太平地镇

太平地镇

中文名称 太平地镇
面积 76平方公里
目录导航

基本概况

         太平地镇是一座具有百年历史的城镇,于清朝光绪34年(1908年)由农安县划归长岭县后一直是区、乡、镇驻地,解放初期是长岭县第三区,也是长岭县四大重镇之一。

        镇政府驻地位于太平山镇偏东部,距镇区1公里。地理坐标为北纬44°12′,东经124°33′,距长岭县城50公里,距省会长春72公里。全境为浅丘状台地,幅员面积168.63平方公里,地形呈东西走向,南北宽约9公里,东西长约19公里。南北两侧为草原和低洼地,中部为浅丘状连片耕地。东北部有五道泉子沟和拉拉屯沟流入太平山水库,南部有东新沟流入三教寺水库。

      太平地镇东与农安县新阳乡接壤,南与永久镇、三县堡乡交界,西与利发盛、海青、光明三乡毗邻,北与三青山镇为邻,是长岭县东南部农村经济、文化、商贸、交通的中心,也是长岭县内通永久、三青山两镇,外连长春、农安、公主岭的必经之地。

      太平地镇道路交通纵横畅达。省道106线纵贯全境19公里,县级公路三太公路在镇区与106省道交会,成为联结太平山、三青山、巨宝山三镇的纽带。全镇达到了屯屯通沙石路。全镇辖11个行政村,60个社、56个自然屯,共6800户,总人口27100多人。

村镇建设

       太平地镇立足本镇实际,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作为巩固先进性教育成果、提升农村党建工作水平、推进新农村建设的大事来抓,通过建立“四加强四确保”工作机制,推动全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规范有序开展。全镇3个建设项目已完成2个,另1个已完成楼面封顶。

        加强组织领导,确保责任落实到位。镇党委把村级党组织活动阵地建设摆上重要日程,多次召开党委会议进行专题研究,先后制定了《太平地镇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加强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有关规定》,成立了由党委书记牵头的领导小组,落实了“一联一包”制度,即每个建设村由一名党委领导联系督导,一名政府领导包干管理,确保抓实抓好。同时明确了村党总支书记的职责,并抽调组织、宣传、纪检、土地、村建等部门干部组成驻村工作组,进驻建设村负责抓好技术指导、进度督促、质量监督等工作,为工程建设的顺利开展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加强协调沟通,确保规划科学实用。在规划过程中,为保证规划的科学性、合理性和实用性,镇党委注重加强与村“两委”及相关部门的协调和沟通,多次与村干部及区建设局技术人员进行协调和商议,多方征求人大代表、党员代表和村民代表的建议和意见。在规划中,注意科学选址,把活动场所建在村中心、学校附近、公路干线或交通枢纽处,充分发挥村级组织活动场所的政治功能和社会功能。坚持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在确保经济适用的前提下,对村党组织办公室、活动室、卫生室、厨房、厕所、庭院美化绿化等进行了合理规划,确保把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成广大党员群众收看远程教育节目、接受科技文化培训、获得生产生活信息、参加文化娱乐活动的主要阵地,成为村党组织、村委会和村级其他组织开展工作、服务群众的综合阵地,真正发挥活动场所“一室多用”的功能和效益。

       加强招标管理,确保有限资金发挥最大效益。镇党委为把有限的资金用在刀刃上,使建设资金发挥最大效益,一方面,通过有线电视、报纸等媒体广告形式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面向社会公开招标发包,对参加竞标的几家有建设资质的施工队进行了择优选定,并及时与其签订《施工合同》,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相关技术标准、付款方式、开工和完工日期作了进一步明确,确保了工程建设的顺利进行。另一方面,严格按“五步议事程序”操作,合理确定建设规模、标准、筹资渠道、选址等具体事项。同时,对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资金实行专户储存,统一管理,严格实行“一支笔”审批制度,所有款项必须由镇长签字方可支付,切实做到专款专用。并要求所有村建设资金要专项公开,做到帐目清楚,手续完备。

       加强质量监管,确保建设按时按质按量完成。镇党委抽调专门人员,组成3个监管小组,再由村组干部会议确定具体实施小组,实行承包责任制,做到分工明确,任务到人,责任到人。实施小组和监督小组由村党支部书记统筹协调,实施小组具体负责活动场所建设事宜;监督小组负责监督活动场所的建设、招投标、工程质量和资金的使用。同时要求工程承包方确定一名工程技术人员负责施工现场质量安全的检查,以及各种材料试验和技术资料的整理等工作;还明确两名“政务监督岗”党员分别担任施工质量监管员和材料质量监督员。监管的重点是项目建设中的材料检测、基槽、基础、梁、柱(扳)、主体竣工验收六个关键环节进行逐项检查验收,严把每一道质量关。每一道环节必须经镇质量监管小组会同村、承建方质量专抓人员共同验收合格后方可进入下一步施工,并形成详细的质监资料,以保证建设项目工程质量,有效防止了不按图施工和“豆腐渣”工程等不良现象的发生,确保了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的各个环节置于有效的监督之下,从而保证了工程达到设计标准。此外,坚持硬件和软件建设一起抓,在搞好工程建设的同时,学习借鉴敖汉、宁城的先进经验,积极组织人员对村“两委”工作职责、工作制度、党组织“三会一课”制度、学习制度等进行了整理和完善,待村级活动场所建设完工后及时实行图版上墙。

活动场所建设

       松山区太平地镇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中,采取“四个坚持,四个到位”办法,确保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工作顺利开展。

        坚持落实责任,组织领导到位。镇党委成立了以党委书记为组长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领导小组,以分管副书记为主任的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办公室,抽调村建、土地、纪检3名千部,同驻村工作队员负责工程现场管理,对工程全程监督。分管领导和包村领导经常深人施工现场检查指导,促进各村建设工程保质保量有序推进。各建设村也建立和落实领导责任制,成立工作机构,明确村党支部书记负责具体工作,形成工作整体合力。

       坚持因地制宜,统筹规划到位。按照高起点、高标准的要求,努力实现村级组织活动场所达到有活动室、办公室、教学设施、学习资料、宣传栏、党旗的目标。在建设过程中坚持因地制宜,把活动场所建设与村委会办公室用房建设有机结合起来,统筹规划,合理确定建设的模式和标准,在确保实际实用的前提下,适当超前考虑。对列入规范范围之内的项目统一设计统筹建设,对无活动室的要新建,对危房进行改建;对未列入规划范围之内的危房加固修缮。

        坚持多策并举,经费保障到位。在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资金拨款未到位的情况下,坚待以各村自筹为主,并鼓励各村采取各种措施拓宽筹资渠道,广辟资金来源;降低建设成本,不增加农民负担和集体债务,以加快村级组织活动场所建设进程。

学校检查

       2008年10月9日下午,由太平地镇政府杨镇长为组长,徐镇长为副组长安全工作检查小组对太平地学区中心校的安全工作进行全面检查。检查组详细听取了太平地中心校高义校长的安全工作汇报。高校长从学校安全宿舍安全,教学安全,消防安全,交通安全,食堂卫生安全,用电安全,校园周边治安安全等方面向检查组做了详细的汇报。接着检查组一行认真查阅了学校开展安全工作的图片及文字资料,仔细查看了学校消防器材库、食堂、厨房、水房、学生宿舍、功能室等。徐镇长在代表检查组总结发言时,充分肯定了学校安全工作思路清晰、措施到位、工作扎实、成绩显著。并对学校今后的安全工作提出了具体的整改意见。

农业治理

     赤峰市松山区太平地镇的田野上,水渠相连,路林纵横。正在田里移栽葱苗的农民王义说:“这里是农业综合开发治理项目区,从前种地靠天收,现在种露地大葱,1亩就是1000元。”松山区通过农业综合开发、土地整理、土地复垦等办法,将15.3万亩薄田变成沃野“生金之地”。

      松山区耕地后备资源十分贫乏。为破解经济发展和耕地保护的矛盾,松山区在耕地开发治理上“精打细算”,提高土地质量,让有限的土地发挥最大的效益。利用农业综合开发资金改造中低产田,就是松山区提高土地质量的重要措施。按照“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管相连”的建设标准,从2001年实施农业综合开发。已改造中低产田12.26万亩,新增粮食生产能力1358万公斤,农民年人均增收350元。松山区又积极争取国家、自治区资金整理土地,将高低不平、路不通、渠不畅的农田及荒草地、废弃地进行田、水、路、林综合整治,使一片片“望天田”变成旱涝保收的高产稳产田。已整理土地7400亩,新增耕地2290亩。还对河水冲毁的1300亩河滩地进行复垦,使新增的1000亩耕地成为旱能灌、涝能排的标准农田。当铺地满族乡大兴隆庄村、穆家营镇古都河村及大西牛村群众自觉投工投劳,筹集1470万元治理的2.2万亩耕地不仅标准高,而且兼顾生态环保和社会效益。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