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苏省徐州市丰县梁寨镇辖村。现与腰里王村、后梁庄、耿庄等合并称为新腰里王村。
明末清初称为“梁行”,因与梁寨集南北对应故亦称“南集”,是当时很繁华的集市。至郡廪生梁宝庆时,修建“贡生院”,梁行集迎神庙会盛隆,称“迎神赛会”(又称“南集庙会”)。“文化大革命”后逐渐萧条,“梁行”成为梁寨梁氏的一个村院,后逐渐增加别门外姓,衍化成“西高头村”,而“梁行”之称便缩小为原来的梁氏本家所在,“南集”独立成为西高头村旁边的一个小村庄的名字。西高头村位于梁寨镇南部,与镇仅一河相隔。面积约9平方公里,人口大约3000人。
西高头村西部是一个湖,古称“西套”、“套里”、“渊子”,更多的叫“渊子”。“渊子”又作“淹子”。据记载,系曾经黄河故道决口,在这打了个漩涡而形成,面积1500余亩。
昔日岸南曾有座龙王庙,庙前水深不可测,有称“一两蚕丝达不到底”的传闻,故又称“渊子湖”。
据村子老人讲,当年乾隆皇帝拨了很多金银财宝,命令贪官和珅修过此湖,要求做到“铁底铜帮玉石栏杆金小洞”,可是被和珅贪污了。后来乾隆皇帝南巡到徐州时,想起来此事,询问和珅,和珅推说此处有龙,两龙相遇必有一伤,可在徐州云龙山上观望到,另一方面令人在云龙山的渊子的不远处燃放鞭炮烟花,做成很光亮热闹的景象。乾隆信以为真,草草观望了事。
另据载,这里每年都要沉船淹死人,传说湖中有条美人鱼在作怪,后来在岸东北角开一口子修建闸门,向东延伸一条人工河,直通微山湖;同时,又在东西两岸大修水渠,引水灌溉田地,美人鱼因水浅无法藏身,只得变成白胡子老头,在一雾天撑船到微山湖去了。
渊子周围村民在岸边浅水处种上莲藕,香酥脆甜,闻名于天下,有称“丰县的烟,沛县的酒,梁寨淹子白莲藕”。据不可靠传说,淹子藕的名声曾惊动了乾隆皇帝,他下江南途经徐州时,欲观“淹子胜境”,手下人对他说:“丰县乃刘邦故里,龙地也;我主为一龙,恐龙见龙必定有伤。。。。。。”云云,乾隆胆怯,未至。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在渊子北岸建一酿酒厂,生产“淹子大曲”,近售苏鲁豫皖毗邻各县,远销黑龙江等省,香浓味醇,深受欢迎。后湖中放养湖蟹、鸭、鹅等,人们过着幸福的生活,因此,渊子又有了一个美丽的名字:“幸福湖”。
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十五”以来,村委采取多种措施发展村域经济,制定优惠政策,吸引外地客商来村投资办厂,鼓励村民创业兴业。招商引资的效果不断显现,工业经济的快速扩张带动了镇域经济各产业的稳定发展。村综合经济实力不断提高,经济总量不断扩大。地方财政收入和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8%,其中,第一产业年均增长0.6%,基本处于稳定发展阶段;第二产业年均增长30%,处于高速发展阶段;第三产业年均增长8%,处于稳定增长阶段。人均GDP也大幅度增长。随着村经济的快速发展,产业结构得到不断优化。国民经济三次产业结构由2000年的54.7:23.6:21.7,发展到2007年的29.2:52.6:18.2。从“十五”以来经济发展的趋势看:第二、第三产业在经济增长中的拉动作用明显,非农产业成为经济增长的助推器。“十五”开局最初第一产业所占GDP比重远大于第二、三产业,之后第一产业比重逐渐缩小,第二、三产业逐年增加。随着招商引资和项目建设的实施,2005年第二产业占GDP比重超过第一产业,成为引领村经济发展的支柱行业。
农业生产稳定发展。十五以来,国家出台了一系列稳定发展农业、农村和农民的惠农政策,农村经济实力不断增强,农业内部产业结构趋于合理。首先是稳定发展种植业,在取消农业税和实施粮食补贴和农机购机补贴的背景下,农民的种粮积极性得以提高,粮食种植面积得以稳定。产业结构为粮食作物为主,经济作物相辅,养殖业相结合的优质高效农业。粮食作物主要为玉米、小麦、大豆等,这是村农业的基本保障的产业。经济作物主要为苹果、梨、山药、牛蒡、韭黄、苔蒜、种子棉等,尤其是白莲藕,此已为村农业的发展亮点和农民增收致富的主打产业。另外大力发展养殖业,猪、波尔山羊、肉鸭养殖渐成规模,效益良好,特种养殖业已经成为促进农业发展,增加农民收入的重要途径。
工业经济快速发展。“十五”以来,村坚定不移地实施“工业兴村”的发展思路,制定有利于工业发展和项目建设的优惠政策,一方面招商引资,吸引外资前来兴办企业,另一方面鼓励民间资金大力创办民营企业,以盆瓦烧制、泡沫加工、木材加工、玻璃制造、煤炭加工、皮革锻造等为主体的工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工业增速在保持较高平台的前提下,运行质量明显提高。
第三产业较快发展。“十五”以来,村加大建设及推广力度,大力支持梁寨大蒜交易市场、梁寨边贸市场、河滨路商业街等镇各种商贸服务项目。村民以梁寨镇的文化、餐饮、购物、娱乐、商贸等服务行业为基础,大力推进农家乐、梁寨渊子等特色旅游项目,为村与镇服务业的较快发展奠定了良好的基础。农民收入较快增长。随着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兴起,农民一改脸朝黄土背朝天的劳作模式,开辟了多种收入渠道,非农收入已经成为农民增收主要组成部分。利用农闲时间外出务工,投身第三产业或者自主创业等,促进了农民收入的较快增长,人民生活水平显著提高。农民人均纯收入高于全县平均水平,年均增长7.8%。与此同时,居民储蓄余额大幅增长,年均增长19.8%。村党委、村委通过新一轮思想解放活动,思想观念进一步更新,目标思路进一步明确,干事创业的激情进一步高涨,一是抓服务,促大项目开工,二是抓技术改造,促企业升级,三是抓文化生态旅游,促三产发展,四是抓产业调整,促布局合理,五是抓党建,促新农村建设,通过“五抓五促”将进一步加快建设特色强村、边界重村的步伐。
苔蒜产业使农民走上了又好又快的富裕路。为更快实现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村委把眼光转移到发展设施农业上来,积极引导农民发展大棚蔬菜种植,稳步推进设施农业建设,为农民开辟了增收新渠道。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农业产业结构调整,科学规划,按照点上有精品、面上有规模,以点带面,点面结合、扩展基地的工作思路,着力培育一批特色明显、类型多样、竞争力强的高效农业,在新集、赵楼两个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区的辐射带动影响下,实现了高效设施农业的全面推进。
为做大做强设施农业,打造设施农业强村,村委鼓励村名规划建设了设施大棚,坚持统一设计标准、统一贷款扶持、统一育苗、统一技术指导、统一打井配套的“五统一”优惠政策,对按标准按期完成设施大棚建设的农户,除享受县级补助资金外,还出台了每棚奖励500元的扶助优惠政策,大大的调动了农民建设设施大棚的积极性。同时实行农技人员与大棚户责任对接,通过知识讲座和实地操作示范等形式对设施农业种植户进行技术培训,提高群众种植技术水平。调整优化设施菜种植结构,合理安排种植期,在高产、优质、高效的优良设施菜品种上下功夫,力求均衡上市。鼓励产销大户和农民专业合作社跑市场、找订单,一部分农村经纪人已经在创品牌、占市场上抢占了先机,形成了经营辐射带动效应链,使得生产销售稳定增长,效益明显提高。设施农业逐步形成了区域化布局、集约化生产、产业化经营、规模化发展的格局。
渊子是清朝年间黄河决口而形成,古人曾对此渊子美称为“铁帮铜底玉石栏杆金小虫”,使人们不远千里慕名来此一游。该渊子占地1500余亩,盛产各类鱼虾,其中尤以白莲藕著称,曾是进奉朝廷的贡品。
交通便捷,距徐州市绕城高速仅20公里,距陇海铁路黄口站仅15公里。村内公路四通八达,高等级梁满路穿境而过,交通十分便利。村区水资源丰富,丰县长江南水北调工程--南支河穿境而过,地下水洁净,达国家饮用水标准。村区拥有程控电话,可宽带上网,迅速便捷,有线电视网遍布整村。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八十年代初,西高头幼儿园和西高头小学成立;本世纪初,由于生源减少,被合并到梁寨中心幼儿园和梁寨中心小学。在尽其一生二十多年的岁月里,为村子培养了二十多届学生,从村子走出了几百个国家栋梁之材,为祖国的建设事业做出不可磨灭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