芜湖剪刀原产于芜湖县澛港镇,其制艺源于徽州太平(古甘棠镇),其祖师为来自太平的龚氏铁匠。生产创始于宋末元初,发展于明,鼎盛于清,重振于今。它是安徽省传统名牌“芜湖三刀”(即剪刀、菜刀、剃刀)之一,而产量、销路、声誉却居三刀之冠。它又是清代即已驰名中外的全国三大名牌剪刀(即芜湖赵云生剪刀、杭州张小泉剪刀、北京王麻子剪刀)之一。
芜湖赵剪虽比杭州张剪晚了二百年,比北京王剪迟一个世纪,但因赵云生剪刀店系专营澛港剪刀,而澛港剪刀早已闻名于世,所以若从澛港剪刀闻名于世时算起,应该说,全国三大名牌剪刀当以芜湖剪刀的历史最久。杭州张小泉父名张思家,祖籍徽州黟县,少时曾学艺于芜湖澛港,后率子张小泉在原籍开设张大隆剪刀店,自制自销,生意兴隆。明崇祯年间,因张小泉愤怒打死闯入店中抢劫的两名官兵,先后逃至屯溪和浙江淳安,于明崇祯元年(1628年)流寓杭州,在城隍山脚上大井巷开起张小泉剪刀店并一举闻名于世。因此,贾杏年同志在公开出版的《剪刀谈古》一书中说:“杭州张小泉剪刀出名于康熙二年(1663年)。张小泉剪刀制艺是祖传的,渊源于澛港。”无疑澛港实乃全国名牌剪刀的发祥地。正因为如此,杭州、浙江出版的文史资料及全国剪刀厂史交换资料都公认芜湖剪刀距今已有700多年的历史,分别早于杭州三百多年,早于北京四百多年。
芜湖剪刀自龚氏来到澛港开炉制剪后,制艺世代相传,又经当地人鲁义才继承、发展,以至形成了生产澛港剪刀的“本帮”。到了明代中期,由湖北、江西流徙来芜湖的客籍人,从事剪刀生产的又逐渐形成了“北帮”。两帮及内部竞争激烈,进一步促进了制剪工艺的提高。由于澛港剪刀闻名遐迩,销路很广,到了清咸丰年间(1851—1862年),剪工赵云生(1821—1861)便在今中山桥附近开设专门经销澛港剪刀的经销店,并从此成为专营正宗老店。当时相继出现的还有赵永生、赵源生、赵义生等店铺,但都不及赵云生剪刀店有名。竞争出质量,芜湖剪刀制艺是精巧的,质地是优良的,其传统特色为:钢火纯青,剪刀锋利,软硬不惧,不卷不夹,色泽光亮,样式美观,经久耐用,物美价廉,故民间称誉其“软剪丝锦不打滑,硬剪铜片不卷口”;“剪尖刃利鲫鱼形,剪扇燕尾芦笋横,剪体明亮四方齐,剪稍圆润鼠尾灵”。为了改进剪刀的式样,以便在激烈竞争中站稳脚跟,赵云生曾请人帮助设计图案,但因时人轻视制剪“贱业”,无人愿意相助,赵云生只好激励子孙发愤读书习画。到了孙辈赵敬臣时,赵氏剪刀的式样有了很大的改进,如在支点处饰以龙眼,在把手上刻以龙头或山水、花卉、人物等,因而更加美观大方,令人喜爱。民国八年《芜湖县志》载云:“剪亦驰名物品。今澛港及本埠(指今芜湖市)剪工达数百人。过芜者莫不购归,以为赠品。盖以尖利耐久,非他处可及也。”
民间传说:乾隆皇帝下江南时,一日在芜带一小太监微服出游,行至赵云生剪刀店天气骤变,只好进店避雨。谁知一进店就被品种繁多、式样精巧、光亮照人的剪刀吸引住了。及至见到剪稍焊有龙尾,两颗铆钉上饰有龙眼,尤其爱不释手。于是便叫小太监买了一套带回宫中,不久便派钦差送来奖牌,传旨将赵云生剪刀作为贡品。赵云生剪刀因此更加生意兴隆,声价百倍。又据传说,太平军的一个军帅一天来到赵云生剪刀铺,拿出几把杭州张小泉剪刀要同赵剪比试。赵云生不慌不忙地拿出十五张薄铁皮,请军帅随意拿几把剪刀与张剪比剪铁皮,结果,十五张铁皮未剪完,张剪已开始卷口,而赵剪即依然如故,因而引起围观者鼓掌喝彩。这位军帅信服地拍拍赵云生的肩膀笑着说:“你的剪刀质地很好,就好比乡下闺女一样,实在得很啊!”这两则民间传说虽非正式史料,但也从一个侧面充分证明了人民群众对于芜湖剪刀的喜爱。需郑重声明的是:以上传说流传于芜湖,当然是赞誉芜湖赵剪的,笔者如实引述,绝无扬赵抑张之意。可惜的是后因战乱频仍,民生凋敝,剪刀生产逐渐江河日下。至解放前夕,整个芜湖生产剪刀的只剩下17张烘炉,五、六十名剪工,年产剪刀不足二万把。[1]
https://www.livewuhu.com/chiron/index.php/Scrapdetail/index/id/1458/s.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