 | 1957《大河之歌》 | 1973《遥远的雷声》 | |
黑泽明 | 1951《罗生门》 | 1980《影武者》 | |
路易·马勒 | 1980《大西洋城》1987《再见孩子们》 | 1956《沉默的世界》 | |
让-吕克·戈达尔 | 1983《芳名卡门》 | 1965《阿尔法城》 | |
约翰·卡萨维茨 | 1980《葛洛莉》 | 1984《爱的激流》 | |
维姆·文德斯 | 1982《事物的状态》 | 1984《德克萨斯的巴黎》 | |
埃曼诺·奥尔米 | 1988《圣洁酒徒的传奇》 | 1978《木屐树》 | |
科斯塔·加华斯 | 1982《大失踪》 | 1990《八音盒》 | |
张艺谋 | 1992《秋菊打官司》1999《一个都不能少》 | 1988《红高粱》 | |
罗曼·波兰斯基 | 2002《钢琴家》 | 1966《荒岛惊魂》 | |
迈克·李 | 2004《维拉·德雷克》 | 1996《秘密与谎言》 | |
李安 | 2005《断背山》2007《色·戒》 | 1993《喜宴》1996《理智与情感》 | |
泰伦斯·马力克 | 2011《生命之树》 | 1999《细细的红线》 | |
保罗·塔维安尼维托里奥·塔维安尼 | 1977《我父我主》 | 2012《凯撒必须死》 | |
贾法·帕纳西 | 2000《生命的圆圈》 | 2015《出租车》 | |
吉安弗兰科·罗西 | 2013《罗马环城高速》 | 2016《海上火焰》 |
双料帝后是指在欧洲三大国际电影节中斩获至少两座最佳演员奖的男女演员(以官方为准[6]):
演员 |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 戛纳国际电影节 | 柏林国际电影节 |
---|---|---|---|
杰克·莱蒙 | 1992《大亨游戏》 | 1979《中国综合症》1982《大失踪》 | 1981《奉献》 |
西恩·潘 | 1998《浮世男女》2003《21克》 | 1997《她是如此可爱》 | 1996《死囚漫步》 |
朱丽叶·比诺什 | 1993《蓝》 | 2010《合法副本》 | 1997《英国病人》 |
朱丽安·摩尔 | 2002《远离天堂》 | 2014《星图》 | 2003《时时刻刻》 |
贝蒂·戴维斯 | 1937《艳窟泪痕》 | 1951《彗星美人》 | |
安娜·玛妮雅妮 | 1947《体面的安吉莉娜》 | 1958《暴风雨》 | |
让·迦本 | 1951《黑夜是我的王国》1954《金钱不要碰》 | 1959《流浪汉阿尔基麦迪》1971《猫》 | |
弗雷德里克·马奇 | 1952《推销员之死》 | 1960《风的传人》 | |
雪莉·麦克雷恩 | 1960《桃色公寓》1988《琴韵动我心》 | 1959《凤求凰》1971《绝望的性格》 | |
索菲亚·罗兰 | 1958《黑兰花》 | 1961《烽火母女泪》 | |
伯特·兰卡斯特 | 1962《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 1956《空中飞人》 | |
詹姆斯·斯图尔特 | 1959《桃色血案》 | 1962《度假留香》 | |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 1969《焦点新闻》 | 1968《说谎的人》 | |
西蒙·西涅莱 | 1959《上流社会》 | 1971《猫》 | |
米歇尔·皮寇利 | 1980《虚无缥缈》 | 1982《奇妙事件》 | |
汉娜·许古拉 | 1983《皮耶拉的故事》 | 1979《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 |
阿尔伯特·芬尼 | 1963《汤姆·琼斯》 | 1984《化妆师》 | |
吉昂·马利亚·沃隆特 | 1983《马里奥·里奇之死》 | 1987《莫罗事件》 | |
伊莎贝尔·于佩尔 | 1988《女人韵事》1995《冷酷祭典》 | 1978《维奥莱特·诺齐埃尔》2001《钢琴教师》 |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1989《现在几点钟》 | 1970《匹萨一角》1987《黑眼睛》 | |
伊莎贝拉·阿佳妮 | 1981《迷恋》 | 1989《罗丹的情人》 | |
杰拉尔·德帕迪约 | 1985《警察》 | 1990《大鼻子情圣》 | |
霍利·亨特 | 1993《钢琴课》 | 1988《广播新闻》 | |
保罗·纽曼 | 1958《夏日春情》 | 1995《大智若愚》 |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1989 《黑暗中的呐喊》 | 2003《时时刻刻》 | |
张曼玉 | 2004《清洁》 | 1992《阮玲玉》 | |
海伦·米伦 | 2006《女王》 | 1984《恩怨情天》1995《疯狂的乔治王》 | |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2008《切·格瓦拉》 | 2001《毒品网络》 | |
哈维尔·巴登 | 2000《夜幕降临前》2004《深海长眠》 | 2010《美错》 | |
布鲁斯·邓恩 | 2013《内布拉斯加》 | 1983《冠军季节》 | |
汤姆·康特奈 | 1964《国王与国家》 | 2015《四十五周年》 | |
沙哈布·侯赛尼 | 2016《推销员》 | 2011《一次别离》 | |
杰昆·菲尼克斯 | 2012《大师》 | 2017《你从未在此》 | |
夏洛特·兰普林 | 2017《汉娜》 | 2015《45周年》 | |
埃利奥·杰曼诺 | 2010《我们的生活》 | 2020《我想藏起来》 |
演员 |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 戛纳国际电影节 | 柏林国际电影节 |
---|---|---|---|
杰克·莱蒙 | 1992《大亨游戏》 | 1979《中国综合症》1982《大失踪》 | 1981《奉献》 |
西恩·潘 | 1998《浮世男女》2003《21克》 | 1997《她是如此可爱》 | 1996《死囚漫步》 |
朱丽叶·比诺什 | 1993《蓝》 | 2010《合法副本》 | 1997《英国病人》 |
朱丽安·摩尔 | 2002《远离天堂》 | 2014《星图》 | 2003《时时刻刻》 |
贝蒂·戴维斯 | 1937《艳窟泪痕》 | 1951《彗星美人》 | |
安娜·玛妮雅妮 | 1947《体面的安吉莉娜》 | 1958《暴风雨》 | |
让·迦本 | 1951《黑夜是我的王国》1954《金钱不要碰》 | 1959《流浪汉阿尔基麦迪》1971《猫》 | |
弗雷德里克·马奇 | 1952《推销员之死》 | 1960《风的传人》 | |
雪莉·麦克雷恩 | 1960《桃色公寓》1988《琴韵动我心》 | 1959《凤求凰》1971《绝望的性格》 | |
索菲亚·罗兰 | 1958《黑兰花》 | 1961《烽火母女泪》 | |
伯特·兰卡斯特 | 1962《阿尔卡特兹的养鸟人》 | 1956《空中飞人》 | |
詹姆斯·斯图尔特 | 1959《桃色血案》 | 1962《度假留香》 | |
让·路易·特兰蒂尼昂 | 1969《焦点新闻》 | 1968《说谎的人》 | |
西蒙·西涅莱 | 1959《上流社会》 | 1971《猫》 | |
米歇尔·皮寇利 | 1980《虚无缥缈》 | 1982《奇妙事件》 | |
汉娜·许古拉 | 1983《皮耶拉的故事》 | 1979《玛丽娅·布劳恩的婚姻》 | |
阿尔伯特·芬尼 | 1963《汤姆·琼斯》 | 1984《化妆师》 | |
吉昂·马利亚·沃隆特 | 1983《马里奥·里奇之死》 | 1987《莫罗事件》 | |
伊莎贝尔·于佩尔 | 1988《女人韵事》1995《冷酷祭典》 | 1978《维奥莱特·诺齐埃尔》2001《钢琴教师》 | |
马塞洛·马斯楚安尼 | 1989《现在几点钟》 | 1970《匹萨一角》1987《黑眼睛》 | |
伊莎贝拉·阿佳妮 | 1981《迷恋》 | 1989《罗丹的情人》 | |
杰拉尔·德帕迪约 | 1985《警察》 | 1990《大鼻子情圣》 | |
霍利·亨特 | 1993《钢琴课》 | 1988《广播新闻》 | |
保罗·纽曼 | 1958《夏日春情》 | 1995《大智若愚》 |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1989 《黑暗中的呐喊》 | 2003《时时刻刻》 | |
张曼玉 | 2004《清洁》 | 1992《阮玲玉》 | |
海伦·米伦 | 2006《女王》 | 1984《恩怨情天》1995《疯狂的乔治王》 | |
本尼西奥·德尔·托罗 | 2008《切·格瓦拉》 | 2001《毒品网络》 | |
哈维尔·巴登 | 2000《夜幕降临前》2004《深海长眠》 | 2010《美错》 | |
布鲁斯·邓恩 | 2013《内布拉斯加》 | 1983《冠军季节》 | |
汤姆·康特奈 | 1964《国王与国家》 | 2015《四十五周年》 | |
沙哈布·侯赛尼 | 2016《推销员》 | 2011《一次别离》 | |
杰昆·菲尼克斯 | 2012《大师》 | 2017《你从未在此》 | |
夏洛特·兰普林 | 2017《汉娜》 | 2015《45周年》 | |
埃利奥·杰曼诺 | 2010《我们的生活》 | 2020《我想藏起来》 |
(部分,仅撷取2000年及以后)
年份 |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 戛纳国际电影节 | 柏林国际电影节 |
---|---|---|---|
2000 | 米洛斯·福尔曼 | 吕克·贝松 | 巩俐 |
2001 | 南尼·莫莱蒂 | 丽芙·乌曼 | Bill Mechanic |
2002 | 巩俐 | 大卫·林奇 | 米拉·奈尔 |
2003 | 马里奥·莫尼切利 | 帕特里斯·夏侯 | 阿托姆·伊戈扬 |
2004 | 约翰·保曼 | 昆汀·塔伦蒂诺 |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2005 | 丹特·费雷蒂 |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 罗兰·艾默里奇 |
2006 | 凯瑟琳·德纳芙 | 王家卫 | 夏洛特·兰普林 |
2007 | 张艺谋 | 斯蒂芬·弗雷斯 | 保罗·施拉德 |
2008 | 维姆·文德斯 | 西恩·潘 | 科斯塔·加华斯 |
2009 | 李安 | 伊莎贝尔·于佩尔 | 蒂尔达·斯文顿 |
2010 | 昆汀·塔伦蒂诺 | 蒂姆·伯顿 | 沃纳·赫尔佐格 |
2011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罗伯特·德尼罗 | 伊莎贝拉·罗西里尼 |
2012 | 迈克尔·曼 | 南尼·莫莱蒂 | 迈克·李 |
2013 |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王家卫 |
2014 | 亚历山大·德斯普拉 | 简·坎皮恩 | 詹姆士·沙姆斯 |
2015 | 阿方索·卡隆 | 科恩兄弟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2016 | 萨姆·门德斯 | 乔治·米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2017 | 安妮特·贝宁 | 佩德罗·阿莫多瓦 | 保罗·范霍文 |
2018 | 吉尔莫·德尔·托罗 | 凯特·布兰切特 | 汤姆·提克威 |
2019 | 卢奎西亚·马特尔[7] |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 朱丽叶·比诺什 |
2020 | 凯特·布兰切特 | 斯派克·李 | 杰瑞米·艾恩斯 |
年份 | 威尼斯国际电影节 | 戛纳国际电影节 | 柏林国际电影节 |
---|---|---|---|
2000 | 米洛斯·福尔曼 | 吕克·贝松 | 巩俐 |
2001 | 南尼·莫莱蒂 | 丽芙·乌曼 | Bill Mechanic |
2002 | 巩俐 | 大卫·林奇 | 米拉·奈尔 |
2003 | 马里奥·莫尼切利 | 帕特里斯·夏侯 | 阿托姆·伊戈扬 |
2004 | 约翰·保曼 | 昆汀·塔伦蒂诺 | 弗兰西斯·麦克多蒙德 |
2005 | 丹特·费雷蒂 | 埃米尔·库斯图里卡 | 罗兰·艾默里奇 |
2006 | 凯瑟琳·德纳芙 | 王家卫 | 夏洛特·兰普林 |
2007 | 张艺谋 | 斯蒂芬·弗雷斯 | 保罗·施拉德 |
2008 | 维姆·文德斯 | 西恩·潘 | 科斯塔·加华斯 |
2009 | 李安 | 伊莎贝尔·于佩尔 | 蒂尔达·斯文顿 |
2010 | 昆汀·塔伦蒂诺 | 蒂姆·伯顿 | 沃纳·赫尔佐格 |
2011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罗伯特·德尼罗 | 伊莎贝拉·罗西里尼 |
2012 | 迈克尔·曼 | 南尼·莫莱蒂 | 迈克·李 |
2013 | 贝纳尔多·贝托鲁奇 | 史蒂文·斯皮尔伯格 | 王家卫 |
2014 | 亚历山大·德斯普拉 | 简·坎皮恩 | 詹姆士·沙姆斯 |
2015 | 阿方索·卡隆 | 科恩兄弟 | 达伦·阿罗诺夫斯基 |
2016 | 萨姆·门德斯 | 乔治·米勒 | 梅丽尔·斯特里普 |
2017 | 安妮特·贝宁 | 佩德罗·阿莫多瓦 | 保罗·范霍文 |
2018 | 吉尔莫·德尔·托罗 | 凯特·布兰切特 | 汤姆·提克威 |
2019 | 卢奎西亚·马特尔[7] | 亚利桑德罗·冈萨雷斯·伊纳里图 | 朱丽叶·比诺什 |
2020 | 凯特·布兰切特 | 斯派克·李 | 杰瑞米·艾恩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