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

目录导航

病因

遗传因素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dystonia)病因不明,可能与遗传有关。即是指亲代的性状又在下代表现的现象,时遗传物质从上代传给后代的现象。

网状结构病变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常是基底核,丘脑及脑干网状结构等病变的症候。基底核,丘脑及脑干网状结构其主要功能为自主运动的控制。它同时还参与记忆,情感和奖励学习等高级认知功能。基底核周围的病变可导致多种运动和认知障碍。

发病机制

特发性肌张力障碍(idiopathic dystonia)可为常染色体显性(30%~40%外显率),常染色体隐性或X连锁隐性遗传,显性遗传缺损基因DYT1已定位于9号常染色体长臂9q32~34,编码ATP结合蛋白扭转蛋白A(torsin A),可有散发病例,环境因素如创伤或过劳等可诱发,如口-下颌肌张力障碍发病前,可有面部或牙损伤史,一侧肢体过劳,常诱发书写痉挛,打字员痉挛和运动员肢体痉挛等。

继发性肌张力障碍是纹状体,丘脑,蓝斑,脑干网状结构等病变所致,如肝豆状核变性,胆红素脑病,神经节苷脂沉积症,苍白球黑质红核色素变性,进行性核上性麻痹,特发性基底核钙化,甲状旁腺功能低下,中毒,脑卒中,脑外伤,脑炎等;另外,药物(左旋多巴,吩噻嗪类,丁酰苯类,甲氧氯普胺)也可诱发。

肌张力障碍还可由心理因素引起,特点是易受到暗示影响。

病理及神经生化改变:特发性扭转痉挛可见非特异性病理改变,包括壳核,丘脑及尾状核小神经元变性,基底核脂质及脂色素增多,继发性扭转痉挛病理学特征随原发病不同而异,痉挛性斜颈,Meige综合征,书写痉挛和职业性痉挛等局限性肌张力障碍无特异性病理改变。

拮抗肌过度协同性收缩是本病主要的生理学特点,肢体每次收缩常由近端向远程扩展,肌电图检查发现,肌肉收缩间歇期无不自主运动电位,根据肌电图特点分为3型:

①持续30s的肌肉收缩,间隔短时间静息;

②重复,节律性收缩和静息状态,收缩期和静息期均为1~2秒钟;

③快速,短暂肌肉收缩,持续100ms,表现类似肌阵挛。

症状

(1)按病变累及部位分类:

①局限性肌张力障碍:影响躯体某部,如痉挛性斜颈,痉挛性发音困难(声带),睑痉挛,口-下颌肌张力障碍,书写痉挛(一侧上肢),职业性痉挛,足肌张力障碍等。

②节段性肌张力障碍:表现节段性分布特点,如颅-颈部肌张力障碍,上肢伴或不伴中轴,头颈部肌张力障碍,下肢伴或不伴躯干肌张力障碍,躯干-颈部(不影响头面部)肌张力障碍等。

③多部位肌张力障碍:累及身体2个以上不靠近部位。

④广泛性肌张力障碍:影响广泛的躯体范围。

⑤偏侧性肌张力障碍:仅累及单侧身体。

(2)按病因分类:

①遗传性进行性肌张力障碍:多在小儿发病,表现步行障碍及运动减少,躯干姿势异常,腰部明显向前弯曲,日内症状波动明显,晨轻,午后至傍晚加重,呈进行性发展,L-dopa疗效显著,本病与Parkinson病可能有类似之处。

②症状性肌张力障碍:如脑性瘫痪,累及基底核的脑卒中,Wilson病,Hallervorden-Spatz病,脑炎,脑肿瘤,精神病药物副反应等伴肌张力障碍,Parkinson病有时可伴肌张力障碍。

并发症

(1)神经根病:由于脊髓侧枝神经根的病变,可以导致肌肉失神经性营养不良造成肌肉萎缩,以及感觉异常如:麻木、针刺感。

(2)肌肉假肥大:属于肌营养不良症的一种类型。肌营养不良症主要是由于遗传因素引起的肌肉变性疾病,另外,除遗传因素外,患者自身基因突变也可导致本病发生。临床以进行性的肌肉萎缩无力为主要临床表现。

(3)下咽困难:由于病变可以累及到会厌部肌肉,故可造成吞咽困难。[1]

检查

血电解质,药物,微量元素及生化检查,有助于病因诊断及分类。

1.CT或MRI检查: 对鉴别诊断有意义。

2.正电子发射断层扫描(PET)或单光子发射断层扫描(SPECT):可显示脑部某些生化代谢情况,对诊断颇有意义。

3.基因分析: 对确诊某些遗传性肌张力障碍疾病有重要意义。

诊断鉴别

特发性痉挛性斜颈是颈肌肌张力障碍的表现,书写痉挛(writer cramp)是执笔书写时手和前臂出现肌张力障碍姿势,表现握笔如握匕首,手臂僵硬,手腕屈曲,肘部不自主地向外弓形抬起,手掌面向侧面等,但做其他动作正常,也可表现其他职业性痉挛,如弹钢琴,打字,使用螺丝刀或餐刀等,药物治疗通常无效,可让病人学会用另一只手完成这些任务。

对扭转痉挛,痉挛性斜颈,书写痉挛,投掷运动等肌张力障碍患者较易诊断,确定本综合征后,还应查找病因。

肌张力障碍综合征须注意与肌阵挛,癔症等鉴别,本病的肌紧张是中枢性较剧烈的不随意肌收缩,注意与Parkinson病肌强直不同。

治疗

1.病因治疗

如Wilson病驱铜治疗及调整饮食可控制症状,药物诱导肌张力障碍可停药或换药治疗。   

2.对症治疗

药物诱导急性肌张力障碍用苯海拉明(diphenhydramine)50mg或地西泮(安定)5~10mg缓慢静脉注射,可快速缓解症状;也可口服地西泮(安定)10~20mg/d,苯海索(三己芬迪)6~30mg/d,L-dopa 1~3g/d,氟哌啶醇(holoperidol)1.5~4.5mg/d,可使约50%的病例症状缓解。生活指导及生物反馈疗法也有一定的治疗价值。改善症状药物种类虽较多,如地西泮(安定)、劳拉西泮(罗拉)、苯海索(安坦)、扑米酮(扑痫酮)、丙戊酸钠(丙戊酸)、卡马西平、巴氯芬(脊舒)、多巴胺受体激动药、左旋多巴和锂剂等,但无任何一种药物对所有慢性肌张力障碍都有效,临床应对不同患者通过反复疗效观察,寻找有效药物和最佳治疗剂量。

护理

1.调整日常生活与工作量,有规律地进行活动和锻炼,避免劳累。

2.保持情绪稳定,避免情绪激动和紧张。

3.避免寒冷刺激,注意保暖。

预防

有遗传背景的疾病,预防显得更为重要,预防措施包括避免近亲结婚,推行遗传咨询,携带者基因检测及产前诊断和选择性人工流产等,防止患儿出生,早期诊断,早期治疗,加强临床护理,对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有重要意义。

相关百科
返回顶部
产品求购 求购