问安镇

问安镇

特产 粮、棉、油
地理位置 枝江市东北部
版图面积 162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传说

  “问安”历史悠久,据传说,三千年前有一个姓朱的寡妇,原住关庙山(原名叫“红安寺”),由于经常发生火灾,迁居于此,建立一座小庙,取名为“万安寺”(万事平安之称)。三国时期,曹操与刘备相争,刘备于襄樊新野战败。义弟关羽千里单骑护送皇嫂“甘、糜”夫人转移,从襄樊新野出发路经 草埠湖,来到“万安寺”(现在的问安),关羽每半个月都来向“甘、糜”夫人问安。后人为纪念关羽的“忠心”重修庙宇,把“万安寺”改名为“问安寺”。

现状

  问安镇位于枝江市东北部,版图面积162平方公里,辖问安寺、方家畈、万水桥、龙泉堂、关庙山、郑家井、张家桥、覃家山、杨山、双湖、龚家坪、风台、革新、双合、袁码头、同心桥、昙华寺、朱家湾、四岗、万店、代家店、十里店、龚桥、官垱23个行政村、100个村民小组、1个居委会,总人口46460人,其中农业人口43126人,耕地面积100028亩,基本农田保护率86%,是宜昌市粮食生产、油料生产、水产生产大镇,粮食产量连续16年过亿斤。

气候条件

  问安镇具有四季分明、雨热同季、降雨充沛、光照充足,无霜期长的特点,主要气候指标如下:

  气温:年平均气温16-17,月平均最高气温28-30,月平均最低气温2-6。

  降水量:年平均降水量1000毫米,最少降雨量668毫米(1966年),降水主要集中在5-8月,占全年降水量的70%左右。

  无霜期:历年无霜期210天左右。

自然情况

  问安镇地处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是一个半丘陵半平原地区,其中平原占总面积的57.2%,丘陵岗地占42.8%。境内海拔最高处为石岭水库的珠凤寺为117.7米,最低海拔在陶家湖为35.7米。镇域内湖泊密布,物产丰富,主要农作物有水稻、小麦、油料等。

社会经济条件

  2002年地问安镇总人口4.67万人,其中 非农业人口4112人,镇区内实际居住人口8162人。2002年全镇实现 农业总产值19000万元, 工业总产值47000万元;镇区工业以轻纺、 建材工业为主。

规划工作回顾

  问安镇有着悠久的历史,至今已先后进行了二次总体规划的编制工作

  1、1984年由枝江县城乡建设环保局所作,本次规划是问安镇规划的起点,与当时的社会经济条件相符合,然而规划本身的条件限制和规划实施期限过长给城镇建设带来了许多不适应;

  2、1997年枝江市城乡规划设计室编制总体规划,确定城镇主要承担一定区域内农副产品集散及以轻工业发展为主的职能,规划镇区人口规模至2010年为1.6万人,建成区面积1.81平方公里,镇区重点发展方向为以现状镇区为基础向镇区以南发展,适当向二级路两侧发展;规划在此后几年中一直指导城镇的开发建设,使城镇建设进一步向科学合理的方向发展。

镇域村镇体系规划

1、村镇等级按照枝江市域城镇体系规划中关于对全市城镇等级划分的原则意见,规划对问安镇村镇等级进行如下划分:

  一级:镇域中心--问安镇区(含龙泉堂、关庙山、万水桥村),镇域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主要以发展轻纺工业为主

  二级:集镇--包括长春、杨山、袁码头;镇域副中心,主要发展为农业产业化服务为主的商贸经济

  三级:中心村--方家畈、关庙山、覃家山、龚家坪、十里店、朱家湾、双湖、龚桥、

  四级:基层村

2、村镇规模

  一级:人口规模1.5-1.8万人

  二级:人口规模0.1-0.2万人

  三级:人口规模0.05-0.1万人

  综上所述规划期末问安镇城镇人口将达到1.9-2.2万人,预测2020年问安镇城镇化水平为35%-40%。

用地规划

  规划将问安镇域用地分为三个产业区,即第一产业区、第二产业区、第三产业区。其中:第一产业区包括耕地、园地、林地,范围约11180ha,该区用地严格按照枝江市 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进行管理和控制。第二、第三产业区包括城镇、村庄、 交通用地等,范围约1100.5ha,该用地与管理应纳入城镇建设管理部门,并严格按照 中华人民共和国城市规划法和 湖北省 村镇规划技术规定以及枝江市有关政策法规执行。

社会经济发展目标

  从镇域实际出发,结合镇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以镇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为依据,同时结合近三年社会经济发展情况预测镇域主要社会经济指标及发展目标:

经济建设

  项目建设成效显著,化纤纺织特色产业初步形成。2006年,全镇完成企业总产值19.7亿元,其中工业产值11.3亿元,规模以上企业达到7家,完成产值1.6亿元,企业提供的税收达到295.11万元。总投资5亿元的上海梅兰日兰电器集团湖北电器工业园(三峡)项目已经正式签约,即将启动。全镇化纤纺织企业达到4家,纺织能力达到5万锭,同时高起点规划了关庙山化纤纺织工业园,跟踪联系一大批化纤纺织项目,以化纤纺织为龙头的问安工业园区建设已粗具规模。

  “三农”工作进一步加强,农业生产条件得到极大改善。争取国家投入1002万元,先后组织实施了义合垸、万水桥、袁码头、方家畈四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改造中低产田3万亩,硬化主灌渠23公里,硬化通村主干路25公里、硬化末端渠系85公里,水利渠系已成网络配套。总投资6200余万元的国投朱家湾、张家桥土地整理项目及花庙河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全面开工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将进一步完善。

关庙山遗址

  位于枝江城东北11.5公里处的问安镇关庙山村,有一个新石器时代的原始村落遗址,面积达4万多平方米,文化堆积1米多厚,经碳—14测定,距今5000—6000年,其文化内涵具有大溪文化的典型特点,被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所的专家们命名为大溪文化的“关庙山类型”。关庙山遗址已被湖北省人民政府公布为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关庙山遗址于1977年兴修水利工程时发现,当时就引起中国社会科学院考古研究所湖北队和省市文物考古部门的高度重视和极大兴趣,立即对该遗址进行了重点发掘,在发掘的2000多平方米的探方中,出土文物达5000多件。

  这些文物大致上分两大类:一类为石质生产工具。品种齐全,磨制精细。有石斧、石锛、石铲、石凿、石网坠等,不仅适合当时不同的生产用途,而且也可以看出关庙山先民们的生产方式,已由采集、渔猎向种植养殖转变。尤其是出土了加工粮食的石杵、陶箕以及夹杂在泥土中的稻谷壳,进一步证实了当时的关庙山人已种植了一定规模的粳稻;另一类为陶器用品,十分丰富。有釜、缸、瓮等储藏具;有陶箕、网坠、纺轮等工具;还有供儿童玩耍的龟、球、铃等工艺品和埋葬死婴所用的瓮棺。这些陶器适用于人类生活的方方面面,不少生活用品的造型和现代生活用品的造型几乎一样。尤其是其中的彩陶和蛋壳陶,堪称精品,其造型别致,做工精细,色泽自然,纹饰古朴,有的陶胎薄如蛋壳,拿在手中,轻巧自如。这些种类繁多的陶器用品,与当时的先民们主食稻米密切相关,是中华民族祖先们勤劳智慧的结晶。

  遗址中还发掘出原始部落房基十座,有方形的,也有长方形的;有地面建筑,也有半地穴式建筑;屋项均为草原四面坡式,墙体采用竹木结构、外抹泥土而成。由于枝江这一带雨水多,地下水位高,关庙山的先民们已在房屋建筑中考虑到防潮问题,将房基垫层和泥土墙体用火烧烤,还在墙根外围铺筑了散水坡。这些技术在我们今天看来,好象极为简单,然而,我们的先民们在当时恶劣的生活环境中,为了生存下去,不知经过多少代人的搏斗与探索,才掌握了这种防潮技术。对此,今天的考古专家们对关庙山原始房屋建筑给予了高度的评价,认为这里的建筑技术已具备了南方建筑的基本特点。可见我们枝江先民们为人类的发展、社会的进步作出了多么伟大的贡献,给我们的民族留下了多么珍贵的文化遗产。

  该遗址文化内涵极为丰富,不仅属大溪文化,还叠压有屈家岭文化层和石家河文化层,是长江流域著名的原始村落遗址,它又一次有力地证实了长江流域和黄河流域一样,同为中华民族的摇篮。

  该遗址的考古成果已载入《中国大百科全书》和《新中国考古发现与收获》。《枝江关庙山》专著也即将问世。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