乌审召镇位于乌审旗东北部,东邻图克镇,西界鄂托克旗木肯淖尔镇、乌兰镇,南接嘎鲁图镇、乌兰陶勒盖镇,北靠伊金霍洛旗红庆河镇、杭锦旗锡尼镇。全镇东西长67.5公里,南北宽45公里,总面积2000平方公里,下辖3个社区、6个嘎查村、41个牧业社,总人口15500人(其中:城镇人口8140人、农牧业人口7360人,蒙古族3843人、汉族11657人),是以蒙古族为主体,汉族人口占多数的少数民族聚居区,全镇经济以畜牧业为基础,以工业经济为支撑。
乌审召镇境内以风积地形为主,呈梁滩沙丘相间分布状况。近年来,在国家生态建设政策的感召下,勤劳、智慧的乌审召人民万众一心,团结拼搏,展开了一场全民生态建设大会战,生态植被覆盖率正在以每年4%的速度提升,2003年全填植被覆盖率达到41%。
乌审召镇地域辽阔,资源富集。全镇拥有天然草牧场67万亩,林地45万亩,耕地1.26万亩。境内湖泊星罗棋布,碱资源储量丰富,折纯储量达817万吨,位居全国第三。此外,地下水位高,长呼、大杭输气管线途经该镇,沙柳、杨柴等林沙植物总量多,都为乌审召镇谋求经济快速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气候
乌审召镇属典型的温带大陆性季风气候,日照丰富,四季分明,无霜期短,年无霜期129天左右。降水少且时空分布极不均匀,蒸发量大。年降雨量360毫米左右,主要集中在7-9月份,夏季最高气温36.4℃,冬季最低气温-31.4℃。
乌审召因驻地在乌审召庙而得名,新中国成立初,乌审召设为六区,1956年将四、五、六区合并成立了乌审召苏木人民委员会,1953年公社化时成立乌审召人民公社,1965年被党中央命名为“牧区大寨”,同年11月底原国家副主席乌兰天同志为乌审召题词“学习乌审召愚公移山,改造沙漠,建设草原,改天换地的革命精神”;1966年6月中旬原国务院副总理兼外交部长陈毅元帅陪同马里贵宾参观乌审召后赋诗—首“治沙种草获胜利,牧业农业大向前,马里贵宾来参观,乌审召美名天下传”。1983年恢复为乌审旗召苏木,1995年划出部分地域,设立查汗淖尔镇,2001年乌审召苏木与查汗淖尔镇合并更名为乌审召镇。
乌审召庙始建于明朝万历年康熙五十二年(1713年),清朝政府赐匾,正式建成召庙,后经历次修建,最终构成拥有209座佛塔和24座小庙的宏大建筑群,顶盛时期有过一千多名喇嘛。在文革期间,乌审召庙的大部分建筑被毁坏,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在党的宗教政策照耀下,乌审召庙已恢复了正常的宗教活动,1991年,原伊盟佛教协会成立之后,会址设在乌审召庙,这里古树参天,气候怡人,以其丰富的民族文化和浓郁的宗教特色正在吸引着越来越多的游客观光旅游,将来是乌审召镇经济发展的又一亮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