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家沟村

中文名 马家沟村
地理位置 马家沟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7′,北纬37°04′。
气候类型 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
行政区类别 山东省海阳市
得名原因 马姓建村于山沟
人口数量 405人
目录导航

基本概况

马家沟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山区,现有158户,405人口,村共有党员27人,村两委班子成员3人,均初中以上文化程度,两委班子健全。近几年来,村先后荣获“先进党支部”等称号。

全村耕地总面积980亩,主要以种植粮果为主,其中果园50亩,粮田面积930亩,村集体资产净值13.2万元,集体可支配财力1.2万元,集体年经营性收入2.3万元,村里有林果等可开发利用资源,粮食、果业是农民收入的主要来源。2006年,农民人均收入4100元。

明万历年间(1573-1619年),马姓建村于山沟,故命村名马家沟。 马家沟村位于海阳市北部,地处东经121°07′,北纬37°04′。西北与于家庄、王家沟村相连,南与郭城相望,东北与窦家疃接壤。隶属郭城镇。 全村辖区1.2平方公里,其中耕地80公顷,适宜种植的农作物主要有小麦、玉米、花生、蔬菜、苹果等。 2002年,全村有182户,453口人。有马、李、刘等3姓,均为汉族,其中人口较多的为马姓。

马家沟村马家沟村

大事记

1941年本村解放。 同年成立互助组。

1946年第一个合作社(村社)成立。

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

经济发展

第一产业1978年,粮食亩产328公斤,比建国初期增收260公斤左右,总产19.5万公斤。1983年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粮食亩产588公斤,总产35万公斤。2002年,粮食亩产479公斤,总产22.8万公斤。 1985年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栽植苹果。2000年,全村苹果园面积达13.3公顷。后又发展了大棚养猪、养鸡等。 2002年,全村第一产业总收入161万元,其中农业150万元,畜牧养殖业10万元,其它1万元。

第二、三产业1951年,办起了供销合作社代销店。改革开放以来,村党支部发动群众发展起工业、建筑业、运输业、商饮业等。2002年,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达到 206人,收入310万元,其中工业70万元,建筑业130万元,运输业60万元,商饮业50 万元。

社会进步

文教科技1950年,本村建起小学。1997年,建幼儿园,幼儿免费入园。20世纪末起,对考取大中专院校的学生给予奖励。自建国至2002年,全村有8人考取大中专院校。村里有1人获高级农艺师职称。 人民生活解放前,村民常年人均粮食100公斤左右,只能半糠半粮度日。1957年,人均粮食300公斤,温饱问题解决。2002年,人均存款余额达3000元,全村有运输车辆64辆,摩托车23辆,彩电150台,电话55部,洗衣机4台,电冰箱25台。 村庄建设建国前,村内街道破烂不堪,以草房为主,人均居住面积不足6平方米。20世纪80年代后,村统一规划房屋建设,村民都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瓦房。2002年,人均住房面积达到20平方米。

组织建设

中共基层组织建设1942年2月,成立党支部,马克起任党支部书记。之后,曾任党支部书记的有马克庆、马全高、马克德、马克茂、马克国、马寿伦、马克俊、马克来、马寿宏、马克乐、马全堂、马寿平、马占广、马占永、马寿竹。2002年,全村有党小组2个,党员26名。 基层行政组织建设1942年,设立村公所,马克义任村长。1943年,改称村政府。1958年9月,改称大队管理委员会。1968年6月,改称大队革命委员会。1980年12月,复称大队管委会。1984年5月,始设村民委员会,下设民政、调解、妇女等组织。曾任村行政主要负责人的有马克义、马克选、马克德、马寿令、马克武、马占敖、马克美、马克来、马克华、马全堂、马克乐、马寿平、马寿星、马占广、马占岁、马占强。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