伯乐集镇

伯乐集镇

中文名 伯乐集镇
目录导航

人文历史

伯乐集历史悠久,相传为孙阳故里,原名王子村。“伯乐”原为天星名,主典天马。春秋时期,相马师孙阳为“春秋五霸”之一秦穆公选中千里马,被尊为“伯乐”,因此伯乐由天星名转为人名。孙阳年迈后,回到故里王子村,人们有感于“伯乐”的名声,将王子村易名为伯乐村。后来,商贾多在次贸易,渐成集市,称为伯乐集。伯乐集镇历史文化底蕴深厚,境内有孙阳〈伯乐〉古墓,有建于宋朝的庞〈籍〉宗祠和明朝万历年间的祝〈维岳〉家祠及建于清朝康熙年间的邵家大院等历史古迹。旅游开发初具规模,已形成万亩田园风光和伯乐故里相结合的多元素。

经济发展

伯乐集现为菏泽市综合能力较强的乡镇,粮、棉、林、畜产品在国内外享有极高的声誉。而今,伯乐镇的农业产业化已拉开帷幕,10万只獭兔、1万亩牧草、1万亩大蒜、1万亩丰产林的“四万”工程全面实施。民营企业发展迅猛,经济开发区区内棉纺加工、服装制作、机电制造、食品加工、木材加工等企业林立;同时,在开发区内,预留多处功能齐全的加工车间,外来企业可随时落地随时投产,给外来企业投资发展提供广阔的空间。

第一产业1946年6月,实行土地改革,粮食总产仅450万公斤,1949年粮食总产510万公斤,1978年粮食亩产351公斤,总产2225万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乡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同时大力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倡科学种田,增强了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1986年棉花、皮棉亩产突破了100公斤,总产480万公斤,粮食亩产超过800公斤。2000年粮食亩产850公斤,总产7526.4万公斤。1992年以来,乡镇党委、政府引导农民发展高产、优质、高效农业,调整农业种植结构。1993年发展蔬菜高温大棚520个,小拱棚280个,主要种植黄瓜、西葫芦、辣椒等蔬菜,亩产值高达1.2万元。发展大蒜面积2万多亩,每年向市场提供大蒜2.8万吨。该乡重视平原绿化、四旁植树。1975年始在小郭庄推行粮桐间作,1977年大面积普及,面积达1665公顷,总数达30万株。坚持采伐更新并重,林木覆盖率逐年增长,既绿化了环境又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2000年全镇实现农业总产值1.87亿元。其中种植业9000万元,林业4000万元,畜牧业4300万元。

第二产业建国前,仅有少数红炉、油坊、砖瓦窑、烟店等零星私营手工业作坊。建国初期,除红炉、砖瓦窑外其他作坊大都停办。1958年始发展社队企业,主要有农具厂、木业厂、面粉厂、小窑厂、榨油厂等小型企业,到1963年从业人员有500人,固定资产原值15万元。自1964年,伯乐公社先后建起农机厂、拖拉机站、面粉厂、食品厂、水泥预制品厂等,并成立运输队。1970年至1977年先后建立了两座大型砖瓦厂以及木器厂、化工厂、丝绸厂等企业。1978年乡村企业总产值680万元,实现利税71万元。90年代后,以提高经济效益为中心,依靠资源优势、市场优势,向外向型经济转化。1997年始大力招商引资,逐步形成了以木材加工、蔬菜加工、食品加工、棉纺织品加工为骨干,其他企业协调发展的新格局。2000年,全镇企业发展到200家,其中固定资产超过100万元的个体私营企业12家。2000年第二产业从业人员4300人,实现产值8000万元,利税790万元。

第三产业建国前,境内有伯乐集、崇福集、秦铺集、十里庙集、临河集等五个集市。商业、饮食、服务、粮庄、钱庄、烟店较多,以伯乐集为盛,各类店铺20多家,每月有9次集会日,交易比较红火。1950年政府发动群众入股办起了伯乐集供销合作社,并在农村设代销店20多处,形成了集体商业组织。1952年,对私营工商业进行社会主义改造,到1955年底,私营商业大都纳入合作化轨道。文革中,集市仅存有伯乐集一处。1978年,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个体私营商业再度兴起,崇福集、秦铺集、玉皇庙集恢复,有集体商业网点46处,个体网点发展到400多户。1993年,集体商业实行分组承包,个体工商户迅猛发展壮大。1995年以来,乡镇党委、政府大力发展市场经济,在伯乐集建起了建材批发市场、农贸市场各一处,建起了一条商业街,又建立了黄楼、姜庄、尚庄、玉皇庙等4处私营经济园区。2000年,全镇个体工商户发展到2160家,第三产业从业人员3800人,经济收入920万元。特色产业2340公顷桐粮间作保持计划性地采伐更新,成材林木稳定在35%,活杨木成材稳定在1.2万立方米,林木资源丰富。4万亩优质棉花保持了农业经济优势。2万亩蔬菜拓宽了高效农业之路。黄楼、尚庄、姜庄3处木材加工企业园区及150多家木材加工个体户构成了伯乐集镇的经济特色。

特色产业

板材加工业

1.杨木板材加工

伯乐集镇的板材加工业形成于1996年,最初只有尚庄一个村从事生产,仅有6台机器,产品档次也仅限于扬木旋切初级加工。在镇优惠政策的引导下,现已发展专业村5个,专业加工户500户,生产机械1200台套,吸纳从业人员3000余的规模,年生产各种规格的板材27万余方。产品原销广东、上海、深圳、珠海等地,并通过合作企业上海福达木业有限公司出口俄罗斯、日本、韩国、中东等国家和地区。年实现生产总值800万元,创税60万元。

2、桐木拼板加工

伯乐集镇的桐木拼板加工业,主要集中在尚庄工业园区黄楼村,现有专业加工户120户,生产机械262台套,年加工桐木拼板6万方,产品通过曹县庄寨出口到日本、美国、新加坡等国家,年实现总产值360万元,创税18万多元。

3、木片加工

依托多层板和桐木拼板加工产生的丰富的下脚料及丰富的林木资源优势,伯乐集镇通过资金扶持、信息引导等方式,新发展木片加工户40户,年加工木片16万方,新增农民就业岗位400多个,年创社会效益160多万元。

养殖业

1.獭兔养殖

伯乐集镇素有家兔养殖的习惯和经验,一直都作为副业发展,2005年,镇养殖大户胡风车通过广泛的市场考察和专家论证,瞄准兔业大力发展,联合51名养殖大户,成立了成武县伯乐集镇养兔协会,重点推广獭兔养殖,并对会员和养殖户推行了良种提供,免费防疫、技术指导产前销售等服务措施,促进了养兔业的快速发展。目前,乡镇已发展专业养殖村24个,专业养殖户1000户,养殖獭兔、长毛兔、彩绒兔、肉食兔7.6万多只,年销售收入240多万元。2006年,伯乐镇养兔协会与河北省肃宁县尚村镇天龙皮草有限公司达成产品购销协议,为协会产品销售开辟了广阔的销售渠道。目前,该养兔协会会员遍及成武县12处乡镇1个办事处,并辐射带动曹县、单县、巨野等周边县市养兔的发展。

2、养鸡业

依托养鸡协会信息技术平台,养鸡业已发展成为伯乐集镇的又一特色产业。形成陈楼、马楼、田楼、袁庄等4个专业村,年养殖蛋鸡40万只左右,肉鸡35万只,仅此一项全镇人均增收200元左右。

3、养羊业

养羊业是伯乐集镇的传统产业,作为家庭副业,家家户户都有养殖,全镇散养量在5.5万只左右,通过镇惠民政策的运作和引导,目前形成秦铺、肖楼、侯庄、王楼四个养殖专业村,规模饲养量在1万只左右。

4、养牛业

伯乐集镇原有规模养牛小区7个,养殖奶牛肉牛2万多头,受多种因素影响,目前仅存规模化奶牛养殖场1处,养殖奶牛100头,日产鲜奶1500公斤。镇正积极探索把养牛业发展壮大的思路和途径,恢复往日规模,成为农民增收新亮点。

5、养猪业

伯乐集镇现有田楼、陈楼、崇福集3个瘦肉猪养殖专业村,年出栏生猪8000头,在满足当地市场需要的同时,通过崇福集生猪调拨站,远销广州、福州、深圳等地。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04年境内均为私塾,共18处,只有少数富家子弟读书。1915年,建国民学校,发展教育,建有国民小学6处。1950年境内有大郭庄师范1处,招收师一、师二两个班,各50名。1952年全镇有小学14处,其中初小学13处,高小1处,在校学生74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30%,没有女孩上学。1956年,出现半工半读、全日制、夜校扫盲、速成班等多种办学形式,全日制公、民办小学有53处,公办小学教师127名,在校学生3650人,适龄儿童入学率为70%。1958年在伯乐集创建成武县第九中学,招收高中学生。1959年恢复伯乐集中学为成武县第十中学,1981年十中撤销高中部,改办初级中学。“文化大革命”中,学校秩序混乱,学生学业荒废,1978年后逐步恢复正常。1985年大力改善办学条件,村村小学建成砖木结构的新校舍,并在陈庄北新建一处占地80亩的伯乐集乡初级中学。至此境内拥有2处初级中学,初中入学率达90%以上,全乡43处中小学教学设施达到省级标准。2000年,全镇有小学41处,在校学生5357人,中学一处(由镇南北两中学合并而成),在校学生2130人。学生入学率、巩固率及学校教学设施等经验收均达到“普九”标准。建国以来,伯乐集镇先后为国家输送大中专学生680名,其中大本170名,大专210名。

建国后非常重视新技术的推广。1963年境内有4个生产大队建立了科学技术队(组),建有实验田、种子田和样板田200余亩。1964年,部分科学技术小组在实验室内生产出菌肥-5406,各生产大队都建有实验田或林场。是年,塑料大棚地瓜秧育苗越冬实验成功,节约地瓜种12万公斤。1983年,乡成立科委、科协组织,建立农技推广站,各管理区配备1名技术推广指导员。2000年全,镇共有科技人员518人。自1974年以来,共获得科学技术成果42项,1997年被菏泽地区评为科技工作先进乡镇。

伯乐集镇历史悠久,地方戏、舞蹈、书法、绘画、泥塑、传统武术等民间艺术代代相传。建国后,群众文化更加繁荣、活跃,竹马、旱船、小车等节目多次外出演出,首饰模俱制造走俏省内外,成了群众的致富项目。1958年建广播站,1976年建文化站,1977年建电影队。80年代建乡档案室,镇村和机关、学校建图书阅览室。2000年有线电视通到了部分村。建国前境内不足20名中医,中药铺10处。1949年成立医联会,是年改称卫生工作者协会。1953年成立联营诊所。1956年成立卫生保健站。1957年改为伯乐集卫生院。1978年由卫生院改称医院。60年代末,各村成立卫生室,配赤脚医生(1985年后,称乡村医生),实行合作医疗制度。1986年加强医院设施建设,投资9万元购置了X光机、心电图仪、B超机等医疗仪器。1996年7月乡村卫生一体化管理,村卫生室划片联办,成立14处卫生所。2000年镇医院医务工作者33人,村级卫生所18处。乡镇医生60人。建国前境内霍乱、脑炎、天花、麻疹等传染病交替流行、人口死亡率较高。1955年,健全了乡村卫生防疫网。1957年,卫生院配专职防疫医生。1970年,成立防保股,1984年改建为防保站,工作人员8人,农村医生兼防保员。1978年实行计划免疫,有效预防了各类传染病发生。1988年被省评为计划免疫工作先进单位。90年代防疫工作一直处于全区先进位置。人民生活建国前,人民过着半年糠菜、半年粮的生活,人均吃粮不足70公斤,经济收入不足40元。建国后,变革所有制,成立农业互助合作组、合作社,生产能力有了改善。1951年至1953年,人均占有粮食200公斤。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实行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调动了农民的生产积极性,粮、棉产量大幅度提高,1983年粮食亩产380公斤、棉花亩产皮棉58公斤,农民纯收入260元。80年代农民吃饭以小麦面粉为主。90年代农业发展迅速,群众生活改善,吃食以白面粉加鸡、鱼、肉、蛋。穿着方面,70年代穿自纺、自织的粗布衣服,80年代穿买来的细布衣服。90年代穿五颜六色、样式新颖的成品衣服,并逐年向高档发展。住行方面,70年代95%的村民住的是土草房,90年代95%的村民住的是砖木结构的瓦房。实现了四通(通电、通程控电、通有线电视、通柏油路),普及了自行车,建有农村公交汽车站10处,农民进城乘车很方便。

2000年全镇人均住房面积32平方米,电话装机总量4500部,移动电话800余部,摩托车850辆,农用机动三轮车2750辆,拖拉机2340辆,各类汽车85辆。农业机械化程度的提高,男子作为剩余劳动力投入到了二、三产业。2000年农民人均纯收入2085元。镇村建设1993年10月,15公里环乡公路竣工,总投资150万元。1997年投资180万元,拓宽重修成汶路伯乐段7公里。1999年委托菏泽地区设计院设计《伯乐集镇小城镇建设规划》及《农村建设规划》。1999年以来,投资1800万元拓宽改造2条小城镇街道,新建楼房190幢,统筹安排工业、商业、文化、居民区。修建了康楼、邵楼、袁庄、姜庄4条农村柏油路,总长13公里。2000年,伯乐集小城镇完善配套工程,修建下水道500米,安装路灯42盏,绿化植树800余棵,组建了清洁队。小城镇初具现代化格局。

历史传说

伯乐相马语出《战国策》。传说中,天上管理马匹的神仙叫伯乐。于是,在人间,人们把精于鉴别马匹优劣的人,也称为伯乐。第一个被称作伯乐的人本名孙阳(春秋时代人)。一次,他受楚王委托,去购买骏马。一天,当他在路上见一匹马拉着盐车,在陡坡上行进,步履艰难,气喘吁吁,于是走到马前,马见伯乐走近,突然昂头瞪眼嘶鸣,好像要对伯乐倾诉什么。伯乐闻声认定,那是一匹难得的骏马。楚王一见伯乐牵的马瘦得不成样子,误认为伯乐是有意愚弄他,很不高兴地说:“你这买的是什么马呀,连走路都很困难,能上战场吗?”伯乐说:“这确实是匹千里马,主要是由于喂养得不好,所以很瘦;只要精心喂养,不出半个月,一定会恢复体力。”楚王一听,将信将疑,便命马夫尽心尽力把马喂好,经马夫精心喂养后,那马果然变得精壮神气。楚王跨马扬鞭,便觉两耳生风,瞬间已跑出数里之外。就是伯乐买回的那匹骏马为楚王驰骋沙场,立下不少功劳。后来人们就用“伯乐相马”比喻善于发现人才。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