铁桥镇东连临江镇,南接南门镇、岳溪镇,西邻巫山镇,北交南雅镇,距开州城区32千米。省道渝巫公路横穿境域,是开州区出境的西大门,铁(桥)讲(治)公路北通开江、达州,全镇村村社社通公路,开达高速公路横穿境内。
开达高速开州服务区设置在该镇的张家坪村。
清末民初为江里铁锁桥甲,1930年置铁锁桥乡,1932年设铁桥镇。
铁锁桥1958年改公社,1983年复置乡,1985年复建镇。
1997年,面积103平方千米,人口5.1万,辖万塘、岳龙、五福、玉河、铁桥、三台、花桥、花山、高坪、白腊、黄龙、永宁、玉兰、金沙、西弯、龙泉、泉水、马鹿、窑坪、龙王桥、复明、雄狮、金盆、灵通、山泉、新南、碧绿、亿世、天安、河溪、吉安、磨盘32个行政村和铁锁桥1个居委会。
2004年,行政村调整为金沙、王桥、龙泉、黄龙、万塘、岳龙、三台、灵通、张家坪、天安、亿世、新南、铁桥、玉河、五福15个行政村。全镇面积115平方千米,人口62576人(2017),镇政府驻温家坝。[1]
铁桥镇政府大楼辖铁锁桥、银桥、花桥3个社区居民委员会,金沙、龙王桥、龙泉、黄龙、万塘、岳龙、五福、玉河、铁桥、三台、灵通、天安、张家坪、亿世、新南等15个村民委员会。
幅员面积达115平方千米,有62576人(2017)。城镇建成区面积3平方公里,城镇常住人口3万人。
铁桥镇卫星图铁桥镇地处澎溪河中游,属浅丘河谷地形,海拔180—1200米之间,最高点在新南村望神嘴,最低处在张家坪村河畔。立体气候明显,年平均气温20℃左右,年降雨在1000毫米以上,土壤肥沃。
铁桥镇
建设休闲宜居城镇,既为当地百姓改善生活环境,又为接纳外地游客提供良好感观,主要在城镇规划、风貌特色、环境保护上做足文章。
一是在城镇规划上,复建渝巫路场镇干线,使过境车辆从南山下经过,形成循环互通式交通网络;增大城镇建设规模,使城镇由现有的一平方公里增至三平方公里,形成赵家坝、张家坝、玉河坝、温家坝、高坪坝五坝相连、七桥相通、以河为轴的建设形态。
二是在风貌特色上突出两点:一要对梨花街进行复古式改造,在建筑风格、装饰特色上体现川渝东部地区明清民居特色。二要突出水乡特色。兴修小型水利,梯级提升河流水位;疏浚河道,形成1—2米深的小型人工湖面;兴修休闲观赏河堤和滨河林荫,使人犹入“小桥、流水、人家”之意景。
铁桥镇
2014年末,全镇经济总量达18亿元,同比增长15.6%,其中农业总产值4.8亿元,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9800万元,粮食总产量达2.4万吨。农业形成“万亩梨子万亩姜,万亩双椒香四方,万头活猪供香港”的产业格局,优质翠冠梨和生姜获得“重庆市无公害农产品”称号。镇内有国家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重庆钱江食品集团,十万头生猪养殖基地,大型肉牛养殖基地。
铁桥镇农民2014年人均纯收入达到11066元,比2013年增加13.5%。2014年新建规模化生猪养殖场7个、山羊养殖场19个,年出栏生猪5.8万头,山羊2.6万只,肉牛1300头,家禽78万只,年产商品鱼5万余尾,全年全镇肉类总产量达到6013吨。在万塘、五福等村打造市级农业生态观光园区和高山休闲避暑农业观光园区。
2014年铁桥镇中小企业267户,2014年新增56户;个体工商户1188户,2014年新增166户,从业人员7059人,营业收入72276.20万元,利润总额9154.99万元,税收365.26万元,全年营业收入合计12亿元。
2014年招商引资1.88亿元落地。
铁桥中学城镇功能完善,基础条件好。镇内建有万门程控电话机站,移通、联通、电信网络覆盖全镇,重庆市加密电视光纤直达各村,日产5000吨净水厂能满足城镇生产、生活需要,集镇普及了天然气,村村通电话、通电视、通公路。
镇内有高完中1所,单设初中1所,中心小学3所,村校18所,中心卫生医院1所,村卫生室33个,福利院2所,幼儿园5所,教育医疗设施完善。镇内有3所中心完全小学,两所初高中学,教学质量较高,师资力量雄厚。
小城镇建设全面启支,规划发展的温家坝小区建设,已初具雏形。小区内南北东西大道已成形,由私人业主投资开发的农贸市场、综合性停车场、工业品批发市场已修建在即。
陈仕俊(1914-1960)灵通乡茶园村人,1961年2月四川省人民委员会批准,授予以烈士称号。
唐宗尧(1877-1963)金沙乡龙桥村人,革命先驱。
朱世君(1920-1949 )铁桥乡丁宽沟人,红岩烈士,渣滓洞殉难。
蔡文彬,绘画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