苗族武术

苗族武术

中文名 苗族武术
文化遗产名称 苗族武术
目录导航

介绍

所属地区: 湖南 · 湘西州 · 花垣县

  文化遗产名称:苗族武术

  遗产编号:Ⅶ-1

  遗产类别:杂技与竞技

  申报日期:2006

  申报人/申报单位: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

  遗产级别: 省

历史

湘西苗族武术的历史源远流长。它是一种以提高搏斗技能为主旨而又能 “健体延寿”的全能运动,是湘西苗族民间传统体育项目之一。

  据苗族民间传说,其武术立堂子念的《请师诀》和一般咒语所言,苗族武术始于“裒尤”,即蚩尤,乃九黎三苗之首领。

  苗族武术起源的主要原因是战争。人们为了提高格斗、械斗的技能和技巧,寻找一些方法与形式,湘西一带苗族称之为“舞拳舞棍”。在苗区,“舞拳舞棍”经久为习俗,蔚然成风,不管男女老少,几乎每人都懂得技击的常识和几手过硬的武功。其开展之经常及广泛,实为罕见。

  武术,苗语为“勾动”。它和“劳动生产”、“功夫”、“技术”属同音异义。谁的武艺好,则称谁为“汝勾动”。

拳术

  拳术是苗族武术的基础,苗拳属南拳范畴。演练过程中节凑偏慢,讲究一招一势,架势清楚,动作朴实无华,位置路线清楚,手法上,上肢运动较多,着重手臂挥舞,劈确挑拨,推插勾拦,格挂靠挤,心气催力,劲力实出;身法上,沉肩重肘,含胸拨背,弓步、跪步、歇步、虎步、丁步,少有大跳步,讲究下肢稳固,不管上肢如何运动,下肢要稳如盘石,切忌轻浮。这样才能保持重心,体势平衡,快而不乱,猛而不浮,腿法上,苗拳没有后挑腿、穿心腿、旋风腿,只有扫堂腿、踢腿、铲腿、顶膝,总的要求是“腿不过膝”。在套路结构上,一个套路一去一返的一合中动作是相同的,在一合拳中,左右势的动作是相同的,这对训练左手大有好处,在技击上有很大的价值。每个套路合与合之间用一个相同的动作来衔接。

  练习苗拳一有要领歌,二有拳谱。

  要领歌主要是告诉人们练习时要注意的问题,如练拳诀:“眼是侦探,心是指挥,身手脚步紧相随”,“头劲顶破天,出手对乳端;两肩须下坠,腰凝砥柱般;高低须有度,里肘回指间。磕膝须里靠,里剑向外翻。口呼鼻吸气,气下起丹田”。又如练对打诀:“手肘如闪电,返步身要偏,膝起闪两边,伸缩赛猿猴。则进身要偏,两眼望下边”;“打头起势随脚走,走时速起站中央,脚踏中门抢四位,两肘齐发人难当”;“策手策手,选择数手,若不择手,莫乱动手”。再如防械诀:“刀避刃,棍避锋,叉避三尖,鎲避弓”。

  练拳时有拳谱,边唱边打,如金牛村石氏小四门的拳谱如下:“金刚捣碓,左右格掌,冲拳拉弓,美女梳头,鸳鸯腿,鹭鸶伸腿上步双冲拳,左旋身左右格掌冲拳拉弓,左右砍手,美女梳头,双震脚,蹲势上步双冲拳,左旋身虚步左右虎口,张飞脱靴,挖米锤地,童子拜观音,左旋身左右掏阴锤,金猫捕鼠”。

  在湘西境内流传一种蚩钳手,苗语称“拳谱果”。它源于金牛村石氏家族,拳术部分,动作原始,架势凶猛。拳中有四种手形:

  一曰“把枷椎”,译成汉语叫“螯钳手”。这种手形象螃蟹的前螯。其手形是将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并拢在上,拇指向下,第二、三指关节勾。此手若练得法,凡是抓住脉膊主要部位,最易伤人。用法的品诀是:“螯钳钳手钳半边,寸关尺上是险关。抓人抖手皮肉破,脉伤血阻身热寒”。

  二曰“果摩斗”,译成治语叫“勾镰手”。因手形似镰刀而得名。先伸掌,四指燕拢伸直,后并排向掌内折曲,与掌心成1200,拇指用力直压在食指二、三指骨折曲处。用法的口诀是:“拳掌来攻胸,勾镰绞腕中。侧身手勾住,掌背去擦珠”。

  三曰:“果国转摆”,译成汉语叫“猪蹄锤”。它由勾镰手变形而成,即把食指、中指、无名指和小指全卷曲成拳形,指用力直压在食指二、三指骨弯曲处,指尖稍翘,与食指齐平,凸出于下三指骨外。

  四曰“果国间老”译成汉语叫“钉子锤”。拳形为四指并拢向掌心卷曲,再将拇指紧抵紧抵在食指和中指的第三节骨上,凸于无名指和小指外。无名指和小指指尖紧顶拳心。

  上面两种手法,主要是对付对方气功训练有素,用平拳无法击垮对方的气防。所以须马上见机行事,速将手拳变猪蹄捶泄功夫,神萎力消,以达到胜对方的目的。其用法口诀是:“彼方气功练有根,手拳无法伤其身。须用猪蹄钉子锤,按穴打点最得力,疾痛气必泄,动垮力必虚”。

  除蚩尤拳以外,花垣地区还流传一种以裁缝的剪刀和铁尺为武器的剪尺拳。

  剪尺拳的基本动作是右手拿剪刀,可格、架、挟、剪、点、戳等;左手拿铁尺可劈、挑、捅等,拳谱如下:

  一、立尺开剪,燕子穿梁,剪架泰山,黑鸦咬腕;赤地斩蛇,尺量华山,春燕截柳,神尺降妖。

  二、旋风卷浪,电闪雷劈,剪绞妲妃,韦佛挥杵,尺打孽,神杵砸地,蚩尤借兵,夸父追日,哪咤风云,风火轮动;二龙绞柱,银针探海;金鸡啄珠,日月共明。

  三、猴儿跳涧,抛翻天印,脚踢华山,青龙出洞,双儿夺乳,杵撞钟鸣。

稀有器械

在苗族武术器械中,除通用的枪、刀、棍等所谓十八般兵器外,还有一些独特稀有的器械。

  

钩 钩 刀

  钩钩刀苗族称为“果腾高”,意为有钩的刀。它是一种武合一的器具。刀长有2.5尺左右,有钩有柄,柄长8尺。一般由重如铁质的青钢木制成。这种刀往往磨得雪亮雪亮的,找在肩上寒气逼人。

  平时这种刀可以用来砍小条竹木,一刀能砍一片,坎上坎下举手即达,特别是砍刺不伤手。解放前苗族群众出门走路,习惯带钩钩刀作防身武器,若遇上豺狼虎豹可以用之与猛兽搏击,遇上歹人亦用之格斗,钩钩刀可劈可砍,可钩可撩,可架可挡,可敲可戳十分方便。

  

竹 条 镖

  竹条镖苗语称为“射乐”。是乾嘉年间苗民起义领袖们所创。这种竹镖是将长一丈七八尺的山中老毛竹,划成比筷子细的蔑条,然后用十二或十六根蔑条子涂上土漆,扎成一把,另用麻绳缠绕,再涂上一层土漆,即成竹条镖杆,装上矛头,便成“竹条镖”了。

  竹条镖具有诸多特点,清人严如煜著文载云:“林中所产老毛竹,节密而坚,柔而劲。贼匪(对苗民诬蔑之词)砍伐作矛杆,长一丈七八尺。拒抗时,千矛攒刺,短刀砍拨,软不受刃”。可见竹条镖坚而柔韧,刀剑不易砍断。它虽长一丈七八尺,不用时,可以卷曲成圈。临用时,一放则弹蹦伸直,可双手绞花远刺,苗语叫“几哪射”(绞杆子之意);也可单手施花镖刺,苗族人叫“姑村”(镖刺之意)。严氏又云:“前矛,后予已到。贼势不支,则拔予头弃杆,窜到他处又砍竹作杆。”连续放飞镖,如连箭一样,闻风即到,极其难防,厉害无比。并且苗区是山皆竹,到处可制出竹镖。严氏的记载证明乾嘉苗民起义所用的竹条镖已用于实践,清兵吃尽了它的苦头。

  

连 枷 刀

   连枷刀是一种形似连枷的兵器。木柄5尺左右,连枷刀为双刃梭标形,可以转动。使用时,手腕借势用少许旋力,刀即迅速旋转砍出,就是对方挡住了矛头,也易被旋收砍着手、臂、胸、肩等,在乾嘉苗民起义中清兵尝过这种兵器的厉害。使用的基本动作着:青蛇卷草等。连枷打顶,旋刀洗脸,连枷挑腹,旋刀洗裆,使人防不胜防。舞此兵器的口诀是:左右舞花不换把,雪花盖顶任意要。劈挑不换力要猛,刺崩横扫不忌他。

  

九 子 鞭

  九子鞭是一种软兵器,流传于麻粟场镇一带,它综合了单双流星和绳鞭的特点,在乾嘉起义时苗族群众已用于实践。

  九子鞭是由鞭头、鞭尾及九条两尺长的钢链套上竹筒组成。使用时右手拿活动竹筒,左手拿鞭尾,绕8字形晃动,作缠、绕、扫、抖、盘、摽、撩等,利用右手腕部的旋抖力,借助身体各部关节配合,缠绕盘撒,九子即象雷蜂样飞舞起来:“九子飞走,一打九点,敌难防守。”从技击角度来看,绕倒8字,就包含了进退、攻防、封逼。作为进和退,它死死封锁自己的正面,只要敌人从正面进攻,就可以打击敌之头顶、面门、胸部和手,也可用此势逼对方采取变势,视对方在变中乘隙而击。鞭诀是:“盘绕变直线,鞭头点胸面,旋手劈华山,黄龙把腰缠。”主要招势有:古树盘根、龙风卷尘、蟒 缠腰、仙索套颈、仙女散花、象鼻拔树、九星罩顶等。

  

马招欧

  “巴招欧”是一种轻便的软器械。苗语为一种毒蛇的名称。它是用八股或十二股小麻绳打成的一米长的麻缆,串上拇指长的大小铁管即成一条蛇形软器。平时把它别在裤腰上,用时从裤腰上取下,缆环套在右手小指上,手掌拿缆由虎口外出,舞时有绞、劈、点、扫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